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可閱讀宣傳大使周力:老城廂的建築告訴我們,上海開埠前已...

2020-12-26 騰訊網

從喧囂的中華路拐進文廟路,向前走兩三百米,就來到了一處掛著寫有「市民學習基地」、「海派文化實踐體驗點」、「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等7塊牌子的地方。這裡是文廟路215號,上海文廟所在地。與「建築可閱讀」黃浦區宣傳大使周力的見面地點,就定在了這一上海的文化標誌前。

在許多上海人的記憶中,上海文廟持續了近30年的舊書交易市場是淘書「聖地」,也是兒時歡樂記憶的一部分。 「文廟不僅是一座建築,也是上海這座城市文化的根。」周力說。

【建築之美,後來才意識到】

上世紀70年代在黃浦區出生、長大的周力,其成長經歷幾乎與改革開放同步,也因此見證了上海這座城市、尤其是自己生活區域的巨大變遷。但對城市裡的老建築和街巷開始感興趣,卻是年近不惑時的事。

出身書香之家的周力,小時候曾跟著父母住過不錯的老房子。但當時的他,並沒有意識到這些老房子的美:「那時大多數人物質條件並不寬裕,每天都要面臨柴米油鹽的瑣碎問題,很少有心思去想這些建築美不美。」

上世紀90年代,周力父親就職的單位福利分房,他們可以選一套位於淮海路、雁蕩路的法式公寓,而且是一個頗有名氣的小區。一家人都覺得很高興,興衝衝地趕過去看房,一看卻頗為失望:公寓為幾家人合住,原有的壁爐早已被封住,廚房、洗手間都要合用。淋浴區的老式鑄鐵浴缸上方,安裝著五六隻水龍頭,有的水龍頭上還上了鎖……

看上去很美、實則體驗欠佳的老洋房居住經歷,讓周力對這些歷史建築,有了和更多人不一樣的眼光。在他看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這種精神層面的需求,是以物質文明的發展為基礎的。當老建築裡擠滿72家房客時,即使是人們眼中的名人,也會為了爭奪陽臺上一點可以曬到太陽的空間而狗苟蠅營,談不上所謂風度。今天,當人們的居住條件極大改善後,才能回過頭去發現這些老建築的美麗。建築還是那座建築,人們的眼光和理解變得不一樣,這種變化本身就是時代的烙印。

有了自己的小家後,周力曾在浦東短暫住過幾年。2008年,他舉家搬回黃浦區,發現從小長大的地方有些破、有些老舊,但也有著很深的文化底蘊。由此,他開始了工作之餘走街串巷看上海的愛好,並成為一名歷史建築記錄者。

【上海開埠前已「文昌物華」】

在周力看來,儘管上海的歷史有6000年之久,但上海真正可觸摸的歷史,是從老城廂開始的。中華路和人民路,是原來上海老城廂縣城的城牆拆除後造出來的環路。從中華路拐進文廟路,瞬間就從喧囂的大都市進入到了老城廂,文廟正是老城廂重要的歷史建築之一。

對於60後、70後至80後的上海人來說,上海文廟從無到有、直到盛極一時的舊書交易市場,是愛書人心中難以磨滅的記憶。周力說,書市紅火時,每到周日還未開門,愛書人已經等候在此,希望早些淘到心儀的舊書,甚至的孤本、珍本。並且,文廟外的小路上,周日凌晨12時左右就聚集起一批私人交易者,成為另一個書市。

文廟內的藏書樓曾是上海第一家市立圖書館 董天曄 攝

密密麻麻的學業祈願貼 董天曄 攝

但很多人並不知道,文廟在解放後還曾被用作文化宮、開過工廠,上海的市立圖書館曾經設在這裡,這裡甚至一度被闢作動物園……經歷種種變化後,文廟在上世紀90年代回歸到原來的功能,以祭祀孔子為主,周圍的傳統建築也有翻修或重建。由此,才逐漸興起了歷時近30年的舊書交易市場,也成為上海文化的一種象徵。

周力說,建築本身是客觀的存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人使用它,同樣的建築就會承載不同的功能。無論是當年住過諸多名家、後來住進72家房客、再後來又變身為一些高級會所的花園洋房,還是功能幾經變遷的文廟,都是如此。

安靜的文廟路 董天曄 攝

「上海的繁華,是從老城向外延伸的。我們經常說上海海納百川、中西合璧,但百川歸海,它總有一個源頭。這個源頭,是從老城廂開始的。」周力說,在一些人的印象裡,上海是從小漁村發展起來的,但董家渡、城隍廟留下的一些歷史建築的遺蹟,比如始建於300多年前的商船會館等告訴我們,上海在1843年開埠前的歷史也很豐富,可以用文廟前牌樓上寫的「文昌物華」來形容。「從規模和文化體量上來說,當時的上海縣和嘉定、松江、川沙等老城相比,並不遜色。」

