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劍 袁汝晶 張瑩
六月,雨後的傍晚,羅霄山脈北支,江西省萍鄉市武功山雲深不知處,山風吹散時,露出壯麗的高山草甸。
山腳下,麻田中心學校。42歲皮膚黝亮身材矮小壯實的朱志輝,正帶著他的「摔跤少年」們穿過操場,前往校園另一端的摔跤教室,準備訓練。
走在校園裡,不斷有放學的孩子主動上前,敬禮問好。
「你看,我們『麻小』的孩子有個特點,臉上帶著自信,這不像很多山區孩子靦腆害羞。」朱志輝眼神裡滿是寵溺。
「摔跤校長」朱志輝。
「你們都不怕朱校長?」
「不怕,朱校長對我們可好了。也不是,訓練的時候嚴格。」
傳遞夢想,山村暑期小小集訓隊
12歲走入體校,成為一名專業運動員,朱志輝最大的夢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在賽場上看到國旗升起,大聲唱國歌,十年如一日,用汗水澆灌夢想。
18歲時,這個夢戛然而止。
1996年,朱志輝走出萍鄉市體校,應聘到當時蘆溪區業餘體校當教練,並成為了武功山山腳下新泉小學唯一的專職體育教師。
「當自己不能實現這個夢想時,我就想著如何把夢想傳遞下去。」
朱志輝每天早晚及雙休日帶著孩子們進行課餘訓練。白天上課訓練,晚上復盤研究教學方法,一有空就騎著自行車,到蘆溪各個鄉鎮學校去選「苗子」。
2020年6月,山腳下,江西省武功山腳下的麻田中心學校摔跤隊在熱身。
中新社記者王劍 攝
那年夏天,酷暑難當。
年輕的朱志輝頂著巨大的壓力第一次組織暑期集訓,和來自7個鄉鎮學校的19個孩子,一人一張蓆子睡在教室裡,夜裡把山區裡的蚊子餵得飽飽的。
訓練是快樂的,天氣可以克服,山裡娃也早就習慣了「與蚊共生」,但吃飯卻成了他們最大的難題!
自幼在體校吃食堂的朱志輝毫無下廚經驗,只能帶著隊裡年齡稍大點的孩子,邊學邊做,經常手忙腳亂,做出來的菜餚味道好壞也全憑運氣,但歡樂的笑聲始終在小小校園裡飄蕩。
摔跤對於小小集訓隊的孩子們來說,就像一顆種子,不知不覺在心裡紮下了根。
第二年,這群孩子參加第七屆江西省萍鄉市運動會,6金12銀!居然囊括了該項目一半的獎牌。
轉職校長,以體樹人錘鍊意志
2006年,不過28歲但已培養出不少專業摔跤運動員的朱志輝被任命為武功山管委會麻田中心學校校長。
麻田中心學校
「身份的轉變,隨之帶來思想的巨大轉變。每個人運動天賦不同,不可能每個孩子都去省隊、國家隊,但有一樣——每個孩子都可以通過體育增強身體素質,錘鍊意志品格。」
經過幾年的系統研究,朱志輝和「麻小」的同事們一起,構建了一套校內摔跤運動普及計劃和方案,全校學生不論年齡大小、性別,共同參與其中:
一、二年級開展摔跤專項柔韌練習與遊戲;
三、四年級學習摔跤基本動作;
五六年級進行摔跤實戰與比賽的進階式課程模式;
每天大課間進行1000米跑操、摔跤課間操、葫蘆絲三個活動項目;
編寫了摔跤校本課程,完成多項省市級校園摔跤課程的課題研究。
2011年,「麻小」被評為國家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
2014年,「麻小」被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
十幾年來,「麻小」累計為省市級體校輸送優秀摔跤運動員144人,其中進入國家隊1人,成了小有名氣的「摔跤學校」。
2020年6月,麻田中心學校摔跤隊的孩子在實戰訓練。
中新社記者王劍 攝
朱志輝說,「體育治校」是他的最終目的,希望通過比賽和訓練,讓農村的孩子也能有健康昂揚的姿態。
朱志輝的「徒弟」韓堅與曾漢金,都是從「暑期小小集訓隊」走出來的孩子,先後獲得全國錦標賽銀牌、銅牌,曾漢金還曾入選國家隊。
多年後,朱志輝體育治校、以體樹人的理念,結出了果實,兩名「得意門生」主動回校當體育教師,傳承摔跤精神,反哺學校。
曾經,他們也懷揣著夢想,一路「摔」出大山。
如今,他們帶著熱愛,又重歸桑梓。
曾漢金如今是「麻小」摔跤隊的主力教練,兩個孩子也在「麻小」就讀。
「小時候,怎麼說呢,屬於那種鄰居都嫌的調皮孩子,如果不是我師父,把我帶進摔跤這條路上,現在我可能會是社會上的『小混混』。」
「你知道怎麼一眼看出,一個人是不是摔跤運動員?」
曾漢金指了指自己的耳朵。湊近仔細端詳,他的耳廓果然與常人不同,上半個耳廓是耷拉下來的。
