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馬路講好城市更新大故事

2021-01-10 人民網

原標題:上海:小馬路講好城市更新大故事

新華社上海1月4日電 在梧桐掩映之下,路旁的花園洋房、聯體別墅和新式裡弄依次排列,街邊小店與辦公園區穿插其中,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豐富多樣……作為上海中心城區的成熟街區,武夷路居住、工作、生活消費等功能配套一應俱全,文化豐富多樣、特色鮮明,歷史底蘊深厚。

武夷路全長1775米,從1925年至今有近100年歷史。其中,定西路至延安西路約800米的風貌道路段,被定為上海64條永不拓寬的街道之一。該段道路環境幽靜,沿線花園住宅、醫院、企業、基礎教育設施毗連,花園洋房、聯體別墅和新式裡弄等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濃聚著城市變遷之縮影。

近年來該區域人口導入、交通負荷和建築量等持續增加,片區布局和土地使用模式卻沒有做出相應改變。「其間的矛盾亟需以城市空間和功能的修補改善及城市更新來化解。」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辦主任袁祥慶說。

2017年4月,長寧區正式啟動武夷路城市更新項目,以進一步完善周邊空間形態和公共功能,提升該路段城區品質。歷經近四年的蛻變,「靜雅武夷」正在這條老馬路上獲得新生。

上海儀電集團地塊將老舊廠房重新改造利用,打造成一片高科技園區;飛樂音響老廠地塊,在保留工業遺存建築基礎上,融合歷史建築和新建築空間主打文化項目;武夷路333號地塊將重點打造文創產業;320號地塊將完成由工業廠房到社區「鄰裡中心」的轉型變身……

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促進中心主任徐妍說,從目前推進建設的地塊來看,有「土地儲備—規劃調整—土地出讓」後建設的新項目,有通過存量工業用地轉化成社區文化和社區商業的項目,有存量工業用地過渡性使用的項目,也有隻對內部功能進行調整、僅進行特殊類裝修的項目。經過幾年的實踐,各類城市更新中可能涉及的案例幾乎都在武夷路沿線集中出現。

「長寧靈活結合不同地塊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推行更新實施計劃,力求使城市更新與歷史風貌相協調。」袁祥慶說,全部更新項目都對老建築進行了保留式改造和再利用。

「對歷史建築最好的保護就是合理利用。」萬科集團高級副總裁、萬科上海區域事業集團執行長張海認為,通過一系列改造,城市的歷史文脈得以傳承,片區特色得以發揮,武夷路成為有生活、有文化、有溫度的活力社區。

為實現城市有機更新,儘量保留城市肌理,武夷路800米風貌區路段在建及2020年已竣工的6個項目中,沒有一個是全部拆除重建,而是採用再生性改造模式對既有建築進行更新。

以武夷路320號地塊為例,該地塊原為工業用地,更新後將升級為集生活休閒、便民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生活服務商業體。該項目保留部分的建築面積佔整個項目的43%,保留了原菜市場功能,以保障周邊居民日常生活,同時對廠房建築進行活化利用,納入便民中心、社區商業、社區文化、公共綠地等功能性設施。

根據長寧區對武夷路沿線的整體設計,在延續街區百年歷史格局和尺度、再塑歷史風貌的同時,武夷路還優化了慢行空間,植入文化藝術元素,營造「靜雅武夷」歷史文化氛圍。

「我和朋友們在這裡可以放慢腳步,在小廣場的休閒椅上休息,或者參加在公共空間舉行的文化市集活動,感受街區歷史文化,享受慢生活品質。」經常來武夷路逛逛的上海白領劉小姐表示。

作為發展較為成熟的中心城區,上海長寧已進入存量發展時期,在新增建設用地十分有限的背景下,城市更新已經成為促進長寧乃至上海城市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2017年以來,長寧區修繕武夷路沿線精品小區、優秀歷史建築及裡弄房屋累計達20餘萬平方米。原汁原味的修繕,在讓居民居住條件改善的同時,也讓老建築在保留歷史人文底色中獲得新生。

(責編:谷妍、鄧楠)

