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利:紀錄片用國際化語言真實記錄中國戰疫情實況有力引導輿論

2020-12-16 中國日報中文網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自從2020年1月疫情爆發以來,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正在與時間賽跑。中國電視紀錄人,紛紛以高度的責任感,拿起攝像機奔赴疫情防控第一線,真實記錄中國特別是武漢一線醫務人員、基層幹部、中國人民解放軍馳援團隊、公安民警、社區工作者、志願者、雷神山、火神山醫院建設者以及當地市民抗疫情的真實情況,用國際化的鏡頭語言,深度人文情懷,聚焦並關照疫情下的普通人物命運,生動講述真實的中國故事,贏得社會各界稱讚和好評,也贏得海內外觀眾的好評,有力引導輿論。

一、與時間同步記錄重大歷史事件,在信念與希望中,見證擔當。

「紀錄片是一種國際語言」,用紀錄片這種國際語言,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是當代中國傳媒人的一項重要使命。重大疫情發生了,讓世界了解中國真相,非常重要。我們先看看身處疫情中心的湖北廣電人是如何記錄這一歷史事件的。位於戰「疫」中心的湖北,湖北廣播電視臺從1月20日在全臺範圍集合精兵強將組建戰「疫」紀錄片攝製團隊,約20名編導、攝像兵分6路,深入醫院、街道、社區、部隊進行跟蹤拍攝,力圖用鮮活的鏡頭,全景觀地記錄戰疫中醫護人員、市民、志願者、軍人以及患者抗擊疫情的真實故事和動人場景。1月24日至2月2日,火神山醫院從動工到建成。攝製組從空中到地面全程記錄了這一「中國速度」的建設奇蹟,積累下寶貴的一手素材,為央視紀錄頻道製作播出紀錄片《「雲監工」下誕生的火神山醫院》提供了有力支持。2月2日8點55分,8架滿載軍隊醫療隊隊員和醫療物資的大型運輸機飛抵武漢。這是繼汶川、玉樹抗震救災之後,中國空軍參與非戰爭軍事行動同時出動大型運輸機數量最多的一次。攝製組全方位記錄了解放軍馳援武漢特別行動。2月3日至5日,攝製組選擇武漢24個有代表性的戰疫點航拍,以空中視角記錄下24小時裡的24個戰場中的故事,它們是武漢與時間賽跑、與病毒搏鬥的縮影。1月29日至2月8日,湖北電視臺紀錄片部策劃推出系列微紀錄片《非常手記》(共38集,平均3分鐘一集),用手機記錄隔離生活,第一時間最直接也最真實反映戰疫過程中的人和事。其中《用漸凍生命託起信心與希望》講述了57歲的漸凍人張定宇的故事。他是武漢市金銀譚醫院(武漢市傳染病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在抗疫鬥爭中,隱瞞自己的病情,顧不上被新冠病毒感染的妻子,堅守在抗疫最前線,衝鋒在前,身先士卒,用實際行動書寫著對黨和人民的忠誠。他說「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跑贏時間,才能從病毒手裡搶回更多病人。」1月31日中共湖北省委發出《關於授予張定宇同志全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的決定》。紀錄片用感人的故事,見證了重大歷史事件中的信念與希望。

新冠肺炎疫情,全世界人都十分關注,那麼積極回應關切,才是一個大國媒體的責任擔當。拍攝下最珍貴的畫面,關注普通人的命運,傳遞人文情懷,並在第一時間傳播給世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愛是橋梁》中展現的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重症隔離病房內外的場景,都是出自總臺記者蔣曉平和攝像苗毅萌之手,他們一直在金銀潭醫院病區,夜以繼日記錄著醫護人員的工作。他們敏感抓拍到監護室內外的溝通都要依靠對講機,護士將每一位患者的情況寫在紙上,反貼在玻璃上,每小時更換一次。這組畫面感動了世界很多觀眾。武漢剛剛「封城」的那幾天,大家都想知道武漢到底怎麼樣。無論是採訪,還是原汁原味的直播,大家都想看。接地氣的《武漢觀察|總臺記者Vlog》從武漢的街景到網民關心的熱點,從醫院實況到社區服務,從物資保障到普通群眾的生活,「這組紀實報導讓外面的人了解武漢人的真實生活狀態,讓此時此刻最真實的武漢,與大家同在。」其中微紀錄《獨家!總臺央視記者探訪武漢金銀潭醫院隔離病房》被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的477家媒體廣泛選用,播出1700餘次。

