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全軍覆沒均生還老紅軍,兩任搭檔授中將他是大校,至今108歲

2020-12-23 蘭蘭歷史春天

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年代,我們的先輩們,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憑藉著堅定頑強的不服輸精神,視死如歸,不顧犧牲,用盡一切方法與敵人展開搏鬥,經過浴血奮戰,終於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

然而,在紅軍時期戰爭硝煙中,也經歷了許多磨難,其中有二支師級以上的隊伍,打得十分慘烈,雖經殊死搏殺,彈盡糧絕最終全軍覆沒。一支是被譽為《絕命後衛師》的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在掩護主力紅軍突破湘江的慘烈戰鬥中全體指戰員悲壯故事。另一支便是紅軍西路軍第五軍的高臺之戰。

十分湊巧的是,這二次慘烈的戰鬥,有一位老紅軍,恰好在這二支部隊裡,經過徵戰,他的很多戰友和領導都壯烈犧牲,他卻奇怪般地生還,而且一直活動建國後,而今已經過去八十多年了,108歲的他依然健在,他便是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 、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的張力雄將軍。

張力雄舊居

張力雄,1913年11月21日出生於福建上杭通賢鄉障雲村燕子塔自然村,這個村北與長汀縣宣城鄉接壤,是個偏僻的山區村,內分上塔、中塔、下塔、蕉頭角裡、賴屋5個居民點。1929年才溪人民在紅四軍策應下暴動成功,當地組建組建赤衛隊、鄉蘇維埃政府,15歲的張力雄當上少先隊長,從此加入紅軍隊伍走上革命的道路。

張力雄參加紅軍不久,就接到進入紅軍學校進修的通知,幾個月後畢業後的張力雄被任命為紅34師的100團一營機槍連指導員。後晉升為隨營學校政委,當時他接到任務是率領800多名學員,在白雲山一代阻擊敵人,他們血戰了三天三夜,抵制住十多倍於己敵人的瘋狂進攻,為中央紅軍轉移贏得了時間。

1934年10月,中央蘇區因第五次反「剿滅」的失利,被迫進行戰略轉移,從此踏上漫漫的長徵之路,張力雄也跟從部隊踏上徵途。此時,中央紅軍以紅一軍團為左路前衛,紅三軍團為右路前衛,紅九軍團掩護左翼,紅八軍團掩護右翼,中央和軍委機關及直屬部隊編成的兩個縱隊居中,紅五軍團擔任後衛向西突圍,紅五軍團三十四師,作為紅軍長徵的總後衛師。

在湘江戰役中,紅三十四師堅守四天五夜,阻擊數十倍敵軍,連續不斷血戰,光榮地完成了掩護紅軍主力渡過湘江的任務,但全師也付出了重大代價:三十四師被重重包圍,終因寡不敵眾,孤立無援,師長陳樹湘、政委程翠林犧牲,幾乎全軍覆沒,成為湘江戰役唯一一支成建制全軍覆沒的紅軍師級單位。

紅三十四師一00團團長韓偉為掩護師部撤退,視死如歸,戰鬥打到最後,全團僅剩10個人,彈盡糧絕,最後英勇跳崖。慶幸的是,韓偉在跳下懸崖時,先落在一棵大樹的樹冠頂上,再彈到一藤蔓上,然後才落到柔軟的草叢中,沒有傷著身體。虎口逃生的韓偉躲避開敵人的搜查,化妝成挑夫,混在群眾中挑山貨到興安縣城賣,乘機尋找大部隊。後終於歸隊。

十分幸運的是,張力雄就在此前不久剛剛升任45團政委,雖然當時的任務也是擔任全軍後衛,隊伍的損失也很大,但比較於紅34師100團,總算是順利渡過了湘江,他可以算是非常走運的。

1936年10月下旬,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後,為了打通國際交通路線,爭取更多的國際援助,配合紅一方面軍奪取寧夏,上級決定由紅五軍、紅九軍、紅三十軍共約21800人,衝破敵人封鎖線,從虎豹口強渡黃河,進入甘肅河西走廊。從此,這支紅軍奉命改稱西路軍,張力雄擔任紅五軍團政委又隨西路軍進入甘肅。

