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校長!一堂堅持14年的體育課,一段暖心的摔跤故事

2020-10-30 光明網

校長朱志輝和他的麻小摔跤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卓瓊/攝

「體育」成了照進江西省萍鄉市武功山風景名勝區麻田中心學校(以下簡稱「麻小」)的那道光,不少人提起這裡都說,「那是一所摔跤學校。」

孩子們參加各類摔跤比賽贏來的獎牌塞滿了兩扇玻璃櫥窗,每斬獲一枚獎牌,麻小的孩子都會先帶回家「炫耀」幾天,再將它送到校長朱志輝手裡,把「高光時刻」擺進摔跤訓練館。

獎牌和證書越拿越多,超過200枚後,朱志輝沒有再去數過獎牌的數量。

麻小裡近70%的孩子是留守兒童,朱志輝也從不掩飾對冠軍的嚮往。在自己6年專業運動員生涯中,朱志輝拿過省裡的一些名次。可是,沒有一次和摔跤有關,他在體校的專業是舉重,僅在中專即將畢業時短暫選修過半年的摔跤課。

然而14年裡,這所村小走出了上百名摔跤運動員,56人被省、市級體校選中,1人闖進國家隊,找到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麻田中心學校。中新網 圖

1996年,18歲的朱志輝應聘到萍鄉市蘆溪縣新泉小學任體育教師兼摔跤教練員。他身高不到1.6米,體重只有80多斤,留著齊肩長發。

報到那天,他特意穿了白色襯衫、棕色西褲,蹬了一雙黑色皮鞋,肩上扛著一箱教學用具,學校的人都以為他是推銷員,鬧了笑話。

這麼矮小的人是教練,還要在咱們學校推廣摔跤項目?教師們想不通,書都讀不好的農村孩子怎麼練摔跤,「我們連體育課都沒上過!」

朱志輝。中新網 圖

當時,他每周要上24節體育課,放學後還得帶隊訓練,夜裡才有時間研究動作圖解、看比賽視頻、琢磨教學方法,然後自己抱起人型沙袋練習摔打。

隊員多是附近鄉鎮學校和教學點挑來的。不上課時,他就帶著捲尺、秒表,踩著單車在各個鄉鎮學校和教學點轉,通過測試立定跳遠、仰臥起坐、爬竿和50米跑等項目,給摔跤隊選苗子,沒有手機的年代,各方聯絡多靠這樣的走家串戶。

新泉小學是希望工程在當地援建的中心校,維持日常辦學都有困難,建一個用於摔跤訓練的場館顯得不太現實。

朱志輝給上級打報告,向母校萍鄉市體校尋求支援。後來,學校挨著圍牆給摔跤隊搭建了一間60平方米木瓦結構的簡陋訓練室,朱志輝也從體校拖回一車用舊淘汰的槓鈴、摔跤墊、深蹲架、人形沙袋等專業器械。

他把汽車內胎剪成長條,供學生們進行肌肉拉伸訓練;進行深蹲練習的槓鈴是用木頭製成的,朱志輝去山上砍來木材,靠著控制兩端木頭片的厚度調節槓鈴的重量;隊員還常去學校附近的小溪投擲石塊,鍛鍊手臂力量。

摔跤隊一日兩訓,早上訓練半個小時,下午放學後還得訓練一個小時。訓練結束後隊員們一個個都精疲力盡,攤開手躺在墊子上一動不動,汗流得差不多了才起身回去,回家晚了,有隊員就把文化課作業落下了。

有隊員連續兩天沒完成作業,班主任找朱志輝撒氣,有的還把學生「扣」在教室不許來訓練。

有隊員練著練著就不來了,朱志輝上門家訪,家長告訴他,語文和數學老師每天告狀,因為練摔跤成績跟不上,而成績跟不上的表現只是不按時完成作業。

朱志輝氣得找對方理論,「體育也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我也有比賽任務,你們要講道理!」