由央視紀錄頻道與總臺新聞中心、湖北廣播電視臺等傳統媒體,以及快手、二更、VUE等短視頻平臺進行深度合作的短紀錄片《武漢:我的戰「疫」日記》充分發揮了紀錄片真實客觀記錄的優勢,片中的影像畫面,比疫情新聞更加生動、更富情感,在傳播中滲透著無法替代的溫情與力道;另一方面,總臺有效結合融媒體時代的傳播特點,以一線真實影像為經,在VLOG日記體的微紀錄形式為緯的基礎上,整合編輯出了一幅幅流動的感人畫面和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在融媒體播放的條件下,人們觀看《武漢:我的戰「疫」日記》時每一次的共鳴與感動,也匯聚形成一股股暖流,共同流淌入歷史的記憶長河中。點擊量達7億人次。

二、聚焦一個個生命溫暖而不平凡的故事,構成中國抗疫壯麗史詩。

紀錄片因其「真實+未知」的特點,成為最恰當的國際化傳播品種和工具。第一時間奔赴戰「疫」一線,北京衛視《生命緣》團隊用行動為生命發聲,在增強疫情防控報導和普及科學防疫知識的同時,也記錄了一個個關於生命溫暖而不平凡的故事。在除夕前夜(1月23日)《生命緣》欄目就迅速組建起五人報導團隊,進駐到收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北京地壇醫院,就疫情進展展開拍攝、採訪和報導。1月30日起,北京衛視在每晚19:30黃金時間持續推出《生命緣》疫情防控特別紀實節目,每天為全國觀眾帶來疫情救治一線鮮活、及時、感人的醫患故事。北京地壇醫院,在除夕夜ICU病房中的患者吃上醫生送來的熱騰騰的餃子,醫生為酒店中隔離觀察的孩子自費購買玩具彩泥,收到禮物的第二天玩具彩泥就被小男孩捏塑成了醫生叔叔的樣子。重症監護室主任劉景院,微笑著目送北京首例痊癒患者出院……面對生命,細節就是力量。在跟隨醫務工作者拍攝的過程中,《生命緣》記錄下很多不為人知卻觸動人心的細節。在疫情牽動億萬人心的時候,這樣充滿溫情的鏡頭,為全國觀眾傳遞出必勝的信念和溫暖的力量。節目報導在收穫高關注的同時也贏得廣泛讚譽,節目視頻還登上「學習強國」平臺。《生命緣》在微博、秒拍、抖音上線的相關節目視頻,總播放量超一億次。

疫情發生後,東方衛視第一時間擴充新聞欄目時長,及時調整排播版面,增加了《全力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特別報導,特別是在新聞節目中增加了「長新聞」即紀實類微紀錄片,短片《安靜,也是一種守護》由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策劃製作。在1分30秒的時間裡,短片透過一個個生動的人物特寫,見證著每一個平凡人的防疫心路,也記錄了社會各界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偉力。紀錄片中心的範士廣工作室在瑞金醫院和虹橋機場拍攝了上海第二批醫療隊的培訓出徵全過程;從大年初四開始,編導金翔就一直在拍攝上海的日常空鏡;郭靜工作室《火線救援》的拍攝一直持續到大年夜,現在導演組爭取能夠繼續拍攝,記錄下特殊時期消防員們為了抗擊疫情所作出的努力;此外,上海抗擊疫情紀錄片也在正在進行中。

