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1955年,很多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大授銜了,對於開國將帥那是羨慕不已,如果他們其中是自己的老鄉,那更是說得吐沫橫飛,感覺特別的自豪。
對於軍銜,很多開國功臣是主動辭讓的,當然事事沒有絕對公平的,有授高了的當然也有授低了的,但今天的主人公授的卻低得令人髮指。
他和彭雪楓是好友,哥哥是國軍上將,自己帶八個團一萬多人加入八路軍,成129師旅長,後來更是軍分區司令。就這樣一位將領,卻僅授了大校銜,當初的手下王近山成了中將,其他的手下不說中將,最少也是少將啊,他就是張維翰。
張維翰出生於1906年的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縣南彥寺村,家境貧寒,直到二哥張維璽在西北軍發跡才逐漸富裕。張維璽是馮玉祥的十三太保,官至國軍上將,1944年不幸被日軍毒死。
1915年,9歲的張維翰來到北平,進入由馮玉祥辦的第十六混成旅軍官子弟學校,在這裡那結識了彭雪楓,並成為至交好友,彭雪楓是馮玉祥部軍官彭雨亭的侄子。
1926年韓復榘公開投靠蔣介石,學院內充滿白色恐怖氣氛,他們隨時都有被捕的危險,便逃到農村躲避,直到1929年風聲漸息,張維翰才和彭雪楓、趙子眾等人,一起考入了北平民國大學政治系。
張維翰現如今家境富裕,但依舊艱苦樸素,受彭雪楓、趙伊坪、趙子眾等共產黨員的思想薰陶,主動接受了革命理論,心向革命。
學校畢業後,哥哥給他介紹了不少的職務,但最後都因他疾惡如仇和不滿政府部門中的庸碌腐敗作風憤而辭職,最後張維璽又介紹他去投奔山東省第六專區督察專員、保安司令範築先。
範築先和張氏兄弟是同鄉同村,所以對於他的到來非常歡迎,並委以重任。
1937年4月間,張維翰應彭雪楓之約到北京晤面,經彭雪楓、趙伊坪介紹,張維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範築先向全國發出「裂眥北視,決不南渡」的通電,組建抗日隊伍,組成了35個支隊,號稱「十萬鐵軍」,其中第十支隊,由張維翰兼任司令。
1938年11月,聊城失陷,民族英雄範築先壯烈犧牲,手下的支隊成為了各方的爭奪對象。
張維翰順利拉了8個團一萬多人,當時國民政府河北省政府主席鹿鍾麟有意拉攏張維翰,親自派人送了一張少將師長的委任狀,但他不為所動,率部隊加入八路軍129師,成新八旅旅長,當時政委是肖永智,副旅長是王近山,政治部主任是王幼平,參謀長是高厚良。
眾所周知,王近山後來成了開國中將;肖永智在戰爭年代壯烈犧牲;王幼平建國後沒有評銜,但官至外交部副部長啊;高厚良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後來更是空軍政委。
以張維翰的資歷與貢獻,應授什麼銜?
1942年,新八旅與冀南三分區合併,由張維翰任分區司令員,孔慶德任副司令員、王幼平任副政委。
1943年10月,張維翰由冀南三分區到達延安,通過考試進入中央黨校二部16支隊學習。
此後,張維翰就像被雪藏了一樣,直到1947年3月,才出任晉冀魯豫軍區九分區司令員,一直沒有得到提升,更是無仗可打,直到一九四九年,張維翰還只是邯鄲軍分區司令員,而同時期的戰友們,有的成為了縱隊司令員,有的甚至成了兵團司令。
1952年,地主家庭出身的張維翰成了內定的所謂「大老虎」,被關押了一年多才放出來,為維護組織上的面子,硬是在審查結論上給他羅織了三個莫須有的三個問題,並決定要開除他的黨籍。
張維翰當然不服,一生奉獻給了國家,最後卻迎來了汙點,華北軍區認為河北軍區對他做出的審查結論不屬實,不同意開除他的黨籍,但也沒為他翻案。張維翰到北京後,幹部部副部長徐立清對他說:「案子肯定是錯案,但馬上就糾正過來,恐怕有困難,只能等。」
為了繼續貢獻國家,張維翰毫無怨言地去了廣州擔任軍體校的副校長。
1955年大授銜時,張維翰僅被授予大校軍銜。此後張維翰身體每況愈下,在1963年7月離職休養。
文革時期,張維翰再次遭殃,受盡了非人的折磨。
1979年,躺在病床上的張維翰還一直念念不忘當年的冤案,許多老戰友都感覺非常驚訝,時任空軍政委的高厚良當即上報,對張維翰歷史冤案進行徹底平反。
得知冤案平反的張維翰一臉輕鬆,沒多久病逝,同年10月27日為他舉行了追悼會,王任重、宋任窮及張震、王新亭、李聚奎、高厚良、徐深吉等百位將軍前來參加。
註: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後臺留言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
聲明:文章來源網絡,不代表本平臺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