2020年6月,山腳下,江西省武功山腳下的麻田中心學校摔跤隊在熱身。中新社記者王劍 攝

暑假第一次帶隊集訓,朱志輝和來自7個鄉鎮學校的19名孩子一人一張涼蓆、一床被子,鋪在教室的地上,一睡就是兩個月。他起早去買菜,訓練結束帶著幾名稍大一點的隊員一起洗菜、做飯。

那時朱志輝19歲,沒下過廚房,隊員們總忍不住吐槽,「老師炒的菜可真難吃。」1997年,這群孩子去參加市運動會,獲得6金12銀的成績,囊括了舉重一半的獎牌。

器械磨損的頻率越來越快,一撥兒又一撥兒的學生因各種原因離開摔跤隊,又不斷有新人加入這支隊伍。被領進摔跤隊時,曾漢金只有10歲,早早地在村裡「打」出了名氣,村裡同齡的孩子幾乎都被他打過,去他家告狀的人更是不計其數。

學校老師紛紛勸他轉學,朱志輝卻認為這個孩子「敢打敢拼」,是摔跤的好苗子,跨上自行車去了曾漢金家。

聽說老師要帶自己的兒子練摔跤,曾漢金的父母急了,「我的孩子本來就調皮,再跟著你去學打架,我更傷腦筋」。

這對父母更大的顧慮是,「練體育能出人頭地解決工作嗎?」朱志輝試圖用體育給自己帶來的改變說服他們,「我小時候也是非常調皮的農村孩子,體育讓我學會獨立,找回自信,從一個農村孩子走向了令人羨慕的教育崗位。」

臨走時,孩子父親撂下一句話,「帶他訓練可以,但你必須保證我的孩子有一個好的出路」。

朱志輝點點頭,第二天就給曾漢金辦了轉學手續。入隊後和隊員的第一場較量,一連三個回合,曾漢金都輸了,朱志輝告訴他,「摔跤不是打架,要學會在規則裡贏」。

這讓曾漢金覺得這位老師「有點不一樣」。一次訓練中,曾漢金踝關節受傷,痛得坐在地上抹眼淚,哭著要回家,朱志輝幫他穿鞋子,繫鞋帶,在長長的臺階前蹲下身子,「來,趴在我背上!」背起他去食堂吃飯,飯後又將他背回教室,放學後再將他交到父母手裡,就這樣背了半個月。

早期訓練時,這個全村最能打架的孩子,受不了肌肉拉伸訓練的苦,痛得逃訓,朱志輝跑去他家做工作,「訓練哪有不苦的,放棄了,前面的苦就白吃了。」

摔跤帶曾漢金找到了人生的另一扇門,他連續4年包攬省少兒賽的冠軍,一步步從市體校闖入國家隊,最好成績是全國摔跤錦標賽第二名。

2012年,曾漢金因傷退役,回到麻小任教,「如果不是我師父把我領進摔跤隊,現在我可能是『小混混』在社會上打架」。

到麻小任校長後,朱志輝一直想培養出冠軍來。剛開始,硬體條件很差。每次訓練前,隊員們都得先花上20分鐘清理草地上的石子等尖銳物品。

一場訓練下來,後背、肩膀和手臂總是被擦破皮。受限於室內場地,一些摔跤動作無法施展,只能勉強容納隊員進行兩兩對抗訓練。

孩子受傷了、流血了、皮膚破損了,總能讓家長找到各種退訓的理由,「我們給隊裡的每個孩子都上了意外險,讓他們在訓練中有更多保障,但任何一項體育運動,受傷是不可避免的」。家長沒有看到,其實教練也在草地裡陪著孩子們一起摔打。

並不是所有孩子都喜歡摔跤,至少一些女生不喜歡,不少男生也對摔跤缺乏興趣。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在國內上映不久,朱志輝把它下載在電腦裡,一到六年級挨個班級播放,盤踞在女孩們內心深處對摔跤的牴觸感開始慢慢消解。

