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克華16次出任司令,1955年卻僅授中將,許多人為他鳴不平

2020-12-15 歷史典錄

前言

在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身為四野王牌戰將之一的吳克華,卻只被授予了中將軍銜,比同職務的韓楚先等人還要低,這在當時也讓很多人有些匪夷所思。

「司令專業戶」生涯開啟

吳克華出生於1913年,家庭貧寒,父親早逝,艱苦的生活環境讓小小年紀的吳克華早早的就承擔起了整個家庭的重任。

也正是因為從小就嘗遍了生活的苦頭,讓他對於剝削與壓迫更是具有了十分強烈的反抗精神。年僅16歲就參加了農民暴動,後來加入紅軍,走上革命之路。

吳克華的一生可以說是十分富有傳奇色彩了,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他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戰功。了解吳克華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原則性很強,做事細緻周到的人,再加上作戰勇猛,所以很快就得到重任,晉升也很快。

年僅26歲就已經成為了八路軍山東縱隊第5支隊副司令員,這是他第一次擔任司令員,由此便開啟了自己的「司令專業戶」生涯。

先後當了16次司令

後來吳克華先後擔任第二支隊司令,抗戰取得勝利,他便跟隨軍隊前往東北,後來擔任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司令員、遼東軍區副司令員。

後來新中國成立,吳克華又歷經幾次調任,在新疆軍區,濟南軍區,廣州軍區、成都軍區擔任司令,濟南軍區擔任第一副司令。

從1938年第一次擔任司令員,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吳克華一共16次擔任司令員。在很多人眼中,軍隊中的司令員地位可以說是十分之高的,一生能夠當上一次司令,就已經是值得驕傲一輩子的事情了。

但像吳克華這樣頻繁調動的「司令」還是比較少見的。也有很多人為他鳴不平,認為這樣不停的「折騰」,且不說要不斷的適應新環境,就是身體也會受不了啊。為什麼每次明明幹的好好的就突然要調走呢?

但吳克華從不把這些放心上,他曾說過:「不管到哪兒,都是為人民服務,為了國家,我願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哪裡需要我,我就去哪裡。」吳克華從不抱怨,他永遠記得自己當初從軍的初心。

正是因為這樣,吳克華不管走到哪兒,都會給戰士們爭取福利,時常將自己的福利補貼分發給大家。和所有的基層戰士們打成一片,一起吃飯,一起訓練,很多年輕的戰士甚至都不知道原來他就是司令。

塔山組織戰

對於吳克華來說,自己打過最精彩的一場仗,應該就是塔山組織戰了。

這場戰役十分重要,如果勝利,老蔣在東北的力量與華北地區的連接就會被直接切斷。如果失敗,那我軍進攻錦州的部隊就會陷入困境,整個東北的戰局都會受到影響。

所以這場戰爭無論是對於老蔣,還是對於我軍,都顯得尤為重要。

為此,老蔣派東進兵團與西進兵團兩支部隊對塔山進行猛攻,十幾分鐘的時間就扔下5000多顆炸彈。甚至還重金籌集了一支敢死隊,企圖從東西兩側攻下塔山。而吳克華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守住塔山!

國軍像瘋了一樣的朝著第四縱隊修好的防禦工事發起猛攻,吳克華組織全部兵力集中優勢阻止國軍進攻,指揮全部戰士死守不退。

整整6天6夜的激戰,雖說我方犧牲了3000多人,但殲敵6000多人,最終頂住了國軍如潮水般的進攻,取得塔山阻擊戰的勝利,吳克華也因此一戰成名。

但他卻始終高興不起來,因為他知道,逝去的那3000多名戰士付出了多少血與淚,他的腦海中一直浮現著他們的影子,恨自己沒能讓他們感受到勝利的喜悅。

生前的兩次遺囑

1987年2月,吳克華病重,躺在病床上的他留下遺囑:「,這幾年我常常想起那些塔山阻擊戰犧牲的戰友們,我是難過的,也是愧疚的。希望我死後,可以把我的骨灰撒在塔山,讓我陪伴在他們身邊。」

1988年8月,吳克華的家人遵照他的遺願,親手將他的骨灰撒在了塔山這片曾被烈士們染紅的土地上,永遠的陪伴在塔山阻擊戰中犧牲的烈士們身邊。

其實這是吳克華生前留下的第二個遺囑,在這之前,它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希望我死後可以葬於母親身旁,以彌補生前對母親的虧欠。母親受自己連累被砍掉頭顱,我卻至今未能在她墳前好好燒柱香,這是我這一生都無法彌補的遺憾,我愧對我的母親!」

