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是《周易》第五卦,卦體為坎上乾下。坎為水,乾為天,水天需。
《說文》:「需,也。」段玉裁註:「者,待也。《易·彖傳》曰:『需,須也。』『須』即『』之假借也。凡相待而成曰『需』。『須』通『』。」《說文》:「,待也。」段玉裁註:「立而待也,依《韻會》補『立而』二字。今字多作『需』作『須』,而『』廢矣。」
聖人以「需」名卦而不名「須」或「」,蓋非徒待,不是站在那裡等,亦有需求,相待而成之義。
坎水在天為雲,落地即雨。雨乃萬物之所需;物待雨降以足需求,故名之為「需」。以人事比之,衣食,功名,事業種種,皆人生之所需,人人期待擁有;互離為日,為明,互兌為悅,明於謀食之道,假以時日,可得生命之需。
《焦氏易林·乾之需》:「目瞤足動,喜如其願,舉家蒙寵。」看好發展前景,選擇一項事業,執著追求,得償所願,全家都有飯吃。
文王所系卦辭為:「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說文》:「孚,卵孚也,從爪從子。一曰信也。」「孚」為「孵」之本字,引申為信。九五剛中,坎為心,中心實而不虛,故曰「有孚」。互離為日,故曰「光」;坎為通,故曰「光亨」。
九五當位而得中,故曰「貞」;居正履中,所以吉祥。外卦坎為險,內卦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恆易以知險」(《繫辭下》);九五乃乾陽入坤,坤為大川,故曰「利涉大川」。
「需」,非不進,有所待而後進;「待」,非無所施為,不妄為。《需》卦言「飲食之道」,人要生存,第一要「有孚」,誠信不欺;第二要「貞」,堅守正道。「有孚」則「光亨」,「貞」則「吉」。
孔子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論語·衛靈公》)「忠信」即「有孚」,「篤敬」即貞正。人而無信,無「光亨」之時,行而不正,無吉祥之理。「孚」「貞」二字,生存之總則。
《彖》曰: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彖傳》是孔子為卦辭作的注釋。
「需」字,舉卦名,「須」釋其義,等待的意思。上坎為陷,為險,是為「險在前」。
需卦之象,前面有險,故須待。「陷」,墜入;《釋名》:「義,宜也。裁製事物,使各宜也。」乾德剛健,恆易而知險,勇於進取而不盲目冒險,不會陷入困境,故曰「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以上兩句以卦象卦德詮釋卦名和卦義。
「位乎」之「位」,居(某位置)。「位乎天位」以九五爻而言,九五居天位。陽爻居陽位為正,又在上卦中位,故曰「正中」。卦辭言「有孚,光亨,貞吉」,是因為履正得中;卦辭言「利涉大川」,是說前往會有成功。此據卦象爻位詮釋卦辭。
《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乾為天,坎水在天為雲。雲上於天是需卦之象。天將雨,時至則降;時未至,須待。
《說文》:「宴,安也。」君子觀需卦之象,領悟生存之道,用於現實人生;效法需卦之義,繪製人生願景,謀求生命所需,自強不息,樂天安命,以待其至。
幹寶曰:「王事未至,飲宴之日也。」王弼註:「童蒙已發,盛德光亨,飲食宴樂,其在茲乎?」孔穎達曰:「大惠將施而盛德又亨,故君子於此之時『以飲食宴樂』。」
蓋皆以「飲食宴樂」為宴飲享樂。
然《序卦》明言:「需者,飲食之道也。」「道」乃道路,方法,途徑。飲食之道就是謀生的道路,求食的方法,生存的途徑。
豬往前拱,雞向後刨,各有各的道兒。如幹寶王弼孔穎達之說,則當言「需者,飲食宴樂之時也」。
程頤說:「君子觀雲上於天,需而為雨之象,懷其道德,安以待時,飲食以養其氣,宴樂以和其心志,居易以俟命。」
朱熹說:「但飲食宴樂,俟其自至而已。」
來知德也說:「君子事之當需者,亦不容更有所為,惟內有孚,外守正,飲食以養其氣體而已,宴樂以娛其心志而已,此外別無所作為也。」
也都解「飲食宴樂」為宴飲享樂,此外別無所為。
然君子進德修業,終日乾乾,當如是乎?飲酒作樂,豈為君子之德?恐非聖人之旨。
來知德明此,故又說:「曰飲食宴樂者,乃居易俟命涵養待時之象也,非真必飲食宴樂也。若伯夷太公需待天下之清,窮困如此,豈能飲食宴樂哉?」
言「『飲食』『宴樂』而已,此外別無所作為」,又說「非真必飲食宴樂」,其說不能自圓。
《周易折中》引谷家傑曰:「君子有為於前,而後可以待治。不然,不幾於坐廢乎!」
蓋「飲食」者,人生物質之保障,「宴樂」者,人生精神之追求。「飲食宴樂」,人生之兩需。衣食住行,安閒悅樂,皆人生之所需待。聖人言「需」言「待」,並非坐以待,而是行以待,在敏求中期待需要的滿足。
「待」是期待,心中有個夢想期待實現。人生有所待,待情,待友,待利,待樂,待功名......無人無時不有待。「需」是求索,是期待,不是坐待。
人生之事,不過柴米油鹽衣食住行利祿功名而已。《雜卦》說「需,不進也」者,險在前,不遽進,謀所以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