一年一次的摔跤藝術節也應運而生,寫作好的孩子「寫摔跤」;愛畫畫的孩子「畫摔跤」;舞蹈基礎好的孩子「跳摔跤舞」;還有以摔跤為主題的演講比賽,每一個孩子都能從兩兩對抗之外,尋找摔跤的的感覺,體驗摔跤帶來的成就感。

首屆藝術節中,一幅簡筆畫讓朱志輝印象深刻。畫中兩名摔跤運動員正雙臂拉拽,一名運動員咬牙切齒,憋著一股勁做著夾頸背的動作,試圖將對手快速過背摔倒在地,另一名運動員已雙腳離地,瞪圓了雙眼。

「一個六年級的孩子,竟能把摔跤畫得如此逼真傳神。」更讓朱志輝驚訝的是,這名女孩從未學過畫畫,為了更專業地表現摔跤,她常搶過父親的手機,搜索有關摔跤的資料和圖片模仿學習。

可把時間拉長了看,這位小學校長就發現,自己不得不面對現實——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去省隊、國家隊,每個孩子天賦不同,成為專業運動員的概率極小,摔跤給了孩子另一個出路,但能走多遠,沒人能保證。

2020年6月,麻田中心學校摔跤隊的孩子在實戰訓練。中新社記者王劍 攝

朱志輝開始意識到,過於強調摔跤,孩子們其他的天賦和才藝被忽視了。

於是,書法、美術、舞蹈等興趣小組活躍起來,校內沒有專業力量,學校從校外聘請了當地農民畫家等輔導、授課。體操課、圍棋課、足球課、桌球課等體育類課程也日漸豐富。

長沙的一家籃球俱樂部主動找到朱志輝,將它們開發的花式籃球課程免費提供給麻小使用。

4年前,國內一家知名短視頻內容平臺找到朱志輝,以摔跤隊員彭梓鑫為主人公拍攝一個視頻短片, 短片播出後,朱志輝接到無數愛心人士的電話,都是要資助這個孩子的。

朱志輝一律拒絕了,「政府、學校都會對孩子進行一個正常的關注,這就夠了,過度的關注,可能會產生壞影響」。

兩年前,麻小摔跤館啟用,館內鋪上了專業摔跤墊,樓道和走廊的牆上照片一張挨著一張,有人來學校參觀、拜訪,朱志輝會引著他們從牆上的照片看起。一張張照片定格了孩子們比賽的瞬間和摔跤隊的發展歷程。

在大多數農村家長不知道獎牌是什麼的年代,朱志輝把它們陳列在摔跤館裡,放大孩子們的閃光點。

麻小漸漸成了小有名氣的摔跤學校,可朱志輝的治校思路卻變了,「重要的不是培養冠軍,而是通過摔跤這個載體,培養孩子們終身參與體育的興趣。」他決定把摔跤作為突破口,體教結合,培養健康、陽光、自信的少年。

早上8點,早讀聲漸漸安靜下來,學生便開始他們的第一項體能訓練——全程1000米的跑操。跑操過後,學生們開始練習5分鐘的摔跤操。摔跤操是朱志輝和體育老師共同琢磨出來的一套普及摔跤動作的課間操,全校學生不論年齡、性別,都要練習。

朱志輝還將體育課安排為兩節連堂課,確保每個學生每周都能上一次80分鐘的摔跤專項訓練課。二年級安排最基本的柔韌、滾翻力、肌肉拉伸力練習與遊戲,三、四年級學習夾緊背,抱背摔等簡單動作,五、六年級進入兩人對抗摔跤實戰訓練。

農村家長對體育的輕視是與生俱來的,在「體育能有什麼出息」的質疑中,麻小摔跤隊也立下了自己的規矩,朱志輝和摔跤隊的孩子們約定,如果期中、期末連續兩次考試文化課成績都在及格線以下,就不能繼續參訓,也不允許代表學校或摔跤隊外出參賽。

