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知其雄,守其雌」,是常德,是天地乾坤之道,更是人生哲理

2020-12-12 芝麻任逍遙

老子《道德經》的自然哲學思想,作為中國傳統哲學文化傳承至今,以唯物的自然哲學詮釋著東方文化思想,也讓我們從中體悟出了很多深刻的人生哲理,讓我們能夠不斷的在思考中得到人生的真諦。

老子《道德經》中「知其雄,守其雌」的哲學,說出了天地乾坤之道的人生哲理,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生命了的意義。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為天下谿」中的「谿」為何意?

《說文解字》認為「谿」本義指山谷,《爾雅》釋水疏李巡曰:「水出於山,入於川曰谿,那麼李巡的意思就是說,水從高處匯合成小河流下來,匯入大河的運動過程叫「谿」。

如果按照《爾雅》中的解釋,這個「谿」字,並不是本意的山谷了,而是說明了高山流水入山谷的運動過程,水從高勢能逐漸轉化為高動能,然後匯入山谷的大河中,保持長久平穩的運動狀態才叫做「谿」。

釋義:懂得了什麼是自強和剛健,必然能夠守住柔弱和謙卑,情願作為自然中的谿,作為自然中的谿,是一種恆久不變的道德不會消散,一直往復於像嬰兒似的自然大道之中。

老子哲學中,不止一次用水來釋道,曾經講水德之妙之所以用「上善若水」,是因為水具有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而不嫌的善德。

這裡老子又提到「谿」表現出來的自然規律,用來說明水的上善若水之性中還有「知其雄,守其雌」的常德。

這種常德不僅能使水藉助勢能轉化為動能,還能以強鍵之勢守住水的柔軟本性而不離,說明這種常德是一種普遍和恆久不變的天地大德。

《易經》中講,乾的性質自強剛健,為雄,為先,為天,為君,坤的性質謙卑柔弱為雌,為後,為地,為母。乾之象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之象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知其雄,守其雌」常德中的「雄」就如天之道中的「乾」,「雌」就如地之道中的「坤」,真正的君子懂得知雄守雌,就像天一樣,強毅和剛健,發奮圖強,永不停息,更應該像大地一樣,厚重和順,厚德載物,不失柔弱謙卑的本性。

對於水的天之道,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豪放詩句,充分體現了水的自強不息,勇健剛猛和勢能的強大。

黃河之水既有巨大的勢能,又有勢不可擋的動能,黃河之水奔流到海之性更說明了永不停息的水,擁有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執著精神與剛毅。

黃河

黃河之水,蜿蜒崎嶇,但不怕阻擋,從來不走回頭路,哪怕衝破堤壩,也從不逆行,就是因為水有著「知其雄」的自強精神。

而「知其雄」的精神是勢能強大的水天生具有的特徵,就像嬰兒剛出生就會吮吸母乳一樣,這就是水的天性。

老子的自然哲學充滿辯證法思想,其中「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中就鮮明地指出客觀存在的事物都具有矛盾對立的雙方,同樣「知其雄,守其雌」也不例外,存在強「雄」自然會存在弱「雌」。

老子

而在「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中,老子又指出客觀事物規律中的矛盾既對立又統一,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還可以互相轉化,其中老子「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的哲學思想就是矛盾雙方自然轉化的具體體現。

而「為天下谿」就是轉化的條件,「谿」是山谷地勢低洼之處,柔弱謙卑,虛懷若谷,水會自然歸之,高山流水只有匯入大河才能有機會奔赴到海,才能「復歸於嬰兒」,可見「守其雌」才是水的常態和常德的體現。

老子「知其雄,守其雌」的哲學讓我們明白,人生在世,不能放棄努力奮鬥,建功立業,更要守住柔弱與謙卑,這樣才符合天地乾坤之道,這樣才能做到老子的「為天下谿」,像「谿」一樣虛懷若谷,才能「常德不離」,恆久存在。

其實現實生活中,真正懂得天地乾坤之道,保持「常德不離」,最後能「復歸於嬰兒」的人都是雌雄同體。

他們即有勇往直前的勇氣,也有沉著冷靜的分析能力,即有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有厚德載物的品德,既不僅僅做自然的客觀主義者,也不完全做歷史的唯心主義者,因為他們懂得只有客觀地對待事物,才能達到「知其雄,守其雌」的本源狀態。

