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淮南子》中曾寫過「阿膠一寸,不能止黃河之濁」,難道阿膠真能把渾水變清嗎?
人們歷來就認可阿膠去渾止濁的作用,李時珍對阿膠就有「用攪濁水則清」的記載。作為中藥,阿膠在人體內也能發揮去渾止濁的作用,清朝著名的醫藥學家鄒潤安在《本草疏證》中記載阿膠能「浚血之源,潔水之流」,也就是說阿膠有清潔血液的作用。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王安石任常州知州時,曾寫下「我欲往滄海」的詩句,表達希望通過變法富國強兵的政治抱負。詩中寫道「我欲往滄海,客來自河源。手探囊中膠,救此千載渾。」王安石目睹整個社會就像黃河水一樣渾濁,期待就像阿膠止濁一般,通過變法能夠使國富民強,政清民和。
正是因為阿膠不僅止血補血,還能清血浚血,王安石才將他的變法手段比喻成阿膠。
阿膠與人參、鹿茸並稱為「滋補三寶」。由於阿膠具有「久服,輕身益氣」的特點,歷史上也是皇宮貴族日常服用的保健品。三國曹植、唐太宗李世民、武則天、楊貴妃、理學家朱熹、乾隆皇帝、慈禧太后、曾國藩等等,都是阿膠的忠實擁躉。據史書記載,從北魏開始,阿膠成為貢品定期向朝廷進貢,成為貴族們養生保健的高級滋補品。
《五十二病方》——記載阿膠最早醫書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經有了「以清煮膠」 的記載。據考,《五十二病方》是我國已發現的最古老的醫方。證明2500多年前就已經有了阿膠的生產技術。
周朝時期:出現膠的判別標準
成書於距今至少兩千年前西周時期的《周禮·考工記》,已經對各種不同的膠有了描述:「凡相膠,欲朱色而昔,昔也昔,深瑕而澤,紾而摶廉。鹿膠青白,馬膠赤白,牛膠火赤,鼠膠黑,魚膠餌,犀膠黃。」
漢代:開始有了阿膠的稱謂
西漢淮南王劉安召集蘇菲、李尚等編著的《淮南子》中,有「阿膠一寸,不能止黃河之濁」一語,是現存史籍中稱膠為阿膠的最早記載。
《神農本草經》列阿膠為上品
中國最早藥物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將阿膠列為上品。並認定阿膠「久服輕身益氣」的滋補、養生價值。
《傷寒雜病論》載阿膠千古名方
東漢醫聖張仲景所著中國歷史上第一本臨床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共錄有十二首含阿膠的處方,例如「膠艾四物湯」、「川芎當歸膠艾湯」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大黃甘遂湯」、「黃連阿膠湯」、「炙甘草湯」、「豬苓湯」等,用以治療內科、婦科等多種疾病,成為千古名方。
南北朝:製作流程基本成型
北魏,《齊民要術》中對阿膠的「開膠時節、用皮、用火」等製作流程基本成型進行了詳細的表述。
唐:「藥典:將阿膠列為上品
世界上第一部「藥典」《新修本草》將阿膠列為上品並對阿膠的藥效、藥性、禁忌進行了系統的描述。
明代:《本草綱目》稱阿膠為「補血聖藥」
李時珍在總結前人用藥經驗的基礎上,在《本草綱目》中稱阿膠"療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腸風,下痢。女人血痛、血枯、經水不調,無子,崩中,帶下,胎前產後諸疾。男女一切風病,骨節疼痛,水氣浮腫,虛勞咳嗽喘急,肺痿唾膿血,及癰疽腫毒。和血滋陰,除風潤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調大腸,聖藥也",全面系統的總結闡述了其效用範圍。
清代:血肉有情之品,填精補腎
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直接說阿膠是「血肉有情之品,滋補最甚」。至清中葉,阿膠功用進一步擴大。《綱目拾遺》中指出阿膠能「治內傷腰痛,強力伸筋,添精固腎」,提出了阿膠益腎的作用。黃宮繡在《本草求真》中亦說:「既入肝經養血,復入腎經滋水。水補而熱自製,故風自爾不生。」
現代研究
現代以來,人們利用各種科學方法對阿膠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發現阿膠含有豐富的骨膠原,水解可得蛋白質及賴氨酸、精氨酸、組氨酸等多種人體必需的胺基酸和鈣、鉀、鈉、鎂、鋅等多種微量元素。另外,阿膠顯著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從而抑制黑色素產生,並能提高皮膚細胞自身的SOD的活性,從而起到美白、抗衰老、美容養顏、養血補血、調經安胎、改善睡眠、健腦益智、延緩衰老等功效。
為馬科動物驢的乾燥皮或鮮皮經煎煮、濃縮製成的固體膠。主產於山東東阿縣。以原膠塊用,或搗成碎塊;或以蛤粉燙炒成珠用。
本品甘平滋潤,入肺、肝、腎經。為補血、止血、滋陰要藥,且具清肺潤燥之功。治血虛眩暈、心悸,或陰虛心煩、失眠,用之鞥呢補血滋陰;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多種出血證,用之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其補血與止血之效俱佳,特別對失血而兼見陰虛、血虛者尤宜,用蛤粉燙製成珠後,可增加其止血作用;治虛勞咳嗽,或陰虛燥咳,用之能滋陰清肺潤燥而平咳喘。
1.用於血虛諸證。本品為補血要藥,治血虛面色萎黃,眩暈心悸,肌痿無力等,常與熟地黃、當歸、黃芪等補益氣血藥同用。因其長於止血,故多用於失血所致血虛證;又兼能滋陰,對陰血俱虛者有兼顧之效。
2.用於陰虛證及燥證。治溫燥傷肺,乾咳無痰,常與麥冬、杏仁等同用;治熱病傷陰,心煩不眠,常與白芍、雞子黃等同用;治熱病傷陰,虛風內動,手足瘛瘲,常與龜甲、牡蠣、白芍、生地黃等同用。
3.用於多種出血證。本品止血作用良好。對出血而兼見陰虛、血虛證者,有為適宜。治血熱吐衄,常與蒲黃、生地黃同用;治先便後血,常與白芍、黃連等同用;治衝任不固,崩漏及妊娠出血,常與生地黃、艾葉同用。
阿膠百科,盡在阿膠小貼士!
更多好文,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