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野戰軍改編後,下轄9位軍長分別是誰?後來有1人是大校軍銜

2021-01-19 騰訊網

中國共產黨軍隊的編制是在一直變化的,從最開始的紅軍再到後來的八路軍/十八集團軍,但是到了解放戰爭後,自然不會再用國民黨部隊的編制。

1946年開始就出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稱謂,而在1948年11月中央軍委統一規劃規定,此後團以上各部隊均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字樣,同時在軍隊編制上也有很多改革措施。

為了更好的解放全國,就以地名的方式區分四大野戰軍,分別是: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東北野戰軍

等到東北軍解放北平之後,中央感覺以地名來區分的方式已經不適合了,於是又一次改編,野戰軍番號變為第一到第四野戰軍。

那麼在這次改編裡,二野下轄的九個軍軍長分別是誰,最後又是什麼軍銜呢?

按照順序來,第10軍軍長是杜義德,1912年出生於湖北黃陂,1929年加入紅軍,次年入黨,紅軍時期做到了紅4方面軍直屬縱隊司令員、騎兵師師長,後來參加西路軍,西路軍的結局很慘,杜義德還是成功突圍了,與王樹聲一同回的延安。

抗戰時期擔任主要在冀南抗日根據地發展革命事業,擔任了冀南軍區第2軍分區司令員兼政委。解放戰爭中先是擔任中野6縱政委,率部參加參加挺進大別山及淮海等重大戰役。後來成為二野第3兵團副司令員兼第10軍軍長,率部參與解放大西南。

他也踏上過朝鮮的土地抗擊美軍,任志願軍第3兵團副政委,一生戰功赫赫。

1955年,杜義德被授予中將軍銜。

第11軍軍長是曾紹山,1914年出生於安徽金寨,1929年加入紅軍,1933年入黨。他為人正派,最開始就投身於紅四方面軍,但他不屈服於張國燾,被逮捕禁閉也好,嚴刑吊打也好,從不亂指認他人。

抗戰時期曾紹山一開始擔任385旅769團參謀,參與了奇襲陽明堡戰鬥,這次奇襲炸毀了日機24架,壯大了抗日聲勢。此後在長生口、神頭嶺、百團大戰等戰中多次打擊日軍。

解放戰爭中最開始擔任晉冀魯豫軍區三縱副司令員,跟隨劉鄧挺進大別山,後來任11軍軍長參加渡江戰役、解放大西南。

同樣的也在朝鮮戰場上大展身手,先是擔任志願軍12軍軍長參加第五次戰役,後又擔任志願軍第三兵團副司令員。

1955年曾紹山被授予中將軍銜。

第11軍軍長是王近山,這個名字熟悉的人相對要多很多,是《亮劍》中李雲龍的原型人物。

王近山1915年出生於湖北紅安,1930年加入紅軍,1932年入黨。15歲加入紅軍那年就跟一個高個子敵軍近身搏鬥,刀砍牙咬,最後倆人齊齊滾落山崖,敵軍身亡,王近山的腦袋也被戳了個洞,但他沒死,此後他就多了個外號「王瘋子」。

抗戰時期先後擔任772團副團長、769團團長、386旅旅長等職,率軍多次伏擊日寇,1943年曾一戰殲滅日軍華北方面軍「戰地觀戰團」服部直臣少將旅團長、6名大佐聯隊長及以下軍官120餘人。

解放戰爭開始擔任晉冀魯豫野戰軍6縱司令員,當時有什麼惡戰、苦戰,上級基本都是交給他打,多次獲得劉伯承的稱讚。

1949年,王近山任二野第3兵團副司令員兼第2軍軍長、政委,率部參加了渡江、西南等著名戰役。

抗美援朝中他最開始就是志願軍第三兵團副司令員,上甘嶺戰役王近山也是指揮之一。

1955年王近山被授予中將軍銜。

第十三軍軍長是周希漢,1913年出生於湖北麻城,1928年加入紅軍,同年入黨。

從紅軍開始就作戰極其勇猛,後來在抗日戰爭中大放異彩,擔任386旅參謀長,當時有句民謠:小日本,你聽清,太嶽山上有陳賡;小日本,你別搗蛋,讓你碰上周希漢

他的作戰風格在劉伯承心中印象深刻,百團大戰時期日軍出動精銳反撲,八路軍前指正在撤退,周邊兵力不足,而且日軍攻得很猛,主陣地已經失守。劉伯承有強烈的危機感,聽聞周希漢率部趕到與日軍交上了火。劉帥才舒了口氣說:「好了,這下是趙子龍來了。」

