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身為四野王牌戰將之一的吳克華,卻只被授予了中將軍銜,比同職務的韓楚先等人還要低,這在當時也讓很多人有些匪夷所思。
「司令專業戶」生涯開啟
吳克華出生於1913年,家庭貧寒,父親早逝,艱苦的生活環境讓小小年紀的吳克華早早的就承擔起了整個家庭的重任。
也正是因為從小就嘗遍了生活的苦頭,讓他對於剝削與壓迫更是具有了十分強烈的反抗精神。年僅16歲就參加了農民暴動,後來加入紅軍,走上革命之路。
吳克華的一生可以說是十分富有傳奇色彩了,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他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戰功。了解吳克華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原則性很強,做事細緻周到的人,再加上作戰勇猛,所以很快就得到重任,晉升也很快。
年僅26歲就已經成為了八路軍山東縱隊第5支隊副司令員,這是他第一次擔任司令員,由此便開啟了自己的「司令專業戶」生涯。
先後當了16次司令
後來吳克華先後擔任第二支隊司令,抗戰取得勝利,他便跟隨軍隊前往東北,後來擔任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司令員、遼東軍區副司令員。
後來新中國成立,吳克華又歷經幾次調任,在新疆軍區,濟南軍區,廣州軍區、成都軍區擔任司令,濟南軍區擔任第一副司令。
從1938年第一次擔任司令員,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吳克華一共16次擔任司令員。在很多人眼中,軍隊中的司令員地位可以說是十分之高的,一生能夠當上一次司令,就已經是值得驕傲一輩子的事情了。
但像吳克華這樣頻繁調動的「司令」還是比較少見的。也有很多人為他鳴不平,認為這樣不停的「折騰」,且不說要不斷的適應新環境,就是身體也會受不了啊。為什麼每次明明幹的好好的就突然要調走呢?
但吳克華從不把這些放心上,他曾說過:「不管到哪兒,都是為人民服務,為了國家,我願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哪裡需要我,我就去哪裡。」吳克華從不抱怨,他永遠記得自己當初從軍的初心。
正是因為這樣,吳克華不管走到哪兒,都會給戰士們爭取福利,時常將自己的福利補貼分發給大家。和所有的基層戰士們打成一片,一起吃飯,一起訓練,很多年輕的戰士甚至都不知道原來他就是司令。
塔山組織戰
對於吳克華來說,自己打過最精彩的一場仗,應該就是塔山組織戰了。
這場戰役十分重要,如果勝利,老蔣在東北的力量與華北地區的連接就會被直接切斷。如果失敗,那我軍進攻錦州的部隊就會陷入困境,整個東北的戰局都會受到影響。
所以這場戰爭無論是對於老蔣,還是對於我軍,都顯得尤為重要。
為此,老蔣派東進兵團與西進兵團兩支部隊對塔山進行猛攻,十幾分鐘的時間就扔下5000多顆炸彈。甚至還重金籌集了一支敢死隊,企圖從東西兩側攻下塔山。而吳克華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守住塔山!
國軍像瘋了一樣的朝著第四縱隊修好的防禦工事發起猛攻,吳克華組織全部兵力集中優勢阻止國軍進攻,指揮全部戰士死守不退。
整整6天6夜的激戰,雖說我方犧牲了3000多人,但殲敵6000多人,最終頂住了國軍如潮水般的進攻,取得塔山阻擊戰的勝利,吳克華也因此一戰成名。
但他卻始終高興不起來,因為他知道,逝去的那3000多名戰士付出了多少血與淚,他的腦海中一直浮現著他們的影子,恨自己沒能讓他們感受到勝利的喜悅。
生前的兩次遺囑
1987年2月,吳克華病重,躺在病床上的他留下遺囑:「,這幾年我常常想起那些塔山阻擊戰犧牲的戰友們,我是難過的,也是愧疚的。希望我死後,可以把我的骨灰撒在塔山,讓我陪伴在他們身邊。」
1988年8月,吳克華的家人遵照他的遺願,親手將他的骨灰撒在了塔山這片曾被烈士們染紅的土地上,永遠的陪伴在塔山阻擊戰中犧牲的烈士們身邊。
其實這是吳克華生前留下的第二個遺囑,在這之前,它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希望我死後可以葬於母親身旁,以彌補生前對母親的虧欠。母親受自己連累被砍掉頭顱,我卻至今未能在她墳前好好燒柱香,這是我這一生都無法彌補的遺憾,我愧對我的母親!」
後來為了緬懷吳克華,也為了激勵後人,吳克華家鄉人民在他母親的墓山頂上建立了一座吳克華將軍紀念亭,讓他永遠陪伴在母親身邊,也算是彌補了他心中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