後來為了緬懷吳克華,也為了激勵後人,吳克華家鄉人民在他母親的墓山頂上建立了一座吳克華將軍紀念亭,讓他永遠陪伴在母親身邊,也算是彌補了他心中的遺憾。

相關焦點

  • 吳克華:抗戰時期的師長,四野王牌軍長,為何僅授中將
    在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四野的副兵團級將領洪學智、韓先楚、李天佑、劉震等人紛紛以傑出的戰功被授予上將軍銜,而四野另一位虎將吳克華卻僅僅被授予中將軍銜。吳克華,擔任過東北民主聯軍四縱司令員、四野41軍軍長、15兵團副司令員等職務,是四野的王牌戰將之一,但他授銜時卻比同職務的韓先楚等人低,這是為什麼呢?
  • 四野任過縱隊司令的1955授銜時,6上將、7中將,他4個為何少將?
    1955年授銜時,任過四野縱隊司令的上將有李天佑、劉震、韓先楚、鄧華、洪學智、黃永勝,中將有吳克華、程世才、胡奇才、萬毅、詹才芳、梁興初,少將有曾克林、段蘇權、鍾偉、賀晉年。所以,在授銜時,李天佑他們授上將無可厚非。而吳克華等授中將也正常,後來,吳克華還擔任過5個大軍區的正職,這是我軍在高級幹部使用上罕見的。可是,同時縱隊司令,竟然出現了4個少將,與上將級別和榮譽相差太遠,這是為什麼?
  • 東野1947年組建5大縱隊,號稱5隻虎!司令員是誰,1955授什麼軍銜
    這五大縱隊是1縱、2縱、3縱、4縱和6縱,即後來的38軍、39軍、40軍、41軍和43軍,司令員分別是李天佑、劉震、韓先楚、吳克華、陳光。後來,他們是什麼職務?1955年,他們又授什麼軍銜?李天佑在紅軍時期,就是一員虎將,廣西臨桂人 。
  • 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我軍有1人被授上將軍銜,10人授中將,21人授少將
    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後,為了共御外侮,國共雙方開展第二次合作,為了統一指揮,我軍顧全大局,做出讓步,同意改編成國軍作戰序列,其中紅軍改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簡稱八路軍,南方八省遊擊隊改編成新四軍,為了統一領導,針對我軍,國民政府也於1937年9月對我軍高級將領授予了一定的軍銜,在這次改編中,我軍共有1人被授予上將軍銜
  • 他帶8個團加入八路成司令,建國後卻僅授大校,死後百位將軍前來
    對於軍銜,很多開國功臣是主動辭讓的,當然事事沒有絕對公平的,有授高了的當然也有授低了的,但今天的主人公授的卻低得令人髮指。他和彭雪楓是好友,哥哥是國軍上將,自己帶八個團一萬多人加入八路軍,成129師旅長,後來更是軍分區司令。就這樣一位將領,卻僅授了大校銜,當初的手下王近山成了中將,其他的手下不說中將,最少也是少將啊,他就是張維翰。
  • 紅軍「猛虎」司令擬定授少將,陳毅元帥卻說:他該授中將,為何?
    引言1955年2月,中央頒布了軍官服役條例,決定要在年內完成全軍的評銜、授銜工作。作為總幹部部第一副部長的宋任窮,開始將主要精力都放在全軍的評銜工作上。梁從學將軍戎馬生涯梁從學1903年出生於安徽[pì]聯鄉的一個窮苦家庭,從小飽受艱辛。黃麻起義爆發後,革命思想也傳播到了他的家鄉,梁從學毅然參加了赤衛隊。
  • 《亮劍》如果楚雲飛帶著89師起義,那麼在1955年時他會授什麼銜?
    楚雲飛在傷愈歸隊後,被任命為軍長,授中將軍銜。在福建兵敗之後,他就乘坐青雲號護衛艦去了臺灣。李雲龍在1950年時傷愈歸隊,同時被任命為C軍代理軍長,之後沒多久就去了南京軍事學院高級指揮系參加學習,1955年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 「紅色大管家」葉季壯,1945年被授中將銜,1955年被授了什麼銜?
    在1955年的大授銜中,曾有許多戰功累累的將軍,被授予了相應軍銜,他們無一不是在戰場上指揮千軍萬馬,立下了卓越功勳的將軍。然而在1945年9月,我軍便有一人被中央軍事委員授予了中將軍銜。值得一提的是,此人從未摸過槍,也沒有上過戰場,那麼這人是誰?
  • 四野第41軍轄四個師,先後有6位師長,為何就他授了中將軍銜?
    第41軍的軍長是開國中將吳克華,他從部隊成立不久就帶領著這支光榮的部隊,先後任第5支隊副司令員、第5旅旅長、第5師師長、第41軍軍長。第41軍成立之時,下轄有四個師,先後有6位師長:蔡正國、左葉、周光、田維揚、江燮元、盧燕秋。一、第121師師長,先是由蔡正國擔任,1949年6月蔡正國調40軍任副軍長後,由152師師長左葉接任。