廣東、湖南、浙江、安徽、重慶、吉林、遼寧、黑龍江等多家省級衛視均開設了抗擊疫情新聞直播節目和特別報導,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回應人民群眾關切,凝聚眾志成城的力量。其中抗疫微紀錄、短視頻,成為最吸引觀眾的一種紀錄片形式,成為和新聞同步播出的「輕騎兵」,既有新聞屬性,又有紀錄片的細節藝術感染力。2月5日,《山東新聞聯播》播發時長12分23秒的新聞特寫《山東:新時代再續「沂蒙情」》,全面展現了山東疫情防控戰役的具體行動。有奮戰在黃岡一線的醫療隊師徒二人隔著隔離牆寫下「加油」二字互相鼓勁;也有臨沭農民文杰聽說雷神山醫院板房安裝需要工人,毫不猶豫趕赴武漢投入建設……眾多齊魯兒女勠力同心,譜寫出一曲新時代「沂蒙精神」的動人旋律。2月10日以來,深圳衛視連續每周一至五19:35推出直擊抗疫一線Vlog《我的白大褂•抗疫日記》,以醫務人員的第一人稱視角和獨特的視頻日記形式,直擊抗疫一線的動人瞬間,講述最美「逆行者」的故事,展現全國人民防疫抗疫力量。

三、呈現人類命運共同體語境下的中國抗疫故事,以紀錄片為媒,傳遞國際聲音。

在特大疫情面前,沒有哪個國家和民族能獨善其身,全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紀錄片話語表述方式的世界化,講世界通用語言,學會國際表達,了解外國人審美方式、思維方式,中國紀錄片人有責任在國際化的道路上還給世界一個真實的中國,從而消除世界對中國的誤判。《武漢:我的戰「疫」日記》呈現了外籍人士與武漢人民同呼吸共患難水乳交融的情感記錄,身在武漢的英國喜劇演員Nigel,也是BBC金牌節目製作人,曾因模仿「憨豆先生」而為觀眾熟知,他也是「憨豆先生」羅溫·艾金森唯一欽定的模仿者,在社交媒體上,不少網友稱他為「豆豆先生」。他在社交媒體上自彈自唱為武漢加油,「Come on!WuHan! We are together」!感動了中國人,也感動了全世界的觀眾。積極回應了海內外觀眾的深度關切。「借嘴說話」潤物無聲效果好,有力引導了輿論。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在這個特殊時刻,國際友人們也通過絲綢之路電視國際合作共同體以及紀錄片《光陰的故事》所搭建的橋梁,紛紛表達對中國疫情的關注和支持。來自德國、日本、義大利、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等18個國家和地區的24家絲綢之路電視國際合作共同體成員紛紛通過信函及視頻表示慰問與支持。

1月30日,國家廣電總局宣傳司緊急調配《長江之戀》《本草中華》《人間世》《生命時速•緊急救護120》《溫暖在身邊》《希望的田野•興安嶺上》《相愛四十年》《四十年:美好生活》《時光的旋律》《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等10部,共約70小時。這些作品將為充實湖北廣播電視播出機構優秀節目資源,豐富湖北人民群眾居家防疫的精神文化生活,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積極貢獻力量。此外,近百部優質紀錄短片,包括《回家過年》《英雄歸來》《中國力量》《汶川十年·我們的故事》等紀錄短片支援全國各地電視頻道,通過「抗擊疫情——中國夢主題短紀錄片公益展播活動」集中播出,進一步充實廣電機構節目資源,豐富防疫期間的精神文化生活,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力量。

