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鋒與傳統有機融合,今晚看崑曲新銳們的《臨川四夢·湯顯祖》

2020-11-09 揚眼

今晚,紫金京昆藝術群英會實驗劇場演出的首個劇目崑曲《臨川四夢·湯顯祖》將在江南劇院上演。該劇首演於2008年的劇目,在此後的十二年中,演出極少,在戲迷群體中的曝光量與知名度似乎也低於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此前或之後創排的一些新劇。然而,《臨川四夢·湯顯祖》卻是一部極具開拓性又承載著極大信息量的特殊劇目,從12年前的首演版本到今晚即將與觀眾見面的實驗劇場版,它所承載的信息量已經大到難以用一行字的標題來對這場演出進行概括。

從2007到2020,

這是一部「開山之作」

柯軍教戲

2007年,著名編劇張弘受香港近念·二十面體之邀,為偉大的文學家湯顯祖寫一部劇目,歷經多方探尋,深思之後《臨川四夢·湯顯祖》的劇本由此誕生。2008年,這部劇目正式在香港首演。首演版的演員陣容精簡而強大,石小梅、胡錦芳、趙堅、柯軍、李鴻良、龔隱雷。這不僅是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首次與港臺地區合作創排劇目,也是崑劇院首次與非傳統戲曲院團的合作。首演版導演胡恩威出身媒體人,也並非傳統戲曲劇目導演。以當時的視角來看,《臨川四夢·湯顯祖》的創作演出,是一次大膽又「大步」的「跨界」。自此之後,這樣的「跨界」合作,成為崑劇院在堅持傳統、有序傳承基礎上較為常見的一種創作方式。

然而,與此前或之後新編劇目多以現代舞美設計為主流的審美取向不同,《臨川四夢·湯顯祖》堅定的保持了傳統戲曲舞臺「一桌二椅」、空靈寫意的審美取向,僅在一桌二椅之後架設一臺半透明紗質屏風,作為舞臺的分割,樂隊坐在屏後,屏風前的區域完全交給了演員。這種源自於傳統的國風極簡主義設計,將演員的表演空間延伸到最大程度,令舞臺展現出一種清淨平和的美感,讓觀眾將注意力完全聚焦於表演本身,使演員成為場上唯一的焦點。正是《臨川四夢·湯顯祖》的整體呈現,為崑劇院復排、創作劇目指明了審美方向,明確的析出了南昆傳統審美風格的精髓,奠定了崑劇院日後審美取捨的基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臨川四夢·湯顯祖》是崑劇院的一部「開山之作」,正是因為這部劇目,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找到了一條能夠切合院團特色、最大程度展現院團優勢的藝術可持續發展之路。

舊皮新骨,

醒目的傳統與隱藏的先鋒

無論是從劇名還是從第一印象來說《臨川四夢·湯顯祖》都是一部傳統而極具古典審美的劇目。編劇張弘以巧妙的方式,對「臨川四夢」——《牡丹亭》《南柯記》《紫釵記》和《邯鄲夢》的代表性摺子和關鍵情節進行了串聯,完好的保存了這些傳統摺子的精華。對於一個對崑曲不怎麼了解或僅有通識概念的觀眾來說,這樣的結構方式,能夠帶來「窺一斑而知全豹」的觀劇感受。全劇依律填詞,曲牌念白,切合格律,整體風貌也極為古樸傳統。

然而,從情節架構到精神內核,《臨川四夢·湯顯祖》又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先鋒劇目。全劇以湯顯祖為自己尋找墓園——實則是心靈最後的歸宿為串聯線,在尋找的過程中一路上遇上「臨川四夢」中的人物與故事。在相遇的故事中,湯顯祖不僅僅是一個旁觀者,更是一個參與者。他與自己筆下的人物對話,交流,如果有喜歡網絡文學的青年觀眾,大約一定會覺得這樣的架構極為熟悉,在時下流行的通俗小說領域,這正是最為紅火的類型——穿越。穿越小說中的「穿書」,正是這種主角穿越到自己或他人寫下的故事中,從而開展另外一段劇情的架構。但,在戲曲藝術的舞臺上,這種情節架構似乎從未出現過。

