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可閱讀:把城市當作建築的博物館,在行走中認識徐匯

2020-12-23 澎湃新聞

建築是可以閱讀的,建築是城市文化特徵的載體,上海匯聚了眾多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優秀建築,它們不是沒有溫暖的鋼筋水泥,而是積澱著這座城市的精神品格與時代風貌的立體畫卷。12月19日,陸家嘴讀書會聯合織城網絡(UrbanNetworkOffice)啟動了「建築可閱讀」系列城市行走活動,一起走進徐匯,解讀徐匯老建築。

此次的城市行走路線之一是來到了武康路上的萬國建築,為市民上了一場生動的城市行走課程,希望通過專業的建築師和建築學者帶領參與者閱讀建築,在城市行遊中深度理解優秀歷史建築對於城市文化的意義,把城市當作建築的博物館,使街區成為露天的小課堂,讓參與者在行走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並深度感受上海獨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活動特別邀請織城網絡組織設計,作為一個以建築學為背景的研究與策展團隊,策劃一系列上海「城市行走」活動,挖掘建築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多次勘探現場,用一兩個月的時間收集資料、考證文獻,設計出了吸引不同年齡、不同背景市民的行走路線,力求徒步線路主題更鮮明,故事更有趣。

武康路作為上海最有名的風貌街道之一,當之無愧是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的精緻縮影,可以稱作是一座開放式的歷史建築博物館。

第一場行走活動以「閱讀上海近代建築風格——認識武康路上的萬國建築」為主題。行走路線以武康大樓為起點,沿途經過原義大利總領事官邸、密丹公寓、威爾金遜住宅、柯靈故居、武康路100弄等,由畢業於同濟大學歷史建築保護專業的應伊瓊導師現場講解,多年來一直從事歷史建築修繕工作的她從專業的角度解說各類建築特點,帶領大家捋清西班牙式、英式、法式等不同住宅建築的風格。

說到武康路,武康大樓是不得不提的建築之一,因地處淮海中路、武康路、興國路、天平路、餘慶路的交叉口,契合基地的三角形形體獨特而巍峨,一直被視為上海的城市文化符號之一。

應伊瓊說:「武康路就是一座開放式的歷史建築博物館,既可以看到城市發展的印記,又能讀到有趣的細節設計。」

「武康大樓1924年由法商萬國儲蓄會開發,初名萬國儲蓄會霞飛路公寓,也稱為諾曼第公寓或東美特公寓,設計者是還在美商克利洋行擔任主創建築師的鄔達克。」應伊瓊介紹道。

這座八層高的大樓是滬上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平面因地制宜布置成熨鬥形狀,第一、二兩層為基座,有連續半圓券廊和水泥仿石牆面;三至七層為黃褐色磚牆,且有豐富的裝飾,第三層有三角形古典山花窗楣,還會看到刻有螺旋花紋的「牛腿」造型。居室大多朝南,戶型結構靈活,作為舊上海第一批高檔公寓之一,最初住戶多為外資公司高級管理人員。

「現在我們看到的武康大樓是經過完整修繕後的樣子,由於外立面空調機架、雨棚,晾衣架等附著物增多,對大樓安全和景觀都有一定影響,所以修繕工程特別將二樓以上的所有空調機架位置進行了調整,做到『橫平豎直』,雨棚和衣架都拆除了。所有的空調機架也都統一定製,兼具遮擋、通風和安全美觀的功能。」應伊瓊仔細介紹了武康大樓的建築細節。

1943年,福開森路更名為武康路,1953年,諾曼第公寓更名為武康大樓。1995年,武康大樓被列入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築保護名錄。

隨著隊伍繼續向前,幾幢淡黃色外牆的小洋房映入眼帘,武康路394號、396號住宅是20世紀30年代上海十分流行的西班牙式建築,帶有細小粗糙質感的水泥拉毛紋理的外牆,圓拱形的門廊和窗洞,以及特製的西班牙螺旋形柱子。

