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中復甦·上海篇|建築可閱讀,城市可追憶

2020-12-23 築通社

「城市復甦計劃 Urban Revitalization Plan」

基於多年深耕行業的經驗累積與對業內趨勢前瞻性的敏銳觸覺,ARCHINA建築中國開啟全新欄目「城市復甦計劃Urban Revitalization Plan」。以新鮮有趣的視角發掘城市中不同類型與尺度的項目故事,尋找「復甦的城市空間」,從專業深度和情感溫度雙重角度進行創新表達,傳遞空間、城市價值,希望在先行者表達思考結果的同時,也能推動從業者的再思考,接力城市發展。

導語

ARCHINA建築中國從上海成立之初至今已有18年的歷史,一路走來見證了上海的成長,也深深為這座城市著迷,許多歷史建築賦予了上海一種歷史與現代交織的獨特魅力,因此對於歷史建築的保護與改造是「復甦」上海這座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上海所交出的「答卷」也為這座城市帶來了許多有溫度的故事與生活。如今面對急需「復甦」的全球城市越來越多,上海又有哪些值得借鑑的城市發展思路?帶著這一問題,本文將試圖探求對於老舊建築以及街區活力再生問題的思考。

點點點

往下看

城市發展思路

有哪些值得借鑑的

哥倫比亞公園

思南公館

再到1933老場坊

從新天地到田子坊

01

新天地

☆借鑑理由:首次改變了石庫門原有的居住功能

上世紀末,面對即將到來的新世紀,

瑞安集團提出了一個石庫門建築改造的新理念,

即改變原先的居住功能,賦予它新的商業經營價值,

把百年的石庫門舊城區,改造成一片充滿生命力的新天地!

多年過後,上海新天地不僅改寫了石庫門的歷史,還對本已走向歷史文物的石庫門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成為城市的新坐標。2020年,新天地入選2019上海新十大地標建築。

新天地分為南裡和北裡,南裡主要以現代建築為主,石庫門建築為輔。北裡則以石庫門建築為主,保留的建築表層,更新的內部機能。一條街串起南北,實現新舊對話。然而一個舊字,代價卻遠遠超過新磚舊瓦,為了達到修舊如舊的效果,團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與金錢。過往歲月、閒話裡弄,如今每一處可觸摸的歷史,是遊走於打破與延續的平衡結果。所以如今漫步其中,我們依舊還能在門外感受到石庫門弄堂的歲月,踏入門中卻又可以感受現代時尚的生活方式,展示著上海「摩登的內與外」。

02

田子坊

☆借鑑理由:從未發生過大規模的拆除重建

如果說外灘展示了上海的實力與包容,

那麼田子坊則展示了上海老街坊、小巷弄的時代風情。

鄭時齡院士在《人民日報》上曾發表過一篇題為《泰康路:按到了時代的脈搏》的文章:「如果舊式建築都拆除了建高樓,還是上海嗎?如果上海裡弄住宅都按照新天地的模式改造,普通老百姓住哪裡?」幸運的是,這裡沒被拆除,當初的居民依然居住其中。區域內各種不同時期的建築、老工業廠房等也都被保留下來。

科學、可持續的改造方式,讓田子坊走向了一條注重發展都市知識文化產業的道路,平衡了城市資源的可持續配置,最終實現了社會綜合利益最大化。如今的田子坊是上海時尚地標性創意產業集聚區,不同於華麗絢爛的新天地,這裡展示的是上海親切、嘈雜的日常一面。隨處可見被精心裝置的小店,較大規模的文化產業鏈在方寸間不經意的展示著獨屬於東方的海派魅力,吸引著全球各地的人逗留駐足。

03

1933老場坊

☆借鑑理由:還原場地樣貌,重新定位空間

在上海,工廠也是其城市進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比如1933老場坊。開創了一個既擁有優秀歷史建築身份,同時又是文物保護的建築,改造成為一個創意園區的先例。

1933老場坊原是上海工部局的宰牲場,牆體大量採用了鋼筋混凝土結構,內部布局主要是羅馬巴西利卡式風格。據說世界上同樣規模與建築風格的只有三座,這座可能是唯一留下的一座。其歷史、結構與建築體量都極其適合改造為創意園區。如今,無數高端商鋪和原創設計師入駐其中,各類先鋒展覽與表演藝術都視其為首選之地,吸引著大量滬上青年的前往,也成為了來滬必打卡的網紅之地。

