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復甦計劃 Urban Revitalization Plan」
基於多年深耕行業的經驗累積與對業內趨勢前瞻性的敏銳觸覺,ARCHINA建築中國開啟全新欄目「城市復甦計劃Urban Revitalization Plan」。以新鮮有趣的視角發掘城市中不同類型與尺度的項目故事,尋找「復甦的城市空間」,從專業深度和情感溫度雙重角度進行創新表達,傳遞空間、城市價值,希望在先行者表達思考結果的同時,也能推動從業者的再思考,接力城市發展。
導語
ARCHINA建築中國從上海成立之初至今已有18年的歷史,一路走來見證了上海的成長,也深深為這座城市著迷,許多歷史建築賦予了上海一種歷史與現代交織的獨特魅力,因此對於歷史建築的保護與改造是「復甦」上海這座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上海所交出的「答卷」也為這座城市帶來了許多有溫度的故事與生活。如今面對急需「復甦」的全球城市越來越多,上海又有哪些值得借鑑的城市發展思路?帶著這一問題,本文將試圖探求對於老舊建築以及街區活力再生問題的思考。
點點點
往下看
城市發展思路
有哪些值得借鑑的
哥倫比亞公園
思南公館
再到1933老場坊
從新天地到田子坊
01
新天地
☆借鑑理由:首次改變了石庫門原有的居住功能
上世紀末,面對即將到來的新世紀,
瑞安集團提出了一個石庫門建築改造的新理念,
即改變原先的居住功能,賦予它新的商業經營價值,
把百年的石庫門舊城區,改造成一片充滿生命力的新天地!
多年過後,上海新天地不僅改寫了石庫門的歷史,還對本已走向歷史文物的石庫門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成為城市的新坐標。2020年,新天地入選2019上海新十大地標建築。
新天地分為南裡和北裡,南裡主要以現代建築為主,石庫門建築為輔。北裡則以石庫門建築為主,保留的建築表層,更新的內部機能。一條街串起南北,實現新舊對話。然而一個舊字,代價卻遠遠超過新磚舊瓦,為了達到修舊如舊的效果,團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與金錢。過往歲月、閒話裡弄,如今每一處可觸摸的歷史,是遊走於打破與延續的平衡結果。所以如今漫步其中,我們依舊還能在門外感受到石庫門弄堂的歲月,踏入門中卻又可以感受現代時尚的生活方式,展示著上海「摩登的內與外」。
02
田子坊
☆借鑑理由:從未發生過大規模的拆除重建
如果說外灘展示了上海的實力與包容,
那麼田子坊則展示了上海老街坊、小巷弄的時代風情。
鄭時齡院士在《人民日報》上曾發表過一篇題為《泰康路:按到了時代的脈搏》的文章:「如果舊式建築都拆除了建高樓,還是上海嗎?如果上海裡弄住宅都按照新天地的模式改造,普通老百姓住哪裡?」幸運的是,這裡沒被拆除,當初的居民依然居住其中。區域內各種不同時期的建築、老工業廠房等也都被保留下來。
科學、可持續的改造方式,讓田子坊走向了一條注重發展都市知識文化產業的道路,平衡了城市資源的可持續配置,最終實現了社會綜合利益最大化。如今的田子坊是上海時尚地標性創意產業集聚區,不同於華麗絢爛的新天地,這裡展示的是上海親切、嘈雜的日常一面。隨處可見被精心裝置的小店,較大規模的文化產業鏈在方寸間不經意的展示著獨屬於東方的海派魅力,吸引著全球各地的人逗留駐足。
03
1933老場坊
☆借鑑理由:還原場地樣貌,重新定位空間
在上海,工廠也是其城市進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比如1933老場坊。開創了一個既擁有優秀歷史建築身份,同時又是文物保護的建築,改造成為一個創意園區的先例。
1933老場坊原是上海工部局的宰牲場,牆體大量採用了鋼筋混凝土結構,內部布局主要是羅馬巴西利卡式風格。據說世界上同樣規模與建築風格的只有三座,這座可能是唯一留下的一座。其歷史、結構與建築體量都極其適合改造為創意園區。如今,無數高端商鋪和原創設計師入駐其中,各類先鋒展覽與表演藝術都視其為首選之地,吸引著大量滬上青年的前往,也成為了來滬必打卡的網紅之地。
某時裝品牌在1933老場坊舉辦的活動
如此漂亮的「翻身」主要得益於其最初的定位與保護性開發。在2006年的改造之前,其功能幾經變化,各種加建材料的覆蓋,完全掩蓋了建築原有的樣貌。為了還原其博物館般的原貌氣質,「做減法」是當時設計主要遵循的原則。這一點,如今看來依然值得借鑑,在張揚個性、願意表達的當下,大家都願意賦予事物不同的符號意義,但1933老場坊卻沒有這樣選擇,而只是選擇還原,讓建築與時代共生。
04
思南公館
☆借鑑理由:從私宅到公共空間,觸摸城市記憶
哲學家艾默爾說過:「城市是靠記憶存在的。」
當和煦的陽光照在梧桐樹葉上,將灑下的光影投在斑駁的鵝卵石上,記憶也隨之而來。說起上海的小資,思南路及其路邊的思南公館無疑是那段激情歲月的見證與活話本。
思南公館舊屬於法租界,作為主要的居住區其居住密度從1944年的每幢2戶發展為20世紀末的平均每幢14戶,甚至有的高達17戶,違章搭建嚴重。過度的使用使其建築本身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作為上海市中心唯一一個以成片花園洋房的保留保護為宗旨的項目,「尋根」和「再造」,如同硬幣的兩面,貫穿於思南公館十數年的保留保護改造之中。通過多年的努力,如今這裡又再次成為上海市中心集人文、歷史和時尚底蘊於一身,最具特色的風景。
值得學習的是,思南公館保留保護和傳承利用的價值,不僅僅是恢復了一座座洋房建築的「美貌」,更是為這座城市留下了珍貴的記憶。而從私宅到公共空間的轉變,也讓這段記憶變得人人可觸摸和感受,為城市歷史發展尋找到了一條新的發展線。
05
哥倫比亞公園
☆借鑑理由:修舊如舊,煥舊如新
哥倫比亞公園,一個跨界與融合產生的新生。
哥倫比亞公園前身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是由美國建築師哈沙德(Elliott Hazzard)在上世紀20年代上海的「大時代」背景下為戰前美籍精英社群設計的,是一個集會所、健身房和戶外遊泳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空間。為了更好的保留其曾經的歷史,賦予其新的生命力,設計團隊著眼其文化功能,拆除了較差的建築的同時,增加了新的公共空間,不僅激活了城市對新功能的期待,也實現了新舊建築間的對話。
某運動品牌在哥倫比亞公園舉辦的活動
清晰的園區定位和業態分布形成了一個兼具辦公、生活方式、展陳和公共空間的混合功能園區。如今這一棟棟巴洛克風格的建築正在以另一種方式吸引著如今的都市人,續寫著當代的理想生活。
看到有一篇文章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可以再造一個陸家嘴,卻不可能再複製出一個法租界。」這也是我們對於城市更新發展的觀點,城市的發展不應僅僅局限於對摩天大樓造型創意的追求,更重要的應該是與城市息息相關的歷史文脈、社會經濟等多重元素所匹配,需要打造或重塑的是一個前沿的生活理念與方式。雖然以上案例或許並不完美,但其開創性的探索似長夜中閃爍的微光,為後來者照亮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