優酷陸續上線並推薦了《中國面孔》《武漢日記2020》《生命進行時》《我們的身體——疾病診斷與醫療》等紀錄片。其中,《中國面孔》聚焦在面對全國重大疫情時抗擊疫情過程中的各方力量,致敬醫生、護士、軍人等平凡的英雄。此外,奈飛原創紀錄片《流行病:如何預防流感大爆發》也將於近期獨家登陸優酷,從科學的角度講述了關於流行病的預防、管理和治療,讓人們更加了解當下正經歷著怎樣的「戰疫」。騰訊視頻整合包括紀錄片等品類在內的60餘部優質作品,進行集中主題免費展播,倡導「不要出門,保護自己,也是保護他人」的防控理念。面對疫情形勢,愛奇藝紀錄片頻道也上線了其聯合出品醫療紀錄片《中國醫生》,向奮戰一線的白衣天使致敬。

中國的電視紀錄人,在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有責任,有擔當,深入一線,聚焦重大疫情中個體人物的命運,暖心呈現中國人的抗疫故事,成為聯結疫情防控前後方人民群眾的情感紐帶,也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團結一心、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精神風貌,此外還反映了國際友人大愛無國界,用言行踐行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的美好,從而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強大的輿論支撐。

相關焦點

  • 王永利:微紀錄片·小中見大,快速反應,直擊一線戰疫故事
    ,是紀錄片業態異軍突起的「輕騎兵」,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強大的輿論支撐。 一、微而有價值力量,凸顯記錄一線戰「疫」的責任擔當。 微紀錄片,不同於大型紀錄片,短小精悍,特別是重大疫情發生了,迅速讓人們知情、了解真相,非常重要。宏大敘事的大型紀錄片需要很長的運作周期,顯然不能滿足人們這種迫切的知情需要。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全世界人都十分關注,那麼積極回應關切,才是一個大國媒體的責任擔當。
  • 專訪:用更加國際化的電影語言呈現更加核心的中國敘事——訪紀錄片...
    新華社柏林2月25日電專訪:用更加國際化的電影語言呈現更加核心的中國敘事——訪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導演賈樟柯新華社記者田穎 張遠「應當用更加國際化的電影語言呈現更加核心的中國敘事。」攜新作《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來柏林參加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展映單元的中國導演賈樟柯日前對新華社記者說。《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是賈樟柯時隔十年再次創作的紀錄片。該片追憶了已故作家馬烽,並通過賈平凹、餘華、梁鴻三位作家對個人生活及記憶的講述,反映中國人的真實生活。賈樟柯希望藉由這部紀錄片談論過去到現在的鄉村經驗,片中選取的作家具有鄉村和小城鎮經驗。
  • 王永利:總臺《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直擊一線抗疫情真實「武漢...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著全體國人的心,作為疫情中心的武漢,更是成了關注的焦點。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紀錄頻道 2月3日起全天滾動播出融媒體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為觀眾呈現危難中的守護相望,真實的「武漢時刻」。
  • 「我在中國記錄真實」——專訪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
    新華社北京1月13日電題:「我在中國記錄真實」——專訪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新華社記者溫馨作品接連爆紅、被外交部發言人點讚、上節目、拍雜誌……來自日本的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最近「出圈」了。「很多人說,你火了,但我感覺我什麼也沒變。」竹內亮回應。
  • 真實的力量!CGTN獨家紀錄片《巍巍天山——中國新疆反恐記憶》被...
