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接卦象與易理的紐帶,勾通自然與人事的橋梁,周易「大象傳」,打開易學寶庫的鑰匙。名、象、德、義一句呈現,讓我們輕鬆讀懂《周易》。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來探討《周易》的第五卦「需」卦。首先,還是先讓我們來看一看「需」卦的卦象。
此卦上「坎」下「乾」,「坎」與「乾」我們在前面都接觸過,比較熟悉了。在這裡還是要提醒一下朋友們,「觀象」的時候還是要以《說卦傳》為依據,不能胡亂猜測、編造。其實,《說卦傳》給出的卦象,已經足夠我們用來闡明卦德、卦義的了,沒有必要專門往複雜裡搞。我們再接著看《需》卦,「坎」在自然界象徵著「水」,乾在自然界象徵著「天」,「水」到了「天」上,就會變成了雨,但是現在雨水還沒有落下來,人們只能等待。所以「需」的含義就是「等待」。其實,這也是「需」字的本義,這個字從「雨」,從「而」,「而」在金文、小篆中都指代鬍鬚的「須」。《說文》:「而,頰毛也。」「須」又有「等待」的意思,如「須時」、「須待」之義。所以,這個「需」字的含義與它的卦象完全相符,就是人們在「等待雨水落下」。
在古代社會,尤其是農業社會,雨水是生產、生活所不可或缺的資源,但卻不是靠人的主觀努力所能獲得的,人們唯一的辦法就是等待。大家看它的卦德,乾「健」坎「險」,內有剛健之德,但想要濟險而不陷,光憑「剛健」是不行的,必須要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與恰當的條件。這就是孟子所說的:「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孟子·公孫丑上》)
下面,我們看一看《大象傳》通過這一樣種卦象,能給我們什麼樣的人生啟示:
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怎麼會是「飲食宴樂」呢?君子看到「雲上於天」就要「飲食宴樂」嗎?是不是感覺腦迴路略微有點清奇?所以說,學習《周易》必須有一個柔軟的大腦。很奇怪吧?沒關係,看老夫來給你解讀:
「水」在「天」上,故稱「雲」,這與前面我們探討過的「雲雷屯」是一樣的取象。「雲在天上」但沒有化成雨落下來,這是任何人也沒有辦法改變的事實。(你要非拿現在的乾冰降雨來說事兒那就是抬槓啊,我不跟槓精說話)說白了,有些事情是憑藉我們的主觀努力無法實現的,也就是客觀條件還不允許、時機還不成熟,這個時候,我們必須學會等待。有的時候,等待既是一種基本素養,也是一種智慧。
估計有的朋友一聽這個「等待」就開始心煩了,開口就說:「我一秒鐘幾十萬上下……」怎麼怎麼地。開車堵了,他心煩;排隊購票,心煩;飛機晚點,他心煩……。可是心煩又能怎麼樣呢,遇上堵車你也不可能飛過去;中國的人他就是那麼多;飛機遇上暴風雨它就是不能飛……這些都是「人力不可抗拒因素」,與其在煩躁中度過,哪如在「飲食宴樂」中安然等待呢。「飲食宴樂」可不是無聊打發時間,「飲食」可以幫助我們恢復體能、休養生息;「宴樂」可以讓我們放鬆心情、涵養氣度。程頤曰:「飲食以養其氣體,宴樂以和其心志。」何樂而不為呢?大家可不要小看這四個字的智慧,如果真要遇上了大事的時候,能有這樣一個胸襟和氣度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這往往是你決定成敗的關鍵。
必須強調一點,《需》卦的「飲食宴樂」,還不同於莊子所說的:「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莊子·德充符》)因為「雲上於天」,是君子已經觀察到的現象,雲既然已經上了天,那變成雨落下來只是一個時間問題,這個時候我們只需要等待即可,君子的「飲食宴樂」,不是盲目樂觀、盲目等待,是對自然規律的一個把控,是對客觀形勢的一個分析。這讓我們想起了《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橋段:諸葛亮草船借箭。他之所以敢把小船開到曹操水寨跟前,「酌酒取樂」等著對方來「送箭」,是因為對自然環境(大霧)與曹操性格(多疑)的一個把控,如果你沒有這樣的前瞻性,去曹操眼皮子底下「飲食宴樂」,恐怕只會白白送命……
好啦,這就是「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的《需》卦。大家如果真的算出這麼一卦來,知道該如何應對了吧?對了,就是一個字「等」。朋友們如果還有什麼更深刻的感悟,一定要與我分享噢,期待你們的留言。下一次我們談《訟》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