【建築背後人的故事更有溫度】

今天,當人們提到老建築,腦海裡首先浮現的是淮海路、思南路上的花園洋房,以及氣派的外灘萬國建築博覽群等。但周力的著眼點,並不僅止於此。閒暇之餘,他背著相機走街串巷拍照,與人交談,尋訪更多老建築背後的故事。

外灘萬國建築博覽群中,古老而氣勢不凡的海關大樓頗為醒目,海關大樓的鐘聲更被許多人所熟悉。2012年,有媒體報導了海關大樓護鍾人魏雲寺二十餘年如一日準時「敲鐘」,誤差不超過2秒的事跡,很多人都在讚賞他的敬業。通過朋友介紹找到魏雲寺後,周力和他聊了更多。交談中周力發現,魏雲寺的敬業並非憑空而來。

「他原來是別的單位的一名員工,好不容易進了海關,捧上了『鐵飯碗』,所以非常珍惜這份工作,幾十年如一日從未有疏漏。」周力說,魏雲寺身上,體現出普通上海人身上的一種特性:生活不容易,獲得一份穩定的工作也不容易,要珍惜自己得到的東西。這一點,在魏雲寺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更令周力感動的是,當時他進入海關大樓見到魏雲寺時,已是下班時間,但魏雲寺仍整整齊齊地穿著一身海關制服。他說:「只要我走上海關大樓,就一定會穿上這身制服。」這樣的儀式感,也成為他敬業精神的一部分。

因為從小在黃浦區長大,周力的很多鄰居或朋友,都曾經或依然住在老房子裡。這讓他覺得,很多老建築離自己的生活很近。中共一大會址內代表們開會的房間裡,家具擺設和茶杯等生活用品、後面仍保存著的廚房間,就是當時老百姓的生活場景,老上海人都很熟悉;馬當路上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周力的很多朋友就住在附近,房子結構也相差無幾,如果不是這座建築上掛著特別的牌子,感覺就像到了鄰居家裡……

城市日新月異,城市裡的建築也在悄悄發生著變化。今天的黃浦區蒙自路169號,有一個名為「智造局」的創意園區。這個由工業廠房改造而成的創意園區,如今遍布著特色小店和網紅餐廳。在周力的記憶裡,這裡原本有一處馬路菜場,鋪的是彈格路,街道兩旁的平房大多是工廠,總體相當破舊。

如今,當年的工業廠房都已舊貌換新顏,煥發出新的生機。而在上個世紀至少50-60年的時間裡,黃浦區內曾遍地都是工廠,很多60歲以上的黃浦人幾乎都在這些工廠工作過。今天的「智造局」所在地,原來是機械廠和刃具廠;魯班路上曾名噪一時的國光口琴廠大樓,如今成了賓館和餐廳……城市功能的轉換,令建築的功能也發生了變化,一代人的記憶也隨之遠去、封存。

老城區的小店 董天曄 攝

「當年很多在這些工廠工作過的居民,曾經很為自己的工作自豪。城市轉型後,他們是有失落感的,他們的感受也值得我們去了解。這一塊的內容,我也寫過不少。」周力說,之所以做這些記錄,是因為只有知道這些建築當年的樣子,才能讓後來的人們知道它們是從什麼基礎上發展而來,今天城市發展取得的成就也就有了更多的參照。

【希望更多人一起做記錄者】

2015年開始,周力開出了名為「老周望野眼」的公眾號,記錄自己走街串巷、查訪資料獲得的信息和故事,積累了一批忠實粉絲。5年來,他寫下了1000多篇與上海城市生活相關的文章,拍下了數以萬計的照片,這些內容中1/3與上海的老建築有關。

周力的本職工作,是五星體育的一名編輯。作為記者,他覺得自己有記錄歷史的責任;作為黃浦的市民,他歡迎大家多去走走看看。除了書上看到的東西,他對黃浦區的老建築有著更多感性的認識,也有許多背後的故事都可以講。

不過,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周力希望有更多人拿起手機,去做當下生活的記錄者。「小時候我經常在建國路、思南路走,當時沒覺得那些建築多好看,後來有一些建築消失了,有一些有記憶、有一些已經忘了,是一種遺憾。」周力說,有些記錄不一定馬上能體現出價值和用處,但時間會告訴大家它們的價值在哪裡。一張當下覺得尋常的照片,未來可能就是一份珍貴的史料。