他想要傳達的信號是,一個高水平的運動員,必須要有文化成績作支撐,不愛學習的人,永遠成不了高水平運動員。

「以體育人」成了朱志輝常掛在嘴邊的辦學理念,還被寫入麻小的辦學目標。

「體育不僅能強身健體,還能讓孩子們有規則意識和拼搏精神,體悟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挫折感,提高抗挫折能力。」

每個月的學習榜樣評比,學校特意單列了體育這一項,不只是文化成績好的學生名字和照片能出現在宣傳欄裡,體育成績好的孩子在榮譽牆上同樣有一席之地。

正是摔跤方面取得的成績,給這所山區學校帶來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資源。2020年,武功山管委會招聘了15名在編老師,有11人被分到了麻小任教。

學校還掛起了3個「國字號」招牌: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國家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和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

如今的麻小有裝備標準的體能室、摔跤館。今年,政府投入2500萬元對麻小重新規劃和擴建,新的教學樓將於年底全部落成。

朱志輝介紹,未來將有一個更標準的運動場拔地而起,摔跤訓練館也會迎來擴建。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澎湃

相關焦點

  • 摔跤吧,校長!小學校長14年帶出上百名摔跤運動員
    摔跤吧,校長!小學校長14年帶出上百名摔跤運動員 2020-11-19 15:13:44  來源:荔枝新聞      朱志輝是江西萍鄉麻田中心學校的校長,同時也曾是摔跤運動員。
  • 摔跤吧 校長!
    2006年,從江西省摔跤隊退役的朱志輝擔任校長,開啟了這所學校的「體育治校」之路。經過14年的努力,朱志輝讓麻田中心學校掛起了兩個體育類「國字號」招牌:國家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和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學校已累計為省市級體校輸送優秀摔跤運動員144人,向國家隊輸送1人,成了小有名氣的「摔跤學校」。
  • 全民健身·悅動人生——摔跤吧!校長(33)
    新華社照片,萍鄉(江西),2020年11月17日(體育·專題)(33)全民健身·悅動人生——摔跤吧!校長在江西省萍鄉市武功山風景名勝區麻田中心學校的摔跤館,兩名學生進行摔跤對抗訓練(11月11日攝)。江西省萍鄉市武功山風景名勝區麻田中心學校是一所以摔跤運動為特色的鄉村學校。學校摔跤館的「榮譽櫃」裡,孩子們參加各類摔跤比賽贏得的獎牌塞滿了整整兩扇玻璃櫥窗。麻田中心學校的校長名叫朱志輝,今年42歲,曾經是一名舉重運動員。在自己六年專業運動員生涯中,朱志輝拿過省裡的一些名次,可是沒有一次和摔跤有關。
  • 全民健身·悅動人生——摔跤吧!校長(36)
    新華社照片,南昌,2020年11月17日(體育·專題)(36)全民健身·悅動人生——摔跤吧!校長在江西省萍鄉市武功山風景名勝區麻田中心學校摔跤館,學生創作的關於摔跤運動的手繪海報掛在走廊牆上(11月10日攝)。江西省萍鄉市武功山風景名勝區麻田中心學校是一所以摔跤運動為特色的鄉村學校。學校摔跤館的「榮譽櫃」裡,孩子們參加各類摔跤比賽贏得的獎牌塞滿了整整兩扇玻璃櫥窗。
  • 全民健身·悅動人生——摔跤吧!校長(27)