「羅密歐陽臺」是武康路小有名氣的打卡點,坐落於武康路378號,曲線形鑄鐵花飾陽臺成為了人們了解西班牙建築的標誌之一。隨即看到的是開普敦公寓和密丹公寓,從整體建築線條和裝飾上就能直觀感受到現代派建築和裝飾藝術建築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

從武康路轉進復興西路,可以看見由建築師奚福泉設計的西班牙風格建築——柯靈故居。「仔細看他對這棟樓房的設計,簡潔又緊湊,一底帶三樓,有半圓形券門、螺旋柱券窗,以及鐵藝裝飾、米黃色水泥砂漿拉毛外牆、紅色屋面筒瓦」,她說,「奚福泉的設計做到了豐富且平衡,與我們在武康路上看到的那些西班牙式住宅也不同。」

慢慢走到了烏魯木齊南路64號,映入眼帘的是一棟紅色瓦屋頂、半露木構架山牆和清水磚牆組成的老宅。應伊瓊解釋道,「這裡是我們漫步的最後一站,這棟英國鄉村別墅花園住宅出自鄔達克之手,原先這裡是國際禮拜堂牧師住宅。」

「色彩明亮的拉毛牆面、拱券門廊、紅瓦屋頂、木質屋架、英國式花園住宅、帶有螺旋曲線裝飾的西班牙式小洋房、簡潔精巧卻也不失裝飾藝術韻味的現代式公寓、還有法國的文藝復興風格以及上海為數不多的地中海式花園住宅……」應伊瓊一一道來並深入解讀建築風格背後的城市發展歷程,為大家講述藏於武康路的人文故事。

這次「建築可閱讀」系列城市考古活動以「閱讀」為題,藉助陸家嘴讀書會優質資源,通過介紹建築類的相關書籍,如《這裡是上海:建築可閱讀》《上海武康路建築地圖》等,結合實地探訪,讓市民能在本次活動中獲得全新的城市體驗。

今年8月,上海市文旅局聯合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共同策劃出版了一本講述上海地標建築的書——《這裡是上海:建築可閱讀》,該書介紹了上海56處地標建築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和時代意義。

早在2017年,韓正同志就這樣描述上海的未來:「建築可以閱讀,街區適合漫步,城市始終有溫度」。我們閱讀法國梧桐樹下老洋房、石庫門裡弄,閱讀一處處名人故裡、歷史遺存,閱讀亭臺樓閣橋寺塔,閱讀嵌入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地標。

一處處獨具美感的建築空間,一棟棟嵌入人民生活的文化地標,背後所展現的是上海乃至中國波瀾壯闊的發展史、進步史與創新史。當建築遺產的歷史價值在現今日常生活中被激活,建築,就是歷史與當下最好的連接。

正如同濟大學副校長伍江教授所說:「你可以欣賞一棟好看的建築,但它不一定能和你產生互動。能和你產生互動的,一定是容納你感情與記憶的地方。」 要和建築產生互動,就要真正走進建築,感受建築與城市的魅力之所在,把建築的歷史價值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讓建築作為連接歷史與現在的橋梁。

