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漸凍人」13年 他無微不至撐起妻子的天

2020-12-23 瀟湘晨報

13年來,劉恆把「漸凍人」妻子照顧得無微不至。特派鐵嶺首席記者趙天乙攝

「漸凍人」是一種運動神經元疾病的俗稱,因為患者大腦、腦幹和脊髓中運動神經細胞受到侵襲,患者肌肉逐漸萎縮無力,以至於癱瘓,身體如同被逐漸凍住一樣,故俗稱「漸凍人」。

這種病並不影響患者的智力、記憶及感覺。病患死亡率3年內50%,5年內高達90%。

4月18日,周六。鐵嶺市昌圖縣一個普通的民居裡,劉恆將妻子穿戴整齊,彎下腰,熟練地將妻子抱上輪椅,他要帶著妻子去外面轉轉。只要天氣晴朗,劉恆都是這樣推著愛人,去戶外溜達,曬曬太陽看看風景。每一天遇到的人和事,他都要和妻子講講,儘管妻子現在只能聽而不能用語言回應。

從發病到現在,13年裡,劉恆扮演著多種角色,既是家庭頂梁柱,又是保姆,更是特殊護理師和心理醫生。「但我首先是她的愛人,我只要她活著,這才是一個完整的家。」劉恆說。

單位裡最節儉的人

劉恆是昌圖縣編委辦的一名普通司機,1994年11月與愛人小蔡結婚,第二年,兒子的降生,給這個普通家庭增加了新的喜悅。2006年,妻子下崗。

2007年,36歲的小蔡說話突然改變,怪腔怪調,時有時無,以為上火造成的,過一段時間就好了,也沒在意。

可是,過了大半年後,不僅說話變調,吐字不清,而且,連喘氣都吃力。家人這才著急,到瀋陽醫大一院求醫,大夫懷疑是重症肌無力,建議去北京看看。

2008年1月24日,對劉恆一家來說,那註定是個骨痛鑽心的日子。北京協和醫院確診:妻子患有運動神經元疾病,比重症肌無力還嚴重,俗稱漸凍症!

那一刻,全家人的心像一下子掉進冰窟窿裡,絕望與傷痛籠罩著這個家庭!妻子精神崩潰了,她從網上、病友和大夫的嘴裡得知,自己發病於吞咽部位的漸凍症是最兇的那種,最多活不過五年。

於是,她終日以淚洗面,一邊求醫,一邊開始安排後事。「我不能沒有你,兒子更不能沒有媽!沒有了你,這就不是一個完整的家!難道你就不想看到兒子把大學錄取通知書捧到你眼前的那一天嗎?」

一次次的苦口婆心勸慰,劉恆終於穩定了妻子的情緒,讓妻子鼓起了堅強面對的勇氣和決心。本來家境不富裕,雙方老人又靠不上,兒子還剛上初中,正處於爬坡吃緊階段。

看病沒錢,妻子發愁了,劉恆立即表態:再窮,也要看病,再難,也要求醫,就是砸鍋賣鐵咱也要治到底!求親靠友,能借的借了,能賣的賣了,2010年,由於看病欠債,他們把縣城中心地段78平方米的樓房賣掉,到郊外買了一個小房子。

原本愛交際、多應酬的劉恆,一下子縮小了交際圈,不跟朋友聚餐了,衣服穿個三年五載不換,鞋子修修補補還穿,他要從自己牙縫裡擠出錢來,用於妻子看病,在機關裡他的節儉是出了名的。

背著妻子爬長城登泰山

患病的第三年,兒子考上高中了,妻子的臉上露出久違的笑容,她原以為自己熬不到這一天,喜慶之餘,妻子的臉上掠過一絲遺憾,從含糊不清的表述中,劉恆讀懂,妻子是說:兒子出息了,可她這個當媽的卻拖了後腿!

小的時候,她曾對兒子說,考上了高中,媽媽就帶你爬長城、登泰山,那是媽媽這輩子最嚮往的地方。

可是,媽媽病成這個樣子了,恐怕這輩子也去不了!面對妻子的感嘆,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劉恆腦海裡升騰:妻子有這個夢想,我跟兒子有這麼一把力氣,就是抬也要把妻子抬上泰山!