某時裝品牌在1933老場坊舉辦的活動

如此漂亮的「翻身」主要得益於其最初的定位與保護性開發。在2006年的改造之前,其功能幾經變化,各種加建材料的覆蓋,完全掩蓋了建築原有的樣貌。為了還原其博物館般的原貌氣質,「做減法」是當時設計主要遵循的原則。這一點,如今看來依然值得借鑑,在張揚個性、願意表達的當下,大家都願意賦予事物不同的符號意義,但1933老場坊卻沒有這樣選擇,而只是選擇還原,讓建築與時代共生。

04

思南公館

☆借鑑理由:從私宅到公共空間,觸摸城市記憶

哲學家艾默爾說過:「城市是靠記憶存在的。」

當和煦的陽光照在梧桐樹葉上,將灑下的光影投在斑駁的鵝卵石上,記憶也隨之而來。說起上海的小資,思南路及其路邊的思南公館無疑是那段激情歲月的見證與活話本。

思南公館舊屬於法租界,作為主要的居住區其居住密度從1944年的每幢2戶發展為20世紀末的平均每幢14戶,甚至有的高達17戶,違章搭建嚴重。過度的使用使其建築本身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作為上海市中心唯一一個以成片花園洋房的保留保護為宗旨的項目,「尋根」和「再造」,如同硬幣的兩面,貫穿於思南公館十數年的保留保護改造之中。通過多年的努力,如今這裡又再次成為上海市中心集人文、歷史和時尚底蘊於一身,最具特色的風景。

值得學習的是,思南公館保留保護和傳承利用的價值,不僅僅是恢復了一座座洋房建築的「美貌」,更是為這座城市留下了珍貴的記憶。而從私宅到公共空間的轉變,也讓這段記憶變得人人可觸摸和感受,為城市歷史發展尋找到了一條新的發展線。

05

哥倫比亞公園

☆借鑑理由:修舊如舊,煥舊如新

哥倫比亞公園,一個跨界與融合產生的新生。

哥倫比亞公園前身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是由美國建築師哈沙德(Elliott Hazzard)在上世紀20年代上海的「大時代」背景下為戰前美籍精英社群設計的,是一個集會所、健身房和戶外遊泳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空間。為了更好的保留其曾經的歷史,賦予其新的生命力,設計團隊著眼其文化功能,拆除了較差的建築的同時,增加了新的公共空間,不僅激活了城市對新功能的期待,也實現了新舊建築間的對話。

某運動品牌在哥倫比亞公園舉辦的活動

清晰的園區定位和業態分布形成了一個兼具辦公、生活方式、展陳和公共空間的混合功能園區。如今這一棟棟巴洛克風格的建築正在以另一種方式吸引著如今的都市人,續寫著當代的理想生活。

看到有一篇文章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可以再造一個陸家嘴,卻不可能再複製出一個法租界。」這也是我們對於城市更新發展的觀點,城市的發展不應僅僅局限於對摩天大樓造型創意的追求,更重要的應該是與城市息息相關的歷史文脈、社會經濟等多重元素所匹配,需要打造或重塑的是一個前沿的生活理念與方式。雖然以上案例或許並不完美,但其開創性的探索似長夜中閃爍的微光,為後來者照亮前路。