    新華社照片,萍鄉(江西),2020年11月17日(體育·專題)(27)全民健身·悅動人生——摔跤吧!校長在江西省萍鄉市武功山風景名勝區麻田中心學校的摔跤館,朱志輝(中)給學生示範摔跤動作要領(11月11日攝)。江西省萍鄉市武功山風景名勝區麻田中心學校是一所以摔跤運動為特色的鄉村學校。學校摔跤館的「榮譽櫃」裡,孩子們參加各類摔跤比賽贏得的獎牌塞滿了整整兩扇玻璃櫥窗。
  • 摔跤吧,校長!
    摔跤對於小小集訓隊的孩子們來說,就像一顆種子,不知不覺在心裡紮下了根。  第二年,這群孩子參加第七屆江西省萍鄉市運動會,6金12銀!居然囊括了該項目一半的獎牌。  轉職校長,以體樹人錘鍊意志  2006年,不過28歲但已培養出不少專業摔跤運動員的朱志輝被任命為武功山管委會麻田中心學校校長。
  • 「讀圖」摔跤吧,少年!
    萍鄉麻田中心學校堅持「體育治校」,以摔跤為特色,經過十多年努力,讓一所普通農村小學的面貌煥然一新。「一個孩子要成為專業的運動員,概率是非常小的,有可能是萬分之一。我的目標並不是希望孩子都成為專業運動員,我更希望他們成為一個健康合格的公民。」
  • 摔跤吧,少年!——南昌市青少年摔跤岡上訓練基地
    摔跤吧,少年!> 每天下午放學之後,接送孫子馮君逸去上摔跤課,是南昌縣岡上鎮蠶石村今年56歲的村民蔡根枝非常願意幹的一件事情。
  • 武功山下的摔跤學校
    老師們想不通,書都讀不好的農村孩子要怎麼練體育,「我們連體育課都沒上過!」他們更想不到,三年後,摔跤成為了朱志輝發展的主要領域。24年後的今天,朱志輝任校長的麻田中心學校,已是遠近聞名的摔跤學校。2020年,武功山管委會招聘了15名老師,有11人被分到了麻田小學任教。
  • 武功山下的摔跤學校|正午視覺
    一身行頭讓學校裡的老師們誤以為他是推銷員,但這個身高不到一米六,體重只有80多斤,留著齊肩長發的人,其實是去當體育老師和舉重教練員的。老師們想不通,書都讀不好的農村孩子要怎麼練體育,「我們連體育課都沒上過!」他們更想不到,三年後,摔跤成為了朱志輝發展的主要領域。 24年後的今天,朱志輝任校長的麻田中心學校,已是遠近聞名的摔跤學校。
  • 看過《摔跤吧!爸爸》,你知道真實的印度式摔跤嗎?
    前幾年風靡一時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讓很多人對摔跤運動產生了興趣,在影片中父女在奧運會中參加的是自由式摔跤比賽,而在故事中她們從小訓練的,則是典型的印度式摔跤,那麼這二者之間有什麼區別?為什麼如此相似?在印度這個神秘的國家,吵架都不多見,摔跤這種強對抗的格鬥項目是什麼狀況?
  • 柔道摔跤老將:因為熱愛 所以堅守
    遼瀋晚報首席記者 查金輝 攝 在競技體育的世界裡,與歲月過招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殘酷程度甚至超越場上比拼。再偉大的運動員,都阻擋不了時間的無情流逝。而在摔跤、柔道這樣對抗激烈的項目中,尤為殘酷,備戰全運會,四年一個周期,一不小心就要錯過。
  • 37歲古典式摔跤選手劉迎偉 備戰他的第五次全運會
    預賽我排在第三位,但是決賽規則有改動,不太適應,最後沒比好;2009年的山東全運會,我拿到了第三名;2013年在家門口進行的十二運……」37歲的劉迎偉掰著手指頭回憶起自己參加的四屆全運會經歷。目前,劉迎偉正在訓練場上備戰他的第五個全運會,訓練中的劉迎偉一點沒有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一堂訓練課體重能掉3公斤。他不僅給年輕隊員做表率,更是為了自己的夢想全力拼搏。
  • 《摔跤吧!爸爸》:摔跤吧!女孩兒們
