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鬥米道」到「李白的遊仙詩」,巴蜀地區上千年的仙道文化

2020-12-11 成都十八扯

| 東拉十八扯 026

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截取自李白遊仙詩《夢遊天姥吟留別》

01 巴蜀仙道文化的萌芽和生長

巴蜀地區自古以來就流傳了眾多的神話故事,從「蠶叢魚鳧開國」到「杜宇從天而降」,從「望帝化鵑」到「五丁開山」,神話故事幾乎貫穿了數千年巴蜀地方史。這一方面是緣於長於崇山峻岭的巴蜀先民們生性浪漫,喜愛幻想。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巴蜀地區是道教重要的發源地。

如果要聊巴蜀地區的仙道文化,道教自然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巴蜀仙道文化的興起與道教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地關係。

從戰國時期齊國興盛起尊崇黃帝和老子的黃老道教起,到東漢末年時期發展出了兩個知名的道教門派,一個是青徐地區的太平道,一個是巴蜀地區的五鬥米道這兩個道教門派對於仙道文化在巴蜀地區的萌發起了不可忽視的推動。

我們先來說一下太平道。單說太平道或許大家還有些陌生,但是說到張角發動的黃巾軍起義就耳熟能詳了。根據《後漢書·靈帝紀》一書中的記載,太平道的創始人張角在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發動了著名的「黃巾起義」,口號便是我們熟悉的「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在黃巾起義十個月左右的時候,黃巾軍的主力被官府和地方豪強聯合絞殺。太平道的創始人張角也在這期間病死。另外在黃巾起義失敗後,太平道也基本上銷聲匿跡。

黃巾軍起義概況圖(圖片源自網絡)

值得一說的是,張角的傳道方式在史書中有頗多的記載。根據《後漢書·皇甫嵩傳》中記載,「巨鹿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常持九節杖,以符水咒說療病,病者頗愈,百姓信向之。「

道教的神奇在百姓中口口相傳,張角的行為更是為道教添上了許多的神秘色彩。這也是後來張角在各種文學作品和影視遊戲中常以「法師「、」神仙弟子「形象出現的原因。

我們再來說一說張道陵在四川鶴鳴山(今四川大邑境內)創立的五鬥米道。

根據《後漢書》上的記載,五鬥米道的名字來源其實很簡單,凡是入道者須出五鬥米,故得此名。五鬥米道行事也皆是以五鬥米為衡量標準,比如五鬥米道替人看病或做法事後,時人常出五鬥米以謝。所以當時又有人稱五鬥米道為「米巫」、「米賊」、「米道」。

鶴鳴山道觀(圖片源自網絡)

張道陵身死之後,其子張衡、其孫張魯繼續在巴蜀地區傳道。嚴格說起來,五鬥米道是在張魯這一代發揚光大的。他除了講習《老子五千文》、《太平經》、《五鬥經》等道教經典之外,還將道教的神仙體系引入平日裡的做法治病當中。

比如張魯善用符咒治病,他會安排病家在一靜室中思過,並安排「鬼吏」為病者請禱。張魯截取了古代關於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神話傳說,在為病家做法事的時候,會準備病人的「服罪」文書三份,一份「上之天」,一份「埋之地」,一份「沉之水」,稱為「三官手書」。

五鬥米道和神仙之事緊緊地捆綁到了一起,如《魏書·釋老志》中記載,「張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其書多有不秘,非其徒也,不得輒觀。至於化金銷玉,行符敕水,奇方妙術,萬等千條。上雲羽化飛天,次稱消災滅禍。」

不可否認的是,五鬥米道的這些行為為道教披上了神仙的外衣,也為巴蜀仙道文化種下了的種子。

順便一提,張道陵創建地五鬥米道並未如張角的太平道一般身死道消。其孫張魯在東漢末年的漢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後來於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降於曹操。到了唐宋兩代,逐漸與其他道教派別合流,最終在元代都歸併於正一道。

不過巴蜀之地雖然是道教重要的發源地,但是這種威勢卻並未維持多久。隨著佛教的入侵,直到唐代以前都處於蟄伏的狀態。這一時間段裡巴蜀地區的仙道文化也處於一個凋零的狀態。

