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上海」為啥不會講上海閒話?

2021-02-14 吳語學堂

新民晚報 記者呂劍波 見習記者王文佳 

眾多市民參與「上海話•上海情」《談天說地阿富根》首屆上海話大獎賽的熱情讓賽事組織者很欣慰,但比賽中暴露出眾多「小上海」上海話水平普遍下降的問題,也令人擔憂。

被列為時下中國三大方言之一的上海話,目前面臨著怎樣的困境?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保護上海話,有何新的思路?

尷尬—「小上海」報名最多,僅10人入圍決賽

9月1日,「上海話.上海情」《談天說地阿富根》首屆上海話大獎賽的決賽將在百聯西郊購物中心中庭廣場拉開帷幕,經過層層選拔的28名選手將展開最後的角逐。「這次大獎賽籌備了半年多。」大賽的主辦方之一、長寧民俗文化中心主任顧富國說,「8月初比賽開始以來,市民的參與熱情讓我們很高興。」

參加海選的市民來自全市13個區縣,共有469人。他們按照年齡和籍貫分為「老上海」「小上海」和「新上海」三組進行比賽。

讓人有些意外的是,「老上海」組和「小上海」組的年齡分界線是35歲。「之所以以35歲作為分界線,主要是考慮了我國全國性推廣普通話的時間。」顧富國解釋,「基本上35歲以下的人,都是在推廣普通話的語言環境下生長起來的。這部分小上海的上海話水平普遍不如老上海。」

比賽的過程中,這一點也得到了印證。三組中,「小上海」組的報名人數最多,佔總人數的50. 7%,但進入總決賽的人數只有10人,比「老上海」組少了3人。

「比如在初賽中,我們要求選手用上海話朗讀一段文章,有不少小上海就一句話都讀不出來了。」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仲富蘭說,「當然,這種題目是有點難度的,畢竟這些文章都是用白話文寫的。但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出小上海的上海話水平。」

此外,不少小上海的上海話發音也不標準,比如上海話自稱代詞「我」,正確的發音應該是ngu,但不少人發成了wu。

困難—說上海話環境越來越少,處境不樂觀

「以全國性推廣普通話時間來分組,這說明上海話在推廣普通話後確實遇到了一些困難。」仲富蘭說,「並不是說不該推廣普通話,所有人都知道推廣普通話的必要性。但在推廣普通話中的一些具體做法,有待商榷。

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上海學校統一使用普通話授課,很多中小學校甚至課間活動時也不許說上海話,對說方言的學生給予扣品行分的處理,這讓很多孩子錯過了7歲以前的語言學習黃金期。

媒體傳播方面,幾乎所有廣播電臺和電視節目中的上海話內容都被取消。上世紀90年代初, 滬語電視連續劇《孽債》受到廣大上海市民的喜愛,但第二部滬語連續劇在開播之前被叫停, 很多上海話培訓班也因為學員不夠而關門。

「這次大獎賽冠名的《談天說地阿富根》就是一檔電臺上海話節目,曾經有一段時間, 它也停播了。」仲富蘭說。

如今,這批「上海話式微」的第一代經歷者成了父母主體,本身就不太會說上海話的他們很難給予小孩學方言的家庭教育,學校又普遍不具有「滬語教育」意識,沒有專門的「滬語教學」課程。大多數孩子都缺乏良好的上海話學習環境。

「新上海人」的比例增多,又加大了上海話交流的障礙。上世紀80年代末,上海的外來人口只有100萬左右; 1993年,外來人口數達到237萬。如今,這個數字已經超過980萬,佔上海常住人口的比例超過40%。因此,不論是學習、工作,人們習慣於將普通話作為交流的首選工具。

發展—上海話並非一成不變,更新才有活力

在進入決賽的28人中,「新上海」組人數最少,只有5人,但他們中也不乏上海話高手,甚至還有外國友人。

「有一個來自日本的11歲男孩市川智也,他一開始說上海話的時候,我們都以為他是本地小孩。」顧富國說,「 直到他自我介紹的時候說了一大串日語,我們才知道他不是中國人。」

相比「老上海」「小上海」,「新上海」組的比賽難度要稍微容易一點。但在仲富蘭看來,這樣的考題也不好做。

「複賽中,我們考他們現在的新詞彙,比如閃婚、微博、麥霸、打醬油等等,讓他們用上海話解釋意思,然後還要造句。」」仲富蘭笑著說,「這些詞別說他們了 ,我都要想一想才能用上海話正確發音。