END

來源:澎湃新聞

原標題:《建築可閱讀:把城市當作建築的博物館,在行走中認識徐匯》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建築可閱讀:把城市當作建築的博物館,在行走中認識上海
    建築是可以閱讀的,建築是城市文化特徵的載體,上海匯聚了眾多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優秀建築,它們不是沒有溫暖的鋼筋水泥,而是積澱著這座城市的精神品格與時代風貌的立體畫卷。12月19日,陸家嘴讀書會聯合織城網絡(UrbanNetworkOffice)啟動了「建築可閱讀」系列城市行走活動。
  • 讓城市成為建築的博物館 「城市行走」系列活動在滬啟動
    「閱讀上海近代建築風格——認識武康路上的萬國建築」活動起點:武康大樓。上海人民出版社供圖中新網上海12月19日電 (周卓傲)19日,陸家嘴讀書會聯合織城網絡(UrbanNetworkOffice)啟動了系列城市行走活動。
  • 20條最受上海市民喜愛的「建築可閱讀」微旅行線路
    漫步上海街頭,閱讀一處處記憶中的建築!9月中旬,「建築可閱讀」百大「人·物」評選活動啟動,經過廣大市民遊客的投票,TOP20最受市民喜愛的老建築和微旅行線路都已經揭曉,有時間可以體驗一下!
  • 城市更新中復甦·上海篇|建築可閱讀,城市可追憶
    以新鮮有趣的視角發掘城市中不同類型與尺度的項目故事,尋找「復甦的城市空間」,從專業深度和情感溫度雙重角度進行創新表達,傳遞空間、城市價值,希望在先行者表達思考結果的同時,也能推動從業者的再思考,接力城市發展。
  • 貝聿銘傾注感情最多的建築——蘇州博物館,猶如一幅行走的山水畫
    貝聿銘浮華一生,百年之後,塵歸塵,土歸土,但是大師留下來的羅浮宮玻璃金字塔、香港中銀大廈、北京香山飯店、蘇州博物館等這些建築卻依然靜靜地娓娓道來地闡述著大師的建築理念。在這麼多的傑出的建築作品中,傾注貝聿銘老先生感情最多的應當屬——蘇州博物館。為什麼呢?因為大師的祖籍是蘇州的,他童年在蘇州博物館裡度過了一段無憂無慮的生活。也正是獅子園裡巧奪天工,宛若天開的建築風格,從小耳濡目染他愛上了建築,在後來的學習中才能建造出這麼完美的建築作品。
  • 「品徐匯 懂海派」主題 彰顯「海派之源、卓越之城」 ——2020上海...
    」,成為孩子走進建築可閱讀的新選擇。在「海派之源,徐匯情懷,體驗品質生活」主題,徐匯區將推出「梧桐深處——建築可閱讀·金秋篇」、「第七屆復興藝術節」、「膠聲入影——電影、服飾和黑膠」主題展覽等活動。這些活動通過精心策劃設計,將電影音樂、歷史建築、城市生活等元素納入百年徐匯的海派文化體系,生活延續城市的歷史文脈。
  • 建築有「三性」,塑造城市的顏值與氣質
    「城市建築風貌包含了城市建築、空間、景觀及人等方方面面的要素,建築師要處理好城市中各影響因素的對立統一關係,在統一中求變化,形成韻律和秩序邏輯,又結合具體環境和條件,在和諧中做到豐富多彩,追求『和而不同』的城市建築風貌。」
  • 公共文化建築設計:承德博物館/案例
    在這樣的背景下設計博物館,最先明確的方向就是尊重歷史與自然,以一種謙遜的態度將建築融入環境之中,博物館建築面積25163 m 。 建築由此向上布置兩層,使出地面的部分控制在7m以內,仿佛「藏」在環境中一樣。建築結合庭院分散布局,形成良好的採光及通風效果,消除了常規地下建築的封閉感。下沉庭院邊緣,結合當地古建中常見的臺基形式,做了層層跌落的臺地。
  • 行走空間| 從米蘭教堂瞥見建築的現代性
    米蘭可謂義大利現代建築發展脈絡最為清晰和豐富的城市,這當然與其以工業發展為基礎的經濟環境相關,但更重要的是建築師在上個世紀現代性發展的社會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碎片化主題性地整理城市空間力圖能夠呈現你所不了解的義大利建築,建築師,建築史。2019年9月14日,DEDALO組織了第一次Arch day trip,參觀了幾座米蘭具代表性的社區教堂:1.
  • 建築可閱讀宣傳大使周力:老城廂的建築告訴我們,上海開埠前已...
    與「建築可閱讀」黃浦區宣傳大使周力的見面地點,就定在了這一上海的文化標誌前。 在許多上海人的記憶中,上海文廟持續了近30年的舊書交易市場是淘書「聖地」,也是兒時歡樂記憶的一部分。 「文廟不僅是一座建築,也是上海這座城市文化的根。」周力說。
  • 「建築隱士」卒姆託:首次走入城市的大型博物館項目爭議不斷
