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阻擊戰,吳克華說敵人11個師,林彪發怒:守不住我要你腦袋

2020-12-18 醬知兒

部隊改名字,確實能帶來好彩頭。1948年元旦,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後,整個東北局勢整體翻轉,由前幾年的大劣勢變成了大優勢。

東北解放軍仍由林彪任司令員兼政委,這支部隊越打越多,人數已經發展到100多萬,其中光野戰部隊就有70多萬,此消彼長之下,東北的蔣軍越來越少,此時只剩50多萬,而且他們因為捨不得放棄城市,盡數被困在長春、瀋陽、錦州三座城市裡。

當時的局勢很微妙,只要拿下這三座城市,東北基本上就解放了,但敵人做困獸之鬥,在求生本能的刺激下,還有一戰之力。

如果解放軍拿不下三座城,或者攻城時損失太大,敵人的增援就會乘勢打包圍,來個「中心開花,四面合圍」,敵我雙方攻守之勢就有可能瞬間逆轉,好不容易打出來的優勢,不得不拱手送人,還有可能被對方抓住時機反推一波,陷入被動。因此,這三個城市看似敵人困守孤城,但實際上不好打。

關於瀋陽、長春、錦州先打哪個的問題,林彪研究了很久,當時衛立煌率30萬人守瀋陽,鄭洞國率10萬人守長春,範漢傑率15萬人守錦州,最終他還是覺得拿長春作為第一目標比較保險,毛澤東給出的回覆是先打南面的錦州,拿下錦州就能關上東北的「大門」,東北的問題在東北解決,不要放入關內。

經過商議,毛澤東尊重在前線的林彪的想法,讓他放手打長春。林彪一開始認為拿下長春不會太難,但是打了一個多月毫無進展,當時全國的局勢一日千裡,其他地方都打得如火如荼,東北解放軍主力卻在長春被拖累了這麼久,再打下去恐怕生變。

於是林彪通過東北局致電中央,認為毛主席打錦州的建議更好,現在變更作戰計劃,將東北解放軍主力往南調,先打錦州。這個方案本就是毛澤東提出來的,他表示長春實在啃不下來,那也不用硬啃,同意了林彪的請求。

1948年9月,東北解放軍正式發起遼瀋戰役,除了留下9個獨立師繼續保持對長春的包圍外,其餘部隊全部前往錦州。林彪性格謹慎,他考慮到萬一長春的敵人察覺到解放軍撤離了,有可能突圍出來,變成解放軍的「尾巴」,到時候錦州不僅打不成,還容易被兩面敵人夾擊。

這個時候,參謀長劉亞樓提出了一個「障眼法」:9個獨立師,每天白天讓幾個師開拔,當著敵人面行軍離開,晚上再坐火車返回陣地,讓對方以為解放軍一直在調動,但總人數沒變,換句話說,解放軍還有可能打長春。

就這樣,長春之敵沒有突圍的想法,老老實實守著孤城,而解放軍主力早已經浩浩蕩蕩殺到了遼西走廊。蔣軍情報工作即便再差勁,也不可能發現不了百萬人的大調動,然而,林彪的部隊繳獲了一部蔣軍的電臺,通過這個電臺,散播出去一條假消息:東北解放軍主力奔赴遼西,不是要打錦州,而是奉調入關,準備打承德。

蔣軍內部派系林立,各個指揮官互相傾軋,對於這條假情報都選擇相信,即便有人看出了解放軍打錦州的意圖,但也閉口不言,畢竟打得不是自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實際上,錦州自古以來就是東北和華北的戰略咽喉,就拿明末的寧錦之戰來說,後金和明帝國的交手,就是圍繞錦州和寧遠兩座堡壘,可見不管是東出關外,還是西入關內,想要暢通無阻,必須拿下錦州。

然而,作為東北「剿總」副司令的抗日名將範漢傑,卻一反常態地掉以輕心,覺得解放軍不會動錦州,甚至還把家人接到了錦州。等到百萬大軍兵臨城下,他才知道中了計,趕緊向南京發求救電報。

南京也知道錦州的重要性,沒有錦州,關內和關外將成兩個天地,蔣政府立刻抽調精兵,組成東進、西進兩股援軍。西進的援軍由廖耀湘領軍,林彪並不擔心,他認為阻擊的部隊有能力將其牽制,無法對錦州攻城戰造成威脅,他最擔心的是東進兵團,東進兵團由抗日名將侯鏡如率領,從錦西和葫蘆島兩地開來。

