晨讀|餛飩:麵食中的小家碧玉

2020-12-14 新民晚報

餛飩是麵食中的小家碧玉,用得上一個「細」字來形容。

中國麵食中除了麵條是可湯可幹的吃法外,全程和湯而吃的,可能唯有餛飩。帶湯吃餛飩是常態,也有油炸著吃的,那是偶見。所以,說餛飩不能不說餛飩的湯,那是魚水不可分的。魚因水而活,餛飩因湯而活。餛飩在四川叫抄手,紅油抄手是成都街頭一絕,湯汁是紅通通,火辣辣的,辣椒油,花椒油,胡椒麵,全來。但是,四川抄手的底湯是雞湯和豬骨熬製,卻是不假。那年在成都,晨起遛街,商鋪未開張,但店家早已收拾好幾隻雞,熬湯待用。因為是親眼所見,所以相信四川抄手的雞湯是真貨。但是成都以外,號稱雞湯的,真偽就難辨了。大體而言,總是代以味精、香醋諸物搪塞。

餛飩是麵食中的小家碧玉,用得上一個「細」字來形容。它的特點是體積小,細弱的小,不似餃子饅頭的大格局。印象最深的是八十年代在廈門鼓浪嶼輪渡碼頭,有當地婦女街邊用擔挑小爐灶現煮小餛飩。當時一元錢可買一百隻小餛飩,攤主用手撥拉計數,一五一十,極其精細。餛飩小如林間落花,浮沉水中,鮮蝦肉餡,白中透出紅暈,美不可言。一元可數一百隻,每隻一分錢,其小可知。論及性價比,放在今天,當然是不可思議的。重要的是那份小巧精緻,來自閩南女性柔弱之手,絕對是巧手細活,世所罕見。別說價錢便宜,那份精緻,喻為絕響,亦不為過。

在北京吃餛飩,有叫百年老字號的,位於京城某繁華區,平日門庭若市。我曾慕名前往。紫菜蝦皮香菜為湯,稀湯寡水,皮厚餡小,狀如煮餃,確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數十年居京師,總共只問津一次,不想再去。倒是有一年在海澱黃莊,偶見新開小鋪,專賣餛飩,去了多次還想去。那餛飩包成圓形,薄而透明的餛飩皮裹著,湯中散開,狀若一朵朵繡球花,極美。細查,發現不似是包捏的,更像是薄皮如絲粘裹而成的,可見其製作之精細。記得那小鋪取名黃鶴樓,也許竟是來自江漢平原的店家?可惜卻是曇花一現,很快就消失了,而我總是惦記著。

餛飩在福建多地叫扁肉。特別有名的沙縣小吃中,我每次總是點扁肉加拌麵,二者是鴛鴦搭檔,可謂絕配。沙縣的拌麵韌而柔,主要是拌料特殊,用的是花生醬。拌料置底,撈出的熱面置上,另撒蔥花於上,顧客自行攪拌。至於扁肉,一般餛飩肉餡是切肉或剁肉,而以沙縣為代表的扁肉是打肉——即用木槌在墩板上不斷敲打成肉泥。這樣的肉餡口感特殊,柔韌之中有一種脆感。更重要的是它的湯清澈見底。上面漂著青綠的蔥花,清而雅。一盤拌麵,一碗餛飩,堪稱世上最佳。

在我的家鄉福州,扁肉的稱呼又多了個「燕」字,叫扁肉燕。這主要是因為它的麵皮用料特別,麵粉、薯粉加上豬瘦肉,也是人工拼力敲打,攤成透明的薄皮,而後切成菱形小塊,再包肉餡。因為扁肉燕的燕皮也是肉製品,諧稱「肉包肉」。扁肉燕的餡除了精選鮮肉,必不可少的是搗碎的蝦幹以及芹菜碎末和荸薺丁,鮮脆,味道是綜合的,很特殊。扁肉燕名字雅致,也許是狀如飛燕,也許是「宴」的諧音,它是福州的一張飲食名片,代表著閩都悠久的文化。