太平道隨著張角身死道消,五鬥米道教主張魯降曹。曾經熾熱一時的各大道門終抵不過佛教的擠壓,紛紛隱匿在巴蜀大山大川之中,開始了離世的修行。南北朝時期混亂的局面讓道門隱匿地更深,隨之而來的隋朝在宗教上仍以禮佛為主,所以道門選擇了繼續蟄伏,直到唐朝的來臨。

唐高祖李淵在興兵起事之時便有「將有老君子孫治世」的話語流傳, 李淵自然就順水推舟地認了老子這位祖宗。相傳李淵在統一中原的時候,還有老子顯靈陰助其功成的傳說出現。

唐高祖李淵奉道教祖師老子(李耳)為祖先,這一導火線為道教的興起吹響了衝鋒號。李氏建立唐王朝後,出於政治上的考量開始大力推行崇道政策,道教也理所當然地成為國教。唐代許多知名道人都受到帝王的垂問和尊崇,甚至被封官加爵。

老子畫像(圖片源自網絡)

巴蜀之地的道教趁機興起,無數在深山中修行的道士紛紛出世,一時間巴蜀之地道觀林立。四川許多的知名道觀都在唐朝進行了修繕和擴建。

巴蜀之地所以能萌發出仙道文化,和其特有的地理環境、民風民俗、鬼怪傳說都有密不可分地聯繫。:

鳥瞰整個巴蜀之地,除成都平原以外,餘者皆為高山大河所分割。這些地方崎嶇難行,高山峽谷,道路險峻,時常還有猛獸出沒。眾多的山脈和大河不僅滿足了道教修煉的自然環境要求,同時也是各種道教神話傳說產生的潤土。如蜀中八仙之一的李八百在金堂棲賢山得道成仙的故事,「東極真人」謝自然在西山(今在四川南充)的飛仙石上飛升得道的傳說,都在彼時的蜀地廣為流傳。

蜀地特殊的地理環境不僅滿足了道教的修煉要求,蜀地樸素的民風也為道教的教化提供了充足的信眾。

東晉道教學者葛洪所著的《神仙傳》中便記載了五鬥米道創始人張道陵,「聞蜀民樸素可教化,且多名山,乃將弟子入蜀於鶴鳴山隱居」。

此外蜀地特殊的「巫」文化也使得蜀地先民對仙道文化並不會排斥。五鬥米道是標準的符篆派。所謂符篆派便是以「符水治病」,「用禁咒攘災」。這些符咒之術最初很多都脫胎於巴蜀的民間巫術。在《後漢書·靈帝紀》中便記載道,「時巴郡巫人張修療病,愈者僱以五鬥米,號為五鬥米師。可以說巴蜀之地的「巫文化」為五鬥米道提供了生長的土壤,也為仙道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基礎。

蜀人的好道之風在漫長的歷史逐漸形成。當這種好道之風浸入民間時,便產生了我們能看到的仙道文化。巴蜀地區作為道教的起源地之一,道教為仙道文化提供了土壤和養分,而仙道文化又為道教搖旗吶喊。

02 仙道文化在巴蜀民間的體現

「仙道」這一概念最初是在葛洪所著的《神仙傳》出現,「夫仙道有升天躡雲者,有遊行五嶽者,有食谷不死者,有屍解而仙者。要在於服藥,服藥有上下,故仙有數品也。」

古人所理解的「仙道」,即為「修道成仙」。而我們現在所說的「仙道文化」,個認為是「仙」和「道」兩個不同概念。如前文所提到的,在巴蜀地區漫長的巫文化薰陶下,很早以前便有以「仙」為主旨的文化出現。這一點在《楚辭》中的《遠遊》,司馬相如的《大人賦》中都有體現到。而「道」則是在道教文化長期薰陶下,形成了一種以道家思維為行為準則的文化。

那麼「仙」與「道」兩者結合到一起是什麼模樣呢?仙道文化究竟對巴蜀的人文有多大的影響,我們以陳子昂、李白兩人的經歷為樣本,分別來看一看。

陳子昂,梓州射洪人(今四川遂寧市射洪縣)。根據《新唐書.陳子昂傳》中的記載,陳子昂所在的陳家在當地算是一方豪族,家境相當富裕。這也為陳子昂少年時輕財好施,慷慨任俠提供了物質基礎。

陳子昂這一生和道家糾纏極深。唐代盧藏在《陳子昂別傳》中寫道,「晚愛黃老之言 , 尤耽味易象,往往精詣。在職默然不樂,私有掛冠之意。」對於這一點,陳子昂自己也不迴避,曾言「平生白雲志,早愛赤松遊。」