    中國蘭州網6月22日消息 2019年12月5日和7日,CGTN先後播出了兩部以新疆反恐為主題的紀錄片《中國新疆,反恐前沿》和《幕後黑手——「東伊運」與新疆反恐》,以罕見的「大尺度」披露了新疆反恐三十年中的嚴峻形勢與深層原因,引發了國內外觀眾極大關注。時隔半年,CGTN再次重磅推出第三部反恐紀錄片《巍巍天山——中國新疆反恐記憶》。
  • 日本導演拍攝中國《後疫情時代》,紀錄片火爆外網,引爆中日輿論
    作為最早向世界報告新冠病毒的國家,中國自然是知道新冠病毒的危害與真相的,不過當該病毒開始逐漸的蔓延向全世界的時候,用病毒來污衊和詆毀中國似乎成了某些國家和媒體的常用來掩蓋疫情真相的手段,對此中國方面已經多次對此表示了抗議,不過你始終是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因此最近日本導演拍攝中國《後疫情時代》,紀錄片就火爆了外網,並引爆中日輿論
  • 王永利:人民幣國際化可以設想的戰略目標
    王永利/文  當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爆發推動世界格局加速變化,似乎正從威爾遜主義之合作轉向霍布斯主義之對抗的大國關係(變數),促使「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成為日趨緊迫而重大的戰略課題。一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還包括教育與科研、語言和法律、軍事實力、金融實力等多方面因素以及其國際比較優劣勢變化。
  • 王永利|大型紀錄片《刀鋒》:極寒環境下熱血熔鑄的勝利豐碑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攝製的6集大型紀錄片《刀鋒》,於26日起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該片分為《衛國刀鳴》《跨海過江》《鋒芒所向》《冰天刀寒》《搏刃長津》《雪白血花》6集,每集50分鐘,聚焦再現了二次戰役在東部戰線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和美軍第10軍之間發生的一場大戰,史稱「長津湖之戰」。記錄在茫茫冰原上零下三十多攝氏度又沒有禦寒冬衣的環境下、在武器裝備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我志願軍將士浴血奮戰取得的偉大勝利。
  • 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用真實的武漢感動世界
    現居南京的日本導演竹內亮在武漢歷經10天,拍攝了「十個家庭十個故事一座城」,通過普通人的故事展現武漢戰「疫」過程以及疫後恢復情況。他坦言,製作這部紀錄片最大的目的是把武漢的現狀介紹給全世界,不僅是給中國國內的人看,也要給全世界的人看。因此,外國人想要了解的華南海鮮市場、雷神山醫院、去世病人的家屬、醫護人員等都原原本本地出現在片中。
  • 《中國戰疫錄》:簡明有力講故事 準確深刻抓重點
    相信這是疫情之中的媒體人都在思考的問題。中新社的5集全景紀錄片《中國戰疫錄》,各集的標題分別為《疫病突襲》《全民戰疫》《中國速度》《醫者大愛》和《四海同心》,從中可以看出,這部紀錄片選擇用5個明確的主題來呈現這一大事件。
  • 紀錄片《中國》獲張藝謀高度評贊,真實立體呈現國家形象
    張藝謀點讚《中國》鏡頭語言,以當下藝術手段描繪真實歷史複雜性近日,著名導演張藝謀看過本片後,表達了高度讚譽。他提到,《中國》「對鏡頭語言現代性的探索,既可以跨越文化,也可以跨越時間。用當下藝術的手段描繪中國歷史的複雜和微妙,本身是一次有時代特徵的嘗試和突破」。曾憑藉《大紅燈籠高高掛》《英雄》等作品獲得國內外電影獎項認可與青睞的張藝謀,獨特鮮明的攝影風格和美學構圖,曾帶領中國影像和文化一次又一次走向世界。此次他對《中國》給予的肯定,無疑極具重量。
  • 「戰「疫」說理」聚焦「四力」 提高疫情防控新聞輿論工作有效性
    筆者認為,「提高新聞輿論工作有效性」要從提升主流媒體網絡「傳播力」、強化主流輿論「引導力」、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彰顯主流聲音「公信力」四個方面著手,為堅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提供有力的輿論支撐和思想保障。
  • 日本紀錄片導演:拍攝真實有趣的中國是我的初心
    定居南京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十幾年前因為拍攝紀錄片認識了他現在的妻子,也開啟了他的中國情緣。從那時起,他開始以外國人的視角拍攝中國,帶著「你住在這裡的理由是什麼」這樣的好奇心,記錄下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和動人的瞬間。今年,他因為拍攝《好久不見,武漢》等疫情紀錄片走紅。
