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小馬路講好城市更新大故事
新華社上海1月4日電 在梧桐掩映之下,路旁的花園洋房、聯體別墅和新式裡弄依次排列,街邊小店與辦公園區穿插其中,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豐富多樣……作為上海中心城區的成熟街區,武夷路居住、工作、生活消費等功能配套一應俱全,文化豐富多樣、特色鮮明,歷史底蘊深厚。
武夷路全長1775米,從1925年至今有近100年歷史。其中,定西路至延安西路約800米的風貌道路段,被定為上海64條永不拓寬的街道之一。該段道路環境幽靜,沿線花園住宅、醫院、企業、基礎教育設施毗連,花園洋房、聯體別墅和新式裡弄等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濃聚著城市變遷之縮影。
近年來該區域人口導入、交通負荷和建築量等持續增加,片區布局和土地使用模式卻沒有做出相應改變。「其間的矛盾亟需以城市空間和功能的修補改善及城市更新來化解。」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辦主任袁祥慶說。
2017年4月,長寧區正式啟動武夷路城市更新項目,以進一步完善周邊空間形態和公共功能,提升該路段城區品質。歷經近四年的蛻變,「靜雅武夷」正在這條老馬路上獲得新生。
上海儀電集團地塊將老舊廠房重新改造利用,打造成一片高科技園區;飛樂音響老廠地塊,在保留工業遺存建築基礎上,融合歷史建築和新建築空間主打文化項目;武夷路333號地塊將重點打造文創產業;320號地塊將完成由工業廠房到社區「鄰裡中心」的轉型變身……
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促進中心主任徐妍說,從目前推進建設的地塊來看,有「土地儲備—規劃調整—土地出讓」後建設的新項目,有通過存量工業用地轉化成社區文化和社區商業的項目,有存量工業用地過渡性使用的項目,也有隻對內部功能進行調整、僅進行特殊類裝修的項目。經過幾年的實踐,各類城市更新中可能涉及的案例幾乎都在武夷路沿線集中出現。
「長寧靈活結合不同地塊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推行更新實施計劃,力求使城市更新與歷史風貌相協調。」袁祥慶說,全部更新項目都對老建築進行了保留式改造和再利用。
「對歷史建築最好的保護就是合理利用。」萬科集團高級副總裁、萬科上海區域事業集團執行長張海認為,通過一系列改造,城市的歷史文脈得以傳承,片區特色得以發揮,武夷路成為有生活、有文化、有溫度的活力社區。
為實現城市有機更新,儘量保留城市肌理,武夷路800米風貌區路段在建及2020年已竣工的6個項目中,沒有一個是全部拆除重建,而是採用再生性改造模式對既有建築進行更新。
以武夷路320號地塊為例,該地塊原為工業用地,更新後將升級為集生活休閒、便民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生活服務商業體。該項目保留部分的建築面積佔整個項目的43%,保留了原菜市場功能,以保障周邊居民日常生活,同時對廠房建築進行活化利用,納入便民中心、社區商業、社區文化、公共綠地等功能性設施。
根據長寧區對武夷路沿線的整體設計,在延續街區百年歷史格局和尺度、再塑歷史風貌的同時,武夷路還優化了慢行空間,植入文化藝術元素,營造「靜雅武夷」歷史文化氛圍。
「我和朋友們在這裡可以放慢腳步,在小廣場的休閒椅上休息,或者參加在公共空間舉行的文化市集活動,感受街區歷史文化,享受慢生活品質。」經常來武夷路逛逛的上海白領劉小姐表示。
作為發展較為成熟的中心城區,上海長寧已進入存量發展時期,在新增建設用地十分有限的背景下,城市更新已經成為促進長寧乃至上海城市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2017年以來,長寧區修繕武夷路沿線精品小區、優秀歷史建築及裡弄房屋累計達20餘萬平方米。原汁原味的修繕,在讓居民居住條件改善的同時,也讓老建築在保留歷史人文底色中獲得新生。
(責編:谷妍、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