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宋文治藝術研究中心官方微信平臺自開設宋玉麟編著的《箑緣——食硯齋主人藏扇隨筆》專欄以來,深受廣大藝術愛好者和收藏家的喜愛,《墨緣》是《箑緣》的姊妹篇,收錄了宋玉麟所收藏的近百位藝術家的書畫作品。書中作品不乏名家精品,十分珍貴,作者圖文並茂地向大家介紹了藝術家的藝術經歷、作品的風格特色以及與藏品的書畫情緣。
文/宋玉麟
「片楮單牘,人爭寶之」,用這八個字來形容人們對董其昌作品之嗜好,一點都不為過。我手上的這三件董其昌給其長子祖和的手札,曾藏休陽汪季青處。2001年我曾帶去北京,請教徐邦達先生,先生見後確認為董其昌之真跡。
(一)因撫公至松,各船皆無暇...
這三件手札之內容分別為:(一)因撫公至松,各船皆無暇。十五日我 同汝母入城。汝新兒可於十七日剃頭,此甲子日甚好也。十二日父字和兒。(二) 清明日,上竹崗墓,汝可代往漁洋山。二郎至蘇即附之矣。阿九可喚來上海,計較屋銀(即)事,浮珠非李叔向所致者,亦不必也。二月廿九父字和兒。(三)藥即與薄助皆批與阿滿支,今以票來可付滿也。惟淮人不到,以為怪耳。顧元之有碎物可交易,須付帳來。因便帶嘉興與項六之子換畫,程繼白已見者, 不必與觀也。初二日父字和兒。這三封信札都和董其昌諸多家事有關。
(二) 清明日,上竹崗墓,汝可代往漁洋山...
第三件手札中的信息頗讓我關注,其中與嘉興項六之子換畫事,應指嘉興項元汴(1525—1590)家。項元汴是大收藏家,長董其昌30歲,與董不是同一代人。董其昌和項元汴之子的年齡估計差不多,項元汴有六個兒子,其臨終前已將所藏大都分給了他們。故手札中與項六之子換畫之句,可理解為 董其昌囑咐祖和去與項元汴第六個兒子之子換畫,他們是同一輩人,打起交道來,互相之間容易溝通,遇事亦可以不失身份。此手札是研究董、項二家書畫交易的重要史料。手札中還提到了另外兩個人物——顧元之與程繼白。2016年9月,紐約蘇富比曾拍賣過一本沈宗敬(1669—1735)的《尺幅千裡冊》,系美國羅伊與瑪麗蓮·派普夫婦珍藏。其中一開有沈宗敬所題款識: 「石學雲林,樹似子畏,吾鄉顧元之極力為之,恐無此秀色也。獅峰敬。」在款識中沈宗敬透露出關於顧元之的點滴消息,我們可以知道,顧元之與沈宗敬、 董其昌系同鄉,其年齡與董其昌相仿,應略大於沈,但他的畫技卻未能被沈宗敬認可,也許沈與顧之間還有些文人相輕,否則沈也不會在自己的畫上直接去貶低顧。董其昌在此手札中說顧元之也有「碎物」在與董家交易。另一 位程繼白系新安人,是一位收藏家,天啟二年(1622)壬戌二月十日,董其昌在題李成《寒林歸晚圖》跋中,稱新安程繼白便是該圖的收藏者。此次董、項之間換畫,似乎與程繼白也有所關聯,故「不必與之觀」也。可見在明末,書畫家、收藏家之間進行藏品的互相交易、交換已經是不足為奇的事情。
(三)藥即與薄助皆批與阿滿支,今以票來可付滿也...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人。明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是「松江畫派」的領袖。其書畫直至今日對後人的影響依然非常深遠。石濤、八大以至陸儼少等皆自他 的作品而上追宋元,最終攀上藝術的高峰。我不是美術理論家,但我特別欣賞董其昌的「南北宗」論,此論對我學習中國山水畫史有直接明了的幫助作用。董其昌的書法,為世人所重,以行草成就最高。書風飄逸空靈,字裡行 間講究古法。此董其昌三件手札讀來,平淡古樸,如清風拂過。書中枯溼濃淡,盡得其妙。從一定意義上講,手札最能體現書家之真性情、真水平,輕鬆自然、 順達灑脫,這是手札的最大好處。歷史上的許多名帖,便是手札。當然信札 要寫得好,也十分不易,米襄陽曾留下「信書亦一難事」之言。
董其昌生有四子,先後次序為:祖和(字孟履)、祖常(字仲權)、祖源(字 季苑)、祖京(字欲仙)。除祖和為原配龔氏所生,另外三個兒子皆為庶出。祖和生於萬曆丙戌(1586),卒於康熙壬寅(1662),享壽77歲。祖和受其生母龔氏影響,從善如流,嗜義若渴,系宅心仁厚之人。三子祖源,與其父性格最相似,好書畫,深得董其昌喜歡,故對其著力培養,惜功名不就。四子祖京,系董其昌侍妾所生,於崇禎十二年(1639),娶婁東王時敏次女為妻。二子祖常似與後盛傳的「民抄董宦」事件有所牽連。
此三件手札上分別鈐有橢圓形朱文印「休陽汪季青審定墨寶」、長方朱 文印「季青真賞」和長方朱印「季青清玩」,另均鈐有「文治珍賞」朱文印一方。汪季青即汪文柏(1662—1722),清康熙年間的著名收藏家、書畫家。原籍安徽休寧,後移居浙江桐鄉,家有藏書樓名「古香樓」。
《墨緣——食硯齋主人珍藏書畫隨筆》限量發售中
(長按二維碼進入書攤選購)
該微信所有圖文版權歸宋文治藝術研究中心所有,
轉載與引用請標明出處,謝謝合作。
宋文治藝術研究中心
聯繫電話:13670240916彭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