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英國人,用畫筆記錄下了100年前最真實的中國

2020-12-12 新浪財經

來源:英倫投資客

說起20世紀初的中國,你腦海中會浮現怎樣的畫面?

是歷史書上講述的各大歷史事件?

還是燈火幢幢的廟會,熙攘的夜市,瑞雪中的皇家城池,黃包車的軲轆聲,晴耕雨讀的悠長?

100年前,中國老百姓們的日常生活到底什麼樣?

這些問題,被一個英國老外用畫筆給出了靈動的答案。

這個為世界講述20世紀初中國故事的英國老外,是一名藝術家,她名叫Elizabeth Keith,於1887年出生在蘇格蘭阿伯丁郡,1956年逝世於倫敦。

Elizabeth出生於阿伯丁書香世家——自己的表哥是當時蘇格蘭很有名的人類學家,姐姐則一直和文字打交道。

在這樣的環境下,Elizabeth想要追求一個不同於結婚生子做主婦的生活,這對當時很多女性來說都是不容易爭取到的「自由」,但水彩和素描為她打開了夢想的通路。

在姐姐搬去東京生活後,Elizabeth更堅定了自己的決心,不顧周圍人的勸阻,1915年的時候借著看望姐姐的名義,踏上了亞洲這片土地。

Elizabeth(左)和姐姐

而這一待,就是9年。

(在日本期間Elizabeth畫的一幅身穿和服女人的畫作)

9年間,她在日本和姐姐一起生活旅行,並且用畫筆記錄下日本的街巷和百姓日常。

(兩個正在玩遊戲的日本孩童)

除了日本,她還去了韓國。

如今的菲律賓、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也出現了Elizabeth的身影。

(Elizabeth在菲律賓期間的畫作)

中國作為東亞最大的國家,Elizabeth自然不會錯過;

北京、上海、蘇州、杭州、香港等地,都留下了她的痕跡。

她一面感受這個東方古國的神秘,一面也在用畫筆記錄著一路所見。在中國,Elizabeth留下的畫作是最多的。

不是外交使節,也非高官厚爵,作為一個普通的遊客,同時兼具藝術家身份的Elizabeth眼中和筆下的中國,也許呈現出那個時代最生動鮮活的樣貌。

北京

熱鬧的北京前門大街:

夜晚的北京德勝門:

偶遇一處造型精美別致的北京城郊小涼亭,Elizabeth果斷將其畫了下來:

瑞雪之下的北京城,一位女子神態安然,擎著傘緩緩走過:

北京紫禁城外,孩子在嬉戲,還有辛勤的黃包車夫在兢兢業業地工作:

一位學者模樣的中國男性在環境優美的園林別院中正在提筆寫著什麼東西:

北京一位官老爺or大財主打扮的男性:

北京紫禁城內的滿清貴族:

以及當時的政府官員:

北京紫禁城大門外的百姓眾生相:

北京城外,送貨的,拉人的,賣東西的,大家都在為生計奔波:

穿著老虎戲服玩耍的小孩:

冬天,盛著未燒盡的炭灰,抱銅手爐取暖的中國老太太:

那是北京紫禁城外,居民遛彎兒、消食;又或背一把大芭蕉,身體力行「大樹底下好乘涼」:

那時的北京也有夜市,還挺熱鬧:

已入深秋的雍和宮外,零星幾位穿著僧袍的和尚,不知是剛從遠方回來還是正準備遠行:

2. 上海

相比如今遊人爆滿的上海豫園,不變的是樓閣玲瓏,但過去更有一份清幽秀麗:

上海灘身穿旗袍優雅的女子:

3.蘇州

看完北京上海,我們再將目光流淌到水鄉,吳儂軟語、垂堤楊柳、絲綢蘇繡、茶肆評彈……蘇州街頭的人間百態無一不被Elizabeth細細地描畫下來。

春天的蘇州,小橋流水人家最好的代表:

蘇州的祖孫倆,阿婆手上正在忙著針線活,本該看書的孫女貌似也被眼前的蘇繡所吸引,不由自主地上手想要幫阿婆的忙:

戲劇演員:

Elizabeth筆下的蘇州城夜景,讓人腦海中瞬間跳出那句熟悉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城內一座別有特色的橋,船夫正從橋洞下經過:

蘇州虎丘塔:

蘇州街景:

蘇州鐘樓:

蘇州雙塔:

4. 杭州

杭州靈隱寺:

5. 香港

夜晚的香港灣(也就是現在的維多利亞港):

長達近十年的旅居生活結束後,Elizabeth回到了蘇格蘭,將自己的畫作進行整理並舉辦了很多展覽,還於1928年出了一本記錄東方世界的書籍《東方之窗》(後被收錄在《西洋鏡》叢書中),其中收錄了她這9年間大部分畫作。

