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的自然哲學思想,作為中國傳統哲學文化傳承至今,以唯物的自然哲學詮釋著東方文化思想,也讓我們從中體悟出了很多深刻的人生哲理,讓我們能夠不斷的在思考中得到人生的真諦。
老子《道德經》中「知其雄,守其雌」的哲學,說出了天地乾坤之道的人生哲理,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生命了的意義。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為天下谿」中的「谿」為何意?
《說文解字》認為「谿」本義指山谷,《爾雅》釋水疏李巡曰:「水出於山,入於川曰谿,那麼李巡的意思就是說,水從高處匯合成小河流下來,匯入大河的運動過程叫「谿」。
如果按照《爾雅》中的解釋,這個「谿」字,並不是本意的山谷了,而是說明了高山流水入山谷的運動過程,水從高勢能逐漸轉化為高動能,然後匯入山谷的大河中,保持長久平穩的運動狀態才叫做「谿」。
釋義:懂得了什麼是自強和剛健,必然能夠守住柔弱和謙卑,情願作為自然中的谿,作為自然中的谿,是一種恆久不變的道德不會消散,一直往復於像嬰兒似的自然大道之中。
老子哲學中,不止一次用水來釋道,曾經講水德之妙之所以用「上善若水」,是因為水具有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而不嫌的善德。
這裡老子又提到「谿」表現出來的自然規律,用來說明水的上善若水之性中還有「知其雄,守其雌」的常德。
這種常德不僅能使水藉助勢能轉化為動能,還能以強鍵之勢守住水的柔軟本性而不離,說明這種常德是一種普遍和恆久不變的天地大德。
《易經》中講,乾的性質自強剛健,為雄,為先,為天,為君,坤的性質謙卑柔弱為雌,為後,為地,為母。乾之象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之象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知其雄,守其雌」常德中的「雄」就如天之道中的「乾」,「雌」就如地之道中的「坤」,真正的君子懂得知雄守雌,就像天一樣,強毅和剛健,發奮圖強,永不停息,更應該像大地一樣,厚重和順,厚德載物,不失柔弱謙卑的本性。
對於水的天之道,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豪放詩句,充分體現了水的自強不息,勇健剛猛和勢能的強大。
黃河之水既有巨大的勢能,又有勢不可擋的動能,黃河之水奔流到海之性更說明了永不停息的水,擁有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執著精神與剛毅。
黃河之水,蜿蜒崎嶇,但不怕阻擋,從來不走回頭路,哪怕衝破堤壩,也從不逆行,就是因為水有著「知其雄」的自強精神。
而「知其雄」的精神是勢能強大的水天生具有的特徵,就像嬰兒剛出生就會吮吸母乳一樣,這就是水的天性。
老子的自然哲學充滿辯證法思想,其中「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中就鮮明地指出客觀存在的事物都具有矛盾對立的雙方,同樣「知其雄,守其雌」也不例外,存在強「雄」自然會存在弱「雌」。
而在「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中,老子又指出客觀事物規律中的矛盾既對立又統一,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還可以互相轉化,其中老子「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的哲學思想就是矛盾雙方自然轉化的具體體現。
而「為天下谿」就是轉化的條件,「谿」是山谷地勢低洼之處,柔弱謙卑,虛懷若谷,水會自然歸之,高山流水只有匯入大河才能有機會奔赴到海,才能「復歸於嬰兒」,可見「守其雌」才是水的常態和常德的體現。
老子「知其雄,守其雌」的哲學讓我們明白,人生在世,不能放棄努力奮鬥,建功立業,更要守住柔弱與謙卑,這樣才符合天地乾坤之道,這樣才能做到老子的「為天下谿」,像「谿」一樣虛懷若谷,才能「常德不離」,恆久存在。
其實現實生活中,真正懂得天地乾坤之道,保持「常德不離」,最後能「復歸於嬰兒」的人都是雌雄同體。
他們即有勇往直前的勇氣,也有沉著冷靜的分析能力,即有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有厚德載物的品德,既不僅僅做自然的客觀主義者,也不完全做歷史的唯心主義者,因為他們懂得只有客觀地對待事物,才能達到「知其雄,守其雌」的本源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