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錢學森突破重重阻力
回到祖國
使得中國的飛彈、原子彈發射
至少提前了二十年
在他心裡,
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
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
開創祖國航天,
他是先行人,劈荊斬棘,
把智慧鍛造成階梯,留給後來的攀登者。
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
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範。
錢學森在20世紀40年代就已經成為航空航天領域內最為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成為二十世紀眾多學科領域的科學群星中極少數的巨星之一;錢學森也是為新中國的成長做出無可估量貢獻的老一輩科學家團體之中,影響最大、功勳最為卓著的傑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國愛國留學歸國人員中最具代表性的國家建設者,是新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民科學家。
山東有線-享TV特別推薦《國家記憶》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讓我們一起來緬懷錢學森,回顧他為中國的科技發展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觀看路徑-享TV首頁-搜索影片即可
錢學森懷揣航空報國的夢想,他孤身前往大洋彼岸求學。20年的異鄉求索,始終沒有動搖他的赤子之心。
當新中國的召喚激蕩進他的腦海,錢學森衝破艱難險阻,回到祖國懷抱。
1956年10月8日,是錢學森歸國一周年的日子,正是在這一天,聶榮臻代表中央宣布,作為中國專門的飛彈研製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組建。次年2月,周恩來總理籤署任命:錢學森擔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
1960年初,聶榮臻收到了錢學森的一份特殊報告,請求將自己降為副職。為了讓錢學森能夠集中精力,處理重大科研技術問題,周恩來總理再次籤署任命書,任命錢學森為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長,改由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兼任國防部五院院長。在錢學森後來的人生歷程中,所擔任的重要職務以副職居多。
新中國「兩彈」事業在茫茫戈壁中悄然起步,一切從零開始,錢學森全力尋找突破口。外援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錢學森帶領團隊讓新中國飛彈事業破浪乘風。
1957年10月4日,蘇聯把歷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入太空,5個月後,美國也將人造衛星送上太空,「衛星」成為了當時全世界最熱門的話題。第二年5月召開的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毛澤東鄭重告訴全體代表,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10多天後,主持國防科技工作的聶榮臻,召集中國科學院和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將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列為1958年第一項重點任務,工程代號「581」,由錢學森擔任領導小組組長。
探索宇宙,是錢學森畢生的夢想。從「曙光一號」到「神州」飛船,中國載人航天凝結著他無數的心血。在爭論的關鍵時刻,錢學森僅有十字的建議卻舉足輕重。
本文圖片來源:百度圖片、豆瓣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