    他以建築材料的質感聞名,其項目注重感官體驗,多建於歐洲鄉野,卒姆託也因此被稱為建築師中的「隱士」。然而,當他「走入城市」,卻遇到了爭議——由他設計的洛杉磯郡立藝術博物館新館從七年前方案公布以來一直飽受批評。近日,博物館選擇在疫情隔離期間對舊樓進行拆除,再度引發民眾不滿。
  • 城市與建築風貌中的 「大同小異」與「和而不同」
    近期,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與建築風貌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發布的背景是什麼,將在城市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發揮哪些作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王建國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委城市設計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朱子瑜分別對此進行了解讀。
  • 秋收,冬藏,徜徉於徐匯金色美景中
    秋收,冬藏,徜徉於徐匯金色美景中 2020-12-16 15: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細數荷蘭博物館的建築之美
    它連結著社會,也連結著社會中每一位公眾的情感。在荷蘭,這個號稱擁有1000座博物館的彈丸小國,徹徹底底地將博物館建築融入於博物館文化之中,沉澱在大眾的日常生活裡。荷蘭是國際聞名的「設計強國」,這個小小的國家誕生了許多影響世界設計的大師和作品流派:古典主義,阿姆斯特丹學派,風格派,結構主義,Team 10等等,荷蘭設計的先鋒——「荷蘭建築」就一直位居世界前列。
  • 劉克成作品: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 / 2017-2018年度建築設計獎·建築...
    江南貢院明清盛期曾有科舉考棚20600個,在科舉制度1300年歷史中,有百分之五十一的狀元從這裡走出,產生了大量人才。1905年科舉制度被廢,江南貢院土地先後被政府、商業、醫院、劇場等佔據,目前僅存考場中心建築明遠樓,以及飛虹橋。
  • 只要9天,就可深入了解荷蘭建築百年 旅行招募
    有方,中國建築學術旅行標杆。其學術性、專業性及安全高品質的接待水準,得到業內廣泛認可。3年來,有方聯合中國頂級建築學者、建築師,共同研發近20條學術線路,組織50餘次出行,共有近千名建築師、建築學者、規劃師、景觀設計師、室內設計師、學生及建築愛好者加入其中,讓有方旅行成為名副其實的「行走中的建築課堂」。
  • 2020時尚盤點|閱讀一座城,從建築開始
    位於二樓的公共大廳,採用動靜結合的設計理念,海洋元素營造流動感,「琅琊臺」散發靜穆典雅,中式傳統建築與極具張力的現代設計相輔相成,讓來到這兒的中外友人,在短暫停留時,既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現代與活力,又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該建築曾獲得Best of Year Awards室內設計年度最佳公共空間設計大獎,這也是2018年度亞太地區唯一一棟榮獲該獎項的建築。
  • 「南方絲綢之路特色建築藝術數字博物館」上線
    正式上線,這也是國內首個以「南方絲綢之路特色建築藝術」為主題的數字博物館。該數字博物館精選了南方「絲路」沿線有特色、有歷史文化內涵的建築30餘套,運用數字動畫、虛擬實境漫遊、全息影像展示、手機AR等數字科技手段展現了南方「絲路」千年發展中的建築特點。
  • 清華設計院操刀,獻出博物館建築高地
    位於青島東部,嶗山北麓,黃海之濱、鰲山灣畔的藍谷,陸域面積218平方公裡、海域面積225平方公裡,在這片蔚藍色國土中,蘊藏著經略海洋的強國夢想。作為青島「三灣三城」中重要的一個發展級,藍谷打造全國經略海洋高地、爭創以海洋為特色的國家級高新區、建設世界藍谷的動力和活力。
  • 建築地圖 | 休斯敦:博物館散步
    僅博物館區、梅尼爾藝術收藏園區、萊斯大學等幾處地點,其精品的密度就已經足夠構成建築愛好者們前往休斯敦的理由。從密斯到倫佐·皮亞諾、拉斐爾·莫內歐,從羅斯科到塞·託姆布雷、詹姆斯·特瑞爾.建築與藝術的結合令人心曠神怡。有機會的話,去休斯敦來一場博物館散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