相關焦點

  • vol1.關於上海的記憶—可可愛愛的小馬路
    東方明珠的霓虹固然絢麗,但卻私以為上海的風情藏在梧桐掩映的小馬路上,日久歲深的人文歷史中,街角異國風情的咖啡店裡。 那些讓我心心念念的小馬路是我在這城市的心靈家園,每當行走於此,都有一種生活在別處之感,仿佛我此刻站立的地方不是紙醉金迷的上海,只是異地他鄉的寧靜一隅,可以暫時忘卻繁忙的工作,生活的壓力
  • 阿拉迭爿店不是「京都式緊湊」,是「上海式噗噗滿」|上海小馬路
    這家店的氣氛,有一種上海人獨特的「適宜」,這個部分我在視頻裡會講得更多一些。愚園路定西路口有一家臨街角的布藝店,白牆上是紅的英文花體字,門面不大,市口不錯。初開張時,愚園路還未開始「更新」,街道是老的街道,路人也大多是附近的街坊鄰居。阿姨媽媽們也比較喜歡推開門進來瞄一眼:「各家店是賣啥麼事額?」雞肉說,布藝對女性而言是沒有年齡限制的,阿姨媽媽們除了覺得這家布藝店定價略高以外,也是很喜歡店裡的各色小玩意的。
  • 上海知識產權局英文網試運行:講好中國和上海的智慧財產權故事
    上海知識產權局英文網試運行:講好中國和上海的智慧財產權故事 微信公眾號「上海智慧財產權」 2021-01-13 18:46 為推動上海全力打造國際智慧財產權保護高地和建設亞太地區智慧財產權中心城市
  • 首屆逛馬路節就要來了~逛個馬路還過節?值得!上海的馬路又「嗲...
    10月17日至30日 上海首屆逛馬路節就要來了 逛馬路還要過個節? 還真有這個必要! 「兜馬路」可以說是 上海人茶餘飯後的消食必備 大大小小有特色的馬路 在上海真的不少見 逛吃逛吃逛吃 這些馬路可以兜兜轉轉一晚上
  • 上海城市更新制度建設的思考
    原創 張鎧斌 上海中創研究城市更新的前世今生城市更新術語「urban renewal」一詞於一戰後大量出現,但根據其歷史背景,其內涵更加貼合「城市重建」,主要內容是關於住房的改善,範圍傾向於社區和街區範圍的更新,表現形式主要為推土機式的大拆大建,且僅局限於物質環境的改善方面
  • 城市「打卡」上海新地標,這次學的是什麼?
    有人認為,這樣的項目,可能只能在上海做成。如今的新天地,在石庫門建築的「外皮」下,內部結構和功能不僅完全改造,原來的居民也讓位於旅遊、休閒、文化娛樂等商業活動。上海新天地不僅與石庫門一道成為上海傳統和新潮「混搭」的標誌,在國內近乎「首創」的城市更新模式也在杭州、重慶、武漢、佛山等更多城市得到複製。
  • 用「廣州聲音」講好中國故事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近年來,廣州緊緊圍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著力打造活力廣州、幸福廣州、美麗廣州,在新時代徵程上不斷開拓奮進、講好中國故事,在大灣區視野下提升城市國際形象,以更強擔當在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中積極探索、走在前列,以更高質量推進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
  • 看話劇、逛馬路、學說上海話……紀念夏衍誕辰120周年,話劇中心...
    秋日的上海人流熙攘繁華,網紅小馬路的舒爽愜意讓每個來過的人體會到這個城市多元的文化氛圍。安福路丹桂飄香,武康路樹影婆娑。 錢程在講座前接受採訪時說到, 「學生在求學的時候老師會告訴他們『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其實我們在了解文化時也是這樣,來看《上海屋簷下》的觀眾是否知道他是在何種背景下創作的?走在安福路、武康路上又是否了解這兩條路背後的前世今生?我希望把我知道的小故事用上海方言分享給大家,把上海文化分享給大家。」
  • 十分上海·申秋|這條一公裡的小馬路,藏著上海秋味,訴說69年前的...
    本期《十分上海》,我們來到了普陀區花溪路,用影像記錄這條小馬路上秋天的樣子,聽聽漫步在此的市民對秋日的愛與眷戀。早上8點多,花溪路醒來了。曹楊公園是附近居民休憩的好去處,環浜旁晨練的老者排成了行,年輕人步履匆匆消失在林蔭盡頭。秋意如詩淡,又如湘水清,無家人易感,有筆畫難成。
  • 紀念館如何講好紅色故事
    2020-11-06 09:38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大咖」論劍革命紀念館高質量發展峰會紀念館如何講好紅色故事這些紅色資源和它們所承載的革命精神,已經融入城市血脈,成為城市基因,是南京寶貴的紅色家底和精神財富。 近年來,我市積極探索如何將紅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脈,根植市民心中。10月31日—11月1日,「革命紀念館高質量發展峰會·2020」在南京舉行。全國各地研究紅色文化的「大咖」們齊聚一堂,暢談如何加強新時代革命文物工作,講好紅色故事,培根鑄魂,使之成為激勵人民不斷開拓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 「小上海」為啥不會講上海閒話?
