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帶8個團加入八路成司令,建國後卻僅授大校,死後百位將軍前來

2021-02-24 最愛歷史vip

對於1955年,很多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大授銜了,對於開國將帥那是羨慕不已,如果他們其中是自己的老鄉,那更是說得吐沫橫飛,感覺特別的自豪。

對於軍銜,很多開國功臣是主動辭讓的,當然事事沒有絕對公平的,有授高了的當然也有授低了的,但今天的主人公授的卻低得令人髮指。

他和彭雪楓是好友,哥哥是國軍上將,自己帶八個團一萬多人加入八路軍,成129師旅長,後來更是軍分區司令。就這樣一位將領,卻僅授了大校銜,當初的手下王近山成了中將,其他的手下不說中將,最少也是少將啊,他就是張維翰。

張維翰出生於1906年的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縣南彥寺村,家境貧寒,直到二哥張維璽在西北軍發跡才逐漸富裕。張維璽是馮玉祥的十三太保,官至國軍上將,1944年不幸被日軍毒死。

1915年,9歲的張維翰來到北平,進入由馮玉祥辦的第十六混成旅軍官子弟學校,在這裡那結識了彭雪楓,並成為至交好友,彭雪楓是馮玉祥部軍官彭雨亭的侄子。

1926年韓復榘公開投靠蔣介石,學院內充滿白色恐怖氣氛,他們隨時都有被捕的危險,便逃到農村躲避,直到1929年風聲漸息,張維翰才和彭雪楓、趙子眾等人,一起考入了北平民國大學政治系。

張維翰現如今家境富裕,但依舊艱苦樸素,受彭雪楓、趙伊坪、趙子眾等共產黨員的思想薰陶,主動接受了革命理論,心向革命。

學校畢業後,哥哥給他介紹了不少的職務,但最後都因他疾惡如仇和不滿政府部門中的庸碌腐敗作風憤而辭職,最後張維璽又介紹他去投奔山東省第六專區督察專員、保安司令範築先。

範築先和張氏兄弟是同鄉同村,所以對於他的到來非常歡迎,並委以重任。

1937年4月間,張維翰應彭雪楓之約到北京晤面,經彭雪楓、趙伊坪介紹,張維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範築先向全國發出「裂眥北視,決不南渡」的通電,組建抗日隊伍,組成了35個支隊,號稱「十萬鐵軍」,其中第十支隊,由張維翰兼任司令。

1938年11月,聊城失陷,民族英雄範築先壯烈犧牲,手下的支隊成為了各方的爭奪對象。

張維翰順利拉了8個團一萬多人,當時國民政府河北省政府主席鹿鍾麟有意拉攏張維翰,親自派人送了一張少將師長的委任狀,但他不為所動,率部隊加入八路軍129師,成新八旅旅長,當時政委是肖永智,副旅長是王近山,政治部主任是王幼平,參謀長是高厚良。

眾所周知,王近山後來成了開國中將;肖永智在戰爭年代壯烈犧牲;王幼平建國後沒有評銜,但官至外交部副部長啊;高厚良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後來更是空軍政委。

以張維翰的資歷與貢獻,應授什麼銜?

1942年,新八旅與冀南三分區合併,由張維翰任分區司令員,孔慶德任副司令員、王幼平任副政委。

1943年10月,張維翰由冀南三分區到達延安,通過考試進入中央黨校二部16支隊學習。

此後,張維翰就像被雪藏了一樣,直到1947年3月,才出任晉冀魯豫軍區九分區司令員,一直沒有得到提升,更是無仗可打,直到一九四九年,張維翰還只是邯鄲軍分區司令員,而同時期的戰友們,有的成為了縱隊司令員,有的甚至成了兵團司令。

1952年,地主家庭出身的張維翰成了內定的所謂「大老虎」,被關押了一年多才放出來,為維護組織上的面子,硬是在審查結論上給他羅織了三個莫須有的三個問題,並決定要開除他的黨籍。

張維翰當然不服,一生奉獻給了國家,最後卻迎來了汙點,華北軍區認為河北軍區對他做出的審查結論不屬實,不同意開除他的黨籍,但也沒為他翻案。張維翰到北京後,幹部部副部長徐立清對他說:「案子肯定是錯案,但馬上就糾正過來,恐怕有困難,只能等。」

為了繼續貢獻國家,張維翰毫無怨言地去了廣州擔任軍體校的副校長。

1955年大授銜時,張維翰僅被授予大校軍銜。此後張維翰身體每況愈下,在1963年7月離職休養。

文革時期,張維翰再次遭殃,受盡了非人的折磨。

1979年,躺在病床上的張維翰還一直念念不忘當年的冤案,許多老戰友都感覺非常驚訝,時任空軍政委的高厚良當即上報,對張維翰歷史冤案進行徹底平反。

得知冤案平反的張維翰一臉輕鬆,沒多久病逝,同年10月27日為他舉行了追悼會,王任重、宋任窮及張震、王新亭、李聚奎、高厚良、徐深吉等百位將軍前來參加。

註: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後臺留言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