此時,張力雄領導的這支這支英雄的部隊,在河西走廊,孤軍奮戰,伏屍盈雪,由於兵力懸殊、糧絕彈盡,穿著單衣草鞋的西路軍健兒無後勤、無彈藥補助,無任何救援,視死如歸,與飛機、重炮、騎兵組成的強悍火力的敵軍,頑強戰鬥半年多,他們寧死不屈。

1937年1月1日拂曉,紅五軍在軍長董振堂的率領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攻克高臺城,在各單位宣傳努力下,動員窮苦百姓,很快在高臺建立了革命政權。然而,十幾天後,馬步芳集結2萬多人,在大炮的配合下,向高臺縣城發起進攻,擔任45團政委的張力雄在高臺城東城牆、東關和城東南角地段指揮戰鬥,左腿被彈片擊中。身負重傷的他被老鄉藏在一處低矮狹小、陰暗潮溼的夾牆內,並被掩護出城找到了部隊。

找到大部隊的張力雄聽說高臺失守,紅五軍全軍覆沒,連軍長董振堂都犧牲了,與他並肩多年的戰友們幾乎都沒有活下來。他禁不住放聲大哭,即使到了晚年,一提起高臺戰役,他總是面色沉重,眼中含淚。那些一起走上戰場的戰友終究沒有和他一起回來。

西路軍失敗後,他輾轉回到陝北,進入延安抗大學習,畢業後留任抗大工作,此後參加抗日戰爭,1943年張力雄調任太行第七軍分區擔任政治部主任,軍區司令是皮定均,當時他們是第一次搭班共事,而他們的任務就是開闢豫北抗日根據地。兩人合作非常默契,在一年多中,指揮大小戰鬥300餘次,用繳獲的糧食接濟了災民,他們的實力也在迅速增大,最重要的是成功開闢了擁有數十萬人的豫北抗日根據地。

解放戰爭,張力雄與皮定均都在中原軍區,皮定均是旅長,張力雄是旅政委,都是在同一個縱隊中,建國後皮定均擔任福建軍區副司令員,而張力雄擔任第13軍政委,兩人分別戍守祖國的東南沿海和西南邊陲,兩人都是正軍級幹部。

1955年全軍授銜時,張力雄在紅軍長徵時血戰湘江時的搭檔,紅五軍團三十四師一00團團長韓偉授予中將軍銜;抗戰的中原突圍時的搭檔皮定均,也因「皮有功,少晉中」,被授予中將軍銜,而擔任軍政委的張力雄被授予大校,成為不多的正軍級大校軍銜。

此時,部下為他不公,但他說:「我堅決服從上級的安排,給我授予大校銜,就是對我工作的肯定,你們想想,還有不少優秀將領離開部隊不能授銜,比起他們,我是幸運的。」心態良好的張力雄將軍雖然對此不在意,但組織上對他的功績評定是公正的,1961年張力雄被授予少將銜,也成為開國將軍,如今老將軍已經108歲,成為年齡最大的健在開國將軍。

