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雪堂:知我心憂,謂我何求,惟適然也

2020-12-11 界面新聞

宋·夏圭《雪堂客話圖》,28.2cm x 29.5cm,絹本設色,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元豐二年(公元 1079),蘇軾離開江南湖州的魚米之鄉,前往湖北的黃州(今黃岡)任職,這一次,他因「烏臺詩案」而仕途遭遇重大打擊,朝廷給他黃州「團練副使」這諷刺可笑的芝麻綠豆官,遠遠地把他打發了。蘇軾還曾下獄,在御史臺獄中被關了四個月,對文人清高如他者,莫不是深深的羞辱。他身心悉皆疲憊不堪,託著一家老小二十來口,來到了這偏僻的鄉下地方。前途茫茫,一切未卜。

幾經輾轉,多番周折,他一度流離失所。且由於俸祿的驟減,他的日常飲食起居變得份外拮据,每日一家人開銷不過百十錢。他起初寓居在定惠院內,和僧人們一道同吃同住,布衣蔬食,晨鐘暮鼓,倒也樂得清淨,這在他自述「某寓一僧舍,隨僧蔬食,甚自幸也」可見。無奈僧院房舍有限,哪容得他一家上下,於是,在友人的幫助下,他移居至黃州江邊的臨皋亭,「已遷居江上臨皋亭,甚清曠。風晨月夕,杖履野步,酌江水飲之,皆公恩庇之餘波, 想味風義,以慰孤寂。」臨皋亭相對寬敞了些許,但西曬卻很嚴重,到了夏日暑熱難當。

出於臨近江水的便利,蘇軾時常一個人跑到江邊,望著江水痴痴地發呆,或乘著一葉輕舟任自流,跟著江水的起伏隨船飄蕩,漂到哪就是哪。他當時的心情,或許就像這悠悠江水, 空茫一片,煙波泛起,似乎走到窮途而不知歸路。想那晉代阮籍每每駕車駛到渺無人煙之末路,便要下車放聲哭號,而蘇軾當時人生低谷的境況,也差不多如斯。「全家佔江驛,絕境天為破。飢貧相乘除,未見可吊賀」,「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裡。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他的心境狀態,可謂一度低迷不振。

在黃州過了度日如年的兩歲,他的生活方迎來了些許轉機。熱心腸的友人馬正卿幫他向都郡求情,總算求得原是軍營廢地的幾十畝荒地,可供他重新開墾耕種,以資一家大小之口糧。蘇軾躬耕其中,拿起鋤頭,成了一名每日汗滴禾下土的農夫。

在古代社會,「士農工商」各司其職,每一個人都處在自己所屬的階層內,安分守己, 樂天知命。而原本作為士人階層的蘇軾及其父兄,世代都是出則為官為仕的讀書人,他和弟弟蘇轍同年進士及第,是當時轟動京城的美談,弟弟蘇轍後來更官至宰相,加上父親蘇洵, 一門「三蘇」皆位列唐宋八大家。而蘇軾正值壯年,此刻卻耕種於黃州田地裡。而他對這一切,卻似乎處之泰然。在《東坡八首》中,「種稻清明前,樂事我能數。毛空暗春澤,針水聞好語。分秧及初夏,漸喜風葉舉」,可見,他對於耕種之事的熟稔,身體上的辛勞卻使他的內心更加踏實安穩。除了為餬口所迫的清貧、對古人陶淵明耕於柴桑東籬的田園生活之嚮往,更出於他天然對世情的洞察與接納,使得他逐漸從失落的困局中走出來,過起了「我在東坡下,躬耕三畝園」的生活,從這時起,他徹底以「東坡」自嘲兼自居了。

也是在這一年後的一月雪天,東坡先生在自家田地的一片高崗上,手把手建起了他的「雪堂」。

東坡先生在《雪堂記》中,這樣寫道:「蘇子得廢圃於東坡之脅,築而垣之,作堂焉, 號其正曰雪堂。堂以大雪中為之,因繪雪於四壁之間,無容隙也。起居偃仰,環顧睥睨,無非雪者。蘇子居之,真得其所居者也。」

