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面膜」亟待法律規範
「朋友圈裡賣的面膜很少是知名品牌的,都是雜牌。以朋友圈裡賣面膜為例,我們不難發現,微商自其一開始,就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是違法違規的。但很顯然,目前而言,微商與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電商等一樣,還缺少必要的、專門的、具有針對性的法律約束。
「朋友圈裡賣的面膜很少是知名品牌的,都是雜牌。」「大多要三四百元一盒,一片至少要50元,但實際成本估計5元一片都不到。」無處不在、質量粗劣、暴利驚人……微信圈中面膜的洶湧席捲勢頭讓人們大吃一驚。而事實上,「瘋狂的面膜」正是當下國內「微商」發展狀態的一個縮影。
「瘋狂面膜」提醒微商監管升級
有調查顯示,聽上去「高大上」的微商,其實有80%都是在賣面膜;而打開朋友圈,80%的人都曾遭遇「面膜黨」刷屏。至於「日銷十萬盒」「月入5萬元」等神跡,有專業軟體可以「私人訂製」;而「洋牌子」「高檔貨」的形象,不過是拉人頭做下線的幌子……很多人私下感嘆,「好好的一個人,怎麼就賣面膜去了」。
在「瘋狂面膜」亂象背後,至少有三重問題值得重視:其一,產品質量風險與消費權益風險。朋友圈賣面膜主要靠「殺熟」,如果真要去維權,舉證難不說,人際成本也「高不可攀」;其二,傳銷在微信平臺死灰復燃的風險。一個個「霸道總代」背後,是「總代招一級代理,一級招二級,二級招三級」的可疑模式,因此有網絡段子說,面膜神器其實不是朋友買去的,都是代理拿走的。其三,劣幣驅逐良幣,透支市場信用與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