相關焦點

  • 老子哲學中「三知三守」的人生哲理是常德,也是無為之道
    老子哲學中的「三知三守」的人生哲理是自然之道,是永恆不變的客觀規律,其中蘊涵著老子無為的思想和建功立業的治世之道,只有遵循規律,才能無為而治。今天筆者對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的內容,有一些比較新的體悟,分享與大家,希望能拋磚引玉。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有何奧秘?
    一千個中國人讀《山海經》可能有800個被千奇百怪的生物笑倒,一千個中國人讀《道德經》可能有一千種理解,有的從中看到大道,有的看到陰謀詭計,有的看到修身養性……「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可稱為「三知三守」,出自《道德經》。原句是這樣: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 老子「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怎樣理解
    老子把「道」看作是宇宙萬物生成的本源,也是維護萬物正常運行的準則,更是掌控萬物生死存亡的基礎。在老子眼裡,世間萬物皆有「道」,「道」無形卻蘊含無窮無盡的能量,超越了所有世俗生活的經驗,長存於天地之間,接近於自然法則。按照「道」之準則來做事和處世,返璞歸真,才能成為人生智者。
  •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奮鬥半生卻一事無成,只因你不懂這三知三守
    而最難達到的就是淨心,那麼在第28章,老子就又詳細地講述了淨心的修煉方法以及聖人需要達到的境界,所以說這一章的含金量可是相當高哦,學習這一章是領導者能夠跨越最後一道門檻,登堂入室,得道並成為聖人的關鍵所在。我們先看一下原文: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 老子《道德經》:真正厲害的人,為人處世,「3知3守」就夠了!
    老子《道德經》,2000多年來,一直被譽為中華文化的一座寶庫。上至宇宙變化、天地法則,下至謀略治國、為人處事,萬象森羅。 其環環相扣,奧妙無窮的智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時至今日,穿越歷史興衰,影響力絲毫不減,反而與日俱增。今天,我們分享的是其中為人處事的智慧。
  • 道德經證解第28章,人生知進取退守,復歸嬰兒生命本源,常德不離
    「道」這東西,用文字說來寫來,終究淺薄單一,但有時又不得不以文字來陳述。在「第二十八章」中,老子說了什麼?哪些是在世俗之學的書本外,又需要人們借「道體」去應用的?「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復歸於無極。
  • 老子《道德經》: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是「雌雄同體」
    其實,這就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以柔克剛,剛柔並濟」的思想!《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用三句話告訴我們: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是「雌雄同體」。一個人思想境界越高,越懂得「知雄守雌」的道理!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1、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釋義: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溪澗。
  • 道德經第10章下:企業家和超級富豪都要先明白老子的內聖外王之道
    上一期我們講了老子修身養性的三要素,由載營魄抱一而無離,專氣致柔如嬰兒,到達滌除玄鑑而無疵的內養之道,便可達到內聖境界。那麼如何從內聖的修身之道推及外王的用世之道呢,接下來老子就給出了統治者和管理者參與社會活動和政治事務的指導思想,那就是無為,守雌和棄智。總的原則還是無為而治。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內聖外王,肯定是要先談治國之道。所謂治國就是治民,要治民必先愛民!
  • 老子:黑暗與光明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享有光明擁抱黑暗
    《老子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蹊。為天下蹊,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是以大制無割。文本釋義:老子說,人分男女,獸分雌雄,陰陽交配,缺一不可。在陰求陽,在陽求陰,這就叫「知雄守雌」,這是天下正道。既然是天下正道,就不要離開他,就可以回到嬰兒狀態。嬰兒雖有性別,其實都是柔弱的,其性屬陰。
  • 老子思想中的「樸」之道如此微小柔弱,為何還要守「樸」?
    老子認為,微小和柔弱都是大道的規律性原則,只有守柔弱才能得天下,剛強的用兵之道戰勝不了微小柔弱的大道原則,也就是說統治者只有按照萬物自有的規律原則來辦事,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理效果。這種守「樸」的原則和老子的「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是一樣的道理。
  • 老子和孔子聊天錄,堪稱人類最高層次的人生哲理
    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
  • 老子「十守」(看懂了,受益匪淺)!
    老子曰:上聖法天,其次尚賢,其下任臣,任臣者危亡之道也,尚賢者痴惑之原也,法天者治天地之道也,虛靜為王,虛無不受,靜無不持,知虛靜之道,乃能終始,故聖人以靜為治,以動為亂,故曰勿撓勿纓天之道,抑高而舉下,損有餘奉不足,江海處地之不足,故天下歸之奉之,聖人卑謙,清靜辭讓者見下也,虛心無有者見不足也,見下故能致其高,見不足故能成其賢,矜者不立,奢者不長,強梁者死,滿溢者亡,飄風暴雨不終日,小谷不能須臾盈,飄風暴雨行強梁之氣,故不能久而滅,小谷處強梁之地,故不得不奪,是以聖人執雌牝,去奢驕,不敢行強梁之氣,執雌牝,故能立其雄牡,不敢奢驕,故能長久。
  • 老子《道經》——李氏文化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 何為天之道?
    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三章告訴我們,天道就是自然法則,所謂天道自然法則有四條:「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這四條自然法則,就是我們為人處世的標準。大家隨時可以去印證。下面我們分別分析一下。第一,不爭而善勝。你不跟任何人爭,你永遠是勝利者,你跟人家爭,馬上就引起有人要爭。
  • 諸子丨陳徽:「悠兮其貴言」——老子的名與名教思想
    就人類社會而言,此「行」表現為人倫日用、充滿生機的生存實踐;對於其他事物而言,此「行」表現為花紅柳綠、雞鳴犬吠、「鳶飛戾天,魚躍於淵」(《禮記·中庸》)的生生流行之狀。合而言之,道便是大化流行即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總體存在。《易傳·繫辭上》曰:「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陰一陽」者,即謂生生流行中的陰陽互生、乾坤並進之狀。作為老子思想根本範疇的道,亦可作如是觀。
  •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探究導學案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④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這些名言涉及到了哪兩位古代文化名人?依據是什麼?老子曾擔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學而聞名,孔子曾入周向他問禮。春秋末年,天下大亂,老子欲棄官歸隱,遂騎青牛西行。到靈寶函谷關時,受關令尹喜之請著《道德經》。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他的思想核心是「道」。他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無論什麼事都要遵循本源,並且要遵循發展的規律,不能強加幹涉,要尊重自然。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
  • 《悟學.第373篇》知者弗言.帛書老子.56
    封閉感官之口,關閉(思想上的)知欲之門,調和(你的)光芒,混同於塵俗中,消磨(你的)銳氣,消除(人世間的)糾紛(爭鬥),這就是『玄同』。所以,無法與他親近,也無法與他疏遠;無法使他得利,也無法使他受害;無法使他高貴,也無法使他低賤;所以他(得『道』者)被天下人所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