然而,這樣的題目在仲富蘭看來,正是體現了,上海話需要與時俱進。

「上海話曾經是很與時俱進的,許多現代漢語中的詞彙,比如自來水、電燈泡、馬路、洋房、沙發、麥克風、敲竹槓、小兒科等等,都是來自上海話。」仲富蘭說,「但是,上世紀80年代以後的20年裡,只出現了一個語式『勿要忒……以及『淘漿糊』等屈指可數的幾個新詞。因此,上海話要發展, 只有吸收新的事物,這樣才能具有活力。」

上海話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 現在人們說的上海話和二三十年前的已經不一樣了。保護傳承上海話,也不應該非要回到之前的發音和語法。

欣慰—近來許多人開始關註上海話,說上海話

去年上海兩會召開期間,毛時安等32位市政協委員就「保護滬語」進行了聯名提案,指出保護規範滬語刻不容緩。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提高了對上海方言和海派文化的保護意識,公共場合說上海話、用上海話的人也多了起來。

目前,已有學者編撰了上海方言詞典,包括《上海話大詞典》、《上海方言俚語》、《上海話語法》等。教育部門在主要的公立幼兒園內,都配置了會講上海話的教師,孩子們每周會上一節上海話的課程。很多中小學校開始開展上海鄉土文化、滬語知識、滬劇等類型的課程教學。

2002年起,《談天說地阿富根》節目重新與聽眾見面,今年6月,上海本土新聞節目《新聞坊》開設周末滬語版。多條公交線路開始用滬語報站,航空公司返回上海的班機上也出現了上海話廣播。近年來,不論是周立波亦莊亦諧、寓教於樂的海派清口,還是《老娘舅》等以上海話為主要語言的電視情景喜劇,都受到了廣泛好評,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上海話熱潮。