  • 開國中將吳克華,魂牽母親與戰友
    開國中將吳克華,魂牽母親與戰友 開國中將吳克華「一立遺囑「,是為魂牽夢繞的母親;「二立遺囑「,是為魂牽夢繞的戰友。 每當想起因為他參加紅軍而英勇就義的母親,而他還長年未在母親墳前好好燒柱香,他就覺得愧對母親。
  • 他17歲當紅軍師政委,是四野主力縱隊司令,為何1955年只是少將?
    導讀:他16歲參加紅軍,1933年,年僅17歲就當上紅二、六軍團獨立師的政委,成為紅軍師級幹部;1947年,出任東北野戰軍第8縱隊司令,在1952年全軍幹部評級中,被評為準兵團級將領。按照他的職務和資歷,1955年穩穩的中將軍銜,可最後卻只被授予少將軍銜。不僅如此,在少將前面還加了「暫授」兩個字,暫授少將,說明日後也許連少將軍銜都會被收回。
  • 他是國民黨起義將領,曾親率軍隊攻入漢城,1955年授中將軍銜
    1946年4月,由滇軍組成的國民黨第60軍,在中將軍長曾澤生的率領下開赴東北,準備與東北民主聯軍作戰。結果,第60軍僅到東北不足一個月,下屬184師551團就被我軍殲滅,隨即整個184師落入我軍的重重包圍之中。
  • 該軍的軍長是中將,但僅授了少將的政委,為何能享中將待遇?
    1949年4月,太原戰役結吏後,第62軍隨兵團調歸第一野戰軍指揮。 接下來龍叔就和大家說說該軍的軍長和政委: 62軍的軍長叫劉忠,他從部隊還是叫第15縱隊時就是司令員,改稱第62軍後,仍任軍長。
  • 他是唯一沒被授銜的兵團司令,手下三個副司令2上將1中將
    他是唯一沒被授銜的兵團司令,手下三個副司令2上將1中將他,成功策劃了被中央軍委高度讚譽為"模範兵暴第一聲"的大冶兵暴;他,指揮了塔山阻擊戰、隆化戰鬥等我軍戰史上著名的戰例;他,是我軍十六個兵團司令之一,也是東北野戰軍最早成立的兩個兵團的司令員之一,按照1955年的授軍銜標準,論資歷應是大將,而在授軍銜名單裡卻沒有他;他就是我軍著名的
  • 1955年,開國授銜後不久,功德林中一位國軍中將被處決,此人是誰
    1955年,新中國舉行了隆重的開國授銜典禮,為革命軍人們進行授銜,不過,就在這之後不久,在北京市北部的功德林,有一位國軍中將卻被處決。此人是誰?為何他會被處決?此後,李繼龍調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部少將高參,當時司令長官乃是陳誠,李繼龍很受陳誠重視,他也在軍事上為陳誠提了不少建設性的意見。1943年陳誠調離第六戰區,孫連仲升任司令長官,李繼龍便在孫連仲的領導下進行工作,他還參加了鄂西會戰,在幕後出謀劃策。1943年年中,李繼龍被調往廣西省幹部訓練團,擔任大隊長,不久後又出任中央軍校第四分校(廣州分校)少將大隊長。
  • 1955年授銜之後,有兩位將領被補授為中將軍銜?他們都是誰?
    1955年,我軍在此前評定軍隊幹部級別的基礎上,開始實行軍銜制度。不過,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有少數將領沒有參加1955年授軍銜,而是在不久之後被補授了軍銜。就拿177位開國中將來說,在1955年共有175位將領被授予中將軍銜,後來到了1956年和1958年,分別有2位將領被補授中將軍銜,加起來就一共有177位開國中將。
  • 1955授什麼軍銜?
    都知道粟裕大將是從新四軍走出來的,從抗戰初期,到1945年組建華中野戰軍,一直到後來的山東野戰軍,粟裕非常倚重從新四軍出來的這3員戰將,分別是葉飛、王必成和陶勇。這3人1955年授什麼軍銜?後來成就如何?
  • 授銜時,四野有七位軍長授上將,為何三野的軍長大多都是中將?
    ——文天祥《過零丁洋》1955年,新中國舉行授銜儀式,四野18位軍長,有7人被授予上將軍銜。反觀三野,16位軍長,有10人被授予中將軍銜,3人被授予少將軍銜。說到這裡,很多人心裡都會有這樣的一個疑問:為何野戰軍之間軍長軍銜差別這麼大?首先來看看四野7位被授予上將軍銜的軍長履歷。
  • 他5次重傷,體內殘留11塊彈片,授中將領導不滿:我願給他一顆星
    1955年,為了適應我軍革命化、正規化和現代化需要,新中國開始實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制,9月27日於中南海隆重舉行全軍大授銜活動,其中元帥10人,大將10人,上將55人,中將175人。此次授銜不僅規模宏大,而且在新中國的歷史上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