那是一個陰雨綿綿的日子,劉恆用輪椅把妻子推上南行的列車,這次去北京,與以往看病的心情截然不同,這是帶著對長城的嚮往而來的。

逛完北京奔泰山,一路辛苦自不必說,到了泰山後才知道山之陡、路之險,有索道的地方還好說,能推車子的地方也好辦。

可是,畢竟有一些拾階而上的陡峭山路,花錢僱轎夫抬妻子無法適應,因為這種病不是一般的癱瘓,稍微用力不對路子,病人肌肉疼痛難忍,無法接受,只有成年累月伺候病人的丈夫才會使那股勁。

於是,劉恆便背起妻子上山,兒子幫襯著託起母親的雙腿,不知耗費了多少時間,也不知道流了多少汗水,他們終於登上了泰山的最高峰玉皇頂。

妻子沉浸在那一覽眾山小的喜悅,臉上綻放出患病以來從未有過的笑容。然而,有誰知道過後劉恆的腿肚子痛了多久,抽了多少次筋。

雖然如此,劉恆的內心滿滿的都是成就感。

他把妻子照顧得像嬰兒

「漸凍人」由於患者肌肉萎縮,不能說話,連最簡單的細小動作都無法完成。因此,比癱瘓人士的護理要難上幾十倍。

2010年伊始,妻子就喪失自理能力,日常生活從起床、穿衣、洗臉、刷牙、梳頭到吃飯,無一不需劉恆的幫助才能完成。

劉恆從每一件小事、每一個細節悉心體貼照料妻子生活起居,比照看嬰幼兒還細心,連妻子臉上掉落一根頭髮絲他都能發現,給及時拿掉。

妻子無法行走,室內空間小,坐輪椅不得施展,劉恆就自己動手,給妻子製作一個帶滑輪的活動凳子。

曬太陽緩解病情很有幫助,一年四季,劉恆不放過任何一個晴好天氣,只要有陽光的日子,推到室外享受陽光浴,每年室外活動都在一百天以上。

在給孩子陪讀時,住的是二樓,沒有電梯,上樓下樓全是劉恆背著,尤其下樓,妻子的雙腿必須有人幫襯託起,不然絆在樓梯上會受傷害的,劉恆便求助親友鄰居幫襯一把。四年陪讀,一千多個日日夜夜,劉恆背了多少次妻子上樓下樓,無法計算。

後來,一家搬到興隆小區,有了電梯,距離新區廣場近了,妻子最喜歡到廣場上看跳曳步舞。

傍晚時分,夕陽西下,他就給妻子穿戴整齊,用輪椅把妻子推到新區廣場,感受生活中難得的那一份愉悅。

患病後,電腦成了妻子與外界聯繫的唯一窗口,也是精神上的重要支撐。可是,到後來嘴不能說話了,手不能打字,無法上網了,妻子的精神世界轟然坍塌。

怎麼辦?劉恆比妻子還著急。他四處打聽,終於找到一個門路,新出的一種軟體,專門為「漸凍人」設計的,用眼睛可以打字操控鍵盤,上網聊天。劉恆求助慈善機構贈給妻子一臺眼控儀。

