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行雨散,潤色花開- 觀董其昌筆墨間氤氳造化

2021-01-07 合一書畫舍

在熠熠生輝的中國繪畫史上,董其昌是一位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大師。

他首先用禪宗的派別來比喻歷代山水畫的分化,提出著名的"南北宗論"。他擅長書法,平淡古樸的筆觸仿佛清泉汩汩,令人心曠神怡,讚嘆不已。他衷愛繪畫,"行萬裡路,讀萬卷書",融所見、所讀、所思於所畫之中,宛如清風,雅致脫俗。他也是明代畫家中富貴清閒兩不誤的代表。

後世人可以從很多視角去解讀他,或好或壞,歷史的箇中緣由,又有誰能說得清呢。不管怎樣,董其昌確是以書畫聞名後世。今天,我們且以書畫藝術的角度來審視這位大師,希望也能做到見賢思齊。

董其昌 《仿古山水圖冊》之八

董其昌,明代書畫家,字玄宰,號思白,別號香光居士,松江府上海縣董家匯人,當官後遷至松江府華亭縣。

董其昌家境貧寒,家產僅薄田20畝。年輕時,董其昌一心走科舉入仕的道路,潛心研究經史著作,學習寫作八股文,但他卻屢試不中,直至萬曆十七年終於考中進士(35歲),官至南京禮部尚書。

董其昌 《芳樹遙峰圖》

董其昌對書法藝術的追求,相傳是他17歲參加松江府會考的事情。當時他寫了一篇自己很滿意的八股文,志得意滿,以為一定可以拿到第一名,沒想到因為當時考官嫌他在試卷上的字寫得太難看,把文章稍遜一籌的第二名提升為第一名。此事使董其昌受了很大的刺激,從此以後他開始發憤學習書法,決心一雪前恥。

從師承上看,董其昌先以顏真卿為楷模,後來又改學魏、晉,對鍾繇、王羲之的字體加以臨摹。集眾家之長於一身,然後自有變化。他強調師法古人,且要師意不師法,書法用筆古拙而清秀,自成意趣。

杜甫謁玄元皇帝廟詩董其昌

寫而優的董其昌也將他的筆墨認識貫徹到了他的繪畫之中。

他曾說"士人作畫當以草隸奇字之法為之,樹如屈鐵,山如畫沙,絕去甜俗蹊徑,乃為士氣。"繪畫用了書法的筆法,自然而然就多了書卷氣。

董翁不但注意觀察現實生活中的真山真水,還努力從前人的繪畫中汲取豐富的營養。王維、董源、米芾、高克恭和"元四家"的繪畫都為他所推崇。更是把李思訓和王維視為"青綠"和"水墨"兩種畫法風格的始祖,因而有了中國山水畫的"南北宗"之論。

後人簡化理解"南北宗"之論,為南宗文人畫高雅,北派院體畫匠氣。也許這並非董翁本意。畫分南北只是畫法的一個區分,而從內涵上講,畫不必分南北,雅俗皆可共賞。

董其昌 《贈稼軒山水圖》
董其昌 《秋興八景圖》之《趙孟詩意

《秋興八景圖》畫冊8開,作於萬曆四十八年。所選的這一幅繪遠山兀立,湖面平曠,近岸怪石突兀,古松參天,叢林之中,亭臺樓閣隱約可辨。水中兩舟蕩於湖心,一舟正揚帆待航。整幅畫設色淡雅,明潔自然。

《葑涇訪古圖》董其昌

《葑涇訪古圖》是董其昌風格成熟期的作品,仿董北苑筆意。圖中山壑重巒,古樹高拔,筆致清秀。小橋溪水,村落人家,氣韻恬淡,境界高逸。畫坡石或用披麻皴,或用折帶皴,淡墨枯筆,乾濕皴擦,整幅畫面有墨色蒼潤之感,古拙清秀。

《秋山黃葉圖》董其昌

董其昌一生出仕入仕數次,在東林黨閹黨政治鬥爭極其複雜的情況下,能夠明哲保身。也因為在湖光當督學時, 不肯接受賄賂而被當地勢力怨恨,發生了"民抄董宦"事件。

大丈夫當有所為,有所不為。而古人恰好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從這面鏡子中,我們可以知興替,亦可以知得失。

朝書夕畫,恬淡人生。

喜歡關注,雅俗共賞!