雪堂,建於鵝毛大雪紛飛之時,在一眾鄰裡和上下親友同心協力下,茅草為頂後方覆瓦, 刈草為席,草屋五間,勉強可容膝屈伸,作一固定居室。適逢冬日寒天凍地,雪天蓋屋的艱辛可見一斑,但在詩人的眼中,卻讓飄飄大雪中的房舍有了份外殊勝、清涼的高潔。於是, 作為後世文人畫創立者的蘇軾,趁著快雪紛飛,在牆上奮筆疾書,不一會兒,在滿室四壁之間,竟畫出了雪的模樣,也許是寥寥數筆,以形寫神,也許藉助墨色與留白的相間,那不可捉捕的白雪,竟然在他的小小穹廬裡片片綻放……恰好又得蘇軾的好友,亦是當時篆書名家的李元直手書「雪堂」二字,置於堂前,這風雅無比卻又清簡至極的草房,至此完工了。 東坡先生還在雪堂前後遍植樹木花果,前有細柳,後有梅花,周圍栽滿墨竹,自鑿一浚井,西側還有一泓微泉。堂之下,則種有向山寺中大冶長老所乞得的桃花茶樹(蘇軾作有《問大冶長老乞桃花茶栽東坡》,並寫下「他年雪堂品,空記桃花裔」的句子),委託友人巢谷從老家帶回的元修菜,以及遊定惠院過何家而乞得的叢橘,四周還環繞著稻麥、桑樹、池塘, 好一派生氣勃勃的田園景象。

在自敘《雪堂記》中,東坡先生以「蘇子」和「客」二人的自問自答,巧妙地展開了他心中曾有的、關於天地宇宙和個人出入世的無限困頓與思索。

「客」率先發問:「子世之散人耶,拘人耶?散人也而天機淺,拘人也而嗜欲深。」散人,江湖散誕之人,前有唐代陸龜蒙「以舟載茶灶、筆床、釣具,往來江湖,號江湖散人」, 拘人則更次,一般世俗拘泥於瑣事和困於日常、且甘於此者,可謂拘人。散人與拘人,前者放浪形骸,不被接納,自願逃遁於世俗行為規範之外,又或將一切得失毀譽、功名及自我都不放眼中,物我兩忘,更接近於老莊的清靜無為;而後者則困於人慾而不得超脫。

「客」試問蘇子,你是否是想要成為散人,卻惶惶而不可得呢?也許是因為還沒有掌握到成為散人的關鍵方法。但蘇子卻以寥寥一句反駁之:「予之於此,自以為藩外久矣,子又將安之乎?」

「客」則更進一步表示,蘇子還沒有真正從這世俗藩籬內解脫。所謂的「藩籬」,不是功名利祿的誘人,不是人倫道德的束縛,也不是這一間雪堂所營造的安居,「特智也爾」, 真正束縛人們的,是這狹小身軀之內、一顆心靈所能擁有的智慧,智慧的多寡,決定了人們是否能超越藩籬,不假外力,不依貧富,唯有智慧才決定人的高下。而這「雪堂」的固有居所,也許反而約束蘇子靈性的滋長。恰如疾風過處,凹者陷而凸者去,凹凸之勢乃天地之大勢,豈非一己人力所能改變?蘇子強於此高崗上建「雪堂」,也不過是苟延殘喘,這空空洞洞、家徒四壁的陋室,也不過是徒增他人口中的笑柄。①

至此,蘇子才終於將自己的心聲發表,反被動為主動,其曰:「予之所為,適然而已, 豈有心哉,殆也,奈何!」

蘇子以古之黃帝北遊赤水,登崑崙而南望以寄情而適意為喻,表明「雪堂」之所在,擺脫了那些虛無縹緲的幻想,舍遠而得近,使四海八荒的樂趣都能在蘇子的眼底和心中泛起; 又能使詩人免於漂泊遊蕩、風餐露宿之疾苦,使他得以「適然」,適然者,沒有身體髮膚上的饑寒痛楚,也沒有心靈上的煎熬與苦思冥想,既免於遭受當權局勢下豪強的逼迫,又免於人在其位時,整日憂國憂民、居安思危、誠惶誠恐的飲冰憂心之苦。雪堂的功勞可謂大矣。