聲明:文章來源網絡,不代表本平臺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韓先楚將軍麾下的三位師長,有兩位授少將軍銜,他為何僅授大校?
    所謂強將手下無弱兵,韓將軍麾下三個師的師長肯定都不是弱兵。韓先楚的第40軍,下轄有118師、119師和120師。119師的師長是寧賢文,17歲參加紅軍,曾任紅四方面軍交通大隊排長,四川省委交通隊隊長,參加了長徵,抗戰時期任冀南軍區教導大隊隊長,特務團團長等職,解放戰爭中任東野3縱8師師長,四野40軍119師師長等職。他曾率部在攻打義縣戰鬥中,經過兩晝夜的激戰,創造了殲敵4700人、俘敵2700人的傲人戰績,後升任40軍參謀長並參加了抗美援朝。
  • 他是正軍級,與皮定均搭檔多年,55年卻授大校,如今已107歲高齡
    值得一提的是,1952年張將軍被定為正軍級,55年授銜時,按他的資歷和戰功應授少將,但是最終被授予大校銜,但他不是個例,還有兩位與他同樣資歷的軍級幹部也被授予大校銜,一位是第
  • 五位建國後非正常死亡的開國將軍
    《木蘭詩》中有這樣一句詩句,「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意思是:將士們經過無數次的戰鬥,有些犧牲了,有的十年後得勝而歸。在抗日戰爭和歷次的國內革命戰爭中,有無數的革命先輩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當中有的為國捐軀有的在戰火中迎來了新中國的建立。
  • 兩次全軍覆沒均生還老紅軍,兩任搭檔授中將他是大校,至今108歲
    十分湊巧的是,這二次慘烈的戰鬥,有一位老紅軍,恰好在這二支部隊裡,經過徵戰,他的很多戰友和領導都壯烈犧牲,他卻奇怪般地生還,而且一直活動建國後,而今已經過去八十多年了,108歲的他依然健在,他便是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 、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的張力雄將軍。
  • 1955年,政委被授中將,參謀長被授少將,為何軍長被授予大校軍銜
    1955年授銜時,在淮海、渡江和大西南戰役中屢建奇功,功勳赫赫,為中國革命做出突出貢獻,曾隸屬中原二野第五兵團的第16軍,卻出現了全軍只此一例的奇怪現象:軍政委王輝球被授開國中將,參謀長楊俊生被授開國少將,就連政治主任,和軍直屬麾下的2個主力師長,也被授予了開國少將,但讓人意外的是,身為軍長的尹先炳
  • 他是四野12兵團的軍長,建國後授上將,最後卻鋃鐺入獄!
    1949年改編之時,下面有4個兵團編制,是四大野戰軍中實力最強的一支,也是出名將最多的野戰軍。建國後授銜時,四野總共出了519位開國將軍,其中上將就佔據了19位(全部57位)。今天我們聊一下四野旗下一位軍長的故事,建國後他位列上將,後更是官至副國級,不過最後他卻鋃鐺入獄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他是太原唯一張姓開國將軍,曾任福州軍區後勤顧問,他是誰?
    山西開國將軍第一大姓氏是張姓,太原唯一的張姓開國將軍是誰呢?他就是張政少將,曾任福州軍區後勤顧問。那麼除了張政之外,山西還有多少張姓開國將軍?張政少將,1915年10月18日生,出生於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簡稱犧盟會,於1936年9月18日在太原成立。
  • 他是四野第一名將,40歲授上將,任空軍副司令,一門三將軍
    就是這支「曾經不起眼、非主力的小隊伍」,隨著革命徵程,走出了一批批功勳卓著的將領,建國授銜,更是走出了三位將軍,其中就包含四野第一名將——劉震。劉震將軍劉震將軍的革命之路也很有代表性,他出身貧苦家庭,世代都是農民。
  • 他只是開國大校,但開國上將都敬佩他,死後全部家產只有160塊錢
    在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對那些英雄們進行授勳,當時,很多人都把目光放在元帥、將軍的身上,但是有一位大校軍銜的將士,他在抗戰時期作出的貢獻連開國上將都非常尊敬他,他就是梅少卿。梅少卿,1909年出生在河南商城,他一家共有六口人,全部都參加了革命,他本人在19歲的時候加入中國共產黨。梅少卿的爺爺在1933年的時候,為了掩護紅軍撤退,被國民黨殺害。
  • 他曾是粟裕將軍的警衛員,55年授大校軍銜,第二次授銜時成上將!
    他叫萬海峰,最開始只是一個非常普通的警衛員,連戰場都沒有上過。他於1920年出生在河南省光山縣,加入紅軍時只有13歲。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與粟裕有過一次交談。
  • 唯一健在的河北籍開國少將,55年授大校,64年成炮兵少將