餛飩在廣東叫雲吞,這名字也很雅,雲吞者,雲吞月,雲遮月之謂也。記得郭沫若當年曾為廈門南普陀素齋一道菜取名「半月沉江」,成為文壇佳話。可見菜名中也應有詩,菜因詩得名,也因詩而遠播。「半月沉江」是,「雲吞月」也是。粵菜的精緻華美堪居舉國之首,其他各菜系雖各有其長,但只能列名於後。而雲吞是不曾列名於粵菜中的,雲吞充其量不過是一道小吃而已。但廣東的雲吞實在不可小覷。至少在我,寧可不吃粵菜的烤乳豬、燒鵝仔,也不會輕易放棄一碗三鮮餛飩麵。

有一段時間我在香港做研究,住在灣仔半山區。我總找機會步行下山,在銅鑼灣街頭找一家餛飩店坐下來,美美地吃一碗地道的三鮮餛飩麵。吃著吃著就上了癮,以後總找藉口一再問津。從灣仔、銅鑼灣一直吃到油麻地、旺角,甚至是尖沙咀的小弄堂,我都能找到我情有獨鐘的餛飩麵。我發現所有的小鋪都能煮就一碗讓人忍不住叫好的、地道的餛飩麵:細細的細長又柔韌的鹼面,清湯,蝦仁鮮肉和菜蔬,最讓人迷戀的是餛飩餡中竟然包著一隻鮮脆的大蝦仁。

香港商家不欺客。幾乎所有的店家,只要是做鮮蝦餛飩的,都包著這樣的大蝦仁,不變樣。前些日子重訪香港,住在旺角,還是「懷舊」,特意過海找到我常常光顧的那家銅鑼灣小店。人多,在門外排隊,領號進門。食客幾乎都是當地街區的居民,他們不僅是回頭客,而且是常客。與之攀談,均對小鋪的餛飩讚不絕口:本色,地道,價錢公道。從沙縣扁肉到香港雲吞,從火辣辣的龍抄手到家鄉福州溫情的「太平燕」,這道貌不驚人的麵食,因為它的小巧玲瓏,因為它的「美貌如花」,吸引了多少人的念想和期盼!

史載,早先的餛飩和水餃是不分的,二者的區分是在唐朝。「獨立」之後的餛飩,自動走更加細膩精巧的路線,而與水餃判然有別:水餃逐漸成為一種主食,而餛飩依舊是茶餘飯後的「隨從」。在皖南那邊還保留了二者不分的「混沌」狀態,那裡的水餃是帶湯吃的,近似餛飩的吃法。遠近聞名的上海菜肉餛飩,不僅個頭大得驚人,簡直就是一盆帶湯的餃子!一貫精細小巧的上海人,為什麼會欣賞這個傻大粗的菜肉餛飩?搖頭,不可解。(謝冕)