錦西、葫蘆島兩地與錦州的距離不超過30公裡,這一路無險可守,按照當時的行軍速度,不到一天就能趕到錦州,如果他們成功,那麼解放軍主力將被從東、西、南三面包圍。

在林彪看來,錦州城內範漢傑的部隊實力一般,城防也比較弱,從攻城角度來說難度不大,這場戰鬥最大的問題在外圍,就是阻援。

塔山是阻敵援軍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屏障。塔山位於錦州和錦西之間的公路邊上,是個只有百戶人家的小村子,這裡東臨渤海,西靠虹螺山,不管是進攻還是防守,都只能在幾公裡寬的戰場正面硬碰硬,沒有任何捷徑。

這種地形給阻擊的解放軍帶來了一個優勢和一個劣勢:優勢很好理解,敵人只能從一個面進攻,不用擔心側翼,而劣勢也很明顯,這裡無險可守,蔣軍的重火力可以發揮最大作用。

蔣軍的東進兵團除了陸軍,還有海軍和空軍,陸軍的重炮,海軍的艦炮,加上空軍的轟炸機,蔣軍三軍11個師聯合作戰,這將給阻擊部隊帶來空前的壓力,要知道防守塔山的四縱和十一縱只相當於兩個軍,而對方11個師相當於四個軍,以二敵四,沒人敢保證這一仗穩贏。

四縱的司令員吳克華沒有推諉責任,勇敢接過任務,他知道來犯之敵肯定少不了,但當情報顯示對方有11個師的時候,他還是寢食難安,心裡沒底。

林彪知道打錦州是搏命的關鍵時刻,如果像長春一樣拿不下,解放軍將大禍臨頭,因此他給吳克華撂下狠話:

打不下錦州,軍委要我的腦袋;守不住塔山,我先要你的腦袋!

吳克華知道此戰只能勝不能敗,他把命令發下去,要求各部隊跟陣地共存亡,如果塔山失守,誰都不準活著離開!四縱在塔山血戰六天六夜,蔣軍士兵也豁出命打,敢死隊一波一波往上衝,最後沒有一名敵軍士兵越過塔山。最終,解放軍傷亡三千多人,蔣軍傷亡六千多人。

吳克華

不能說蔣軍士兵無能,實在是蔣軍內部爛到了根。

陸軍派系林立,南京派去了蔣的心腹督戰,分走了侯鏡如的指揮權,導致各部隊不知道聽誰的,無法統一指揮;

海軍司令是桂永清,他在閩系和粵系把持的海軍中沒有威望,根本指揮不動軍艦(民國海軍的派系之爭導致後來林遵起義,人民海軍由此建立);

