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一屆縣市長上周履新,連日來新聞不斷。關注度最高的當數臺北市長柯文哲的「酷吏」行徑,這令人想起名嘴沈富雄年初對柯文哲以酷吏自詡的評價:「酷吏都沒好下場。」不過臺灣敢於得罪人的知名「酷吏」可不算少,從蘇貞昌、陳定南到黃世銘、王清峰,都曾被貼上「酷吏」標籤。所謂「酷吏」之名,從不同角度看待,是褒是貶往往有不同結論。至於酷吏「下場」為何不被看好,以及臺灣政壇到底需不需要「酷吏」,臺灣成功大學政經系教授周志傑有他的獨到看法。
只有柯文哲自封「酷吏」?
柯文哲的「酷吏」行徑,大多體現在對市府同仁的「苛刻」上。入主臺北市府第一天,柯文哲就要求下屬早上7點半到崗,下屬表現不好還會遭柯文哲破口大罵。其實,早在臺北縣長任內,蘇貞昌就已有如此作為。傳言當時蘇「凡走過必留下指點」,曾把屬下局處長罵哭,還曾因對簡報不滿,當場把下屬趕下車。從那時起,「酷吏」標籤就已經被幕僚偷偷貼在蘇貞昌身上。
臺政壇另一典型「酷吏」是前「檢察總長」黃世銘。「法界鐵皮漢」形象,讓黃世銘在司法界的職業生涯一直都有兩極化爭議,他得到馬英九力挺,可也被批評在檢察官任內起訴率高而定罪率低,「法匠」性格難以承擔大任。
此外,陳定南和王清峰兩任「法務部長」也因鐵面無私,被政界人士私下評為「酷吏」。不過,源自封建時代的「酷吏」稱呼並非褒義,唯有柯文哲甘之如飴,人前常以「酷吏」自詡,似乎一點不擔心自己公眾形象因此蒙塵。
臺灣社會需要「酷吏」嗎?
「酷吏」並不是柯文哲上任後才展現的作風,他在選舉造勢時,就常以此為「賣點」。臺灣社會需要「酷吏」嗎?臺灣成功大學政經系教授周志傑說,如今臺灣的社會風氣,是希望有作風明快、有執行力的領導人,如果「酷吏」的「酷」,能夠提升執行力,讓民眾們都能受益,這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周志傑說,學法律出身的臺灣政治人物易被貼上「酷吏」的標籤,因為中國人講情,學法的人易恪守法規,一板一眼。與學法的人不同,學醫的柯文哲則是典型的線性思考的人,他有很多性格缺點,如快人快語、藏不住話,在選舉時可能讓選民覺得很「酷」,但在實際工作中,這種「酷」並不能起到作用。像柯文哲對臺北市處長說「騙我只能一次,被發現後你就捲鋪蓋走人」就不合適。畢竟,柯文哲跟局處長都沒有磨合過,需要更多的溝通和管理的方式才能調動大家的積極性,更好地執行市長的指令。
「酷吏」為何難有好「下場」?
縱觀臺灣官場,「酷吏都沒好下場」的說法並非沒道理。黃世銘曾被藍綠「立委」聯手逼退,王清峰拋「廢除死刑說」引發爭議也不得不狼狽下臺。
周志傑說,狹義的「酷吏」通常被認為是不通人情、以權力來強迫下屬,這在臺灣是從政的一個忌諱,容易搞得人心盡失。但「太油」也不行,還是要有點原則,正所謂「立場堅定、手段溫和」。在臺灣官場上想要混得好,要做到「理直氣和」而不是「理直氣壯」。
周志傑認為,如果柯文哲能做到引導力、協調力、整合力這「三力」都具備,那「酷」就「酷」得有理,否則只是用權威壓人,難以服眾。如今柯文哲是將,要統治一方,除了「治」,也要講究「統合」的能力,能夠帶好兵的將領才是好將領。(海峽導報記者 燕子 楊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