另外周希漢因為長得瘦,被陳賡起了個外號叫「瘦子」,陳賡是真的很喜歡給人取外號,386旅政委因為高度近視帶了個大眼鏡,被陳賡起外號「瞎子」。當然陳賡自己也有外號,曾經作戰負傷腳有些行動不方便,因此被人戲稱為「瘸子」。這就是386旅「三子」。

解放戰爭中也是參加了很多著名戰役,尤其是殲滅黃維兵團出了大力,晚年他回憶還常常說道:「黃維雖不是我旅捉的,但他是被老子打垮的!」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周希漢也是我國海軍創建初期的領導人之一。

第十四軍軍長是李成芳,1914年出生於湖北麻城,1929年加入紅軍,1931年入黨。

15歲投軍一直做到了解放軍軍長,也是非常難得了,後來的1953年5月又成為志願軍15軍代軍長,率部參加金城戰役。

1955年李成芳被授予中將軍銜。

第十五軍軍長是秦基偉,1914年出生於湖北紅安,戰功彪炳的將軍,曾經做過徐向前的手槍營長,後來因為作戰勇猛一直升遷。

最神奇的是他參加西路軍曾經被俘的經歷,一般的馬家軍下手都很兇殘,好在俘虜他的是馬祿部,馬祿不像其他人那樣殘殺紅軍。秦基偉後來在押解途中藉口上廁所偷跑出來,又回到了紅軍。

當然說起秦基偉最讓國人熟悉的還是上甘嶺了,畢竟此戰被譽為國魂之戰。15軍不管是火力、後勤、還是人數上都遠不如美軍,美軍依靠強大的火力,把山頭都削低了。志願軍補給在美軍的火力網下很難運到前線,有段時間甚至送個蘋果上去就能立功。但這種情況下我軍還是贏了!這一戰讓秦基偉和15軍都譽滿天下。

1955年秦基偉被授予中將軍銜,1988年又晉升為上將軍銜。

第十六軍軍長是尹先炳,1915年出生於湖北漢川,1930年加入紅軍,1934年入黨。

他在抗日時期指揮了著名的黑水河戰鬥,一戰殲滅日軍兩百餘人,人數不多但基本都是日本尉級以上軍官,所以尹先炳也被日本人稱為「閻王司令」。

解放戰爭時期是軍長,抗美援朝時也是軍長,本來他也是被擬授中將軍銜,但他最終只被授予了大校,主要還是因為他個人情感作風問題。

第十七軍軍長是王秉璋,1914年出生於河南安陽,本來在馮玉祥麾下,後跟隨季振同、董振堂等人發動寧都起義,從此加入紅軍。

在八路軍時期的職務也非常顯赫,1938年115師參謀長周昆潛逃後,王秉璋就擔任參謀處長,實際上行使參謀長的職權,八路軍的師級幹部也是很牛的。

建國沒多久,王秉璋就出任空軍參謀長,是最先獲任命的三位空軍將領之一。

1955年王秉璋被授予中將軍銜。

第十八軍軍長是張國華,1914年出生於江西永新,1929年加入紅軍,1931年入黨。

張國華最出名的還是在建國後了,新中國是在1949年10月1日建國,不過這時全國還有幾個省尚未解放。1950年張國華領軍解放了西藏,此後擔任西藏軍區司令員。

1955年張國華被授予中將軍銜,後來的1962年對印反擊也是張國華抵近前線指揮的。

當年的軍級將領基本上都是授予中將,除了尹先炳一個例外。

二野在解放戰爭中的表現非常出色,作戰範圍涵蓋了大半個中國,殲滅敵軍也高達221萬,土匪數量114萬,總數高達335萬!為新中國的解放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相關焦點

