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紫金京昆藝術群英會實驗劇場演出的首個劇目崑曲《臨川四夢·湯顯祖》將在江南劇院上演。該劇首演於2008年的劇目,在此後的十二年中,演出極少,在戲迷群體中的曝光量與知名度似乎也低於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此前或之後創排的一些新劇。然而,《臨川四夢·湯顯祖》卻是一部極具開拓性又承載著極大信息量的特殊劇目,從12年前的首演版本到今晚即將與觀眾見面的實驗劇場版,它所承載的信息量已經大到難以用一行字的標題來對這場演出進行概括。
從2007到2020,
這是一部「開山之作」
柯軍教戲
2007年,著名編劇張弘受香港近念·二十面體之邀,為偉大的文學家湯顯祖寫一部劇目,歷經多方探尋,深思之後《臨川四夢·湯顯祖》的劇本由此誕生。2008年,這部劇目正式在香港首演。首演版的演員陣容精簡而強大,石小梅、胡錦芳、趙堅、柯軍、李鴻良、龔隱雷。這不僅是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首次與港臺地區合作創排劇目,也是崑劇院首次與非傳統戲曲院團的合作。首演版導演胡恩威出身媒體人,也並非傳統戲曲劇目導演。以當時的視角來看,《臨川四夢·湯顯祖》的創作演出,是一次大膽又「大步」的「跨界」。自此之後,這樣的「跨界」合作,成為崑劇院在堅持傳統、有序傳承基礎上較為常見的一種創作方式。
然而,與此前或之後新編劇目多以現代舞美設計為主流的審美取向不同,《臨川四夢·湯顯祖》堅定的保持了傳統戲曲舞臺「一桌二椅」、空靈寫意的審美取向,僅在一桌二椅之後架設一臺半透明紗質屏風,作為舞臺的分割,樂隊坐在屏後,屏風前的區域完全交給了演員。這種源自於傳統的國風極簡主義設計,將演員的表演空間延伸到最大程度,令舞臺展現出一種清淨平和的美感,讓觀眾將注意力完全聚焦於表演本身,使演員成為場上唯一的焦點。正是《臨川四夢·湯顯祖》的整體呈現,為崑劇院復排、創作劇目指明了審美方向,明確的析出了南昆傳統審美風格的精髓,奠定了崑劇院日後審美取捨的基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臨川四夢·湯顯祖》是崑劇院的一部「開山之作」,正是因為這部劇目,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找到了一條能夠切合院團特色、最大程度展現院團優勢的藝術可持續發展之路。
舊皮新骨,
醒目的傳統與隱藏的先鋒
無論是從劇名還是從第一印象來說《臨川四夢·湯顯祖》都是一部傳統而極具古典審美的劇目。編劇張弘以巧妙的方式,對「臨川四夢」——《牡丹亭》《南柯記》《紫釵記》和《邯鄲夢》的代表性摺子和關鍵情節進行了串聯,完好的保存了這些傳統摺子的精華。對於一個對崑曲不怎麼了解或僅有通識概念的觀眾來說,這樣的結構方式,能夠帶來「窺一斑而知全豹」的觀劇感受。全劇依律填詞,曲牌念白,切合格律,整體風貌也極為古樸傳統。
然而,從情節架構到精神內核,《臨川四夢·湯顯祖》又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先鋒劇目。全劇以湯顯祖為自己尋找墓園——實則是心靈最後的歸宿為串聯線,在尋找的過程中一路上遇上「臨川四夢」中的人物與故事。在相遇的故事中,湯顯祖不僅僅是一個旁觀者,更是一個參與者。他與自己筆下的人物對話,交流,如果有喜歡網絡文學的青年觀眾,大約一定會覺得這樣的架構極為熟悉,在時下流行的通俗小說領域,這正是最為紅火的類型——穿越。穿越小說中的「穿書」,正是這種主角穿越到自己或他人寫下的故事中,從而開展另外一段劇情的架構。但,在戲曲藝術的舞臺上,這種情節架構似乎從未出現過。
在戲曲舞臺上,很少出現的,除了這種穿越型的架構,還有這部劇目的精神內核。戲曲劇目的主流欣賞方向,以唱念做打為主,新編戲中,則對劇情與表達目標的要求較高——要麼有一個有趣的故事,要麼有一個明確的價值觀指向性。但在《臨川四夢·湯顯祖》這部劇目中,編劇顯然更注重的是一種探索和詢問,或者說是與內心的交流。而這種精神內核,雖然在先鋒戲劇中更為常見,但在傳統的戲曲舞臺上,確實非常少。相較於強調故事性這種比較主流的編劇方向,《臨川四夢·湯顯祖》更為偏向於人生觀的探索。
更為難得的是,這一切都很好的被包裹在程式與格律的外觀之下。先鋒與傳統有機融合,卻毫無違和感,達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完美和諧。
先鋒與傳統有機融合,
12年後舞臺上充滿青春氣息
今晚上演的實驗劇場版本《臨川四夢·湯顯祖》,在首演版的基礎上,做了微調,保留了精華和主幹情節,調整節奏後縮短了演出時長。雖然不能說是全新亮相,但卻充滿了青春的氣息。石小梅、胡錦芳、趙堅、柯軍、李鴻良、龔隱雷,老師們手把手的把戲傳給了學生。不僅僅是表演的技巧,更多的是12年來,對這部戲的思考和感悟。楊陽、周鑫、蔡晨成、趙于濤、錢偉、朱賢哲崑劇院的第四代青年演員們與崑山當代崑劇院的青年花旦林雨佳攜手,將再度呈現這部劇目。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豔
通訊員:韓琛
圖片:蔡冉冉
視頻:華苓
來源:揚子揚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