雖然回到了英國,但Elizabeth與亞洲的故事並沒有就此結束。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日軍侵略中國並將數萬名中國女性變成慰安婦,這段不光彩的歷史也讓曾經在中國旅行的Elizabeth非常揪心。

為此,她更加頻繁的用自己的畫作去參展並且盡最大努力籌錢,最後將這些籌集來的錢悉數捐給中國,用於幫助那些在戰爭中成為慰安婦的女性們。

若說博物館、檔案、教科書中保存的歷史是一種對「過去的選擇」(A Selective Past),是一種「回憶的政治」(Politics of Memory),那麼在Elizabeth平易的筆觸下,我們卻能看到一個不那麼面孔緊繃的中國,看到群體間互相交織的故事。

也許她的畫風並不細膩,也許她所刻畫的人物也沒有那麼寫實,仔細看甚至一些畫面的細節都經不起歷史考據般的推敲——

但這就是百年前的中國,乃至更廣闊的地域下共同生活著的人們,最真切而深刻的歷史印記。

相關焦點

  • 100年前的中國長什麼樣?這位英國畫家用了9年時間,記錄下舊中國的...
    100年前的中國是什麼樣? 繁華或落後? 照相機來不及記錄的舊中國色彩 被這位英國畫家的畫筆珍藏 舊北京 紫禁城外,古樹蜿蜒
  • 100年前的中國長什麼樣?英國畫家用近9年給出答案
    100年前的中國長什麼樣?英國畫家用近9年給出答案
  • PS歷史記錄畫筆工具&畫筆工具組怎麼用?
    ,二十畫筆工具中的鉛筆工具等,具體如下:歷史記錄畫筆工具組歷史記錄畫筆工具注意:結合歷史記錄面板使用。1、首先介紹下歷史記錄面板1)在窗口菜單中調出2)作用:記錄操作步驟3)示例:4)點擊歷史記錄面板上的步驟,可返回所點擊的位置。
  • 英國兒童畫筆下的白衣天使和英國南丁格爾醫院
    據英國《太陽報》4月6日報導,當地時間4月4日星期五,查爾斯王儲通過視頻連線宣布了英國南丁格爾醫院正式啟用。南丁格爾醫院有4000個床位,由倫敦國際會展中心臨時改建而成。這所用來收治新冠病毒患者的NHS臨時醫院以世界上第一個護士弗洛倫斯·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女士的名字來命名。
  • 用畫筆讓人感受到絕望,這個畫家帶你感受真實的「網抑雲」
    導語:不知道「網抑雲」這個詞語是什麼時候火起來的,最近幾年很多人喜歡用「網易雲」這個軟體聽歌,裡面歌曲下很多有著很多關於情感,關於學業,關於失望的抑鬱評論,所以也就有了「網抑雲」這個詞語。
  • 關注|河北:用鏡頭和畫筆記錄脫貧攻堅時代跫音
    &nbsp&nbsp&nbsp&nbsp「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主題文藝創作美術攝影作品展引發廣泛關注——&nbsp&nbsp&nbsp&nbsp用鏡頭和畫筆記錄脫貧攻堅時代跫音&
  • 用畫筆致敬醫護人員:「你們是最可愛的人」
    」這兩天,濟南高新區實驗中學美術教師王若蘭發了這樣一條微信朋友圈,文字下方還配有一段視頻,是她用籤字筆畫鍾南山院士肖像的過程。她筆下的鐘院士表情堅定,傳達出堅定戰「疫」的必勝信心。沒想到她這一畫便一發不可收拾,沒有素描筆,就用兒子的2B塗卡鉛筆代替;沒有素描紙,就在用過的A4列印紙背面上畫,一幅畫平均用時1-3小時,她用兩天畫了10幅醫護人員奮戰疫情一線的感人瞬間,以此向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致敬。
  • 王永利:紀錄片用國際化語言真實記錄中國戰疫情實況有力引導輿論
    中國電視紀錄人,紛紛以高度的責任感,拿起攝像機奔赴疫情防控第一線,真實記錄中國特別是武漢一線醫務人員、基層幹部、中國人民解放軍馳援團隊、公安民警、社區工作者、志願者、雷神山、火神山醫院建設者以及當地市民抗疫情的真實情況,用國際化的鏡頭語言,深度人文情懷,聚焦並關照疫情下的普通人物命運,生動講述真實的中國故事,贏得社會各界稱讚和好評,也贏得海內外觀眾的好評,有力引導輿論。
  • 用畫筆記錄感人瞬間|圖集
  • 「藝」齊戰疫,廣美學子用畫筆扛起青年擔當
    「藝」齊戰疫,廣美學子用畫筆扛起青年擔當羊城晚報•羊城派  作者:李煥坤  2020-06-28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煥坤以畫筆匯聚戰疫力量
  • 至少100年前,他們完虐日本、踢服英國,為國爭氣
    第一屆遠東運動會正式召開,國內從各個院校足球隊選拔出了最出類拔萃的一批人,遠赴菲律賓去參加比賽。在1926年,李惠堂率領中國足球隊出徵「史考託杯」足球賽,與當時已經連續蟬聯9屆冠軍的英國足球隊狹路相逢,中國足球隊並不畏懼,在李惠堂的帶領下以大比分完勝英國足球隊,用實力踢服英國,為國爭氣。