2011年,第一本上海方言小說《弄堂》出版,該書使用了上海話正字,還標註了上海話音標。如果按照本屆上海話大獎賽的分組,作者胡寶談還是個「小上海」。

「這次大獎賽能引起大家這麼多關注,已經讓我們很欣慰了。」顧富國說,「越多人開始說上海話, 上海話的發展一定會很好。」

排版:神死慟瞑

封面圖片:法凡


相關焦點

  • 上海爺叔講惹氣的上海閒話!「筷子」怎麼讀?正宗310都會念錯
    但是,現在越來越多地從80後、90後、00後嘴巴裡聽到的上海閒話,真叫實在難聽。前兩天,我聽到一個小朋友對她的男朋友講:「明朝禮拜六下半天,阿拉去王家沙逛街好伐?」一句上海閒話裡居然有兩個地方讀錯了。第一,王家沙的「家」,讀「ga」,音同嘉定的「嘉」,不讀家長的「家(jia)」。第二,逛街(狂加),這是把普通話想像成了上海閒話,上海閒話裡沒有「逛街」這個詞,只有蕩馬路或者叫兜馬路。
  • 上海閒話|不要總是「急呴呴」
    上海社會是快節奏的,現在每天大家急衝衝上班,急衝衝下班。請你談談上海話是怎麼描寫「急」的?
  • 老靈個|「燕子姐姐」陳燕華將「飛到」周到直播間,用上海閒話講...
    直播海報預告本周三下午,「燕子姐姐」陳燕華老師將「飛到」阿拉新聞晨報·周到直播間,用上海閒話講成語故事。「燕子姐姐」是上海電視臺一級播音員、著名節目主持人,她的聲音甜美清亮,運用豐富的語言技巧將故事生動、精彩呈現給孩子們,其中《燕子姐姐講故事》系列榮獲首屆中國唱片獎,發行量突破百萬,是無數孩子金色童年回憶。「燕子姐姐」陳燕華老師上海閒話(滬語)是吳方言的代表方言,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 聽說上海人不說「左、右」?小布帶你「走近科學」→
    聽說上海人不說「左、右」?上海話裡,把車輛或行人向左轉彎講作「大轉彎」,向右轉講作「小轉彎」;「順手」、「假手」又是什麼手?「左不好,右不好」到底怎麼表達?是「左右不分」?還是另有說法?敬請收看本期小布版《走近科學》↓左—右上海人到底怎麼說「左、右」?
  • 上海閒話,儂來賽伐?《滬語人氣王》看他們各顯神通
    儂會講上海閒話嗎?儂曉得上海閒話哪能來額?作為海派文化重要載體,滬語以不斷豐富的內涵與創新的表達記錄了時代的發展,承載了上海的城市記憶。然而隨著社會交往環境的多元化與普通話的廣泛普及,在上海這座國際性都市,越來越少的上海人習慣開口說方言,熟知滬語的人群也逐漸老齡化。那些具有濃厚鄉土情的滬語童謠、繞口令、順口溜等滬諺曾縈繞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如今卻逐漸消失在許多青年人的日常生活中。
  • 上海話裡的「阿」大有講究!阿木林居然是外國人?
    阿拉天天講「阿拉」, 但是你知道伐? 「阿」字的發音在上海話裡大有講究。 小儂的好朋友阿惠, 也歡喜研究上海方言。
  • 上海人「鬥螊績」
    上海人很喜歡玩蟋蟀,秋風一起,就是鬥蟋蟀個好辰光了。蟋蟀,上海閒話讀起來比較扎勁,音同「暫結」(最後一個弱音),但是,要寫出來就是一門學問了。「蹔蛭」二字,我還是從《上海話大詞典》裡尋到的,但是,在薛理勇老師的文章裡,又用過「螊績」的寫法——阿拉小年輕發起上海閒話的簡訊來,只追求音同就可以了,也不大講究規範了。
  • 加拿大的上海小囡▸上海獨白◂
    迭辰光是1979年,國旅工作人員勿是上海人又加年紀輕,上海法租界勒拉啥場化兩眼一抹黑。皮埃爾又講:「要靠近霞飛路,因為小辰光屋裡出腳就是霞飛路,交關鬧猛。」迭位工作人員是北方人,法語勉強勿算數,上海閒話一句也聽勿來,皮埃爾又忒正宗,霞飛路格「霞」發音是「鴉」,離開普通話的發音「夏」十萬八千裡,國旅格人更加詳也詳勿出。格末皮埃爾又問:「辣斐德路曉得伐?」
  • 上海小開
    講回洋涇浜,當年租界兩岸華洋雜處,日長世久就出現了一種混搭語言叫做「上海洋涇浜」,老字典裡英文正式詞彙叫Pidgin English,意思是「像鴿子叫一樣咕咕噥噥含混不清的英文」。交關「洋涇浜」逐漸成為正式「上海閒話」,比如英文ALL the same,到了上海老寧波嘴裡就變了「格落山姆」,大家儕聽得懂是「統統一樣」的意思,迭格是搭外國人做生意辰光長了講出來格「洋涇浜」。
  • 上海話「雙肩包」和「生煎包」儂分得清爽伐?看看他們怎麼說…