相關焦點

  • 餛飩皮的花樣吃法,不包餛飩,做成這5種麵食更美味
    疫情期間存多了餛飩皮,餛飩吃膩了,就琢磨著做成別的美食來吃,沒想到一番研究之後竟迷上了用餛飩皮做美食,看著經過自己雙手做將餛燉皮做成各種各樣的麵食,心裡也很是自豪的。2、 鍋中倒入食用油,油熱後放入蔥花爆香,爆香後放入西紅柿塊煸炒出湯汁,再加點生抽調味,然後放入香菇丁煸炒至變軟;變軟後添入適量清水煮沸。3、 將準備好的餛飩皮切成小方塊的面片狀,抖散備用;雞蛋磕入碗中攪散。4、 鍋中的水燒開後,放入金針菇和餛飩皮,並用筷子攪勻,防止粘連。
  • 蓁蓁教你一種餛飩的簡單包法(內有餛飩皮和餛飩餡的做法)
    北方人愛吃麵食,買回家一袋麵粉就可以做出許多好吃的麵食製品,今天在這裡我給大家分享一種餛飩的簡單包法,這個包法簡單無難度,不需要任何技術,只要你認真看下去,保證你以後可以不出去買餛飩吃。首先,介紹餛飩餡的製作:1、準備好豬肉餡,生薑、大蔥切碎備用;2、把豬肉餡兒中加入適量的鹽、生抽、蠔油、胡椒粉、花椒粉、料酒然後攪拌均勻;3、準備一杯清水分次少量地加入到肉餡中,攪拌至水分吸收後再加入適量的水,直到看起來肉餡晶瑩剔透。4、把切好的生薑和大蔥放入肉餡中攪拌均勻,最後加入適量的熟食用油拌勻,這餛飩餡兒就做好了。
  • 扁食與餛飩的區別是什麼?餛飩的包法有哪些
    扁食和餛飩,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是有吃到過的,它們的做法大致相同,基本上都是用白色的皮,包裹著餡料,然後下鍋燉煮之後就可以食用,很多人就在疑惑扁食與餛飩的區別是什麼?餛飩的包法有哪些? 一、扁食與餛飩的區別是什麼
  • 麵食的前世與今生:古人是如何製作麵食並食用的?
    早期的麵食可以歸結為兩個字:糗和酏(yǐ)。糗和現今的意思大不相同。在《孟子》、《尚書》等史籍裡,糗通常是被炒熟的面或米做成的乾糧或是麵食粘連成塊狀和糊狀。把麵粉做成糗大大增加了麵粉食用的便利性,既便於攜帶,又便於食用,算是古代版本的幹吃麵了。和糗不同,酏很可能是早期的發酵餅。
  • 「餛飩」到底是什麼? | 風物研究所
    明代謝肇淛《五雜俎》也有記載:「餅,麵食也,方言謂之餛飩,又為之餦。」可見,古時「餛」、「飩」是「餅」的意思,是麵食的別稱。 其實呀,宋代以前「餛飩」包括餃子。宋代以後,餃子逐漸從餛飩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區別於餛飩的麵食。乾食、蒸食的餛飩逐漸演化為現今的「餃子」,而水煮湯食的則演變為現今的「餛飩」。
  • 吉祥餛飩如何將餛飩做到極致?探索吉祥餛飩美食新思路
    餃子原名「嬌耳」,是古老的漢族傳統麵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從東漢時期開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餃子作為藥用,而後餃子就成為了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俗話說,「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作為歷史悠久的傳統美食,吃餃子也是國人在春節時特有的民俗傳統,是任何山珍海味都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被賦予了額外的寓意和祝福。
  • 餛飩皮居然還能這樣吃,感覺以前的餛飩白吃了!
    麵食的做法,很多人覺得擀麵皮麻煩還辛苦。其實就菜場買點餛飩皮,回來也能做很多的美味,隨小編一起來看看。 3、並將香蕉片放置餛飩皮中 4、用手輕推,使其均勻鋪在餛飩皮上 5、餛飩皮對摺,四邊粘緊 6、用叉子再按一下四周,加固,防止煎的過程中漏餡 7、平底鍋刷一層植物油,包好的香蕉派放入 8、煎到一面金黃後,翻面繼續煎至兩面金黃就能出鍋了
  • 【來稿選粹】 韓劍鋒|宣平餛飩
    我以前不知道宣平餛飩是如此美味,在品嘗了外地的餛飩以後,才知家鄉的這味才是最純正的,也難怪人家慕名而來。宣平的女人心靈手巧,因地制宜,做出了許多美食,一年四季都有。餛飩是比較洋氣的叫法了。少時,到宣平稱到縣上,畢竟曾是縣城所在地,地名就不一樣,縣前,縣後,豐產,二中稱縣中。老街上的吃食自然也多些,豆腐丸子,炸油餅,山粉粿,那時節餛飩還不叫餛飩,通常的叫法是「麵食」。
  • 教你自製餛飩皮,薄如蟬翼爽滑柔韌,薄皮餡多大餛飩,在家也能做
