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喧囂的中華路拐進文廟路,向前走兩三百米,就來到了一處掛著寫有「市民學習基地」、「海派文化實踐體驗點」、「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等7塊牌子的地方。這裡是文廟路215號,上海文廟所在地。與「建築可閱讀」黃浦區宣傳大使周力的見面地點,就定在了這一上海的文化標誌前。
在許多上海人的記憶中,上海文廟持續了近30年的舊書交易市場是淘書「聖地」,也是兒時歡樂記憶的一部分。 「文廟不僅是一座建築,也是上海這座城市文化的根。」周力說。
【建築之美,後來才意識到】
上世紀70年代在黃浦區出生、長大的周力,其成長經歷幾乎與改革開放同步,也因此見證了上海這座城市、尤其是自己生活區域的巨大變遷。但對城市裡的老建築和街巷開始感興趣,卻是年近不惑時的事。
出身書香之家的周力,小時候曾跟著父母住過不錯的老房子。但當時的他,並沒有意識到這些老房子的美:「那時大多數人物質條件並不寬裕,每天都要面臨柴米油鹽的瑣碎問題,很少有心思去想這些建築美不美。」
上世紀90年代,周力父親就職的單位福利分房,他們可以選一套位於淮海路、雁蕩路的法式公寓,而且是一個頗有名氣的小區。一家人都覺得很高興,興衝衝地趕過去看房,一看卻頗為失望:公寓為幾家人合住,原有的壁爐早已被封住,廚房、洗手間都要合用。淋浴區的老式鑄鐵浴缸上方,安裝著五六隻水龍頭,有的水龍頭上還上了鎖……
看上去很美、實則體驗欠佳的老洋房居住經歷,讓周力對這些歷史建築,有了和更多人不一樣的眼光。在他看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這種精神層面的需求,是以物質文明的發展為基礎的。當老建築裡擠滿72家房客時,即使是人們眼中的名人,也會為了爭奪陽臺上一點可以曬到太陽的空間而狗苟蠅營,談不上所謂風度。今天,當人們的居住條件極大改善後,才能回過頭去發現這些老建築的美麗。建築還是那座建築,人們的眼光和理解變得不一樣,這種變化本身就是時代的烙印。
有了自己的小家後,周力曾在浦東短暫住過幾年。2008年,他舉家搬回黃浦區,發現從小長大的地方有些破、有些老舊,但也有著很深的文化底蘊。由此,他開始了工作之餘走街串巷看上海的愛好,並成為一名歷史建築記錄者。
【上海開埠前已「文昌物華」】
在周力看來,儘管上海的歷史有6000年之久,但上海真正可觸摸的歷史,是從老城廂開始的。中華路和人民路,是原來上海老城廂縣城的城牆拆除後造出來的環路。從中華路拐進文廟路,瞬間就從喧囂的大都市進入到了老城廂,文廟正是老城廂重要的歷史建築之一。
對於60後、70後至80後的上海人來說,上海文廟從無到有、直到盛極一時的舊書交易市場,是愛書人心中難以磨滅的記憶。周力說,書市紅火時,每到周日還未開門,愛書人已經等候在此,希望早些淘到心儀的舊書,甚至的孤本、珍本。並且,文廟外的小路上,周日凌晨12時左右就聚集起一批私人交易者,成為另一個書市。
文廟內的藏書樓曾是上海第一家市立圖書館 董天曄 攝
密密麻麻的學業祈願貼 董天曄 攝
但很多人並不知道,文廟在解放後還曾被用作文化宮、開過工廠,上海的市立圖書館曾經設在這裡,這裡甚至一度被闢作動物園……經歷種種變化後,文廟在上世紀90年代回歸到原來的功能,以祭祀孔子為主,周圍的傳統建築也有翻修或重建。由此,才逐漸興起了歷時近30年的舊書交易市場,也成為上海文化的一種象徵。
周力說,建築本身是客觀的存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人使用它,同樣的建築就會承載不同的功能。無論是當年住過諸多名家、後來住進72家房客、再後來又變身為一些高級會所的花園洋房,還是功能幾經變遷的文廟,都是如此。
安靜的文廟路 董天曄 攝
「上海的繁華,是從老城向外延伸的。我們經常說上海海納百川、中西合璧,但百川歸海,它總有一個源頭。這個源頭,是從老城廂開始的。」周力說,在一些人的印象裡,上海是從小漁村發展起來的,但董家渡、城隍廟留下的一些歷史建築的遺蹟,比如始建於300多年前的商船會館等告訴我們,上海在1843年開埠前的歷史也很豐富,可以用文廟前牌樓上寫的「文昌物華」來形容。「從規模和文化體量上來說,當時的上海縣和嘉定、松江、川沙等老城相比,並不遜色。」
【建築背後人的故事更有溫度】