    旁友,小坊問儂儂屋裡廂額小巨頭會得講上海閒話伐如果伐會儂為啥伐交伊如果會得講儂組撒還伐讓伊來由《新聞坊》主辦的「大家講白相」寶寶滬語大賽已經進入了第四季自一周前報名開通以來阿拉額後臺系統就開始莫知莫覺了
  • 追根溯源,閒話上海何派川菜
    當時都在廣西路、浙江路與三馬路交界一帶,只是路邊店和飯攤,最多是單開間門面,賣的菜餚都是小煸小炒,有回鍋肉、麻婆豆腐、肉末泡菜、辣子魚、魚香肝片、酸辣湯、連鍋湯、紅油抄手、擔擔麵等七八個品種。菜味以麻辣、鹹鮮為主。到1920-1936年間,川菜開始發展,相繼開出了大雅樓、小花園、都益處、美麗川、陶樂春、綠野、潔而精、蜀腴、綠楊邨等。
  • 上海人的姓氏讀起來嘎有噱頭啊!
    音頻請點擊↓↓↓上海人辣海朋友道裡相互介紹起來個辰光,有一眼姓講起來蠻噱頭個,撥北方人聽起來是有眼奇怪,有眼多此一舉。最常見個是姓黃搭姓王個朋友。辣海上海閒話裡,聲母hu跟w是一樣個,所以上海人講起來是黃、王勿分個,儕讀wang。比方下頭迭段對話:——哎,儂姓啥?——我姓wang。
  • 上海人「吃」眼啥物事
    不過,上海人個吃,勿像吃飯、吃菜、吃肉……還有交關是勿好吃個。  「排骨」可以吃,「排頭」就勿好吃了。上海話裡個排頭是指靠山。老早皇帝會撥欽差金牌,見金牌如見皇帝。後來,「金牌」變成「牌頭」,「牌頭」變成「排頭」。「靠排頭」又延伸出近義詞「照排頭」,指靠別人個力量或關係辦事。譬如講:「伊是老大,這頓飯照排頭應該伊埋單了。」「照排頭」反義詞是「吃排頭」。
  • 文白異讀層次類型詳析(1)(上海言話)
    作者:上海閒話ABC朗讀:上海閒話ABC方言:上海言話圖文:吳越狂編輯:吳越狂
  • 上海閒話 老早寧噶哪能寫
    在1843年進入上海後,麥都思持續其方言宣教的方法,奠定了晚清及民國上海方言文字的基礎,並對新教在上海周圍地區及至整個中國的方言文字影響深刻。麥都思來到上海後,立即開始學習上海話,第二年即出版了《祈禱式文》,為近代傳教士漢字書寫上海方言之始。對上海方言的重視也影響了1845年進入上海的美國聖公會傳教士文惠廉和其他傳教士。
  • 老底子的上海話哪能講?常用新、老滬語了解一下→
    老底子的上海話哪能講?點擊聽過去的上海人怎麼說話▲1現代漢語原來老派上海話:本底子新派上海話:老底子/老早子2現代漢語什麼地方老派上海話:啥戶蕩新派上海話:快眼5現代漢語太陽照著的地方老派上海話:日頭旺裡新派上海話:太陽頭裡6現代漢語月曆老派上海話:月份牌
  • 【爐邊閒話】租界那些事兒 《一部近代史 半部是上海》系列 之二
    講中國近代史,不能不講魔都上海;講魔都上海,不能不講租界那些事兒。 但這個故事也給我造成了一種錯覺,以為上海的租界面積不是很大,不過是幾條大街加幾個公園而已。 其實這是個很大的誤解。 租界的面積很大,佔上海市區面積的八成多。剩下兩成不到的是華界,還分成一南一北兩小塊,不挨著。南面那塊是上海縣城,在今天的南市區;北面那塊面積更小些,在今天的閘北區。
  • 用方言選秀普及滬語,《滬語人氣王》讓年輕人更愛說「上海閒話」了!
    滬語承載著上海的城市記憶,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澱,2020年6月12日,致力於滬語文化傳播和推廣的方言選秀節目《滬語人氣王》在上海都市頻道首播,節目一經播出便引起了很高的關注度,也讓觀眾看到了一群在方言傳承上努力創新的優秀選手。
  • 看懂上海:一塊紅燒肉
    正宗紅燒肉取豬五花為原料,後臀肉最佳,上檔次的餐廳,只取正中的肉,將肉塊切得四四方方,邊角料都做了員工餐,飽了自己人的口福。當一碗亮澤的紅燒肉端上桌,在未開動前,拿手輕拍桌面,肉會微微顫抖的,才是正宗,心底那些細碎柔軟的情感,也會被喚醒。老早底,我們都住弄堂的,72家房客,哪家要是燒紅燒肉,真是會整棟樓都飄香,嘴巴饞的,恨不得到灶皮間去偷兩塊吃吃。
  • 上海記憶中的紅燒肉
    有人說,上海人做紅燒菜的統一特徵,是「一手醬油瓶,一手糖罐頭」——紅燒肉,這道著名的本幫菜,就充分體現了「濃油、赤醬、口感甜」的特點。一碗紅燒肉端上來,肉色外表發黑髮亮,可是食用時又不會覺得油膩。那麼,為什麼上海人無論走到哪裡,都對紅燒肉心心念念呢?其實,難以忘記的不是紅燒肉的味道,而是一種「屋裡廂的味道」。不相信,儂去問隨便一個上海人,他們不會說紅燒肉「哪能哪能好吃」,總歸會說,阿拉外婆燒的紅燒肉哪能靈光,阿拉外婆燒紅燒肉會放點啥「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