    手工餛飩的做法:備用食材:麵粉180克,澱粉10克,雞蛋1個,白菜50克,牛肉80克,生抽1勺,料酒2勺,花生油1勺;製作過程:第一步,取麵粉和澱粉混合放入碗中,重新準備一個小碗,放入1個雞蛋,將其打散後,加上75克的水,將其再次攪打均勻
  • 中國哪裡的餛飩最好吃?
    一支幹撈成了餃子,另一支放湯繼續叫餛飩。是北方人率先背叛了餛飩! 南方人對自己家鄉的餛飩都有些原教旨主義般的堅持。在人口流動都如此頻繁的今天,各地對餛飩的叫法仍能讓不懂行的人一頭霧水。江南人民對餛飩的熱愛,某種程度上超過麵食,一城一餛飩都不誇張。正如有個美食家說過那樣:「湯料清澈的餛飩,最適宜水軟風輕的江南。」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那些最出名的餛飩們。 廣東丨雲吞麵 雲吞麵,廣東麵食毫無疑問的TOP1。
  • 澳洲政府計劃將餛飩歸類為義大利麵
    餛飩,最早起源於中國華北地區,不同地區有不同叫法。在上海,它還是叫餛飩,但是個頭偏小;在四川,餛飩叫抄手,通常在辣湯裡浪;在廣東,餛飩叫雲吞,餡裡少不了海鮮。餛飩的英文Wontons正是來自「雲吞」的廣東話拼音。但是萬萬想不到的是,在澳大利亞餛飩以後會叫「意面」。上個月,澳洲9號臺新聞報導了一則令人匪夷所思的消息。
  • 餛飩俗稱龍抄手,做餛飩皮時記住3點,做出來的餛飩滑嫩且不爛
    ,又改成「餛飩」。2、麵粉中加少許澱粉,用熱水和面,擀皮的時候用澱粉做撲粉,這樣做出來的餛飩皮就是透明的。3、做肉餡餛飩,肉最好不用刀切,而是用木棒捶打,再在肉泥裡加入鹽、味精、胡椒粉等調料,這樣做出來的肉餡很滑、很嫩,口感會非常好。餛飩俗稱龍抄手,做餛飩皮時記住3點,做出來的餛飩滑嫩且不爛。
  • 山東麵食盤點:我不管什麼美食排行榜,麵食我就認準山東家
    想必有很多男生是麵食控。吃麵食多好呀,比奶茶、漢堡什麼的健康,口味又好,還管飽。過癮! 那麼,全國這麼多省份都有麵食,到底哪家最好吃呢?對於小編我來說,不管其它什麼美食排行榜,麵食,我最喜歡的就是山東省的口味。今天跟大家一起盤點一下。
  • 食在大宋,中國古代麵食的巔峰,宋朝的飲食文化
    到了南宋,隨著宋室南渡,北方的飲食開始全面影響南方,各種麵食也紛紛南下。陸遊記錄,集英殿設宴款待金國使者,其中有白肉胡餅、膸餅、白胡餅之類。白胡餅,大概是純面製成的無油胡餅或素油胡餅。南宋時的《都城紀勝》中記錄了臨安的社會百態,其中也有麵食在臨安的風行。「其餘店鋪夜市不可細數,如豬胰胡餅,自中興以來只東京髒三家一分,每夜在太平坊巷口,近來又或有效之者」。
  • 話說餛飩
    餛 飩餛飩(漢語拼音:hún tún 或者hún tun 輕聲;粵語:wɐn3 tɐn1,音同「雲吞」;山東話:hún dùn;英文名:wonton)是中國漢族傳統麵食之一,用薄麵皮包餡兒,通常為煮熟後帶湯食用。
  • 南北麵食大盤點, 你看哪種最喜歡
    麵食,是地球人都喜歡的食物但地球上沒有哪個國家,像我大吃貨帝國一樣擁有近2000年的麵食歷史,和數不勝數的麵食種類
  • 冬天,包子餃子靠邊站,多吃此麵食,鮮香味美又頂飽,家人愛吃
    說起餛飩,我就想起它的美味,餛飩是我家的常客,因為餛飩是一種麵食,吃起來皮薄餡多,而且餡料鮮美又好吃,吃餛飩的時候,還搭配一碗湯水,有吃有喝的,非常的美味,尤其是冬天,吃上一碗餛飩,從頭暖到腳,想吃餛飩不要出去買,教你在家做,皮薄餡多,溫暖你整個冬天!
  • 宅食記(09)鮮肉餛飩
    家裡大人孩子都喜歡吃各種帶肉餡的麵食,包子餃子都要自己和面,做起來麻煩,餛飩皮很容易買到,是比較省心的選擇。
  • 想吃餡餅簡單,不用揉面不用發麵,餛飩皮就能做,表皮香酥真好吃
    在所有的麵食中,餡餅是我們常吃的。平時為了省事,不少人的早餐都是去外面買來吃,一個餡餅可不便宜,肉餡的3.5元一個,素餡的2.5元一個,一人吃兩個,一家人就要十幾塊錢了,真是夠貴的。我家的早餐很少出去買,只要有時間,都是在家自己做。
  • 古人的麵食,原來都叫「餅」!
    餅,是我們中國人經常吃的麵食之一。我們現代人對「餅」的理解就是扁圓形的面制食品,如大餅、燒餅、煎餅、月餅等。但古代的餅卻和我們今天所說的餅差別很大。 餅,是我國古代麵食的總稱。 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餅,面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