今天,當人們提到老建築,腦海裡首先浮現的是淮海路、思南路上的花園洋房,以及氣派的外灘萬國建築博覽群等。但周力的著眼點,並不僅止於此。閒暇之餘,他背著相機走街串巷拍照,與人交談,尋訪更多老建築背後的故事。
外灘萬國建築博覽群中,古老而氣勢不凡的海關大樓頗為醒目,海關大樓的鐘聲更被許多人所熟悉。2012年,有媒體報導了海關大樓護鍾人魏雲寺二十餘年如一日準時「敲鐘」,誤差不超過2秒的事跡,很多人都在讚賞他的敬業。通過朋友介紹找到魏雲寺後,周力和他聊了更多。交談中周力發現,魏雲寺的敬業並非憑空而來。
「他原來是別的單位的一名員工,好不容易進了海關,捧上了『鐵飯碗』,所以非常珍惜這份工作,幾十年如一日從未有疏漏。」周力說,魏雲寺身上,體現出普通上海人身上的一種特性:生活不容易,獲得一份穩定的工作也不容易,要珍惜自己得到的東西。這一點,在魏雲寺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更令周力感動的是,當時他進入海關大樓見到魏雲寺時,已是下班時間,但魏雲寺仍整整齊齊地穿著一身海關制服。他說:「只要我走上海關大樓,就一定會穿上這身制服。」這樣的儀式感,也成為他敬業精神的一部分。
因為從小在黃浦區長大,周力的很多鄰居或朋友,都曾經或依然住在老房子裡。這讓他覺得,很多老建築離自己的生活很近。中共一大會址內代表們開會的房間裡,家具擺設和茶杯等生活用品、後面仍保存著的廚房間,就是當時老百姓的生活場景,老上海人都很熟悉;馬當路上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周力的很多朋友就住在附近,房子結構也相差無幾,如果不是這座建築上掛著特別的牌子,感覺就像到了鄰居家裡……
城市日新月異,城市裡的建築也在悄悄發生著變化。今天的黃浦區蒙自路169號,有一個名為「智造局」的創意園區。這個由工業廠房改造而成的創意園區,如今遍布著特色小店和網紅餐廳。在周力的記憶裡,這裡原本有一處馬路菜場,鋪的是彈格路,街道兩旁的平房大多是工廠,總體相當破舊。
如今,當年的工業廠房都已舊貌換新顏,煥發出新的生機。而在上個世紀至少50-60年的時間裡,黃浦區內曾遍地都是工廠,很多60歲以上的黃浦人幾乎都在這些工廠工作過。今天的「智造局」所在地,原來是機械廠和刃具廠;魯班路上曾名噪一時的國光口琴廠大樓,如今成了賓館和餐廳……城市功能的轉換,令建築的功能也發生了變化,一代人的記憶也隨之遠去、封存。
老城區的小店 董天曄 攝
「當年很多在這些工廠工作過的居民,曾經很為自己的工作自豪。城市轉型後,他們是有失落感的,他們的感受也值得我們去了解。這一塊的內容,我也寫過不少。」周力說,之所以做這些記錄,是因為只有知道這些建築當年的樣子,才能讓後來的人們知道它們是從什麼基礎上發展而來,今天城市發展取得的成就也就有了更多的參照。
【希望更多人一起做記錄者】
2015年開始,周力開出了名為「老周望野眼」的公眾號,記錄自己走街串巷、查訪資料獲得的信息和故事,積累了一批忠實粉絲。5年來,他寫下了1000多篇與上海城市生活相關的文章,拍下了數以萬計的照片,這些內容中1/3與上海的老建築有關。
周力的本職工作,是五星體育的一名編輯。作為記者,他覺得自己有記錄歷史的責任;作為黃浦的市民,他歡迎大家多去走走看看。除了書上看到的東西,他對黃浦區的老建築有著更多感性的認識,也有許多背後的故事都可以講。
不過,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周力希望有更多人拿起手機,去做當下生活的記錄者。「小時候我經常在建國路、思南路走,當時沒覺得那些建築多好看,後來有一些建築消失了,有一些有記憶、有一些已經忘了,是一種遺憾。」周力說,有些記錄不一定馬上能體現出價值和用處,但時間會告訴大家它們的價值在哪裡。一張當下覺得尋常的照片,未來可能就是一份珍貴的史料。
在上海,像周力這樣的老建築愛好者還有很多。他們中的許多人會不定期地組織一些老建築行走活動,邀請同好者免費參加,只為向更多人分享其中的故事。今年上海旅遊節期間,上海各區都推選出了各自的「建築可閱讀」宣傳大使,周力是其中之一。其他15個區的宣傳大使中,有紀念館的宣教負責人,有高級導遊,有教授學者,也有城市建築規劃師等。他們就像一枚枚「種子」,用自己對老建築的熱情去影響身邊的人,吸引更多人關注建築背後的溫度和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