陳子昂畫像(圖片源自網絡)

陳子昂所以深受道教影響,鍾愛仙道文化,倒是和其家族有莫大的關係。

陳子昂遠祖西漢丞相陳平,少時即好黃老之術,在在「獨善其身」和「兼濟天下」之間達到了近乎完美的統一。這種好習黃老的家學一直在陳氏家族中傳承。陳子昂在《我府君有周居士文林郎陳公墓志銘》說其五代祖陳方慶,「好道,得墨子五行秘書、白虎七變法,遂隱於郡武東山。」根據《隋書·經籍志》,陳子昂的「家學」可能是與當時流行的《五行變化墨子》、《白獸七變經》、《淮南變化術》之類相似的典籍。

除了家學的影響之外,唐代士子在仙道文化的影響下,大都有過入山林道觀寺廟讀書的經歷,陳子昂亦不例外。前文提到過陳子昂的家鄉在射洪縣,射洪縣境內有金華山,金華山中有金華道觀,道觀裡便有陳子昂少年時代的讀書臺。

陳子昂曾有詩云:「山圖之白雲兮,若巫山之高丘。紛群翠之鴻溶,又似蓬瀛海水之周流。信夫人之好道,愛雲山以幽求。」 金華上有陳勳在此修道成仙的傳說,身處這幽靜的山野環境之中,少年的陳子昂在讀書之餘是否曾對仙道一途有所幻想呢?

最後陳子昂的體弱多病也是他崇尚仙道文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新唐書·陳子昂傳》中記載道,「子昂多病,居職不樂。」道教歷來主張修煉今生,因而演化出一系列繁多的養生術,諸如導引、行氣、存思、守一、餌藥、房中等等。無可置疑,道家的養生之術對於身體欠佳的陳子昂來說就如同藥石一般。根據史料記載,陳子昂曾經還幻想過用餌藥丹藥等道教養生之術,以達延年益壽。

仙道文化幾乎影響了陳子昂的一生人生:少年時候的幻想,中年不得志時的避世,晚年愛黃老之言。

我想如果要問陳子昂最愛哪位道家仙尊,一定是赤松子。

赤松子是陳子昂詩中出現頻率較高的一位仙人:「平生白雲志,早愛赤松遊」、「緬想赤松遊,高尋白雲逸」、「還疑赤松子,天路坐相邀」。

或許陳子昂曾經幻想過自己化身為上古雨神赤松子,在自己想像中的仙界中肆意遨遊。

說完了深受仙道文化影響的陳子昂,我們再來聊一聊「謫仙人」李白。

李白,綿州昌隆縣青蓮鄉人(今四川江油縣)。在二十四歲之前,李白都是在巴蜀境內生活。少年時期的李白已經深受巴蜀仙道文化的浸染,開始傾慕神仙之道,於是「好劍術,喜任俠」。

李白石像(圖片源自網絡)

縱觀李白的前半生都是在仕途上忙碌,少年得志的李白在二十四歲後離開了家鄉。但是命運卻往往不順遂人意。遭人讒謗、窮愁潦倒,李白的前半生就在各種不得志中蹉跎掉了。轉眼間李白已經四十二歲了,這一年是他人生中最為揚眉吐氣的時刻,這一年他不僅受到唐玄宗的親自召見,還被授命待詔翰林。「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篙人」便是他當時的心情最真實的寫照。

古人說得樂極生悲放在一年後的李白身上再合適不過。奸候之輩的低毀,對御用文人生活的厭倦,讓李白上書請求還山。這一年,心灰意冷的李白選擇了在道門隱世,他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的紫極宮請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籙,正式阪依道門。此後,李白或讀道經,或煉仙丹,或衣道服,這些活動甚至對其妻女也產生了影響,「拙妻好乘鶯,嬌女愛飛鶴。「

如果說仙道文化影響了陳子昂一生的選擇,那麼落在李白身上則直接體現到其所作的詩歌中。

李白存世的詩歌大約一千餘首,根據學者統計,其中與仙道有關的詩歌就多達一百六十餘首。我們就通過李白的詩歌來看看彼時蜀地的仙道文化對其的影響。

李白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心境下,作出了各種風格迥異的的遊仙詩。

李白的遊仙詩最常見地一類便是「因山林而生道心」。從小就受蜀地仙道文化薰陶的李白,在見到各處山林妙處時,時常會與道家傳說聯繫在一起。登高覽勝,身處深山之中,對於嚮往仙道一途的李白來說,幻想飛升是常有之事,比如在李白的《遊泰山六首》中便寫道,「清曉騎白鹿,直上天門山。山際逢羽人,方瞳好容顏。」