在戲曲舞臺上,很少出現的,除了這種穿越型的架構,還有這部劇目的精神內核。戲曲劇目的主流欣賞方向,以唱念做打為主,新編戲中,則對劇情與表達目標的要求較高——要麼有一個有趣的故事,要麼有一個明確的價值觀指向性。但在《臨川四夢·湯顯祖》這部劇目中,編劇顯然更注重的是一種探索和詢問,或者說是與內心的交流。而這種精神內核,雖然在先鋒戲劇中更為常見,但在傳統的戲曲舞臺上,確實非常少。相較於強調故事性這種比較主流的編劇方向,《臨川四夢·湯顯祖》更為偏向於人生觀的探索。

更為難得的是,這一切都很好的被包裹在程式與格律的外觀之下。先鋒與傳統有機融合,卻毫無違和感,達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完美和諧。

先鋒與傳統有機融合,

12年後舞臺上充滿青春氣息

今晚上演的實驗劇場版本《臨川四夢·湯顯祖》,在首演版的基礎上,做了微調,保留了精華和主幹情節,調整節奏後縮短了演出時長。雖然不能說是全新亮相,但卻充滿了青春的氣息。石小梅、胡錦芳、趙堅、柯軍、李鴻良、龔隱雷,老師們手把手的把戲傳給了學生。不僅僅是表演的技巧,更多的是12年來,對這部戲的思考和感悟。楊陽、周鑫、蔡晨成、趙于濤、錢偉、朱賢哲崑劇院的第四代青年演員們與崑山當代崑劇院的青年花旦林雨佳攜手,將再度呈現這部劇目。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豔