可是,用了不久,壞了,修不了,劉恆又花了8000多元買了一臺。當最先進的眼控儀交到妻子的手裡,妻子那坍塌的精神家園重新燃起希望之光。

劉一琪劉中亞特派鐵嶺首席記者趙天乙

【來源:東北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孫子從小患漸凍症 20年來爺爺奶奶為他撐起「保護傘」
    每天凌晨零點、3點,揚州80歲的孫如宏走進孫子的房間,為他翻兩次身,他的生物鐘近年來已習慣成自然。今年24歲的孫弘正,從小就被查出「漸凍症」,父母離異,父親常年在山東打工,爺爺奶奶為他撐起了一把「保護傘」:小時候外出求醫、接送上學放學,都是爺爺抱著他、背著他;後來不能出門,爺爺奶奶聯手照顧他的生活。「不放棄,不拋棄」,孫如宏老夫妻倆一直堅守著這一信念。
  • 關愛漸凍症患者 水滴籌助力"漸凍人"延續生命
    2014年著名棒球運動員皮特·弗雷茨首次在網絡上發起 "ALS冰桶挑戰"。在中國,小米公司董事長雷軍第一個接受挑戰,在同事的協助下,他將一桶裝滿冰塊的冰水從頭頂淋下,並在視頻裡點名劉德華、郭臺銘、李彥宏接受同樣的挑戰。
  • 關愛漸凍症患者 水滴籌助力「漸凍人」延續生命
    2014年著名棒球運動員皮特·弗雷茨首次在網絡上發起 「ALS冰桶挑戰」。在中國,小米公司董事長雷軍第一個接受挑戰,在同事的協助下,他將一桶裝滿冰塊的冰水從頭頂淋下,並在視頻裡點名劉德華、郭臺銘、李彥宏接受同樣的挑戰。 隨著冰桶挑戰風靡全球,「漸凍症」這個詞第一次廣泛的為人所知。
  • 一家4口人,除了母親外,都患有漸凍症,母親:照顧20多年了
    在這麼一個農村,有一家4口,原本過著幸福的日子,但是天有不測風雲,這家的主人,也就是頂天柱,丈夫不不幸患了漸凍症。相信很多朋友們不是很了解漸凍症,其實漸凍症就相當於是植物人,比植物人還要嚴重。漸凍症的第一個患者就是霍金,漸凍症就是身體各個地方,各個器官開始萎縮,得了漸凍症的朋友,如果沒有他人照顧,只能等死。
  • 張定宇學醫是為照顧媽媽 身患漸凍症的他立志要救更多病人
    張定宇學醫是為照顧媽媽 身患漸凍症的他立志要救更多病人時間:2020-12-07 10:24   來源:女模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張定宇學醫是為照顧媽媽 身患漸凍症的他立志要救更多病人 日前,一篇張定宇學醫是為照顧媽媽 的報導在網際網路上引發熱議。
  • 患漸凍症的金銀潭醫院院長:妻子被感染我怕得哭了
    除了疫情本身,這所醫院的院長,身患漸凍症,拖著一雙跛腳,連續30多天奔走在抗疫第一線的張定宇,也牽動著很多人的心。本周,《面對面》欄目記者前往金銀潭醫院,專訪張院長。疫情來臨他動員大家「保衛我們的武漢」2019年12月,張定宇剛剛結束與冬季甲型流感的抗爭,此時的他並不知道,下一場挑戰即將到來。
  • 李宗凱精心照顧癱瘓妻子28年
    今年67歲的李宗凱沒有做過什麼驚天動的事,但28年來,他始終用心去呵護、照顧癱瘓妻子丁月鳳,不離不棄,無怨無悔。他們同風雨,共患難,一起經營溫馨的家。丁月鳳常對人說,她之所以能夠支撐到現在,多虧了李宗凱的照顧。
  • TVB綠葉吳博君:患「漸凍人症」逐漸癱瘓,與小兒麻痺的妻子相依為命
    劇中 耿直爽快的「風波惡」,戲外的他同樣重情重義。如今的他患上了漸凍症,肌肉力量逐漸衰退直至消失,只能靠輪椅出行的他還是來送別了好友妻子的最後一程。「漸凍人症」簡單來說就是患者會肌肉萎縮,容易產生疲勞,甚至感到全身無力。種種症狀的最後,患者會喪失運動能力導致全身癱瘓,嚴重會導致呼吸衰竭。這種疾病不僅罕見,患上之後治癒很難。
  • 霍金得了漸凍症全身癱瘓,為何還能娶兩任妻子,生三個孩子
    一、深情相伴25年1963年,21歲的霍金經歷了從悲到喜的兩大事件,這一年他被確診患上了被稱為「漸凍症」的肌萎縮側索硬化症,這種病會使他的肌肉和神經萎縮,不聽使喚,只剩下心臟、肺和大腦運轉,而且活不過兩年。
  • 人到中年,撐起一個家的往往是妻子!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句話:人到中年才發現,撐起一個家的往往是妻子。 很多男讀者紛紛留言「錢我在賺,家我在養,憑什麼要抹煞我的功勞?」 人到中年,婚姻過半,自然是夫妻雙方共同付出和努力的結果。
  • 關於漸凍人,我們了解得還不夠
    △2014年,「ALS冰桶挑戰」在社交媒體上興起但大部分人可能都沒能了解漸凍人真實的生活。疾病的侵蝕人體的過程是慢慢的。△漸凍人霍金用眼動儀表達意思更殘忍的是,患者雖然喪失了行動能力,但情感和認知同大家一樣。你和他交流,他聽得到,但無法展露任何表情。你觸碰他的身體,他也感覺得到,但無法給予回應;他們看著自己的身體,一步步衰亡,一個個器官逐漸失去功能。