相關焦點

  • 建築可閱讀:把城市當作建築的博物館,在行走中認識上海
    建築是可以閱讀的,建築是城市文化特徵的載體,上海匯聚了眾多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優秀建築,它們不是沒有溫暖的鋼筋水泥,而是積澱著這座城市的精神品格與時代風貌的立體畫卷。12月19日,陸家嘴讀書會聯合織城網絡(UrbanNetworkOffice)啟動了「建築可閱讀」系列城市行走活動。
  • 建築可閱讀:把城市當作建築的博物館,在行走中認識徐匯
    12月19日,陸家嘴讀書會聯合織城網絡(UrbanNetworkOffice)啟動了「建築可閱讀」系列城市行走活動,一起走進徐匯,解讀徐匯老建築。,讓參與者在行走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並深度感受上海獨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 上海城市更新制度建設的思考
    上海城市更新發展現狀與問題1、發展現狀縱觀上海,城市更新經歷了幾個鮮明的發展階段:80年代舊改為主,大量拆除歷史弊端的住房;90年代地產導向的再開發與注重歷史建築的保護;新世紀對於舊工業用地的再開發與文化意識的覺醒;以及在當今社會對於社會政治、經濟、生態等多維度的發展。
  • 建築可閱讀宣傳大使周力:老城廂的建築告訴我們,上海開埠前已...
    這裡是文廟路215號,上海文廟所在地。與「建築可閱讀」黃浦區宣傳大使周力的見面地點,就定在了這一上海的文化標誌前。 在許多上海人的記憶中,上海文廟持續了近30年的舊書交易市場是淘書「聖地」,也是兒時歡樂記憶的一部分。 「文廟不僅是一座建築,也是上海這座城市文化的根。」周力說。
  • 上海城市更新大提速,理想與未來同頻——鑫耀中城·2020首屆城市煥...
    就像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提出的那個宏大的命題:「How will we live together? 未來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我們享受城市帶給我們的美好資源,但也不可避免的承受城市發展中帶來的諸多問題。此刻的上海,也正面臨同樣困局和未知,此刻我們需要一起思考、想像並探尋新解決的途徑。
  • 20條最受上海市民喜愛的「建築可閱讀」微旅行線路
    漫步上海街頭,閱讀一處處記憶中的建築!9月中旬,「建築可閱讀」百大「人·物」評選活動啟動,經過廣大市民遊客的投票,TOP20最受市民喜愛的老建築和微旅行線路都已經揭曉,有時間可以體驗一下!
  • 塑造可持續發展的韌性城市——上海市建築學會2020年會 暨學術高峰...
    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建築學會理事長、《建築實踐》主編曹嘉明在論壇上總結本年度工作並展望學會未來發展。他提出如何在新的時期中進一步的發展、可持續的發展,如何應對發展過程當中所遇到的各類問題、各類挑戰,如何塑造可持續發展的人情城市,是當下建築行業的主題。
  • 城市可持續發展新模式:韌性城市規劃與建設
    原標題:城市可持續發展新模式:韌性城市規劃與建設 來源:華夏時報網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李貝貝 上海報導隨著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以及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越來越不容忽視,「
  • 思考:摩士達商廈——城市核心商業區改造更新中的微型城市綜合體
    「Benoy公司董事、上海公司負責人 龐嶔以位於上海核心商圈南京西路上的摩士達商廈改造項目為案例為大家進一步解析『『如何在城市核心商業區改造更新進程中打造獨具特色的微型城市綜合體』為主題的設計思考。」龐嶔Benoy公司董事、上海公司負責人背景隨著城市大幅建設土地的逐漸稀缺,點狀的城市更新項目逐漸成為城市管理者和建設者的重要關注點,與之相關的規劃設計的思路和方法也越來越被重視。這種現象在歐洲城市,尤其是一些歷史悠久的古城已成為常態,但在以大拆大建作為幾十年高速發展主流的中國卻非常態。
  • 微遊上海濱江沿線 探索城市新風貌
    如今通過屋頂垂直綠化等技術措施,形成退臺錯疊的『空中花園』,使得建築本身成為濱水景觀的一部分。滿目蒼翠,遠望形似綠色的山丘,建築改造後,也實現了工業建築向綠色生態建築的轉變,榮獲了『上海市既有建築綠色更新改造評定』金獎。」……12月12日,「2020微遊上海·濱江線」活動在上海楊浦濱江綠之丘啟動。從綠之丘出發,在導遊帶領講解下,數百位市民遊客用雙腳開啟了一次別開生面的黃浦江畔城市微旅行。
  • 新包浩斯:城市更新&既有建築改造的設計新使命