空軍王叔銘雖然是抗日英雄,但為人陰騭,善耍計謀,不願意為了別人的成績壞了自己的家當,戰機出動只是做樣子,甚至還誤炸過友軍陣地。

塔山阻擊戰打到第五天,也就是1948年10月14日,林彪下令對錦州發起總攻,三十個小時後,錦州城破,範漢傑被俘,塔山阻擊戰完成了歷史任務。

10月19日,長春的蔣軍聽說錦州失守,一個個心灰意冷,最終或起義或投降,東北野戰軍再下一城,東北三座戰略城市,解放軍已拿下兩個,全境解放指日可待。

新中國建立後,吳克華授中將銜,他一生都無法忘記塔山阻擊戰的慘烈。1987年,吳克華去世,家人按遺囑,將他的骨灰帶到了塔山烈士陵園,與犧牲的戰友們埋在了一起。

相關焦點

  • 林彪給四縱發電:我只要塔山,八縱一連長畏懼放棄陣地,已被槍決
    東北野戰軍四縱司令吳克華,受命率部於塔山地區,阻擊敵軍,塔山一戰,成為國共兩軍交戰的焦點,蔣介石在督促支援軍隊前往錦州時,特別囑咐要他們打好塔山戰役,他說「當前這一仗有決定性的意義,必須打好,打敗了,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完了,連歷史都要翻轉過來,你們以前跟著我革命、抗日的光榮成就便將化為烏有,個人的前途也就只有毀滅。」
  • 解放軍十大鐵血阻擊戰之三:塔山阻擊戰
    作者:光亭摘要:一提起解放軍的阻擊戰,十有八九都會提到塔山阻擊戰。在解放軍眾多的阻擊戰例中,塔山阻擊無疑是知名度最高的,而且塔山阻擊的成敗直接關係到遼瀋戰役的走向,對於東北乃至全國的戰爭進程都具有深遠影響。
  • 參加塔山阻擊戰的東野兩個縱隊,司令員分別是誰?後來什麼軍銜?
    塔山阻擊戰是解放戰爭時期東北野戰軍在遼瀋戰役中,為保障主力奪取錦州,於遼寧省錦州西南塔山地區對增援錦州的國民黨軍所進行的防禦作戰。塔山阻擊戰與黑山阻擊戰、徐東阻擊戰,並稱為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的"三大阻擊戰"。我軍參加塔山阻擊戰的主要是是東北野戰軍第四、第十一縱隊。
  • 四縱一戰士不畏生死炸掉敵人火力點,吳克華:我要親自嘉獎他
    防守遼陽的國民黨軍有1萬餘人,以暫54師圍住。林彪把攻城的任務交給吳克華,由他指揮四縱和六縱(缺一個師)指揮這次攻城戰。 1月30日,四縱經過急行軍來到遼陽城外的肖家河、石咀子、峨眉莊一帶,迅速切斷了遼陽和瀋陽之間的聯繫,對遼陽形成包圍。
  • 在塔山阻擊戰中,「共諜」侯鏡如究竟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眾所周知,遼瀋戰役的關鍵戰役是錦州戰役,而錦州戰役的關鍵之戰就是塔山阻擊戰。有意思的是,根據資料顯示,解放軍在塔山阻擊戰中的敵人、國民黨東進兵團的司令官侯鏡如可能是「共諜」。正因如此,國民黨那些可悲又可笑的支持者便發揮祖傳的「甩鍋大法」和「低水平陰謀論」,將塔山阻擊戰失敗的責任完全歸結於侯鏡如是個「共諜」。那麼侯鏡如在塔山阻擊戰中究竟起到了什麼作用呢?首先,侯鏡如雖然可能是「共諜」,但東進兵團是以蔣介石嫡系部隊為主力組建的,蔣介石本人也在塔山附近督戰。
  • 塔山阻擊戰,除立下赫赫戰功的4縱,還有一個縱隊,司令員是誰?
    1948年9月,為成功奪取錦州,東北野戰軍第2兵團奉命在錦州西南的塔山前線,對國民黨的葫蘆島方面援軍(也叫東進兵團)展開阻擊戰。在解放戰爭史上,這是一場舉世聞名的塔山阻擊戰,它對遼瀋戰役的大勢所趨,甚至可以說直接決定了遼瀋戰役的最終戰果。
  • 開國中將吳克華,魂牽母親與戰友
    開國中將吳克華,魂牽母親與戰友 開國中將吳克華「一立遺囑「,是為魂牽夢繞的母親;「二立遺囑「,是為魂牽夢繞的戰友。 每當想起因為他參加紅軍而英勇就義的母親,而他還長年未在母親墳前好好燒柱香,他就覺得愧對母親。
  • 從大榮走向大恥:林彪一生十大經典戰役回眸
    第六戰、遼瀋大戰【遼瀋戰役小檔案】戰役時間:解放戰爭時期的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歷時52天戰役地點:吉林省、遼寧省戰役手段:運動戰、阻擊戰、圍殲戰、攻堅戰經典戰鬥:義縣攻堅戰、塔山阻擊戰、錦州攻堅戰
  • 塔山阻擊戰,敵軍出動海陸空三軍,發射幾千發炮彈,卻沒拿下寸土
    塔山阻擊戰,敵軍出動海陸空三軍,發射幾千發炮彈,卻沒拿下寸土文/無計讀史遼瀋戰役打響,錦州成為了最主要的交火地區。但真正意義上決定遼瀋戰役能否打出一個好開頭的,卻是在塔山。01 開端林彪對錦州可以說是勢在必得,這關係到能不能在遼瀋這個大戰場上,拿下第一個先手。錦州可是關內外的門戶,蔣介石對錦州也是非常上心。林彪為了更快地吃下錦州,迅速將錦州給圍了,蔣介石心急如焚,火速派出支援。
  • 中共九大,林彪代表中央做政治報告 (全文)