相關焦點

  • 筆墨酣暢 意境清遠——觀畫家湯梅新作有感
    筆墨酣暢 意境清遠——觀畫家湯梅新作有感  2020-06-13 14: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特展」將展,上博助陣「雲間三友」
    澎湃新聞獲悉,12月15日,地處上海松江的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將舉辦首個以「雲間三友」為主題的書畫特展—— 「雲間三友,逸筆丹青——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書畫藝術特展」,展期將跨年並持續至2021年3月15日。
  • 山師大李宗瑋教授:風行雨散,潤色花開——王獻之的「破體」拓展
    張懷瓘說:「王獻之書,有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散朗而多姿。雖竭力奔放,而不失清遠之韻。」古人這些評價文字,雖然都屬於漫談式、意態模擬式的,缺乏理論的縝密性和系統性,但是,二王書法風格的韻味和初發芙蓉的妍媚之態,則表達得淋漓盡致。
  • 石濤:藉以筆墨寫天地
    第一時期是傳統技法學習時期,亦即石濤在武昌的時期,時處石濤早年,正趕上摹仿董其昌風格的時期,康熙初,董其昌的畫風和理論對中國畫壇產生著重要影響,「南北宗」說廣為傳播,其間還明顯地帶有「抑北揚南」傾向。在筆墨方面竭力主張要有「士氣」,並說:「士人作畫當以草隸奇字之法。」
  • 孫煒:《董其昌傳》結束了沒有一部董其昌個人傳記的歷史
    觀看董其昌的作品只是一個途徑,要想知道董其昌熱度背後的深意,我們也需要對他的生平有所了解。近日由廣西師大出版社·純粹出版,著名藝術媒體人孫煒所著的《董其昌傳》結束了國內外沒有一部董其昌個人傳記的局面,從藝術、歷史多個角度為我們還原了一位真實的董其昌。
  • 以境之奇怪論,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決不如畫
    筆者在二十年前完成的一部專著《明清文人畫新潮》中卻發現了一個不為大家知道的一個有趣史實:董其昌「四王」們其實並沒有真正復古。因為在明末董其昌、陳繼儒們提倡文人畫與筆墨以前,畫壇並沒有真正強調過筆墨。清人秦祖永在《繪事津梁》中曾從「古稱吳道子有筆無墨」一直評完宋元明諸家直到清代方鹹亨止,全是從筆墨特徵,筆墨效果,筆墨感受及筆墨傳達的情趣入手評論的。王、秦二人的觀點反映了明末及清代的筆墨中心觀念。這種觀念大致從董其昌前後開始。例如董其昌說:「士人作畫,當以草隸奇字之法為之。樹如屈鐵山如畫沙,絕去甜俗蹊徑,乃為士氣。」
  • 李聖峰重彩山水畫章法嚴謹筆墨鬆弛而精準,令觀者沉靜於畫中意境
    觀李聖峰老師大青綠山水系列作品,總有一種華貴、富麗中又透出清逸、靜穆之感!為當代山水畫家中少有之畫格。可見作者對國畫傳統色彩與中國傳統哲學關係的轉換與應用有過深入的考究和實踐。色彩明淨,章法嚴謹,筆墨鬆弛而精準,令觀者沉靜於畫中意境!而暫忘身處於喧囂俗世!李聖峰志立於傳統山水畫的潛心研究和深入挖掘,尤以唐宋金碧大青綠用功頗深。
  • 中年創作,晚年潤色,吳湖帆繪《雲瀑圖》
    畫中題跋記錄了「癸巳春日重閱潤色」,此時距離創作時間已經過去19年了。吳湖帆中年和晚年的畫風變化較大。中年的吳湖帆痴迷於摹古、臨古,關於這件事還有一個掌故。張大千曾經勸吳湖帆離開書房到處走走看看,根據壯美山河畫一批有新意的作品。吳湖帆的觀點是傳統技法博大精深,夠他學習一輩子,他在沒有學好、學夠的情況下,不會輕易改變畫風。
  • 董其昌研討會論文摘要(下):重新認識董其昌的書畫史意義
    其後董其昌仿倪改以衍自關仝的折帶皴和方平石為主,無紀年的《畫稿冊》中有數幅以此為主題,紀年作品亦有多幅反映倪瓚《容膝齋圖》、《漁莊秋霽圖》等用幹筆淡墨、橫皴墨苔造成的光影爍動效果,但筆觸趨於程序化、書法化,脫離寫形,追求純粹的筆墨趣味。
  • 作品拍賣7000餘萬元成交,《董其昌傳》告訴你他是何人
    其中,董其昌《書畫合璧山水小景》以7475萬元成交,成為整場拍賣最高價。其實,這已經不是董其昌作品第一次在嘉德拍賣場是拔得頭籌。早在2008年,董其昌《仿古書畫冊》以918.4萬元成交,是當時嘉德秋拍的最高價。不了解書畫方面的讀者一定想問,董其昌是誰?為何他的畫可以拍得如此高價?
  • 技法很強大,觀點不可取,明代畫家董其昌繪《赤日清涼圖》
