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亞式建築主要集中在今天的長春與日本東京,興亞式建築的主要特徵就是西洋建築與當地傳統建築相結合,在亞洲建築的歷史上有很濃墨重彩的一筆。它有很獨特的美學特色,存世量稀少,同時也見證了日本對中國的侵略。
帝冠樣式是1930年代在日本民族主義勢力抬頭的背景下,為對抗現代主義建築而產生的日本建築樣式。現代建築輔以日本式的屋頂,是該樣式非常顯著的特點。該樣式又以「穿著軍服的建築」之綽號為人所知。因為兼具實用和容易表現日本建築的構思這些特點,不只是日本本土,中國東北(昔日的偽滿洲國範圍)等中國舊時受日本控制的地區也有留存不少帝冠樣式的建築。不過,在其流行年代之前即由日本統治的臺灣、朝鮮則較少見(尤其是朝鮮),這些地區比較容易看到的日本統治時代遺風是古典主義樣式。
01初次見面
興亞式建築風格又叫帝冠式建築風格,從名稱上看就有非常濃厚的日本氣息,興亞式建築風格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由伊藤忠雄、佐野俊樹和武田剛一引入的。這是一種非常折中的建築風格,使用鋼筋混凝土建造,並且將日式風格與西洋風格相互融合。
也許大家第一次見到這種風格的建築是在長春,有可能大家沒有任何感覺的直接忽略了過去,但是殊不知這種建築也有自己的一段歷史。
上世紀二十年到到三十年代是日本古典建築建造的最後時期。由於古典建築的衰落,導致人們發現建築風格無法創新,明治維新將洋風傳入日本,於是考慮到燈光,建築風格,實用性等條件,興亞式建築應運而生。
1919年日本進行了針對帝國議會的設計比賽,所有的設計都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這個時候,下田菊太郎提出了反對,他兩次向國會提出修改建議,同時提出了自己的「帝冠拼合式」提案,這種新的建築風格採用了混凝土牆加蓋日式屋頂,但是由於當時大家不能接受這種方案,所以被否決。
樓進行設計競賽,這是選出了第一個帶有日式屋頂的建築。但是二者都不受日本民眾歡迎,但是由於神奈川縣位的位置特殊,外國人非常喜歡這種建築,所以決定採用,而名古屋市政廳靠近名古屋城(城堡),帶有日式屋頂能使得整體建築風格融合。在隨後的日本生命館、大禮紀念京都美術館、軍人會館等建築的射擊比賽中,興亞式建築的入選比例在逐步增加。
1930年到1931年,日本帝國博物館根據日本古典風格進行建築設計大賽,但是年輕的建築設計師們都表示反對,日本國際建築協會發表聲明表示抗議無效,表示假如不設計古典風格的設計師可以不要參加這次比賽。前川國男與佐田周忠採用現代主義的建築風格參加了此次比賽,但逐一螺旋,因為評委們認為日本古典建築都使用木材建造的,不能使用鋼筋混凝土。但是前川國男的的提案得到了年輕評委岸田日出刀的支援,但是被伊東忠太淘汰,沒有入選,然後本次競賽卻喚起了年輕設計師的共感,他們以現在主義為目標,以前川國男等為英雄。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建築師眼裡,這些帶有日式屋頂的和風建築叫做「帝冠式」,和之前的建築是完全不同的風格,因為伊東忠太的認為,這改變了經典,把使用日式屋頂與混凝土拼接視為異端。這樣的建築能夠留存就是「國恥」。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由於木材的稀缺,古典風格的建築在戰爭中不斷地摧毀,和風建築也被迫停建。另一方面,現在建築逐步復興,由於它的功能多樣性,慢慢的開始興起。
二戰結束後,隨著日本法西斯被否定,戰後的建築師們也把古典建築視為敵人,他們指責愛好日本傳統建築就是法西斯的載體,主張廢除,這樣,現代建築獲得了長久地發展。