相關焦點

  • 他是正軍級,與皮定均搭檔多年,55年卻授大校,如今已107歲高齡
    值得一提的是,1952年張將軍被定為正軍級,55年授銜時,按他的資歷和戰功應授少將,但是最終被授予大校銜,但他不是個例,還有兩位與他同樣資歷的軍級幹部也被授予大校銜,一位是第
  • 最年長老紅軍黃開群逝世:享年108歲,彈片曾貫穿右眼
    最年長老紅軍黃開群逝世:享年108歲,彈片曾貫穿右眼 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 2016-08-30 10:38 來源:澎湃新聞
  • 該軍的軍長是中將,但僅授了少將的政委,為何能享中將待遇?
    接下來龍叔就和大家說說該軍的軍長和政委: 62軍的軍長叫劉忠,他從部隊還是叫第15縱隊時就是司令員,改稱第62軍後,仍任軍長。 先後任第一軍團第12師36團政委,第11師33團政委,第二師五團政委,紅一軍團政治部組織科科長,軍團司令部偵察科科長等職,參加了長徵。長徵勝利後,他先後任晉豫聯防軍司令員兼八路軍129師386旅副政委,太嶽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晉冀魯豫軍區386旅旅長、第四縱隊10旅旅長,第四縱隊參謀長,太嶽軍區司令員、第15縱隊司令員等職。
  • 韓先楚將軍麾下的三位師長,有兩位授少將軍銜,他為何僅授大校?
    118師的師長是鄧嶽,12歲就參加紅四方面軍,三過雪山二過草地,終於到達延安,抗戰時期擔任過冀南軍區第四軍分區副參謀長、參謀長,第129師新4旅第10團副團長,解放戰爭中任東聯第21旅副旅長,第3縱隊第7師副師長、師長,他率部從東北一直打到海南,又參加了抗美援朝,從一名紅軍小戰士成長為一名軍中悍將。
  • 他本應授大校,林總:他頂10萬雄兵,55年破例授予中將
    他本應授大校,林總:他頂10萬雄兵,55年破例授予中將 他,早年從軍,是紅軍長徵的開路先鋒,長徵時走路最多的人,為北平的和平解放立下了汗馬功勳,連一向不輕易誇人的林總,也禁不住稱他「等於10萬雄兵」,但他卻是我軍歷史上唯一一位沒有直接領兵打過仗的開國中將。
  • 他帶8個團加入八路成司令,建國後卻僅授大校,死後百位將軍前來
    對於軍銜,很多開國功臣是主動辭讓的,當然事事沒有絕對公平的,有授高了的當然也有授低了的,但今天的主人公授的卻低得令人髮指。他和彭雪楓是好友,哥哥是國軍上將,自己帶八個團一萬多人加入八路軍,成129師旅長,後來更是軍分區司令。就這樣一位將領,卻僅授了大校銜,當初的手下王近山成了中將,其他的手下不說中將,最少也是少將啊,他就是張維翰。
  • 三灣改編時他還是個排長,長徵時曾跳下懸崖竟奇蹟生還,後授中將
    在著名的「三灣改編」時,他還是個排長,長徵中他率部阻擊敵軍,為保衛大部撤離,在全團覆沒的情況下跳下懸崖,後竟奇蹟生還……1955年,他被授予了中將軍銜。他就是開國將軍韓偉中將。韓偉是湖北黃陂人,1906年生,早年曾在葉挺獨立團當兵,參加了北伐戰爭。
  • 四野第41軍轄四個師,先後有6位師長,為何就他授了中將軍銜?
    第41軍的軍長是開國中將吳克華,他從部隊成立不久就帶領著這支光榮的部隊,先後任第5支隊副司令員、第5旅旅長、第5師師長、第41軍軍長。第41軍成立之時,下轄有四個師,先後有6位師長:蔡正國、左葉、周光、田維揚、江燮元、盧燕秋。一、第121師師長,先是由蔡正國擔任,1949年6月蔡正國調40軍任副軍長後,由152師師長左葉接任。
  • 四野任過縱隊司令的1955授銜時,6上將、7中將,他4個為何少將?
    1955年授銜時,任過四野縱隊司令的上將有李天佑、劉震、韓先楚、鄧華、洪學智、黃永勝,中將有吳克華、程世才、胡奇才、萬毅、詹才芳、梁興初,少將有曾克林、段蘇權、鍾偉、賀晉年。所以,在授銜時,李天佑他們授上將無可厚非。而吳克華等授中將也正常,後來,吳克華還擔任過5個大軍區的正職,這是我軍在高級幹部使用上罕見的。可是,同時縱隊司令,竟然出現了4個少將,與上將級別和榮譽相差太遠,這是為什麼?
  • 萬歲軍的三位師長,兩位少將,另一位為何才是大校
    第38軍是第一批入朝作戰的部隊,當時的軍長是梁興初,後來成為開國中將。梁興初帶領38軍在第二次戰役中表現突出,成功穿插到位,截斷了敵人的退路,彭老總稱他們為萬歲軍。當時的第38軍下轄三個師,三位師長都是誰呢?他們後來成就如何?
