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佛陀一生講法,越到後來講的法理越高。其實並非如此。佛陀成道時,講到了做人的真相,以及如何修行的真相。甚至初期講法的主要內容《華嚴經》,其中關於華藏世界的描述,講得極其的高深。
佛陀度人,就必須讓人知道做人的真相。佛陀講法初期,就講到了關於這方面的內容。比如我們熟知的四聖諦、八正道等等。那麼,什麼是四諦呢?
所謂的四諦,是指的四種真理。它詳細到人是什麼狀態,非人是什麼狀態。要想從人抵達涅槃的彼岸,那麼,就需要依照四諦的真理去實踐修行。四諦指的是苦、集、滅、道。
一、苦諦
佛陀認為,一個人生存在這個世間,不停地遭遇各種事情。在事情當中,又有互相之間的交往,以及自己內心的變化。因為作為一個人來說,他只要沒有脫離這個世間,那麼他就會存在這些苦。
其中,比較具體的苦有生、老、病、死,等等。佛陀當初出家,也就是因為看到了這四種因緣,感覺到人生的無常,依然決定出家修道。不僅如此,佛陀還提到了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等等,這些也都是苦。
所謂的怨憎會就是互相之間結下了惡緣,在因果力的作用下,他們之間不得不相遇,不得不互相回報以前造下的因果。這種苦,誰也無法解得開。所以佛陀說:「假使千百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種與不想遇見的人遇見,就叫做怨憎會。所以說它是一種苦。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自己想要什麼,卻總也無法得到。但是自己喜歡的,卻總是與他分別,這就叫求不得、愛別離。
二、集諦
而人這所有的苦,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都是由人的欲望所引起的。所以,佛陀說:「多欲為苦。生死疲勞,由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所以,要離苦得樂,就需要看淡自己的各種欲望。欲望沒了,人的苦也就沒有了。
一個人,如果清心寡欲,他的人生並非是枯燥無味的,而是平淡中略帶種歡喜。遇到任何事情,都會像彌勒佛那樣,哈哈一笑,世事在他看來,就如同浮雲一般。
一個人由於有了各種欲望,那麼煩惱就會隨之而來。這些煩惱,其實都來源於人們的自心。但是這些自心又並非是真正的自己。在佛陀看來,一個人真正的自己,是他的如來智慧德相。當人的如來智慧德相無法證悟出來的時候,那麼,他始終會處在煩惱之中。
這就是集。
三、滅諦
在每個人的心中,都希望自己能永遠快樂,都希望自己能永遠幸福,永遠沒有煩惱。但是人的煩惱與苦是與生俱來。在娑婆世界,它存在生老病死等等這樣一種苦的現象。
佛陀告訴了人們如何脫離苦,如何斷舍離。如果真的能做到,那麼,人的所有煩惱與苦都會消失。
這就是滅苦,也就是滅諦。
四、道諦
一個人,要想從生老病死中、從怨憎會中、從求不得中、從各種苦中脫離出來,就需要有一個脫離的方法。佛陀告訴人們從這些苦中脫離出來的方法,有八種。
這八種方法分別是:正見,也就是正當的見解;正思,也就是正當的思維;正語,正當的言語;正業,正當的行為;正命,正當的生活;正精進,正當的努力,正念,正當的記憶;正定,正心的統一。
有了這八種正當的方法,人們如實去做到的話,就能脫離各種苦。
這就是修行的方法,也就是道諦。
四聖諦與八正道,它們其實是一體。一個人知道了苦,當他想要脫離苦,但是又沒有辦法脫離苦的時候,只能說他有善根。而一個人知道了苦,又得到了如何脫離這些苦的方法,這就叫有慧根。佛說「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一個人只要知道了四諦,又知道了八正道就等於在他心裡種下了成道的「道種」。終有一日,他也會如佛陀一樣,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因為每個人,其實都存在佛緣。因為人的如來智慧德相,就是人的本來面目。
本文引自:《華嚴經》《雜阿含經》《法句經》《八大人覺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