在上海,像周力這樣的老建築愛好者還有很多。他們中的許多人會不定期地組織一些老建築行走活動,邀請同好者免費參加,只為向更多人分享其中的故事。今年上海旅遊節期間,上海各區都推選出了各自的「建築可閱讀」宣傳大使,周力是其中之一。其他15個區的宣傳大使中,有紀念館的宣教負責人,有高級導遊,有教授學者,也有城市建築規劃師等。他們就像一枚枚「種子」,用自己對老建築的熱情去影響身邊的人,吸引更多人關注建築背後的溫度和厚度。

相關焦點

  • 建築可閱讀:把城市當作建築的博物館,在行走中認識上海
    建築是可以閱讀的,建築是城市文化特徵的載體,上海匯聚了眾多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優秀建築,它們不是沒有溫暖的鋼筋水泥,而是積澱著這座城市的精神品格與時代風貌的立體畫卷。12月19日,陸家嘴讀書會聯合織城網絡(UrbanNetworkOffice)啟動了「建築可閱讀」系列城市行走活動。
  • 你真的了解上海嗎?聽一聽他們的講述,真正讀懂心中深愛的魔都
    2020上海旅遊節期間,上海評選出第一批「建築可閱讀」宣傳大使,有致力於開發在行走中「閱讀」建築的教授,有通過個人微信公眾號記錄上海城市文化,有長期公益性地帶隊「閱讀」建築的志願者⋯⋯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深愛著這片土地,用自己的特長講述、傳播精彩的建築故事、上海城市故事。
  • 上海外灘源壹號,經典歷史建築,免費開放預約超火
    之前有小夥伴留言說上海沒有什麼歷史,那今天來說一說大家都熟悉的外灘,但小夥伴們一定不了解其中的各個建築的故事,其實它們也有一段讓人聞之心酸的歷史,就像外灘源一號中山東一路33號,它原來是英國駐滬總領事館。始建於1849年,但在1870年12月毀於火災,1873年完成重建。
  • 建築可閱讀:把城市當作建築的博物館,在行走中認識徐匯
    12月19日,陸家嘴讀書會聯合織城網絡(UrbanNetworkOffice)啟動了「建築可閱讀」系列城市行走活動,一起走進徐匯,解讀徐匯老建築。這次「建築可閱讀」系列城市考古活動以「閱讀」為題,藉助陸家嘴讀書會優質資源,通過介紹建築類的相關書籍,如《這裡是上海:建築可閱讀》《上海武康路建築地圖》等,結合實地探訪,讓市民能在本次活動中獲得全新的城市體驗。
  • 20條最受上海市民喜愛的「建築可閱讀」微旅行線路
    漫步上海街頭,閱讀一處處記憶中的建築!9月中旬,「建築可閱讀」百大「人·物」評選活動啟動,經過廣大市民遊客的投票,TOP20最受市民喜愛的老建築和微旅行線路都已經揭曉,有時間可以體驗一下!
  • 老城廂,會一直是上海的頂級富人區嗎?
    可這片土地的神奇之處就在於它從不缺人,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大人物還是小市民,只有2平方公裡的老城廂最多的時候居住過將近20萬人。如今,已經老去的老城廂正在經歷著現代化的拆遷和舊改,在切實解決居民的生活水平之外,我們更要呼籲:請謹慎對待這片土地,它不只是一個普通的市中心,而是上海的根呀!
  • 城市更新中復甦·上海篇|建築可閱讀,城市可追憶
    多年過後,上海新天地不僅改寫了石庫門的歷史,還對本已走向歷史文物的石庫門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成為城市的新坐標。2020年,新天地入選2019上海新十大地標建築。新天地分為南裡和北裡,南裡主要以現代建築為主,石庫門建築為輔。
  • 上海三山會館,晚清時期的精緻建築,就在滬上老城廂裡
    上海,眾所周知,我國重要的金融城市,它海納百川,除了鋼筋水泥建造的森林外,有很多民國時期留下的老式洋房,或者精緻的石庫門建築,又或者是古建園林,這些大家都知道,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不過,上海曾經也有很多座會館,但現在遺留下來的已經不多了。更別說完好建構精緻的了。
  • 讀懂上海,從海派建築開始
    鴉片戰爭後 上海被迫開埠 外灘原有的商鋪碼頭 逐漸被外國洋行取代 一幢幢風格多樣的樓房平地而起 成為海派建築的雛形
  • 紀錄片《大上海》文稿賞閱(一) | 十六鋪見證了《上海的開埠》