  • 今天仍然健在的老紅軍還有哪些人
    到今年十月,紅軍長徵勝利八十五周年,健在的老紅軍們可是愈來愈少了!他們都是國家的國寶。自108歲西路軍老紅軍戰士王定國駕鶴西去後,106歲老紅軍王承登、105歲老紅軍蔣本興和104歲老紅軍謝榮德也分別於2020年8月19日、8月27日和9月7日相繼去世。
  • 1955年,政委被授中將,參謀長被授少將,為何軍長被授予大校軍銜
    1955年授銜時,在淮海、渡江和大西南戰役中屢建奇功,功勳赫赫,為中國革命做出突出貢獻,曾隸屬中原二野第五兵團的第16軍,卻出現了全軍只此一例的奇怪現象:軍政委王輝球被授開國中將,參謀長楊俊生被授開國少將,就連政治主任,和軍直屬麾下的2個主力師長,也被授予了開國少將,但讓人意外的是,身為軍長的尹先炳
  • 1955年授銜時的那些特殊情況,既有大校軍長,也有少校班長!
    最終共評出將官以上1052人,其中元帥10人、大將10人、上將55人、中將175人、少將802人。在少將中,既有軍級,也有正師級和準兵團級。此外還有1300餘名師級幹部授大校軍銜,而大校軍銜中,也有極個別軍級幹部的,這都是按照上述原則處理的結果。
  • 108歲秦華禮與世長辭,人們國防園內追思老紅軍
    2020-04-16 07:46圖文來源: 南京日報 當年栽下英雄花,今年花開憶英雄108
  • 1955年授予中將銜,1964年被降為大校,小平:一代戰將
    一般認為,《亮劍》中,李雲龍的原型是鍾偉少將和王近山中將。王近山在1955年的時候,被授予了中將軍銜。不過,和別的將軍不一樣之處在於,1964年,他居然被降格成為了大校軍銜,這其中原因何在?黃麻起義後,王近山參加了紅軍,當時,王近山還不到15歲。王近山雖然年紀小,但是作戰很勇敢,在當兵的第一年,他就和一個敵人的壯漢士兵進行肉搏戰,並且抱著同歸於盡的想法,抱著敵人滾下懸崖。結果,當王近山和敵人摔下懸崖以後,敵人死了,但是王近山居然生還回來,目睹這一情況的戰友對他讚嘆不已。
  • 他是「萬歲軍」軍長,新疆歷任司令員中,他是唯一大校!
    這位擔任過我國最大省份的將軍就來自四川,他姓劉。遺憾的是,他經歷了長徵、抗戰、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重大戰役,是新中國時期新疆軍區唯一大校軍銜的司令員。 他1921年出生於四川巴中市通江縣,經歷了九一八、淞滬會戰,1933年,抗日戰爭進入膠著狀態,男方有不少年輕人自告奮勇地參軍,劉海清將軍就是其中一位,他也去了東北抗日。
  • 連長救下通訊員,25年後大授銜,連長是大校,通訊員卻成開國中將
    導讀:1955年,我軍第一次舉行授銜儀式,其中將軍銜共有四級,從上到下分別是:大將、上將、中將、少將。按道理來說上將軍銜比中將要高,不過在軍隊中除了級別之外,還最講資歷。在授銜結束後,以陳錫聯、洪學智為首的幾位開國上將,來到了詹才芳中將面前,不僅稱呼他為:「老首長」,還向其敬禮。
  • 張德發:紅4軍獨立師師長,因何僅被授予大校軍銜?
    這個軍人才濟濟、名將如雲,曾經出過開國上將許世友、王建安、陳錫聯、陳再道……開國中將胡奇才、張才千、王近山、範朝利……開國少將丁先國、汪乃貴、李迎希、鄭國仲……不過,今天我要重點介紹的是老紅軍張德發。他曾經擔任過紅4軍獨立師師長,但是卻僅被授予大校軍銜。
  • 此縱隊的兩任司令員是開國中將,他們手下一個文書,後來晉升上將
    這個縱隊的前兩任司令員都是開國中將,他們手下的一個文書,後來晉升上將,您知道嗎?1948年3月,東北野戰軍的獨立第一、第二、第三師,合編組建成東北野戰軍第五縱隊,萬毅任司令員,劉興元任政治委員,全縱隊3.6萬餘人。萬毅後來被授開國中將,首任政委劉興元也是開國中將。1948年11月,我軍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第五縱隊改稱解放軍第42軍,萬毅仍任軍長。
  • 解放軍軍長蕭鋒,因金門戰役全軍覆沒,連降數級建國後成大校
    他沒有為自己的錯誤辯護,而是選擇承認錯誤,也受到了懲罰。少年事跡蕭鋒1916年出生於江西省太和縣。由於家境貧寒,蕭鋒只讀過幾年私塾,但他比同齡人要懂得很多。他12歲就加入了紅軍部隊,開始擔任江西太和縣遊擊隊分隊小隊長、紅軍總政治部幹事、團政委、旅長等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