(圖片源自網絡)

或許白日飛升的幻想多了,有時李白也未能分清幻境和現實的界限。李白的遊仙詩裡也描繪「夢中往往遊仙山」的情景,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夢遊天姥吟留別》,「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這一組氣勢磅礴,充滿瑰麗幻想的詩詞一出,世人皆以為李太白白日飛升,見到了真神仙一般。

遊仙的幻境睡覺可到,酒到酣時亦可到。李白除了被稱世人為「詩仙」,也被稱為「酒仙」,連他自己都說,「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酒酣耳熱,體態飄然,幻想中的仙境也就油然而生。不過無論是夢境中的仙境,還是酒醉時的幻境,李白的想像都來自於其平日裡看到的諸多道家典籍。在仙道文化的薰陶下,衍生出眾多奇妙的幻想來。

在詩歌界裡,李白是公認的浪漫主義詩人。在這浪漫主義的背後,是仙道文化長時間對李白的侵染,亦是遊仙求道生存方式對其的左右,兩者結合之後,便誕生出了這位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

縱觀巴蜀地區的仙道文化發展,它始於道教的萌發,興於道教的鼎盛。仙道文化可謂是因道教而生,又反哺於道教。

在道教傳說和道家思想的雙重影響下,蜀地產生了自己獨有的仙道文化。巴蜀千年的仙道文化影響了多少如陳子昂,李白一樣的蜀人,又有多少蜀人沉溺與仙道文化無法自拔呢?

或許李白這句詩便是仙道文化的最真實寫照。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

【參考資料】[1] 李一氓主編,《藏外道書》,巴蜀書社,1994年[2] 蒙文通,《巴蜀古史論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3] 張松輝,《唐宋道家道教與文學》,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往期專題精選】

