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區那麼小,首位度這麼低,配得上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的地位嗎?這幾年來,許多朋友對溫州一直處於唱衰的狀態。因為相比於其他省份的鐵三角,浙江鐵三角的確是名不副實的。
從GDP數據來看,2019年杭州的GDP為15373億,排名全國第3位,是溫州的2倍有餘。寧波呢?2019年GDP為11982億,排名全國第15位,是溫州的近兩倍。到了溫州這一角,2019年,溫州GDP僅僅6606億,排名全國30位,鐵三角,鐵三角,斷了一角。
十年前,金融危機爆發,溫州的經濟一度出現懸崖式下跌。而後的幾年裡,曾經的悻悻向榮溫州,呈現的是日落西山的頹勢。
例如,當年人口近900萬的溫州,GDP總量卻差點被人口僅500萬的紹興超越。如果不是後面紹興自己出了問題,後來溫州經濟開始復甦發力,溫州的老三地位基本也就保不住了。
溫州衰落的原因,有太多的說法,有人說溫州有太多勞動密集型企業,本身就是低端產業,轉型升級困難。
有說溫州沒有多少人投資大項目,當然流傳最廣,最經典的說話是溫州炒房團炒房,導致溫州由實轉虛等等。
然而在我看來,一沒資金,二沒政策的溫州,再加上地理位置不佳,衰落是必然的。
從地圖上看,溫州在長三角的輻射範圍最遠端,前幾年加入的海峽西岸經濟區,溫州也是處於邊緣OBd的地位。在目前大城市組團求發育的狀態下,溫州沒有可以互相幫扶的城市。
這種情況下,隨著高鐵開通,城市之間的聯繫也日趨緊密,越來越多溫州年輕人離開了溫州,去了其他城市生活,尤其以杭州和寧波居多。例如,在2016年,杭州取代了溫州作為浙江人口第一大市的地位。2019年,溫州的人口增量也只有5萬,這僅僅是杭州人口增量的五分之一。
這些年,溫州的地理劣勢越來越明顯,溫州註定只能衰落了嗎?該怎麼辦呢?
溫州也知道不努力不行,於是在2019加入了長三角城市群。但從現實看,溫州想跟合肥、蕪湖一樣,通過抱長三角大腿來吃點肉,基本是很難實現。
從目前的局面看,溫州最緊迫的事還是要提高城市首位度,提升溫州的城市吸引力,加強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力。那怎麼提高和加強呢?最關鍵的是溫州要趕緊加快撤市設區的步伐,尤其是瑞安市的撤市設區。
這些年,溫州跟嘉興、金華等城市一樣,有著市區首位度過低的問題。2019年,溫州市區的GDP總和僅為2610.61億元,市區佔全市之比為39.52%,這個比重這些年來還在呈下降趨勢。
而杭州寧波是多少呢?杭州市區GDP佔比高達90%以上,寧波市區GDP佔比也高達60%以上,遠遠高於溫州。溫州市區弱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除了GDP佔比低之外,溫州市區的面積佔比也是低的不行。溫州在2015年把洞頭撤縣設區了,然而洞頭區是個先天不足區,經濟倒數不說,陸地面積也僅為153平方公裡,少的可憐。
所以當前,溫州市本區的總面積也僅僅只有1308平方公裡,略高於嘉興的986平方公裡,以及舟山的1027.4平方公裡,你覺得這樣的市區面積配得上溫州三大中心城市的名號嗎?
相對於溫州全市約11613平方公裡的巨大體格,溫州市區的面積只佔了整個溫州市面積的11.2%,遠遠低於浙江省內的其他城市,僅僅比只有一個市區,佔比僅為8.7%的麗水高。
這些年不斷擴張的溫州市區,已經面臨著可規劃使用土地少的問題。洞頭的加入,僅僅是加強溫州市區的濱海屬性,但目前溫州發展最大的問題還是市區面積太小,對溫州其他區縣的吸引力不足。
翻開地圖,鹿城區就是一個小麻花,但真不知道溫州是怎麼規劃的,例如永嘉的甌北、樂清一些地方早就和市區同城化了,但還是分隔兩地。因此下一步,有必要對瑞安、樂清、永嘉進行行政區劃調整,做大溫州。
溫州未來的發展方向,應該是保持甌江兩岸的北部市區核心地位,以飛雲江南岸為中心,依託飛雲江南岸地勢平坦、水網密布的天然優勢,給予瑞安飛雲鎮、平陽萬全鎮、昆陽鎮大力政策支持,打造飛雲江南岸的中部新城。
以鰲江流域為中心,依託鰲江流域的地理特點,逐漸實現鰲江、龍港城市一體化,利用龍港市印刷業的產業優勢,打造鰲江流域以印刷為支柱產業的南部新城。
然後修建輕軌或者城際鐵路,串聯北部市區、中部新城、南部新城,打造三大核心都市圈無縫對接與交流,一個市區,兩大新城,城市骨架南北拉伸,完美解決了大山和大江的天然阻隔。
這才是溫州未來城市格局的方向、向東延伸,填海造陸,終究不是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