    這一次,他將目光投向了印度亟待解決卻無人問津的女權問題,於是《摔跤吧!爸爸》這部偉大而又平凡的作品——誕生了。《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的原名為《Dangal》,「Dangal」在印地語中是「摔跤」的意思。引入中國後卻被翻譯為《摔跤吧!爸爸》,原本氣勢恢宏的名兒頓時萎靡了不少,這種通過片名檔次從而降低印度電影關注度的做法著實有些不恥。好在群眾的眼光都是雪亮的,而《摔跤吧!
  • 《摔跤吧!爸爸》電影很火,但摔跤運動在全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
    本周,一部印度摔跤電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國大賣,累計票房超過5億,並且成為票房貢獻最大的區域市場(超過電影最大市場美國和本土市場印度)。該電影改編自真實故事,以印度女孩從事摔跤運動,走向榮譽巔峰為主線,融合體育、勵志、奮鬥、親情、女性等各種元素於一身,以滾雪球般的口碑傳播方式,打動了中國觀眾。
  • 現實版《摔跤吧爸爸》!葛海偉:摔跤是項「很男人」的運動
    人物名片:葛海偉,中級教練,舟山市青少年體校摔跤教練2017年一部根據真人故事改編的勵志電影——《摔跤吧!爸爸》在國內上映,一時間摔跤運動變成了時下熱點。在舟山,就有這麼一支能在省裡都叫得出名號的強勁隊伍,至今他們已經拿下了大大小小40多塊省級比賽金牌,培養出了3名國家隊隊員,而這支摔跤隊的「爸爸」就是葛海偉。
  • 《摔跤吧!爸爸》:方法對了還得堅持,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
    故事的主人公吉塔與巴比塔原本也僅僅只是眾多普通女孩中最尋常不過的倆姐妹,也可以跟大多數女孩一樣擁有這樣本該屬於女孩子的童年生活。然而一切都隨著一場與同學之間的打架悄然改變......吉塔的爸爸曾是印度摔跤比賽的全國冠軍,心中一直種著一顆世界冠軍的夢想種子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幫他實現。上天總是喜歡捉弄人,夢想是有了,可兒子呢?
  • 《摔跤吧,爸爸》觀後感
    一、摔跤吧爸爸,真心是一部很不錯電影,我好久沒有從頭堅持到尾看完並且沒有快進了。二、《摔跤吧,爸爸》之後引進的印度片開始多了起來,《起跑線》是部值得住票價,看完也會有思考,畢竟社會階級問題,家長的教育焦慮,教育資源的不公,貧富差距等等問題,我國人民也會非常有共鳴,但是在會心一笑,吃一記例行雞湯之後覺得就是這麼回事了。
  • 摔跤吧,少年!2020年河北省青少年摔跤錦標賽在邢臺落下帷幕
    10月30日訊(記者 段美嘉 見習記者 高禕男)今天,為期5天的2020年河北省青少年男子摔跤錦標賽(古典、自由)在邢臺落下帷幕。比賽現場。圖片來自活動方 本次比賽由省體育局主辦,設置古典式摔跤和自由式摔跤兩個項目,比賽按年齡劃分為甲(17-18歲)、乙(15-16歲)、丙(12-14歲)三個組別,全省共有來自邢臺、石家莊、承德、張家口、雄安新區等10個地市的470餘名運動員參賽。
  • 摔跤基地88元體驗課價格驚豔青州城
    我們震撼推出88元8節搏擊格鬥課,少年體能課,摔跤訓練課。中考體育班!名額88名,預定電話:郇教練:131  8169  5957,李教練:131  5365  9296冠青俱樂部是青州市體育局,青州市體校,唯一指定的青州市摔跤柔道訓練基地。目前是我市唯一一所專門訓練摔跤和柔道的專業訓練基地,訓練基地先後培養了十餘名國家級健將以及一級,二級國家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