日本平安時代全國禁肉的時候,中國巴蜀之地在吃什麼

從蜀中豪俠到百萬川軍抗日:巴蜀地區延續上千年的俠義文化

古代吃貨大賽四川區:蘇軾一騎絕塵,李白笑而不語,陸遊外卡參賽

相關焦點

  • 五鬥米道簡介
    張陵本大儒,博通五經,又熟知盛行於世的黃老之學、讖緯思想與神仙方術,乃據此聲稱太上老君授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並吸收了巴蜀地區少數民族原始宗教的某些成分,創立了五鬥米道(因入道者須交五鬥米,故名)。它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因從其受道者須納五鬥米而得名。其召神劾鬼、符籙禁咒等道術,均直接繼承了漢代方士的方術。
  • 詳談:五鬥米道
    張陵本大儒,博通五經,又熟知盛行於世的黃老之學、讖緯思想與神仙方術,乃據此聲稱太上老君授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並吸收了巴蜀地區少數民族原始宗教的某些成分,創立了五鬥米道(因入道者須交五鬥米,故名)。順帝漢安元年(142年),張陵開始在巴蜀一帶行醫傳道,百姓師從者甚多。張陵死後,其子張衡繼之;張衡死,其子張魯仍傳其道。世稱「三張」,道內則稱「三師」,即「天師」張陵、「嗣師」張衡、「系師」張魯。
  • 淺談歷史上的遊仙詩(上)——以郭璞為例
    遊仙詩是道教文學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之一。它以遨遊仙境為主題,廣義的遊仙詩也包含了《楚辭》等辭賦。也因為如此,帝王將相或是平民百姓在這點上並無例外,只是在古代多數的平民百姓長期被代言而未能在文墨書卷上留下自己的渴望之聲罷了——這種對終極的渴望在中國這片文化沃土上自發自然地體現為本民族綿延今古的神仙情懷。所以遊仙詩並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詩中人與神結伴而遊,居海島仙山,食玉液瓊漿,享萬齡之壽,種種境遇正是濃鬱的神仙情懷於文學上的催發與折射。
  • 正一道、天師道、五鬥米道
    其中,正一道又被人們稱作天師道、五鬥米道、鬼道等。一些專家學者在對於道教發展歷史中,也常常把道教最初的一個流派稱呼為「五鬥米教」或者是「五鬥米道」,有甚者把正一道、天師道、五鬥米道混為一談,其實不然。張道陵的四代孫張盛,又將傳教的地區從青城山遷至到龍虎山,至此道教也開始向中國的東南地區發展。天師道,是張道陵,張衡,張魯,祖孫三代所立。當時在巴蜀一帶,原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規模的淫祀而害民。而這些祀奉鬼妖(學名為:妖邪)的法教巫師聚眾斂財,無惡不作。張天師攜王長、趙升二位弟子和黃帝九鼎丹經,來到北邙山修行,平定了那些禍害百姓的巫妖之教。
  • 《世界宗教源流史》中國道教之三:五鬥米道與太平道
    東漢末年黑暗的政治和動蕩的社會,為符籙派道教組織在民間的建立,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於是有太平道和五鬥米道興起。  在太平清領道傳播同時,巴蜀一帶興起了一個較大的民間道教派系五鬥米道。東漢時期的巴蜀之地,方士與儒士之中通讖緯術數的人不在少數,並頗多好《老子》、尚黃老言者。
  • 專訪向寶雲:深入發掘巴蜀文化的時代價值
    我們需要在這一研究方向上持續投入人力物力,迎難而上,鍥而不捨,力爭有所突破。三是加強巴蜀文化現代化研究。首先,要深入發掘巴蜀文化的時代價值,準確把握巴蜀文化的根柢、內涵、文心與神韻,夯實文化軟實力的基礎。
  • 萬達開牽手 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呼之欲出
    三地積極搶抓川渝合作的大好歷史時機,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加快推動萬達開地區文化旅遊業發展,共同把「大巴山、大三峽」國際旅遊度假區打造成巴蜀文化旅遊走廊上的靚麗風景線。萬州有1800多年的建城史,文化底蘊深厚,李白、蘇軾、黃庭堅等詩詞名家在此寫下傳世詩文,擁有眾多自然人文景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生城遺址、西山鐘樓、瀼渡電廠,國家森林公園鐵峰山,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羅田古鎮,「亞洲第一瀑」——萬州大瀑布等。譚木匠木梳、魚泉榨菜蜚聲中外,中國烤魚之鄉「萬州烤魚」品牌名揚全國,萬州格格、涼麵、雜醬面深受遊客喜愛。
  • 五鬥米道及其道經
  • 道教常識之「張陵創五鬥米道」
    據史書記載,在東漢順帝時期,張陵(又稱張道陵)在四川鶴鳴山(今成都市大邑縣北)創立了宗教組織,因為凡人道者須出五鬥米,故得此名。後來,道教徒們尊張道陵為天師,所以五鬥米道又稱做天師道。五鬥米道信奉多神,以長生成仙為其最高目標。其道術主要包括章表、符咒招神驅鬼(例如用三官手書來治病),以及行氣、導引、房中術等。其主要活動地點在今成都一帶。
  • 千年文化基因 讓成渝變「成語」
    7月20日,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啟動「成渝文旅新地標」大型評選活動,成渝兩地的網紅景區手拉手前來自薦,成都寬窄巷子與重慶洪崖洞組團,「寬洪大量」組合被網友推上熱搜;四川博物院和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共話巴蜀文物,「三川一域」的宣傳口號讓網友理解了成渝兩地同根同源的文化基因。
  • 千年蜀道第一跑 文化照亮馬拉松