    (點擊文末左下角「原文閱讀」,即可在線觀看「《大上海》 第一集 上海的開埠」)英國用大炮強迫中國輸入名叫鴉片的麻醉劑。自開埠後,這座城市的街道、建築,多以洋人名字命名,但郭實獵顯然是個中國名字。在英國國家肖像館,我們竟找到了他的肖像。一張洋人的臉,卻穿著福建漁民的服裝,就像他的名字一樣中西合璧。郭實獵1803年出生於普魯士,傳教士。肖像畫於1833年,那一年他30歲。自25歲以後,他一直活躍在中國東南沿海和東南亞一帶。
  • 聽這些老建築,講一段穿越時空的上海故事!「魔都老建築短視頻大賽...
    聽這些老建築,講一段穿越時空的上海故事!「魔都老建築短視頻大賽」圓滿落幕!讓我們一起跟隨這些視頻,感受音樂般和諧的建築設計,推開塵封的記憶,去探尋那些驚豔了時光的歷史記憶↓回憶,驚豔了時光「我是你的曾祖母,你可能永遠也不會記得我。看著你我就想起了自己走過的一生。」
  • 鮮美煙臺·古城印記丨建築(十三)外國洋行在煙臺,記錄開埠那些事兒
    上世紀30年代的煙臺朝陽街,每日下午四時左右,總能看到身著燕尾服、手拿文明棍的商人紳士們,這些彬彬有禮的外國人,恰好反映了煙臺開埠前本土商業蓬勃發展的盛況
  • 恆德板業告訴您:綠色建築與傳統建築的區別在哪裡?綠色建築的春天...
    恆德板業告訴您:綠色建築與傳統建築的區別在哪裡?綠色建築的春天到來了。 綠色建築的"綠色"並不是指一般意義的立體綠化、屋頂花園,而是代表一種概念或象徵,指建築對環境無害,能充分利用環境自然資源,並且在不破壞環境基本生態平衡條件下建造的一種建築,又稱為可持續發展建築、生態建築、回歸大自然建築、節能環保建築等。 2、綠色建築與傳統建築的區別 第一,綠色建築較傳統建築耗能大大降低。
  • 上海百年前是小漁村嗎?哪片歷史風貌保護區有磁力?-廣福寺 古舊...
    上海開埠前是小漁村嗎?如果不是,500年前沒有造城以前的上海是什麼樣?《上海城市地圖集成(1504-1949年)》上海書畫出版社供圖  公元1032年前,上海就已不是小漁村  對於「上海開埠前是個小漁村」的說法,鍾翀先不急於否定,而是
  • 「重慶最早洋行」 將變身開埠文化遺址公園
    立德樂洋行,南濱路上一棟塵封多年的知名歷史建築,在歷經120多年風雨之後,將和其他幾棟百年歷史建築一起,打造成為重慶開埠文化遺址公園,結合歷史文化和現代時尚,帶領市民見證開埠時期的風雲變遷。   昨日,記者從重慶市地產集團獲悉,重慶開埠文化遺址公園整體改造工程正式啟動,預計明年年底公開亮相。
  • 天津老城廂,藏在古建裡的那些博物館,天津建城600年的文脈傳承
    這座宅院,見證著老城廂數百年間的興衰榮辱,在它周邊的建築慢慢變換著模樣的時候,依舊堅持著自己,於是,自己也便成了歷史。走進博物館,第一件事不是觀看館內的藏品,而是觸摸這座建築本身,想像著老城廂遍布四合院時的模樣。
  • 【閱讀建築】可讀可賞!這個建築的美等你來欣賞和探究
    五進中最後一進為堂樓,重簷式二層樓房,樓上走廊圍以朱紅欄杆,欄杆上刻有各色圖案花卉。最引人注目的是正廳禮耕堂,布滿三雕(石、磚、木)。建築四周建有庭園,青石紅花、花木扶疏、曲徑通幽,工程規制嚴謹、製作極其細膩。禮耕堂的主體部分在第四進,正廳禮耕堂,重簷建築,高明顯敞,飛簷雕甍,典雅端莊。大堂匾額「禮耕堂」三字系乾嘉隸書大家伊秉綬手跡,筆墨沉酣,古樸雄健。此「禮」取《論語·學而》「富而無驕」,「富而好禮者也」之意。
  • 一則孫科別墅「八卦」引發的思考——閱讀建築究竟讀什麼?
    不久前,第六屆鄔達克建築遺產文化月系列講座「再讀鄔達克建築」上,主持近期上海熱門「打卡」地標上生 新所城市更新設計的建築師宿新寶主動「爆料」這段「八卦」。 聽講座的市民張女士樂了:「第一次聽專家如此專業地解析一個『八卦』。」但轉頭她又覺得遺憾:如果不是熟悉「內幕」的專家主動「自曝」,她幾乎沒法從其他渠道了解這段故事。
  • ...綠色城鄉建設推動建築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論壇在上海建築科技...
    2020年12月27日,以「大力推進綠色城鄉建設,促進建築科技創新和產業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綠色城鄉建設推動建築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論壇」在寶山區楊行鎮友誼西路101號上海建築科技產業園隆重舉行。論壇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主辦,上海建築科技產業園、寶山區建築學會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