也正是在雪堂之上,東坡先生的一心得以釋然。他接受了自己變成赤腳農人的身份,接受了遭朝廷貶斥的辱沒,更重要的,是他接受了心中遠大理想和貧瘠現實的巨大差距,在出世入世之間、在老莊的逍遙和世俗拘人的庸碌之間,他找到了「中道」。厭膏粱者,不棄糟糠,衣文繡者,不愧布衣,凡事總是難在二者間尺度的把握。崇高的理想主義和完美的概念世界,是他的心靈歸依處,而耕種於東坡之上,寓居於雪堂之側,則是他身體的安歇處,也是他藉以抵達仿若柏拉圖「原形」世界的階梯。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到最後,也就像東坡先生對於「雪堂」的寄望, 惟有一心適然而已,而心安之處,便是吾鄉。正如蘇子最後在《雪堂記》中所作之歌,歌聲唱和曰:「吾非取雪之勢,而取雪之意。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機。」唯有在精神上,忘卻世事機鋒的複雜,無限趨近於高潔純淨的雪花,紛紛然飄落於紅塵之世,卻能生出一顆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真心。

註:

①蘇軾《雪堂記》:「人之為患以有身,身之為患以有心。是圃之構堂,將以佚子之身也……子見雪之白乎?則恍然而目眩,子見雪之寒乎,則竦然而毛起。五官之為害,惟目為甚。故聖人不為。雪乎,雪乎,吾見子知為目也。子其殆矣……此凹也,此凸也。方雪之雜下也,均矣。厲風過焉,則凹者留而凸者散,天豈私於凹而厭於凸哉,勢使然也……」

②《雪堂記》:「我以子為師,子以我為資,猶人之於衣食,缺一不可。」

參考資料:

宋·蘇軾《東坡八首》、《與李康叔書》、《次韻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問大冶長老乞桃花茶栽東坡》、《雪堂記》;宋·王宗稷《東坡先生年譜》;唐·陸龜蒙《江湖散人歌》,《書言故事·漁釣類·江湖散人》;《莊子·人間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陰陽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王兆、陳朝鮮(武漢大學文學院)《論蘇軾躬耕東坡的原因和意義》,齊魯學刊,2019 年第 2 期。

關於作者:

