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改名字,確實能帶來好彩頭。1948年元旦,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後,整個東北局勢整體翻轉,由前幾年的大劣勢變成了大優勢。
東北解放軍仍由林彪任司令員兼政委,這支部隊越打越多,人數已經發展到100多萬,其中光野戰部隊就有70多萬,此消彼長之下,東北的蔣軍越來越少,此時只剩50多萬,而且他們因為捨不得放棄城市,盡數被困在長春、瀋陽、錦州三座城市裡。
當時的局勢很微妙,只要拿下這三座城市,東北基本上就解放了,但敵人做困獸之鬥,在求生本能的刺激下,還有一戰之力。
如果解放軍拿不下三座城,或者攻城時損失太大,敵人的增援就會乘勢打包圍,來個「中心開花,四面合圍」,敵我雙方攻守之勢就有可能瞬間逆轉,好不容易打出來的優勢,不得不拱手送人,還有可能被對方抓住時機反推一波,陷入被動。因此,這三個城市看似敵人困守孤城,但實際上不好打。
關於瀋陽、長春、錦州先打哪個的問題,林彪研究了很久,當時衛立煌率30萬人守瀋陽,鄭洞國率10萬人守長春,範漢傑率15萬人守錦州,最終他還是覺得拿長春作為第一目標比較保險,毛澤東給出的回覆是先打南面的錦州,拿下錦州就能關上東北的「大門」,東北的問題在東北解決,不要放入關內。
經過商議,毛澤東尊重在前線的林彪的想法,讓他放手打長春。林彪一開始認為拿下長春不會太難,但是打了一個多月毫無進展,當時全國的局勢一日千裡,其他地方都打得如火如荼,東北解放軍主力卻在長春被拖累了這麼久,再打下去恐怕生變。
於是林彪通過東北局致電中央,認為毛主席打錦州的建議更好,現在變更作戰計劃,將東北解放軍主力往南調,先打錦州。這個方案本就是毛澤東提出來的,他表示長春實在啃不下來,那也不用硬啃,同意了林彪的請求。
1948年9月,東北解放軍正式發起遼瀋戰役,除了留下9個獨立師繼續保持對長春的包圍外,其餘部隊全部前往錦州。林彪性格謹慎,他考慮到萬一長春的敵人察覺到解放軍撤離了,有可能突圍出來,變成解放軍的「尾巴」,到時候錦州不僅打不成,還容易被兩面敵人夾擊。
這個時候,參謀長劉亞樓提出了一個「障眼法」:9個獨立師,每天白天讓幾個師開拔,當著敵人面行軍離開,晚上再坐火車返回陣地,讓對方以為解放軍一直在調動,但總人數沒變,換句話說,解放軍還有可能打長春。
就這樣,長春之敵沒有突圍的想法,老老實實守著孤城,而解放軍主力早已經浩浩蕩蕩殺到了遼西走廊。蔣軍情報工作即便再差勁,也不可能發現不了百萬人的大調動,然而,林彪的部隊繳獲了一部蔣軍的電臺,通過這個電臺,散播出去一條假消息:東北解放軍主力奔赴遼西,不是要打錦州,而是奉調入關,準備打承德。
蔣軍內部派系林立,各個指揮官互相傾軋,對於這條假情報都選擇相信,即便有人看出了解放軍打錦州的意圖,但也閉口不言,畢竟打得不是自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實際上,錦州自古以來就是東北和華北的戰略咽喉,就拿明末的寧錦之戰來說,後金和明帝國的交手,就是圍繞錦州和寧遠兩座堡壘,可見不管是東出關外,還是西入關內,想要暢通無阻,必須拿下錦州。