「摔跤的時候,一般都會緊緊抱住對方的頭,而被抱者又會盡力掙脫,這樣耳廓就很容易骨折變形。」
「回到山裡,也不後悔。跟著我師父幹,我師父開心,孩子們開心,我就開心。」
走出大山,摔跤少年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想快點長大,可以保護奶奶和姐姐。」
「想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知道自己不會成為專業摔跤運動員了,但我依舊熱愛摔跤。」
六年級的彭梓鑫,是「麻小」摔跤隊裡「知名度」最大的隊員。
在練摔跤之前,彭梓鑫特別叛逆,奶奶交待什麼事情都反著做。
二年級時,彭梓鑫被教練選中。「調皮搗蛋、成績不好,學校想通過練習摔跤來改變他。」
朱志輝關注隊裡的每一個孩子。
「彭梓鑫這個孩子是我們摔跤隊年齡最小也極具個性的一個孩子。當時我們教練員在操場上無意之間發現這個孩子非常靈活。我們摔跤說的有那麼一點跤感的味道。教練員就一直帶著他,現在他已經能夠把動作做得非常好,又能夠代表我們摔跤舞蹈隊去參加市裡的省裡的各種比賽。他是非常有天分。」
麻田中心學校摔跤隊,彭梓鑫訓練特別努力。
中新社記者王劍 攝
加入摔跤隊之後,彭梓鑫漸漸地變得懂事了許多。
四年前,國內一個知名視頻團隊拍攝了一個以他為主人公的短片,全網瀏覽量高達數千萬。
朱志輝告訴記者,「短片播出後,我接到了無數愛心人士的電話,要資助這個孩子,都被我拒絕了。」
「政府、學校、老師都給了孩子幫助,我不希望孩子因為過度的關注,產生不好的作用,覺得自己與眾不同了。」
「體育是最好的教育,給孩子強健的體魄,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樹立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健康成長更為重要。」
「摔跤,給了孩子或者說家長另一個機會和出路。但能走多遠,沒人能夠保證。」
訓練時,彭梓鑫特別刻苦,常常大汗淋漓。「有的時候感覺摔跤很難、很累,但更多的時候還是覺得開心。我想去南昌、去北京。」彭梓鑫說。
訓練時,彭梓鑫特別刻苦,常常大汗淋漓。
中新社記者 王劍攝
相比已經懂得外界許多事情的彭梓鑫,參加摔跤隊才半年的劉智對賽場充滿了期待。「我想去市裡比賽,去省裡比賽,去打國際賽。」
劉智以外,摔跤隊大大小小的孩子,各自有自己的願望:
「我想進省隊,像教練一樣爭金奪銀!」
「我想快點長大,可以保護奶奶和姐姐。」
「想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從新開始,校長期待專家的引領
24年來始終堅守農村學校一線崗位,剛過不惑之年的朱志輝始終聚焦摔跤運動。多年來,朱志輝帶領「麻小」的教學團隊,把摔跤運動放在校園體育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利用匱乏有限的資源,突破重重阻礙,逐漸將摔跤運動發展成為該校的一張響亮名片。
目前,「麻小」在摔跤校本課程開發與建設、摔跤課題研究、摔跤課間操活動、摔跤競技運動隊伍建設等方面均取得不俗成績。
建立了「1+N」的校園體育活動課程體系,以摔跤運動為重點和核心,拓展和開發適合不同學生的體育類課程,主要有體操、花式籃球、圍棋、足球、桌球等項目。
2020年6月,麻田中心學校摔跤隊的孩子在體能訓練。
中新社記者王劍 攝
已經被評為中小學體育教師正高級職稱,培養出不少專業摔跤運動員,各種榮譽紛至沓來。
但在朱志輝內心,還是充滿了「危機感」。
「我現在有很多困惑,感覺還是缺少專家的引領,感覺在學校辦學文化理念的頂層設計上有缺失,有本領恐慌。」
值得慶幸的是,不久前有好消息傳來——朱志輝報名參加了蔡崇信公益基金會的首屆「以體樹人」傑出校長評選,併入選了前30強名單。該項目希望發掘那些長期在一線教學崗位工作、在創新體育教育方面有突出貢獻的校長。
獲獎校長將獲得蔡崇信公益基金會提供的50萬元人民幣獎金,10萬元資助個人、10萬元用於交流培訓、30萬元作為體育教育基金用於所在學校。
「對我們大山深處的學校來說,教師能力提升了,才能教好孩子。教好孩子,是我最大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