    說到明代繪畫,董其昌是必須要提及的畫家之一,董其昌成名於明代萬曆年間,到了崇禎年間他的名氣達到了頂峰。到了清朝乾隆年間,皇帝很喜歡董其昌的書畫作品,故此董其昌在後人心目中有了一代宗師的畫壇地位。嚴格意義上講,董其昌的創作風格應該算吳門畫派的一個分支,只不過董其昌憑藉他強大的書法功底,深厚的詩文學養,拋棄了院體作品中嚴格的繪畫基本功,單純從元人筆墨中尋找營養。這樣的創作風格和他的性格有關,董其昌是個圓滑的人,他有很強的功利思想,對於他而言如果能走捷徑,當然不會放棄。於是他進而提出了畫壇南北宗論,將他欣賞的南宗技法推向畫壇正宗的地位。
  • 「雲間三友,逸筆丹青」——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書畫藝術特展在...
    12月15日,「雲間三友,逸筆丹青」——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書畫藝術特展正式開幕。這是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首個以「雲間三友」為主題的書畫特展,將跨年持續至2021年3月15日,展出上海博物館館藏12件真跡。
  • 「雲間三友」重回故地!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書畫藝術特展來襲
    2020年12月15日,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首個以「雲間三友」為主題的書畫特展正式開展,展覽名為:「雲間三友,逸筆丹青」——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書畫藝術特展,展期將跨年持續至2021年3月15日,展出上海博物館館藏12件真跡。
  • 《墨緣》專欄丨董其昌手札
    文/宋玉麟「片楮單牘,人爭寶之」,用這八個字來形容人們對董其昌作品之嗜好,一點都不為過。我手上的這三件董其昌給其長子祖和的手札,曾藏休陽汪季青處。2001年我曾帶去北京,請教徐邦達先生,先生見後確認為董其昌之真跡。(一)因撫公至松,各船皆無暇...這三件手札之內容分別為:(一)因撫公至松,各船皆無暇。十五日我 同汝母入城。
  • 【名家欣賞】「秀逸」的董其昌《赤壁賦》
    董其昌書法作品兼有"顏骨趙姿"之美。董其昌的書法成就也很高,董的書法以行草書造詣最高,他對自己的楷書,特別是小楷也相當自負。書法至董其昌,可以說是集古法之大成,"六體"和"八法"在他手下無所不精,在當時已"名聞外國,尺素短札,流布人間,爭購寶之。"(《明史·文苑傳》)。
  • 林偉權的山水畫氣勢清曠絕俗千峰競秀,煙雲氤氳矚目咫尺意在千裡
    林偉權的山水還有青山綠水一種風貌,其氣勢清曠絕俗,千峰競秀,煙雲氤氳,矚目咫尺,意在千裡,而他在山水畫中之松,盛譽遠博中外,其繪畫意境深邃。林偉權的繪畫作品中筆墨和線條,都透露出其深厚的書法功底,處處流露出豐富的筆墨神韻。林偉權的繪畫作品境界曠遠深秀,筆法生辣勁健,意志高華。
  • 畫中藏哲理,董其昌繪《群峰爭秀》
    這位膽大的藝術家就是董其昌,這幅畫是他的作品。董其昌是明末著名畫家,他也是明末當之無愧的畫壇宗師。董其昌這個人出身普通,沒有根基,沒有靠山,但他有個有點,那就是在藝術創作中從來不會畏手畏腳,跟他在官場上的行為大不相同。在官場上,他是個「騎牆派」,遇到順境就出來做官,看到形勢不妙馬上退隱歸鄉。
  • 不瞞你說:名師巨匠的晚年筆墨造化
    ,藝術家們窮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窮究理法,探幽發微,以學養濡染筆墨。因此,無論是大師巨匠或二三流畫者,皆逃不出終其一生墨海耕耘,借筆墨安身立足。隨著閱歷深厚,畫家對社會現象或世間萬物的求知探覓都要比年輕階段更成熟、老道,抑或是筆墨以外的耳濡目染,對提升筆墨有極大的促動作用。
  • 清人笪重光在《畫筌》中言:從來筆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寫照
    少年時便師從父親好友、苦老弟子、著名花鳥畫大家崔瑞鹿先生學習寫意花鳥,並時而得到康寧、郭石夫等名師的言傳身教,常有機會出入於畫界名流聚會場所,聽眾人談藝論畫,觀大家揮毫潑墨,見其真諦,詳其奧妙,起點不低,築基不薄。溪山有居圖 180x145 2015及冠,他就讀於中央工藝美院,學的是展示設計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