然而,作為東北「剿總」副司令的抗日名將範漢傑,卻一反常態地掉以輕心,覺得解放軍不會動錦州,甚至還把家人接到了錦州。等到百萬大軍兵臨城下,他才知道中了計,趕緊向南京發求救電報。
南京也知道錦州的重要性,沒有錦州,關內和關外將成兩個天地,蔣政府立刻抽調精兵,組成東進、西進兩股援軍。西進的援軍由廖耀湘領軍,林彪並不擔心,他認為阻擊的部隊有能力將其牽制,無法對錦州攻城戰造成威脅,他最擔心的是東進兵團,東進兵團由抗日名將侯鏡如率領,從錦西和葫蘆島兩地開來。
錦西、葫蘆島兩地與錦州的距離不超過30公裡,這一路無險可守,按照當時的行軍速度,不到一天就能趕到錦州,如果他們成功,那麼解放軍主力將被從東、西、南三面包圍。
在林彪看來,錦州城內範漢傑的部隊實力一般,城防也比較弱,從攻城角度來說難度不大,這場戰鬥最大的問題在外圍,就是阻援。
塔山是阻敵援軍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屏障。塔山位於錦州和錦西之間的公路邊上,是個只有百戶人家的小村子,這裡東臨渤海,西靠虹螺山,不管是進攻還是防守,都只能在幾公裡寬的戰場正面硬碰硬,沒有任何捷徑。
這種地形給阻擊的解放軍帶來了一個優勢和一個劣勢:優勢很好理解,敵人只能從一個面進攻,不用擔心側翼,而劣勢也很明顯,這裡無險可守,蔣軍的重火力可以發揮最大作用。
蔣軍的東進兵團除了陸軍,還有海軍和空軍,陸軍的重炮,海軍的艦炮,加上空軍的轟炸機,蔣軍三軍11個師聯合作戰,這將給阻擊部隊帶來空前的壓力,要知道防守塔山的四縱和十一縱只相當於兩個軍,而對方11個師相當於四個軍,以二敵四,沒人敢保證這一仗穩贏。
四縱的司令員吳克華沒有推諉責任,勇敢接過任務,他知道來犯之敵肯定少不了,但當情報顯示對方有11個師的時候,他還是寢食難安,心裡沒底。
林彪知道打錦州是搏命的關鍵時刻,如果像長春一樣拿不下,解放軍將大禍臨頭,因此他給吳克華撂下狠話:
打不下錦州,軍委要我的腦袋;守不住塔山,我先要你的腦袋!
吳克華知道此戰只能勝不能敗,他把命令發下去,要求各部隊跟陣地共存亡,如果塔山失守,誰都不準活著離開!四縱在塔山血戰六天六夜,蔣軍士兵也豁出命打,敢死隊一波一波往上衝,最後沒有一名敵軍士兵越過塔山。最終,解放軍傷亡三千多人,蔣軍傷亡六千多人。
不能說蔣軍士兵無能,實在是蔣軍內部爛到了根。
陸軍派系林立,南京派去了蔣的心腹督戰,分走了侯鏡如的指揮權,導致各部隊不知道聽誰的,無法統一指揮;
海軍司令是桂永清,他在閩系和粵系把持的海軍中沒有威望,根本指揮不動軍艦(民國海軍的派系之爭導致後來林遵起義,人民海軍由此建立);
空軍王叔銘雖然是抗日英雄,但為人陰騭,善耍計謀,不願意為了別人的成績壞了自己的家當,戰機出動只是做樣子,甚至還誤炸過友軍陣地。
塔山阻擊戰打到第五天,也就是1948年10月14日,林彪下令對錦州發起總攻,三十個小時後,錦州城破,範漢傑被俘,塔山阻擊戰完成了歷史任務。
10月19日,長春的蔣軍聽說錦州失守,一個個心灰意冷,最終或起義或投降,東北野戰軍再下一城,東北三座戰略城市,解放軍已拿下兩個,全境解放指日可待。
新中國建立後,吳克華授中將銜,他一生都無法忘記塔山阻擊戰的慘烈。1987年,吳克華去世,家人按遺囑,將他的骨灰帶到了塔山烈士陵園,與犧牲的戰友們埋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