  • 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司令員,分別由誰擔任兵團司令員?他們都是誰
    解放戰爭時期,各大野戰軍都是以縱隊為建制,縱隊的多少是按照當時的兵力來劃分,並不一定都有統一的規劃,比如東北野戰軍就下轄12縱隊,而中原野戰軍卻只有7個縱隊。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司令員後來都參與了授銜,其中最高的便是大將軍銜,到了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被改編為第二野戰軍,此時的建制也由縱隊編成了兵團,那麼第二野戰軍下轄三個兵團分別由誰擔任兵團司令員?我們接著往下看。
  • 四大野戰軍第一縱隊為何下轄四個師?師長是誰?後授予什麼軍銜
    而作為一縱的司令員葉飛在1955年更是被授予上將軍銜,那麼這支強悍的縱隊下轄的師部都由誰擔任師長呢?他們在後來又被授予什麼軍銜呢?我們接著往下看。縱隊和軍的形勢是相同的,而他們的編制也是以「三三制」,及一個縱隊下轄三個師,一個師下轄三個旅,不過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卻設立了四個師,而且師長在後來都被授予將銜,那麼這四人分別是誰呢?
  • 第四野戰軍唯一一個直屬軍,軍長和政委後來都沒有軍銜,為什麼?
    當時擔任軍長和政委的都是誰呢?為什麼他們後來都沒有軍銜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在這一過程中,時任國民黨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河南省主席兼第19兵團司令官張軫,乘機率領所部第128軍軍部及四個師共計兩萬餘人,在湖北武漢賀勝橋、金口一帶發動了起義。張軫率部起義之後,奉命移駐湖北漢川進行整編,到了1949年7月,張軫率領的這支起義部隊,被改編為第五十一軍,直接隸屬於第四野戰軍工兵司令部建制,成為了第四野戰軍唯一一個直屬軍。
  • 解放軍第12軍軍長都有誰?他們都是什麼軍銜?誰最高壽
    解放軍第12軍的前身是解放戰爭時期組建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第6縱隊。第6縱隊於1949年2月9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二集團軍,也就是第十二軍。1985年以後又改編為集團軍。那麼1949年到1985年,解放軍第12軍的歷任軍長都有誰呢?他們都什麼軍銜,誰最高壽呢?
  • 二野下轄9個軍,只有3位軍長擔任過縱隊司令員,他們分別是誰
    淮海戰役勝利後,中原野戰軍也被改編為第二野戰軍,當時中原野戰軍有七個縱隊,這7個縱隊被改編為7個軍,不過第二野戰軍有3個兵團,按照三三制的要求,當然應該有9個軍配置,而剩下的兩個軍則是中原軍區的部分兵力了。不過在這9個軍中,只有3位軍長曾擔任過縱隊司令員,他們分別是誰呢?
  • 我國三大王牌軍,都是出自哪個野戰軍!首任軍長又是什麼軍銜
    說到王牌軍,如第43軍、38軍、13軍、1軍、27軍、47軍、20軍、39軍、42軍、54軍,第12軍,第14軍,第31軍等部隊,都是屬於我國的王牌部隊。然後在以上這幾個軍中第38軍,第39軍,第54軍譽為是我國現有的三大王牌軍。這三個王牌軍後來到發展成甲類重裝甲集團軍,裝備實力最強,反應快,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應對一場戰事,迅速投入一場戰爭。
  • 第43軍成立時,洪學智任軍長,下轄4個師的師長是誰?後來什麼軍銜
    1948年底,按照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東北野戰軍第6縱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隸屬第4野戰軍建制。第43軍由洪學智任軍長,賴傳珠任政治委員,楊國夫、李作鵬任副軍長,劉其人任副政委,雷震任參謀長,鄧飛任政治部主任。
  • 陳錫聯兵團麾下三位軍長,都是第二野軍的虎將,而且軍銜都一樣
    那麼,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第二野戰軍第三兵團。在全軍進行改編後,中原野戰軍改編成第二野戰軍,當時下轄三個兵團,分別為第三兵團,第四兵團,第五兵團,這三支兵團都是劉帥手中三隻虎。而第三兵團司令員是由陳錫聯將軍擔任,因此也稱之為陳錫聯兵團。陳錫聯也是我黨歷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將領,當時他擔任兵團司令員時年僅34歲,是我軍最年輕的一位兵團司令員。
  • 解放軍的王牌第38軍,改編為集團軍之前,歷任軍長都有誰呢?
    ,從此「萬歲軍」名揚四海,《誰是最可愛的人》就是根據38軍下面一個團的事跡寫的。和平年代第38軍曾經擔負守衛京畿的重任,並且在,1984年4月1日,38軍改編為第38集團軍,隸屬於北京軍區。2016年五大戰區成立,第38集團軍隸屬於中部戰區,2017年4月,第38集團軍番號取消,改編為陸軍第82集團軍!
  • 1949年2月,中野第一縱隊整編成兩個軍,兩位軍長後來成就如何
    1949年中央軍委提出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和部隊番號的指示,四大野戰軍進行了整編,將原來的縱隊改編為軍一級作戰單位,中原野戰軍由此改編為第二野戰軍。作為四大野戰軍之一,中原野戰軍當時擁有7個縱隊,不過在整編後,第二野戰軍卻形成了9個軍的戰鬥序列,這多出來的兩個軍來自哪裡呢?其中一個是陳賡的第四縱隊劃分成為了兩個軍,另一個則是楊勇統帥的第一縱隊了。
