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 記者呂劍波 見習記者王文佳
眾多市民參與「上海話•上海情」《談天說地阿富根》首屆上海話大獎賽的熱情讓賽事組織者很欣慰,但比賽中暴露出眾多「小上海」上海話水平普遍下降的問題,也令人擔憂。
被列為時下中國三大方言之一的上海話,目前面臨著怎樣的困境?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保護上海話,有何新的思路?
尷尬—「小上海」報名最多,僅10人入圍決賽
9月1日,「上海話.上海情」《談天說地阿富根》首屆上海話大獎賽的決賽將在百聯西郊購物中心中庭廣場拉開帷幕,經過層層選拔的28名選手將展開最後的角逐。「這次大獎賽籌備了半年多。」大賽的主辦方之一、長寧民俗文化中心主任顧富國說,「8月初比賽開始以來,市民的參與熱情讓我們很高興。」
參加海選的市民來自全市13個區縣,共有469人。他們按照年齡和籍貫分為「老上海」「小上海」和「新上海」三組進行比賽。
讓人有些意外的是,「老上海」組和「小上海」組的年齡分界線是35歲。「之所以以35歲作為分界線,主要是考慮了我國全國性推廣普通話的時間。」顧富國解釋,「基本上35歲以下的人,都是在推廣普通話的語言環境下生長起來的。這部分小上海的上海話水平普遍不如老上海。」
比賽的過程中,這一點也得到了印證。三組中,「小上海」組的報名人數最多,佔總人數的50. 7%,但進入總決賽的人數只有10人,比「老上海」組少了3人。
「比如在初賽中,我們要求選手用上海話朗讀一段文章,有不少小上海就一句話都讀不出來了。」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仲富蘭說,「當然,這種題目是有點難度的,畢竟這些文章都是用白話文寫的。但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出小上海的上海話水平。」
此外,不少小上海的上海話發音也不標準,比如上海話自稱代詞「我」,正確的發音應該是ngu,但不少人發成了wu。
困難—說上海話環境越來越少,處境不樂觀
「以全國性推廣普通話時間來分組,這說明上海話在推廣普通話後確實遇到了一些困難。」仲富蘭說,「並不是說不該推廣普通話,所有人都知道推廣普通話的必要性。但在推廣普通話中的一些具體做法,有待商榷。
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上海學校統一使用普通話授課,很多中小學校甚至課間活動時也不許說上海話,對說方言的學生給予扣品行分的處理,這讓很多孩子錯過了7歲以前的語言學習黃金期。
媒體傳播方面,幾乎所有廣播電臺和電視節目中的上海話內容都被取消。上世紀90年代初, 滬語電視連續劇《孽債》受到廣大上海市民的喜愛,但第二部滬語連續劇在開播之前被叫停, 很多上海話培訓班也因為學員不夠而關門。
「這次大獎賽冠名的《談天說地阿富根》就是一檔電臺上海話節目,曾經有一段時間, 它也停播了。」仲富蘭說。
如今,這批「上海話式微」的第一代經歷者成了父母主體,本身就不太會說上海話的他們很難給予小孩學方言的家庭教育,學校又普遍不具有「滬語教育」意識,沒有專門的「滬語教學」課程。大多數孩子都缺乏良好的上海話學習環境。
「新上海人」的比例增多,又加大了上海話交流的障礙。上世紀80年代末,上海的外來人口只有100萬左右; 1993年,外來人口數達到237萬。如今,這個數字已經超過980萬,佔上海常住人口的比例超過40%。因此,不論是學習、工作,人們習慣於將普通話作為交流的首選工具。
發展—上海話並非一成不變,更新才有活力
在進入決賽的28人中,「新上海」組人數最少,只有5人,但他們中也不乏上海話高手,甚至還有外國友人。
「有一個來自日本的11歲男孩市川智也,他一開始說上海話的時候,我們都以為他是本地小孩。」顧富國說,「 直到他自我介紹的時候說了一大串日語,我們才知道他不是中國人。」
相比「老上海」「小上海」,「新上海」組的比賽難度要稍微容易一點。但在仲富蘭看來,這樣的考題也不好做。
「複賽中,我們考他們現在的新詞彙,比如閃婚、微博、麥霸、打醬油等等,讓他們用上海話解釋意思,然後還要造句。」」仲富蘭笑著說,「這些詞別說他們了 ,我都要想一想才能用上海話正確發音。
然而,這樣的題目在仲富蘭看來,正是體現了,上海話需要與時俱進。
「上海話曾經是很與時俱進的,許多現代漢語中的詞彙,比如自來水、電燈泡、馬路、洋房、沙發、麥克風、敲竹槓、小兒科等等,都是來自上海話。」仲富蘭說,「但是,上世紀80年代以後的20年裡,只出現了一個語式『勿要忒……以及『淘漿糊』等屈指可數的幾個新詞。因此,上海話要發展, 只有吸收新的事物,這樣才能具有活力。」
上海話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 現在人們說的上海話和二三十年前的已經不一樣了。保護傳承上海話,也不應該非要回到之前的發音和語法。
欣慰—近來許多人開始關註上海話,說上海話
去年上海兩會召開期間,毛時安等32位市政協委員就「保護滬語」進行了聯名提案,指出保護規範滬語刻不容緩。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提高了對上海方言和海派文化的保護意識,公共場合說上海話、用上海話的人也多了起來。
目前,已有學者編撰了上海方言詞典,包括《上海話大詞典》、《上海方言俚語》、《上海話語法》等。教育部門在主要的公立幼兒園內,都配置了會講上海話的教師,孩子們每周會上一節上海話的課程。很多中小學校開始開展上海鄉土文化、滬語知識、滬劇等類型的課程教學。
2002年起,《談天說地阿富根》節目重新與聽眾見面,今年6月,上海本土新聞節目《新聞坊》開設周末滬語版。多條公交線路開始用滬語報站,航空公司返回上海的班機上也出現了上海話廣播。近年來,不論是周立波亦莊亦諧、寓教於樂的海派清口,還是《老娘舅》等以上海話為主要語言的電視情景喜劇,都受到了廣泛好評,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上海話熱潮。
2011年,第一本上海方言小說《弄堂》出版,該書使用了上海話正字,還標註了上海話音標。如果按照本屆上海話大獎賽的分組,作者胡寶談還是個「小上海」。
「這次大獎賽能引起大家這麼多關注,已經讓我們很欣慰了。」顧富國說,「越多人開始說上海話, 上海話的發展一定會很好。」
排版:神死慟瞑
封面圖片:法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