    20多公裡的古蜀賽道,千年古柏樹蒼翠挺拔,這場集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於一體的馬拉松賽事,是四千年來古蜀道上的第一次跑馬,而這場蜀道首馬也為劍門關開啟全新的時代意義。這場馬拉松盛會無疑是他們記憶中別致的第一次,而著名巴蜀文化學者袁庭棟則說,「這也是有著四年多年歷史古蜀道的第一場馬拉松。」  「華僑城蜀道首馬的賽段會經過古蜀道金牛道,這便是這條賽道獨一無二的文化價值之所在。」袁庭棟表示,此次能來現場為迷你馬的獲獎選手們頒獎,完全是因為蜀道首馬所富含的文化意義。
  • 合川搭臺賽出成渝雙城旅遊大使,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出力
    合川區委書記李應蘭致辭總決賽現場,24強選手身著戎裝表演氣勢恢宏的旗舞+鼓舞,帶來古韻旗袍秀和時尚國潮秀,充分展示選手們的多面氣質,演繹千年承古韻、三江秀合川的獨特魅力。樂遊合川,不僅能放慢腳步,靜享愜意時光和舌尖上的快樂,更能見證新時代合川人擼起袖子加油幹,砥礪奮進建設「雙百」區域中心城市的蓬勃。
  • 【方志四川•地情】江油:李白故裡迭代千年
    江油:李白故裡迭代千年千年始末 涪江所由深冬,位於四川盆地北部邊緣的江油城,晨光氤氳,在寒霧籠罩的街道上,人們或加快步伐朝目的地前行,或一邊搓手一邊跺腳等候著公交車,用肢體語言描繪著這座城市的熱鬧風景。另一邊,涪江水無聲地穿城而過,用寂靜的流動述說著她的千年始末。
  • 李白真的不屑事權貴?給皇帝唱讚歌,獻媚女道士,為求職四處碰壁
    遊仙詩源於漢代以前的道家歌賦,早在《莊子》中已有抒寫仙人「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於帝鄉。」的篇章。通過「遊」的描寫以表現逍遙世界,抒發內心的憂思情緒,初具遊仙詩的雛形。到了秦朝,始皇帝好神仙,曾「使博士為《仙真人詩》,及行所遊天下,傳令樂人歌弦之」。《仙真人詩》的出現,反映了當時求仙氛圍的濃厚。
  • 《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規劃》編制啟動
    近日,由文化和 旅遊部資源開發司、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社會發展司聯合主辦的《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規劃》編制研究工作會在 四川省 成都市舉辦,正式啟動規劃編制工作。會議提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是推動西部大開發新格局形成的重要抓手,也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的重要載體。規劃要堅持新發展理念,突出文化引領、產業增效,著力體現巴蜀地域文化資源的特色性、文化旅遊產業的融合性、輻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性、規劃項目落地的實操性,增強區域文化和旅遊發展的後勁。
  • 川渝共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 嘉賓建言打造川渝統一文化旅遊大市場
    來源: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原標題: 川渝如何攜手共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嘉賓建言:打造川渝統一文化旅遊大市場11月18日,「打造世界旅遊目的地,共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論壇現場。如果我們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比喻成一串璀璨的項鍊,那一步一景、一街一巷,人們耳熟能詳的峨眉山、武侯祠、東郊記憶、洪崖洞、解放碑等皆是項鍊上的美麗瑰寶。這塊瑰寶如何能吸引全世界的目光,綻放更耀眼的光芒?
  • 巴蜀文化的開創者,古文獻中的「巴人」是如今的什麼民族?
    導語: 如今的四川盆地,在古時候常常被稱為巴蜀地區,其實巴與蜀曾分別是兩個國家,它們都是原本四川的古國,可後來被秦滅掉。在西川各地,至今仍然保留著不少巴蜀文化的影子,開創這種文化的就是巴人與蜀人。
  • 傳承巴蜀傳統文化 著名巴蜀笑星杜天棒收愛徒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丁寧攝影報導)11月26日,著名巴蜀笑星杜鈺在成都市郫都區舉行收徒儀式。
  • 巴蜀武術國際交流大會亮相德陽
    大會十年間吸引15000餘人參會,上百萬人持續關注,作為西南地區最富盛名的武術大會,巴蜀武術國際交流大會一直以來秉承「傳承巴蜀文化、弘揚巴蜀武術」的使命,致力發揚博大精深的中華武術文化, 打造具有西部特色的武術賽事品牌,大會自創辦伊始便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支持。
  • 四川:丁真是我們的,李白、蘇軾、陳子昂都是我們的
    生在四川的名人詩仙李白巴蜀是李白一生停留最久的時間,他的青少年時期在這裡度過,巴蜀文化給他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在文學上,李白承襲了巴蜀名流喜好文學,傾慕權勢的特點,但對其兼容發散。在信仰方面,巴蜀地區是道教的發源地,李白受仙道文化的影響,吸收了老子、莊子的思想,在文風上也模擬莊子的浪漫恣肆。同時,李白的兼容心態讓他能夠在以道為主的同時接納儒家和佛教的思想。《大鵬賦》:「背嶪太山之崔嵬,翼舉長雲之縱橫。左回右旋,倏陰忽明。歷汗漫以夭矯,羾閶闔之崢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