    殲敵情況:紅一方面軍共殲國民黨軍1個師部和3個多旅,約1.2萬人,繳獲各種武器1.1萬餘件。林彪所部第10師俘獲敵第18師師長張輝瓚。殲敵情況:紅一方面軍共殲滅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近3個師,俘虜官兵萬餘人,繳槍1萬餘支,及大量槍械、子彈、電臺等軍用物資。俘獲敵主力第52師師長李明和第59師師長陳時驥,擊傷王牌第11師師長肖乾。
  • 吳克華16次出任司令,1955年卻僅授中將,許多人為他鳴不平
    從1938年第一次擔任司令員,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吳克華一共16次擔任司令員。在很多人眼中,軍隊中的司令員地位可以說是十分之高的,一生能夠當上一次司令,就已經是值得驕傲一輩子的事情了。但像吳克華這樣頻繁調動的「司令」還是比較少見的。
  • 塔山阻擊戰勝利的幕後故事
    塔山阻擊戰爆發之初,蔣軍東進兵團司令侯鏡如還沒有到達崗位,戰場各部由第54軍軍長闕漢騫統一指揮,這是位曾經在滇西強渡怒江的遠徵軍悍將,他冒著炮火登上塔山村對面的雞籠山親自觀測督戰。(東野司令員劇照)然而在英勇的東野四縱、十一縱的頑強阻擊下,所謂的東進兵團一直到錦州被完全攻克,仍然未能越過塔山防線一步,且在戰場上棄屍累累,總計多達7000餘具。
  • 開國中將回老家,母親問:你弟弟回來沒有?塔山阻擊戰他壯烈犧牲
    此時部隊所在地離湘江還有100餘公裡,情況緊急,必須迅速擺脫敵人,日夜不停地向湘江前進,儘快渡過湘江。為此黃志勇一邊命令部隊原地休息,一邊緊急召開營、連幹部會議,部署行動安排。他強調,要急行軍,並準備用戰鬥衝破敵軍的堵截,連、營組織收容組,團組織收容隊,保證不讓一人掉隊;要發揮團政治處、政工幹部、連隊政治思想骨幹的作用,切實保證行軍、作戰的勝利。
  • 上饒這個縣開國將軍最多,但此將軍銜高,曾任五個大軍區司令員!
    另外一位就是吳克華中將,他是江西上饒兩位開國中將之一,另一位開國中將是上饒德興的饒守坤中將。在上饒弋陽縣,吳克華將軍的軍銜是最高的,他擔任過五個軍區司令員。身經百戰的吳克華將軍參加和指揮過許許多多有名的戰鬥,其中最為著名、最震撼人心的便是那場驚天地、泣鬼神的塔山阻擊戰了。
  • 東野旗下無弱旅,林彪帳下盡雄獅,5師的戰士們用生命打開錦州城
    林彪遼瀋戰役由林彪指揮的東北野戰軍負責,當時他給將領們下的任務就是不惜一切代價都要拿下錦州城,當時還派出了兩個縱隊去阻擊國民黨增援錦州的部隊,隨即爆發了黑山阻擊戰和塔山阻擊戰。而負責攻城的則是剩下的5個縱隊,共計16個師。國民黨的增援部隊也接到了死命令,不惜代價增援錦州城,這極大的考驗這阻擊隊伍的戰鬥力和攻城部隊的攻城速度。
  • 林彪打仗全靠這十大虎將,你認識幾個?
    1949年03月11日,東北野戰軍改稱第四野戰軍,採用兵團編制,下轄4個兵團。下轄12、13、14、15共4個兵團。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蕭克任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1949年5月12日,中央軍委決定,第四野戰軍領導機關與中原軍區領導機關合併,組成第四野戰軍兼華中軍區領導機關。
  • 領導令許世友挑個副司令,許世友說:不用挑了,非他莫屬
    有關人員說,吳克華犯了錯誤,當然要受到處罰,沒槍斃他就已經格外開恩了。趕緊把對吳克華的錯誤處分撤銷了,別以為你是張主席的親信,我就不敢斃了你!」說完,真的拔出了手槍,指著那個人的腦袋。 那人不敢惹許世友,就上報給了張國燾,張國燾也非常欣賞許世友,就給了他一個面子,把吳克華調到了紅四方面軍大學,美其名曰「學習改造」。
  • 塔山上兩大英雄團,一個戰至最後32人,另一個硬抗華北頭號精銳
    ,我軍勝利地完成了阻擊敵人、守住塔山的任務。戰後,(第4縱隊10師)第28團被授予『塔山守備英雄團』榮譽稱號」。這段表述不僅讓我想起《百家講壇》上王樹增先生講述的關於遼瀋戰役的內容,記得「英雄團」的榮譽是授予了(第4縱隊12師)第34團。 為了印證自己的懷疑,我上網搜索了相關內容,才知道並非文章作者或王樹增先生錯誤,而是自己過於孤陋寡聞。
  • 梁興初十縱血戰黑山第一日,主要陣地失守,林彪:立刻反擊
    22日早晨,十縱的3個師都到達了指定地區,十縱的3個師裝備都不好,只有機槍、步槍、手榴彈;炮兵只有配屬的3個炮兵營,30多門炮,而且炮彈還不足。黑山、大虎山防線正面寬度約16公裡,這麼寬大的防線僅用4萬兵力防禦,兵力更是捉襟見肘。對比塔山防線,其寬度僅為8公裡,林彪放了兩個縱隊加兩個獨立師共8萬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