02長春—東京,興亞式建築博物館
興亞式建築在中國長春和日本東京存世最多,不管是由於戰爭原因,還有很大程度是因為偽滿洲國的成立以及偽滿國都規劃。保留這些興亞式建築就是保留歷史,因為這些建築就是日本侵略的活標本。
位於長春的興亞式建築大多帶有中國式風格,例如「偽滿國務院」,屋頂就是典型的中式亭子的樣子,「新京綜合法衙」也同其風格類似。
偽滿國務院是偽滿洲國的行政機關,也是偽滿行政最高機關。國務院在體制上是國家元首溥儀的直屬組織,但實際上國務院卻是日本關東軍主導,不少日本人在國務院中擔任各要職。
但是偽滿軍事部與關東軍司令部就是典型的日本帝冠風格,這種建築風格就好像是在鋼筋混凝土建築外牆上扣上了日本傳統城堡的屋頂。
長春有大大小小的興亞式建築(沒拆毀)四十多處,可謂是興亞式建築博物館,但是這大大小小的興亞式建築見證了中國東北人民的苦難,以及受到的剝削與壓迫。
因為興亞式建築發源於日本,所以自然而然在日本也有好多興亞式建築,最典型的就是日本東京的東京站丸之內。這座興亞式建築非常壯觀,它埋藏於高樓大廈之中,但是那一抹紅色卻分外搶眼。
東京站是由辰野金吾設計,我國的瀋陽站和其風格一樣。但是這相比於興亞式建築風格是相對獨立的,大家都將其叫做辰野金吾風格,但是他是屬於興亞式建築類。他的特點是西洋風格更強烈一些。
還有就是日本一些縣的縣廳大樓,比如神奈川縣、愛知縣、名古屋市政廳大樓。都採用了興亞式建築風格。
03其他地方的興亞式
之前我們說過,興亞式建築見證了日本對各個地區的侵略,所以在日本侵略過的地方基本上都有類似建築,例如,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地。
中國臺灣
臺灣日治時期的初期,日本在臺灣的司法機關設於北門的一處城隍廟;然而,隨著司法業務的日漸繁重,興建大型官署建築取代原先城隍廟的構想正式被提出、採行。最後,在日本建築師井手薰的設計下,在臺北武廟遺址,由池田組及臺灣本土的臺北桂商會共同負責的司法大廈工程,便於1929年正式動工,進行了5年的工事才得讓工程於1934年完竣,並作為臺灣總督府高等法院、檢察局、臺北地方法院的辦公處所使用。
帝冠式站體建於日本統治臺灣時代末期,於1941年6月22日完工啟用,是高雄車站 (包括「高雄驛」) 第三代及遷至現址的第一代站體。站體造型類似「高」字,內部採西式格局挑高設計,外觀採日本大寺廟或貴族專用、擁有中國唐代的「唐博風」屋頂,型似皇帝之帽,又被稱為帝冠樣式建築。帝冠式站體原為車站的出入口大廳,整體建物似「凸」字形,帝冠式站體為凸出部分,其餘部分包括在後方往鐵路方向的售票大廳、鐵路餐廳、及站長室。售票大廳和鐵路餐廳在2002年帝冠式站體遷移工程時被一併拆除,部分牆壁被切割保存,站長室則在2012年被拆除,不過在地下化高雄車站站體定案的設計中,帝冠式站體預定將移回面對中山路路口的原址,作為地下化站體主要往南的地面出入口繼續使用,整體工程預定於2025年完工。
中國香港
這座建築最初由第2任測量總署署長急庇利設計及監督興建,工程於1851年10月開始,歷時4年,第4任香港總督寶靈成為首位主人,當時總督府主樓為一座兩層高的建築物。由於總督府不敷應用,香港總督德輔於1890年決定加建兩層高、內有大型宴會廳的附翼用作社交場所。工程自1890年2月起,歷時1年。日治時期,香港總督磯谷廉介命令工程師藤村清一將總督府修復及改建兼容和洋風格。改建後,室內的布局未改變,只是部分房間改為日式,並且設有小型茶室,工程於1944年初完成。
俄羅斯
薩哈林州鄉土博物館就是前樺太廳博物館(庫頁島)。
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