  • 內蒙古「漸凍人」李文淵:期待新藥研製出來的那一天
    12日,中新網記者探訪內蒙古的一位漸凍症患者李文淵。在烏蘭察布市集寧橋西的一處平房內,李文淵挺直著腰板,坐在那方小小的土炕上張口便說,感謝媒體能關注「漸凍人群體」。儘管身體動彈困難,但說話時,他始終表現得神態從容,親切自然,讓人不願去想他正身處在深刻的病痛之中。
  • 生命最後1年:漸凍人爬行22小時,登頂華山北峰
    出生20多天父母離異,9歲時疼愛自己的爺爺奶奶相繼離世,16歲查出患有肌萎縮側索硬化症,俗稱「漸凍症」。從此四處漂泊,期間,曾被傳銷組織誘騙,曾被職業乞丐控制,但他從沒有放棄對生活的希望。去年更是被醫生斷言:因為生命的衰退,活不過30歲。這對於張為而言,意味著他的生命只剩下1年的時光。自幼身體衰弱,出生在山東菏澤的張為,對山有著不可名狀的情感。
  • 患病7年,發起這項挑戰的「漸凍人」去世
    上大學的時候,他原本是棒球校隊的隊長,絕對的明星球員,最擅長左手揮桿。然而2012年,一向身強力壯的他突然被診斷患有「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症)。得了這種病,患者肌肉會逐漸萎縮,神經元會逐漸死亡,身體功能日益退化,最後產生呼吸衰竭。直至目前,漸凍症仍無藥物可有效治療,病因也不明確,堪稱不治之症。
  • 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身患漸凍症、妻子被感染,在疫情最前線奮戰...
    自2019年12月29日轉入首批7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以來,武漢市金銀潭醫院600多名醫護人員,已在抗擊疫情的最前沿奮戰了29天。這裡是武漢最大的專科傳染病醫院,目前收治的全部為轉診確診的患者。晚上9點,57歲的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張定宇帶著疲憊,一瘸一拐走向記者。突然,手機鈴聲響起。「您家莫急莫急,在醫院門口?我馬上安排人出來接。」
  • 13年悉心照顧癱瘓養母的好兒子
    1985年春節,養父母替周漢龍舉辦了婚禮,第二年,養父周伯禹突發疾病去世。「老伴去世後,我身體越來越差,漢龍夫妻兩人一邊種植蔬菜大棚,一邊照顧我,一家人和和氣氣的。」92歲的黃亞蘭,說起兒子兒媳的好停不下來。    然而平靜美好的生活卻在2005年發生了變化。    「當時有點不能接受,好好的人突然癱瘓了。」
  • 世界漸凍人日:請給予漸凍症患者和家庭多些關愛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頭腦清楚,感覺正常,身體卻仿佛被冰雪慢慢凍住一樣,最後全身肌肉逐漸萎縮,無法行動,最終甚至無法呼吸而不得不離開這個世界,他們被稱為「漸凍人」。今天(6月21日)是世界漸凍人日,專家呼籲給予漸凍症患者和家庭多一些關愛。
  • 2020感動唐山年度人物評選|唐山好媳婦孫玉春:用愛為「漸凍人...
    推薦理由不同個體對愛與付出的詮釋往往各異,今年59歲的孫玉春則用近14年時間,對患有「運動神經元病」的丈夫安士文不離不棄,用無微不至的悉心照料,打破醫生6個月生命期限的預言,為「漸凍人」丈夫創造著生命的奇蹟。在照顧好丈夫的同時,她為一雙兒女撐起家的「港灣」,為事業盡心盡力。
  • 今天是世界漸凍人日,關於漸凍症這些前兆需警惕
    醫生:早期治療是延緩疾病進展、提高生活質量的關鍵  福州新聞網6月21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陳丹 通訊員 吳旻慧)今天是「世界漸凍人日」。昨日,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辦了「關愛漸凍人,附一在行動」公益講座暨病友會。醫生們呼籲,要用愛去融化冰冷,並及時發現「漸凍症」的早期症狀。
  • 了解漸凍症,關愛漸凍人
    6月21日是世界漸凍人日。「漸凍症」醫學名稱叫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影響大腦和脊髓中與運動相關的神經細胞,造成運動神經元死亡,令大腦無法控制肌肉運動。主要臨床表現是肌肉逐漸萎縮無力,患者最後會因呼吸衰竭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