    如今城市更新面臨的限制條件眾多,導致城市更新設計往往比新建建築更加複雜,這需要設計師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既保留歷史文化痕跡,也要在傳承中求創新。周浩明老師談到,當今的人類發展已經由工業文明走向了生態文明,更關注人類的永續發展。1919年包浩斯的誕生使得設計成為完善城市建築、優化人們生活的重要的手段,而後的百年發展中,設計也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的動力。
  • 普陀兩大重點地區項目建設亮相2020上海國際城市與建築博覽會!
    11月25日-11 月27日,世界城市日主題活動「2020上海國際城市與建築博覽會」在國家展覽中心(上海)舉辦。本次「城博會」圍繞「1+5+15」的格局,緊扣「提升社區和城市品質」1個主題,聚焦「宜居、綠色、智造、智慧、韌性」5個維度,設置了「一江一河、長三角一體化、城市更新」等15個展示區域,全面集中展示近年來上海城市建設和發展實踐經驗和顯著成效。真如副中心城市綜合體真如境項目和桃浦智創城海綿城市建設項目,代表普陀區亮相城博會,充分顯示普陀在城市更新和建設中的新設計、新技術、新理念的探索實踐。
  • 上海城市更新先行者「8號橋」煥新不斷
    12月20日電(記者於俊)歷經多年大規模基礎設施、住宅及商業樓宇建設的上海,城市面貌已煥然一新。而今受新增建設用地空間限制,城市更新成為主旋律。在對大量的老舊建築改造裝飾、提升民眾生活環境質量的同時,舊時代工業之都遺存的眾多老廠房經過創意煥新,既保護了文化與歷史的傳承,也成為申城的時尚地標,8號橋創意產業園就是自我空間轉換中的最好範例。
  • 上海:小馬路講好城市更新大故事
    原標題:上海:小馬路講好城市更新大故事 新華社上海1月4日電 在梧桐掩映之下,路旁的花園洋房、聯體別墅和新式裡弄依次排列,街邊小店與辦公園區穿插其中,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豐富多樣……作為上海中心城區的成熟街區,武夷路居住、工作、生活消費等功能配套一應俱全,文化豐富多樣、特色鮮明,歷史底蘊深厚。
  •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王世福:以制度創新引領城市更新
    王世福教授首先闡述了對城市更新及其職責的理解,並提出城市更新制度建設應全面地討論建成區維護與城市再開發的問題。城市更新(Urban Regeneration)是綜合性的願景與行動,旨在解決城市建成區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以往「城市雙修」中強調的「城市修補」實踐是中國城市更新應該強調的內容。
  • 木結構建築勾勒著城市再生長的機會
    曾經,石頭堆砌的建築,賦予了歐洲城市在剛毅的線條和分明的稜角間迴旋流轉的美;而木材搭建的建築,則用保留著自然氣息的木柱,支撐起中國城市的人間煙火,傳遞著生生不息的生命韻律。雖然時過境遷,鋼筋混凝土取代了石頭、木材,成為了繪就全球城市的主要「畫筆」,但近些年,木材又在城市中創造出新的可能,尤其是在歐美城市。
  • 仲量聯行發布城市更新白皮書之《聚焦社區更新,喚醒城市活力》
    作者: 杭州房天下2020年7月14日,上海——仲量聯行最新發布的城市更新白皮書仲量聯行中國區戰略顧問部總監徐岱雄表示:「在新一輪城市更新進程中,伴隨產業回流和人口重構,社區將作為產業和人口的重要空間載體,也是串聯城市不同功能模塊的介質。社區更新,特別是城市中心區老舊社區的改造,是推動城市更新,煥發城市活力的核心著力點。」
  • 我的城市萬物復甦|#復甦的城市#
    疫情籠罩的城市,草木蕭疏。寒冰不能斷流水,枯木也會再逢春。在枯樹灰暗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蠢蠢欲動的嫩芽,呼之欲出。又何嘗不是疫情中的我們,眾志成城,齊心協力對抗疫情,積極向上的精神。百度百科了「枯木逢春」的意思:枯乾的樹遇到了春天,又恢復了活力。
  • 城市更新一周回顧|住建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路徑是開展城市體檢
    與此同時,舊村居項目原規定核算改造後建築容量不足認定建築面積2.2倍的,可將本農村集體的舊廠房納入舊村居改造範圍,享受舊村居出讓金計收等改造政策,但以改造後建築容量不超過認定建築面積2.2倍為限。此外,舊村居改造特別是整村改造應一併解決歷史遺留固化宅基地分配問題,有關問題未有清晰解決方案的,不予批准實施舊村居改造。
  • 城市街道更新案例_2020年城市街道更新案例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內容簡介:更新治理視角下的街道轉型策略探索——以《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設計導則》為例(PDF+11頁) 摘要:本文基於對國際街道理念政策與設計實踐動態的回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