  • 1949-1985年解放軍第13軍歷任軍長都有誰?都什麼軍銜?誰任期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第四縱隊十旅旅長,第二野戰軍十三軍軍長等職務。新中國成立後,周希漢任海軍副司令員兼海軍參謀長等職務。周希漢1955年被授予被授予海軍中將軍銜。解放戰爭時期,徐其孝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十一旅團長,中原野戰軍第四縱隊十一旅副旅長、旅長,第二野戰軍第十三軍第三十八師師長兼蒙自軍分區司令員等職務。新中國成立後,徐其孝任第二步兵學校校長,第十三軍軍長,昆明軍區副司令員等職務。徐其孝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 解放戰爭:野戰軍成立3支特種兵隊伍,部隊司令是誰?授何軍銜?
    特種兵,在兵種上都是一支特殊的兵種,最主要的行動主要有,騷擾行動、斬首行動、護衛行動、救援行動以及反恐行動。而在1949年,解放戰爭時期,有3個野戰軍成立了特種兵隊伍,這三個野戰軍分別是二野、三野和四野,特種兵縱隊的司令都是誰?1955年又授予了什麼何軍銜?
  • 遼瀋戰役時,東野兩個兵團部分別下轄哪幾個縱隊?司令員是誰?
    在遼瀋戰役的時候,東北野戰軍有12個步兵縱隊和一個炮兵縱隊。但是,東北野戰軍在縱隊建制之上,還有兩個兵團部。那麼,當時這兩個兵團部是如何形成的?下轄哪些縱隊?縱隊司令員分別是誰?1947年8月,東北野戰軍的前身東北民主聯軍,為了適應戰略反攻的需要,將12個獨立師(旅)改編成了第七縱隊、第八縱隊、第九縱隊和第十縱隊等四個縱隊,同時成立了南滿前方指揮所、冀熱遼前方指揮所等兩個指揮所。不久,南滿前方指揮所改稱東北野戰軍第一前方指揮所,冀熱遼前方指揮所改稱東北野戰軍第二前方指揮所。
  • 第四野戰軍48位師長,只有他們兩個沒有參加授軍銜,原因令人動容
    1949年3月,在發起南下作戰之前,東北野戰軍改編為了第四野戰軍。當時,第四野戰軍的戰鬥序列之下一共4個兵團,每個兵團有3個軍的建制,而每個軍之下則有4個師的建制。如果按照師一級作戰單位來講,第四野戰軍共計有48師(除了直屬軍所轄師之外)。
  • 被譽為首都兵團的解放軍第20兵團,下轄3個軍軍長是誰?什麼軍銜
    1949年1月改稱解放軍第20兵團。第20兵團是解放戰爭後期由中央軍委直接指揮的3大兵團之一,因在1949年夏奉命解除進軍大西北任務而留駐華北,布防渤海灣和衛戍京津,被譽為首都兵團。第20兵團司令員是"三楊"之一的楊成武,政委李天煥,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文年生,政治部主任向仲華。兵團下轄66、67、68軍。那麼,這3個軍的軍長分別是誰?後來什麼軍銜?
  • 第七批入朝作戰的師長軍長們,後來都是什麼軍銜?
    1952年7月,根據朝鮮戰場形式,中央軍委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3,24,46軍改編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3、24、46軍,替換在朝鮮的人民志願軍第20,26,27,42軍,赴朝作戰。第23軍軍長鍾國楚,政治委員盧勝,副軍長杜屏,參謀長饒惠潭。
  • 陳賡率領的中野四縱,共有四個旅,旅長都是誰?後來是什麼軍銜?
    1948年5月,晉冀魯豫野戰軍改稱中原野戰軍,當時中原野戰軍戰鬥序列之下一共有7個縱隊。而在這7個縱隊之中,建制規模最大的是中原野戰軍第四縱隊,其下轄有4個旅,分別是第十旅、第十一旅、第十三旅、第二十二旅。
  • 紅一方面軍16位軍長,後來都是什麼結局
    1932年6月,紅一方面軍番號恢復,整編為三個軍團,由軍團直接下轄師,另外組建的4個軍則由方面軍直轄。在紅一方面軍建制變化的過程中,一共有16位將領擔任過軍長,他們都是誰呢?日後的發展又是怎樣的呢?且聽本人仔細道來。
  • 八路軍716團,先後有幾位團長,後來他們被授予什麼軍銜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共兩黨站在了統一戰線一致對外,紅軍三個方面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18集團軍,下轄三個師,每一個師下轄兩個旅四個團,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120師下轄的王牌團716團。
  • 中原野戰軍六縱王近山麾下的「三劍客」都是誰?
    中原野戰軍是解放戰爭中我軍的主力部隊之一,是由原晉冀魯豫邊區的八路軍第129師及地方部隊為基幹發展起來的,1949年2月改編為第二野戰軍。 解放戰爭期間,李德生歷任晉冀魯豫軍區第3縱隊7旅19團團長、中原野戰軍第6縱隊17旅旅長、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12軍35師師長等職務;新中國成立後李德生歷任志願軍第12軍35師師長、12軍副軍長、軍長、安徽省軍區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北京軍區司令員、瀋陽軍區司令員等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