通訊員:韓琛

圖片:蔡冉冉

視頻:華苓

來源:揚子揚眼

相關焦點

  • 當這本「大膽先鋒」的新書重回蘇州,我想起400年前獨抒性靈的湯顯祖
    四百多年前,文藝界颳起了復古風。大家寫詩,都喜歡帶點「古風」,說什麼「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大家唱戲,就愛唱點陳詞老調,有人用八股文寫戲,一時間風靡全國。這時候,一個人提起筆——「我想寫點不一樣的。」有傳統,還要有先鋒,文字要美,情更要真。這個人叫湯顯祖。
  • 湯顯祖是戲劇導演和戲劇服裝設計師!——湯顯祖戲劇文化研究又出新...
    4.湯顯祖戲劇服飾精巧唯美,異彩紛呈  《臨川四夢》追求真摯愛情、傾訴人生離合,素有「明傳奇之冠」美譽,表現在崑曲、京劇、宜黃腔、採茶戲等多種戲劇形式,具有程式性、符號性、裝飾性的特徵。其制式禮儀朝衣朝冠、洞房花燭喜慶婚俗,盛裝服飾精巧唯美、五光十色、異彩紛呈,配合化妝、聲色、動作、表情、演出情境及舞美效果,堪稱中國古典戲曲巔峰。
  • 湯顯祖和他的臨川四夢:妙筆寫盡變幻夢境,真情演繹紛繁人生
    湯顯祖是明代著名的戲曲家和文學家。他在戲曲創作方面取得了斐然突出的成績。其中《紫釵記》、《牡丹亭》《南柯記》和《邯鄲記》是他的代表作。由於湯顯祖祖籍江西臨川,所以他的這四部著名的戲曲作品被合稱為「臨川四夢」。一:曉窗圓夢的《紫釵記》。
  • 崑曲越劇贛劇輪番上演 浙江遂昌滿城盡唱牡丹亭
    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優美而熟悉的唱詞,這些天又縈繞在浙江遂昌這個400年前湯顯祖寫就傳世名著《牡丹亭》的浙南小城。與以往不同的是,此番卻是崑曲、越劇、贛劇、婺劇等多劇種輪番上演,可謂是滿城盡唱《牡丹亭》。  湯顯祖,世界文化名人、明代偉大文學家、戲劇家。他任浙江遂昌知縣5年內,仁政惠民,借俸著書,創作了世界名著《牡丹亭》,它與《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合稱《臨川四夢》。
  • 崑曲《邯鄲記》、《南柯夢記》「警醒」北京人
    圖片來自網絡關於這兩場夢,詮釋最經典的莫過於湯顯祖《臨川四夢》中的《邯鄲記》和《南柯夢記》。《邯鄲記》裡盧生娶妻高中,又被放逐,卻又復起做了宰相,大起大落,嘗盡人生悲歡。圖片來自網絡關於《臨川四夢》的演繹很多,但湯翁原創即是崑曲載體,不得不說還是崑曲原汁原味。
  • 傷世之語:「臨川四夢」的獨特意趣
    原標題:傷世之語:「臨川四夢」的獨特意趣【高峰聳古今 星光耀中西⑤——紀念湯顯祖、莎士比亞、塞萬提斯逝世400周年】湯顯祖的四部傳奇傑作《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牡丹亭》並稱「臨川四夢」。「四夢」流傳了四百多年,如今在戲曲舞臺上再一次大放光輝。幾家崑劇團已經把「四夢」加工整理,呈現在當代觀眾面前。
  • 江西撫州-湯顯祖紀念館
    字義仍,號若士,亦號海若,別署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湯顯祖一生著有四部世界不朽名劇——《臨川四夢》(《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和2000多首詩及500多篇文章,人的詩文和戲作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影響,其代表作《牡丹亭》,一直享譽文壇,馳名海外,是世界公認的文化巨人,被譽為「東方的沙士比亞」。
  • 夏志清:湯顯祖不能與莎士比亞相提並論
    在湯顯祖的其他戲劇裡,打仗場面都很乏味,而這些場面在明代傳奇戲裡,似乎是不可缺少的。不過在《牡丹亭》裡,有一幕這樣的場面卻是非常滑稽(四十七出)。聽慣《牡丹亭》富於浪漫精神這種論調的讀者們,一定想不到戲裡有這樣許多粗俗的語言和穢褻的笑話。戲裡嚴肅的角色只有杜麗娘。她是為情困擾而又因沒有得到愛情的滋潤而萎謝的人。
  • 2021北京三支一扶公基備考人文知識:中國版的莎士比亞——湯顯祖...
    其中明清傳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湯顯祖的臨川四記。中國古代戲曲研究會會長趙景深的《湯顯祖與莎士比亞》,提到湯顯祖和莎士比亞的五個相同點:一是生卒年幾乎相同(前者1550—1616年,後者1564—1616年),二是同在戲曲界佔有最高的地位,三是創作內容都善於取材他人著作,四是不守戲劇創作的清規戒律,五是劇作最能哀怨動人。因此湯顯祖被譽為中國版的莎士比亞。