    2020年10月10,開國少將陳紹昆不幸離世,開國將軍僅剩下9位,而河北籍的開國將軍僅剩下他一位,他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炮兵少將。順便說一下,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798位將領被授予少將軍銜。此後至1958年相繼授予8位將領少將軍銜。
  • 紅軍五位倖存軍團長,只有他授上將,晚年卻當副主席,兒子是將軍
    除此之外,還有五位軍團長活到了建國後,他們分別是紅一軍團林總、紅二軍團賀老總、紅三軍團彭老總、紅六軍團蕭克和紅15軍團徐海東。眾所周知,軍團長的級別僅次於方面軍,資歷可謂是極高。活到建國後的軍團長基本成就都很大,比如林總、賀老總、彭老總都是元帥,徐海東則是排名第二的大將,可令人不解的是,只有蕭克是上將,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
  • 四野第41軍轄四個師,先後有6位師長,為何就他授了中將軍銜?
    第41軍的軍長是開國中將吳克華,他從部隊成立不久就帶領著這支光榮的部隊,先後任第5支隊副司令員、第5旅旅長、第5師師長、第41軍軍長。第41軍成立之時,下轄有四個師,先後有6位師長:蔡正國、左葉、周光、田維揚、江燮元、盧燕秋。一、第121師師長,先是由蔡正國擔任,1949年6月蔡正國調40軍任副軍長後,由152師師長左葉接任。
  • 連長救下一通訊員,1955年通訊員被授中將軍銜,連長為何僅授大校
    事後,他也在授銜隊伍中看到了自己數十年前的救命恩人,激動不已。但當他看到老首長的軍銜後,不禁淚流滿面,原來老首長僅被授予了大校。此人是誰?為何僅被授予大校呢? 醒來後發現自己被戰友的屍體壓住,一時無法起來。林維先想到敵人趕到後,自己將淪為俘虜,不由心生絕望,就在此時,羅厚福發現了他,將他救下。此後,林維先就對羅厚福感恩戴德,永遠銘記老首長的恩情。 後來林維先展現出了過人的智慧才能,抗戰時期就升到了旅長,建國後被授予了中將軍銜。
  • 他本應授大校,林總:他頂10萬雄兵,55年破例授予中將
    他本應授大校,林總:他頂10萬雄兵,55年破例授予中將 他,早年從軍,是紅軍長徵的開路先鋒,長徵時走路最多的人,為北平的和平解放立下了汗馬功勳,連一向不輕易誇人的林總,也禁不住稱他「等於10萬雄兵」,但他卻是我軍歷史上唯一一位沒有直接領兵打過仗的開國中將。
  • 三個了不起的開國大校,後晉升上將軍銜,其中一位過百歲還健在
    1955年,我軍實行了軍銜制,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校官、尉官,一共授予了六十多萬名將軍。這其中就數尉官和校官的人數最多,校官是3.2萬多人,尉官是49.8萬多人。而在校官裡面開國大校有1266人,在這裡面有三個了不起的開國大校,後來都晉升為了上將軍銜,其中一位過百歲還健在,他們都是誰?
  • 新中國邯鄲出了多少位將軍?
    198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恢復軍銜之後,中央軍委先後數次授予晉升將軍軍銜,截至2015年年底,邯鄲籍建國後將軍共有45名,其中中將3名,少將42名,具體為:(一)開國將軍5名:王謙(1900--1973),河北永年縣(今邯鄲市永年區)曲陌鄉東舊寨村人。建國後曾任華北軍區後勤部財務部政委、華北編外人事部政委。
  • 中原野戰軍改編後,下轄9位軍長分別是誰?後來有1人是大校軍銜
    他為人正派,最開始就投身於紅四方面軍,但他不屈服於張國燾,被逮捕禁閉也好,嚴刑吊打也好,從不亂指認他人。 抗戰時期曾紹山一開始擔任385旅769團參謀,參與了奇襲陽明堡戰鬥,這次奇襲炸毀了日機24架,壯大了抗日聲勢。此後在長生口、神頭嶺、百團大戰等戰中多次打擊日軍。
  • 建國後我軍軍服軍銜概述
    今天咱們欣賞一下【建國後我軍軍服軍銜】這個話題,接下來咱們就探討一下。沒有看過前期精彩文章的朋友,希望點讚+關注,精彩節目不迷路!望軍迷朋友們及時關注,精彩內容不容錯過!好了,進入正題: 軍服是軍人穿在身上的身份證,軍銜是軍人級別和軍兵種信息的體現,也是部隊管理和識別的需要。
  • 授銜儀式被評大校,三大元帥親自找主席說明此事,主席:至少少將
    孫毅將軍但是就有一位開國功臣,以他的一些功績和資質,被授予上將都可以,至少也是中將軍銜,但是在授銜時卻被授予大校軍銜,最終在主席的過問之下才封為少將,這位將軍的名字就是賀晉年將軍。賀晉年將軍1910年,賀晉年出生於陝西省安定縣,當時在他17歲的時候就參與了西北工農革命遊擊大隊,而且賀晉年緊接著加入了黨,隨著他優異的變現,他因此成為了一名經驗豐富的基層作戰指揮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