  • 2016裡約奧運會中國最精彩瞬間記錄(畫面震驚)
    隨著聖火緩緩熄滅,裡約奧運落下帷幕,一位中國美術學院的畢業生用他的畫筆記錄下裡約奧運的16個中國瞬間,令人感動。擔任裡約奧運會開幕式中國旗手的,是獲倫敦奧運男子花劍個人冠軍的雷聲,這是新中國首次由籃球項目以外的選手擔任旗手。
  • 英國向中國索賠3510億:醒醒!中國早已不是100年前的中國了
    英國索賠3510億英鎊同日,印度也在聯合國控告中國,索賠20萬億美元。滑稽又魔幻,能把人看得氣笑了。那麼,真實情況是怎樣的呢?中國真的該如他們所說的賠償嗎?中國駐英使館發言人也表示:「中國第一時間甄別病原體,第一時間與世界衛生組織共享病毒全基因序列,第一個採取最有力、最嚴格、最全面的防控舉措,第一個取得疫情防控階段性成果,第一個毫無保留地與有關國家分享抗疫經驗,第一時間向包括英國在內的120多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提供抗疫援助。」
  • 347年前,一看門大叔給英國皇家學會寫了一封信,留名青史
    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無疑是眾多的科技人才,既有紮實的文化知識,也有日復一日繁榮探索實踐,作為群英薈萃的一個組織,英國皇家學會則是大名鼎鼎。英國皇家學會,成立於1660年,全稱是倫敦皇家自然知識促進學會,也就是英國資助科學發展的組織。本質上,雖然是一個社團,在歷史上卻是英國最具名望的科學學術機構,英國女王還是學會的保護人。
  • 最暖應援!他們用畫筆記錄「疫」線故事
    一個多月來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在碧桂園小區裡有一群熱愛繪畫的業主們他們拿起手中的畫筆手繪一幅幅生動的畫稿傳遞著他們對抗疫勝利的信心《生命之光—永流傳》張譯文 17歲九江碧桂園抗疫宣言:醫生用他們無私無畏、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奏響了時代最高音!
  • 用畫筆繪出歇後語圖集 「85後」川妹子的水墨人生
    辭職作畫 用水墨記錄傳統民俗 本科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碩士求學於倫敦大學切爾西學院,學習室內環境設計的陳典剛畢業時是個標準的白領,從事著室內設計工作。
  • 連達:畫筆下的山西古建會說話
    對比大多數人熱門景點式的走馬觀花,他卻對無人問津的荒野古建築尤為偏愛,因不滿足于欣賞和拍照,索性就拿起畫筆來畫,將這些正在消逝的古建築的一磚一瓦盡收在一筆一畫中,而這一畫,就是20年。我意識到,這才是我們自己的文明,是值得我用一生來追尋的目標。」連達這樣描述自己。連達從小就喜歡聽歷史故事,而當他置身於這些歷史真實發生過的地方的時候,內心像是得到了一種召喚。連達心想自己生活的城鎮中,除了林立的高樓和貼了瓷磚的大瓦房,幾乎看不到歷史文明的痕跡。從此,他就在心裡暗下決定,每年如果有時間就一定出來旅行,而且一定要來山西。
  • 大學生暑期走進物流工作前線 用畫筆描繪高溫下的「快遞小哥」
    炎炎盛夏,頂著高溫工作的快遞員、外賣員是城市中工作最辛苦的人群之一。正值暑假,上海第二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的一群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以 「致敬勞動者」為主題走訪物流公司,跟隨快遞員工作的腳步,並用他們的畫筆記錄下了一幕幕動人的工作情景。
  • 兩百多年前的老外,這麼記錄他看到的中國……
    馬戛爾尼此行的表面目的是祝賀乾隆皇帝八十大壽,真實目的是要求與清朝擴大通商並獲得割讓小島等權利。馬戛爾尼使華的主要目的失敗了,當時在清朝並沒有引起太多的反響;後來的歷史卻說明,這是中國歷史上頭一等的大事。馬戛爾尼使華前,英國政府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其中包括了關於航行和中國的「知識」準備。
  • 從農民,到皇室:他用彩色照片,記錄下了100年前真實的俄羅斯
    凱薩琳大帝和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等人將俄羅斯帝國帶入了世界舞臺,並最終以自己的方式塑造了歷史,時至今日,這個世界依然能夠感受到它的影響力。然而,與此同時,在這些君主的統治下,許多人卻深陷貧困之中,這個體制只是讓少數幸運兒從中受益。最終,1917年爆發的俄國革命,結束了這一龐大的帝國,也結束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