  • 凌濛初與湯顯祖
    雖然湯顯祖的出身背景比不上凌濛初,但前者在科舉上卻比後者成功得多:湯顯祖十四歲(1563)進學,二十一歲(1570)中舉,三十四歲中進士,雖其中有四次春試不第;而凌濛初終生未得一第,雖然他曾參加了五次鄉試。
  • 湯顯祖的超越 - 經濟觀察報
    利瑪竇先落腳在澳門,學習漢語,然後進入肇慶,有人說,他在肇慶相遇了湯顯祖,這條線索來自湯顯祖的兩首詩,即《端州逢西域兩生破佛立義偶成》,其一:畫屏天主絳紗籠,碧眼愁胡譯字通;正似瑞龍看甲錯,香膏原在木心中。其二:二子西來跡已奇,黃金作使更何疑;自言天竺原無佛,說與蓮花教主知。
  • 崑曲越劇贛劇輪番上演 《牡丹亭》集體回遂昌
    崑曲越劇贛劇輪番上演 《牡丹亭》集體回遂昌 2012年04月09日 14:39:10   浙江日報遂昌4月8日電「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今天上午,優美而熟悉的唱詞再次縈繞在遂昌——這個400年前湯顯祖寫就傳世名著《牡丹亭
  • 湯顯祖及其家族墓園沉浮始末
    48歲的湯顯祖,在這一年向吏部告歸,徹底結束了青年時代寄託過遠大理想的官場生涯,走向了另一種截然相反的戲夢人生。這種訣別極其徹底,自此後,他的人生理想、生命狀態有了另一番景色。湯顯祖時在春暖花開的季節回來老家撫州臨川的。回家的感覺並不美好。
  • 《臨川四夢》| 70後、80後、90後男主角
    6月3日晚《牡丹亭》在廣州大劇院上演,揭開上昆《臨川四夢》巡演序幕。老藝術家梁谷音一度擔心,「1700座的劇場太大,坐不滿怎麼辦?」讓她驚喜的是,演出現場不僅座無虛席,演後籤售會,觀眾將她和主演羅雪晨、胡維露團團圍住,不願離去。4日《紫釵記》演出結束,觀眾又一次擠滿籤售會。
  • 它終於來貴陽啦,白先勇青春版崑曲《牡丹亭》28日上演!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典之作  傳頌四百餘年的崑曲名作  跨越生死的浪漫悽美愛情傳奇  年輕人也能欣賞的崑劇經典  《牡丹亭》真的值得你去看一看>  今生夢回牡丹亭,牡丹亭前巧遇君  驚鴻一瞥,只夠記住彼此的容顏  /  湯顯祖:「一生四夢,得意處唯在牡丹」  《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傑作。
  • 明代著名戲曲家湯顯祖,一部《牡丹亭》纏綿悱惻,這首詩同樣很美
    大為感動,由此生情;某一日與去後花園遊玩,鳥語花香,不成想世上有如此好地方,遊園春困又偶得一夢,正是在夢中遇到了書生柳夢梅,兩人一見鍾情,醒來後只不過是一場夢;此後杜麗娘患上相思病,最終一命嗚呼。湯顯祖細膩的筆觸娓娓道來,把這個愛情故事描寫得纏綿悱惻,令無數的痴男怨女為之著迷,成為了戲曲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牡丹亭》又名《還魂記》,與另外的三部《南柯記》、《紫釵記》、《邯鄲記》並稱為《臨川四夢》,又由於他的堂號是玉銘堂,所以也被稱為《玉銘四夢》,四個故事全部都與夢境在關,浪漫主義的寫作手法,讓他的作品深受人們的喜愛。
  • 2020年貴陽收官大劇:28日晚白先勇青春版崑曲《牡丹亭》就問你來不...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典之作傳頌四百餘年的崑曲名作跨越生死的浪漫悽美愛情傳奇年輕人也能欣賞的崑劇經典《牡丹亭》真的值得你去看一看今生夢回牡丹亭,牡丹亭前巧遇君驚鴻一瞥,只夠記住彼此的容顏  湯顯祖:「一生四夢,得意處唯在牡丹」  《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傑作。
  • 國際知名藝術家吳洪濱關於湯顯祖的五首格律詩
    吳洪濱教授關於湯顯祖的五首格律詩 1、【七律】湯顯祖 文/無牽無掛 [奧地利維也納] 幼枕書香少有名,潛心戲曲拓荒行。 新詞自踏教歌舞,雅韻獨留豐樂聲。
  • 崑曲 | 美如蓮花初盛.
    崑曲無疑是美的,它美於情真,美於意切,美於詞的綺麗,美於曲的婉轉,美於妝的華美,美於舞的嬌柔,美得好似一場夢。一出崑曲,是一場隔世的幻夢。尋夢崑曲,亦是尋夢中國。 入得崑曲,像是圓一場夢。如湯顯祖所說,「但是相思莫相負,牡丹亭上三生路」,現實生活中難被成全的情,在崑曲中多成其圓滿。崑曲也因這情深而愈發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