  • 今日關注 | 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20
    一是抗疫題材紀錄片記錄全民抗疫偉大壯舉。參與抗疫紀錄片生產傳播的主體包括中央和地方廣電媒體、優酷、愛奇藝、B站等新媒體以及大量自媒體,可謂全民參與創作和傳播。這些紀錄片以聯合製作為主要模式,以微紀錄片為主要形態,臺網結合、國內外傳播,從不同角度、側面,全面記錄了中國人民在黨中央領導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偉大抗疫精神,充分詮釋了中國取得抗疫決定性成果的制度優越性。
  • 鹽田區融媒體中心入選全國縣級融媒體中心輿論引導能力建設突出案例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訊(記者 鄧雪婷)近日,首屆全國縣級融媒體中心輿論引導能力建設年會在江西省分宜縣召開。會上,鹽田區融媒體中心入選全國縣級融媒體中心輿論引導能力建設突出案例。據悉,首屆全國縣級融媒體中心輿論引導能力建設年會是經中宣部批准,旨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媒體融合的重要講話精神,探討、總結全國縣級融媒體中心輿論引導能力建設經驗和做法,推動縣級融媒體中心向深度發展,不斷提高「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能力,逐步建成面向基層的主流輿論陣地、綜合服務平臺和社區信息樞紐。此次年會主題為建設「融媒體+」、推動縣級融媒體中心輿論引導能力跨越式提升。
  • 疫情紀錄片,機構媒體和自媒體哪家強?
    清博大數據在多項賽事與微軟、Google、阿里、百度等團隊同臺競技並獲得:第28屆中國計算語言大會CCL2019中文幽默比賽冠軍;網際網路虛假新聞檢測2019全球挑戰賽多模態識別技術冠軍;2020年「Google QUEST Q&A Labeling」國際賽事金牌。
  • 《在武漢》紀錄片熱播,Netflix新算法生成TOP10播放量榜單
    這部紀錄片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指導,央視新聞、bilibili與FIGURE聯合出品,深入特殊時期的江城,通過記錄疫情下武漢各類人群的生活,展現從老百姓到各崗位工作人員,從病患到醫護工作者在這場疫情中的愛與痛、得與失、悵惘與期望,帶給觀眾溫暖並積極向上的人生故事。
  • 大型紀錄片《刀鋒》:極寒環境下熱血熔鑄的勝利豐碑
    該片分為《衛國刀鳴》《跨海過江》《鋒芒所向》《冰天刀寒》《搏刃長津》《雪白血花》6集,每集50分鐘,聚焦再現了二次戰役在東部戰線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和美軍第10軍之間發生的一場大戰,史稱「長津湖之戰」。記錄在茫茫冰原上零下三十多攝氏度又沒有禦寒冬衣的環境下、在武器裝備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我志願軍將士浴血奮戰取得的偉大勝利。
  • 以國際媒體合作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為全球戰疫提供有力輿論...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疫情防控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和中宣部工作安排,全力投入抗擊疫情的宣傳報導和輿論引導工作。同時,我們積極把握疫情特殊時期國際傳播規律和國際輿論鬥爭特點,探索創新媒體公共外交方式方法,以實際行動團結國際同行,開展形態豐富、渠道多樣、規模空前的媒體合作,為講好抗疫故事、分享抗疫經驗、凝聚抗疫力量提供有力輿論支撐。
  • 抗擊疫情呼喚網絡語言傳播正能量
    值得欣慰的是,許多新聞媒體在新媒體平臺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引導人們科學冷靜對待疫情,報導感人事跡,倡導「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為網絡語言傳播注入了戰勝疫情的強心劑、定心丸。網民充滿深情的「隔離病毒,不隔離愛」「武漢挺住,我們永遠都是一家人」「最美逆行者,向你們致敬!」等話語催人奮進、感人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