鄧穎秋,現工作生活於上海,上海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研究生。

相關焦點

  •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①,彼稷之苗②。
  •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註:黍(shǔ):北方的一種農作物,形似小米,有黏性。離離:行列貌。       稷(jì):古代一種糧食作物,指粟或黍屬。       行邁:行走。靡(mǐ)靡:行步遲緩貌。       中心:心中。搖搖:心神不定的樣子。
  • 詩經 |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者謂我何求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注釋】1、黍(shǔ):北方的一種農作物,形似小米,有黏性。
  • 《詩經》品讀:《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人世間,誰能明白你心?以己度人,古今皆然。黍離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 詩經《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憑弔詩中絕唱也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yē)。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 詩經: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者謂我何求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 知我者,謂我心憂——品詩經《黍離》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黍離》出自《詩經》王風,為紀念周朝所寫,「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
  •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者謂我何求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者謂我何求1:從陌生人變回陌生人,那就是我們的故事;有時候,心裡會突然冒出一種厭倦的情緒,覺得自己很累很累。只想放縱自己一回,希望能痛痛快快歇斯底裡地瘋一次2:人到底想要什麼呢?3:世界上最好的安慰並不是告訴對方「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而是苦著臉說「哭個屁,你看,我比你還慘」。4:小時候以為愛是一個人拼命對另一個人好,另一個人就會愛上自己。後來才明白,不愛你的人,你再怎麼努力對他好,也不會心疼你。
  • 陳情令:忘羨情深「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陳情令中,我們為忘羨情深深感動,最好的感情是心意相通,是肝膽相照,是目標一致,是同甘共苦。自魏無羨復活歸來,我深深地體會出兩個人之間最重要的是懂得彼此。一萬句喜歡你真的抵不過一句我懂你。雲深不知處,魏無羨回憶著前世的點點滴滴,那些與藍忘機相處的時光,竟成為生命中最珍貴的美好。
  • 「知我者,謂我心憂」下句是什麼?僅8個字,道出深藏於心的孤獨
    洛水三千,哪一瓢知我冷暖?所謂「千金易得,知音難覓」,一個人的內心,在孤獨彷徨的時候,最需要的就是一個能夠了解自己的人。在2000多年前,有一首奇詩,將孤獨的感受寫到了極致,寫出你我都有的孤獨。這首詩中,有七個字,可以說是十分經典,「知我者,謂我心憂」,實際上,這一句的下句,才更加令孤獨者淚流。本期筆者就和大家一起來品一品這來自2000年前的孤獨:《黍離》先秦:佚名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列夫·託爾斯泰說:「你不是我,怎知我走過的路,心中的苦與樂。」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子非我,安知我之憂?
  • 《詩經·王風·黍離》: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知我者謂我心憂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尋合適的寓所,尋懂我的人,尋理想的寄託。即使最後,滄海桑田,山河故人理想不再,我們依然回味無窮。這便是源自《詩經·王風·黍離》的詩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者謂我何求」給我們的啟示。
  • 《芒種》歌詞中的「謂我何求」,出自哪裡?古今用法又有何不同?
    大家好,我是喜歡講典故的阿偉,今天探討的課題是「歌曲《芒種》中的「謂我何求」,出自哪裡?古今用法又有何不同?」通過整篇歌詞,不難發現結尾「謂我何求」是詞作者的用心點題。那「謂我何求」出自哪裡?又有怎樣的歷史故事呢?
  • 「知我者,謂我心憂」出自哪裡?它的原意到底是什麼?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這是一段廣為流傳的詩句,即使沒有讀過原詩,不知道其出處,有人也會經常引用這段詩。它的表面意思非常容易理解,常被用來形容心有憂慮,沒有知己,但它的原義又是什麼呢?
  • 不必解釋,知我者謂我心憂
    常言道: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懂你的人不用解釋,不懂你的人不必解釋,我命若有終會有,我命若無不強求,生活本就不易,不必渴求別人的理解和認同,別人想什麼,我們控制不了,別人做什麼,我們也強求不了。
  • 《陳情令》之我見十三、知我者謂我心憂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十三、藍湛: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漆夜如銀,風也撩人,恰適舉杯邀月共飲。原可一醉不醒,共訴別情,也不枉天公作美,此時,卻徒留疑惑和痛心。我提步下樓,腳有千斤。是什麼,蒙住我心中月色,讓我無法對你說出來?清河幾日,我常常站在你的門外,我有很多話想要問你,千言萬語,不過是,我憂你。可我不敢也不能。我不怕比冰還冷的你的笑顏,我只怕,從此再也不能抵達你的內心,讓你放下戒心。
  •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深夜的哭泣,源於沒有人知道我心之所想。只有在深夜才能放下所有的戒備,才能放下所有的偽裝。做一個想哭就哭的小孩,因為沒有人會笑話你哭泣。哭泣是最好的發洩方法,每個人都會有無助的時候。這個世界只有在深夜的時候成年人才被上帝允許偷偷哭泣!
  • 「知我者,謂我心憂」來自哪裡?他的初衷是什麼?
    他的表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他常被用來形容心有憂無知己,但他的原意是什麼呢?這是從這首詩的起源開始的,單詞「知我者,謂我心憂」來自《詩經》,他是《國風·王風·黍離》中的一個句子。如果你撇開這首詩的背景,一個人讀,讀者往往會覺得他莫名其妙,重複,但是,如果你按照《黍離》的古老解釋來讀這首詩,你會看到這樣一個場景:西周舊都滿目瘡痍,宮殿宗廟遍地野草黍稷,一個士大夫在雜草叢中緩慢行走,越是荒涼,我對造成這一切的人就越是痛心場景。複述的方法可以使人體會到詩人所表達的卻令人震驚的鄉愁。
  • 大眾佔卜:知我者謂我心憂
    「我的觀點是,不要迷信。」塔羅愛好者空山說。自學塔羅的一個多月,空山練得最熟的是預測新戀情的牌陣,因為「周圍的同學都是單身狗,所以老是找我算這個」。實際上,作為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空山並不相信佔卜的預測功能。「在茫然或受挫時,佔卜是能給你提供一些精神上的鼓舞和指引的,但結果準不準確,其實還是看個人的理解。」
  • 超然謂何?蘇軾下筆之作,流傳千年 | 《超然臺記》
    夫所為求褔而辭禍者,以褔可喜而禍可悲也。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褔。夫求禍而辭褔,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蓋之矣。彼遊於物之內,而不遊於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內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挾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覆,如隙中之觀鬥,又焉知勝負之所在。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