    他們按照年齡和籍貫分為「老上海」「小上海」和「新上海」三組進行比賽。讓人有些意外的是,「老上海」組和「小上海」組的年齡分界線是35歲。「之所以以35歲作為分界線,主要是考慮了我國全國性推廣普通話的時間。」顧富國解釋,「基本上35歲以下的人,都是在推廣普通話的語言環境下生長起來的。這部分小上海的上海話水平普遍不如老上海。」比賽的過程中,這一點也得到了印證。
  • 如何講好這裡的故事?聽黃浦區委...
    「十四五」期間,我們還是繼續把舊改擺在最重要的位置推進,並且提出要換擋加速,爭取把成片的二級以下舊裡改造全面完成,同時還有一些零星的老舊小區要加快城市更新,改善群眾的居住環境。這是最大的民生,也是黃浦區戰略布局再調整的一次機會,更是最大的一個發展機會。
  • 上海有腔調的64條馬路,儂儕逛過伐?
    12、高郵路(復興西路-湖南路)photo via 小紅書用戶@可愛夾馨雖然只有200多米,但是這條路上的歷史文化與故事確仍然是令人感慨的。在這裡,你可以深切地尋找到老上海的味道。它的小體量並不妨礙它的別具一格,壓馬路的時候說不定就能在老洋房裡收穫隱匿的驚喜。22、東湖路是上海著名的傳統住宅區,17號曾是比利時領館,70號曾是杜月笙公館。如今這條500米不到的小馬路已經搖身一變上海最in小馬路之一,一路都是時髦的餐廳酒吧和咖啡館,簡直是潮人必打卡之地。
  • 守正創新 講好中國故事
    這個特別的日子,我們推出以「轉型融合,為了更好地前行」為主題的特別報導,聚焦我省4位優秀新聞工作者——他們是中國新聞獎獲得者,四川「十佳編輯」獲獎者,全省「好記者講好故事」獲獎選手及「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謀劃「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
  • 漫步上海「小開」新樂路,小資與潮流並進,老馬路的傳奇故事
    大家好,歡迎觀閱莫莫小遊記。冬天了,人們或許在想,是去看東北的雪,還是去南方避寒的時候,到上海走一趟。或許小夥伴們會被一些老上海的照片瞬間打動,那就別遲疑,趕緊計劃一下,不一樣的上海之旅,不去金茂大廈,不去城隍廟,不去迪士尼,走在滿街黃金的法國梧桐下,看著沿街的百年老洋房,雖置身於上海,卻仿佛走在歐洲的小鎮上。去過了復興西路、東平路,在同樣是有著歐陸風情的老街區新樂路走一走,宛如來到歐洲小鎮,短短的小街,風月無邊,漫步在此,時光倒流。
  • (兩岸關係)上海:城市「微更新」閃現臺灣設計師身影
    新華社上海10月16日電(記者潘清)一個月前,在上海落戶近10年的臺灣設計師劉家昌接到了一個特殊任務:為華陽路街道獨居老人虞先生的住房進行適老化居家改造。華陽路街道是一個典型的「老城區」社區,戶籍人口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佔比達41%。老公房年代久遠,給老人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 2020年《上海年鑑》英文版發布,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該書通過全方位展示上海歷史文化和年度經濟社會發展的最新成就,幫助海內外各界深入領略上海的城市溫度與發展熱度。 2020版《上海年鑑》英文版的插圖 作為上海對外傳播的城市文化名片,《上海年鑑》英文版的傳播效應正日益顯現。
  • 沒有名人,沒有豪宅,但上海這條馬路卻最不能辜負
    這是一條夾在原來法租界兩條重要馬路之間的一條小馬路,咋看起來確實有點不起眼。但是這裡卻是梧桐遮天,馬路兩旁的各式洋房精緻乾淨,一點都不遜於華山路和衡山路的房子。「新利查」西菜館除了清淨宜人的環境之外,這裡還有一家很有年代感的餐廳,這家老字號已經有將近一百年的歷史了,估計老上海都知道。這家百年老店經歷了上海從解放前後解放後的幾十年起伏,一度歇業30年,這裡面還有個頗為曲折的故事。
  • 2230多年建城史 用「廣州聲音」講好中國故事
    原標題:用「廣州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廣州是一座什麼城市?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廣州,擁有2230多年建城史,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到新時代的改革開放再出發,見證了廣州這座國際大都市的輝煌。
  • 上海城市更新大提速,理想與未來同頻——鑫耀中城·2020首屆城市煥...
    上海城市更新大提速,理想與未來同頻  ——鑫耀中城·2020首屆城市煥新研討會成功舉行  「上海,一座極具魅力的城市,海納百川的城市型格提供多元而自由的選擇。  面對2035年的不遠未來,我們究竟對上海期待些什麼?」  身處2020年,每當站在時間的特殊節點,人們總是會想像城市未來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