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學中的「三知三守」的人生哲理是自然之道,是永恆不變的客觀規律,其中蘊涵著老子無為的思想和建功立業的治世之道,只有遵循規律,才能無為而治。
今天筆者對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的內容,有一些比較新的體悟,分享與大家,希望能拋磚引玉。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老子在這一章闡述了自然無為的哲學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並解釋了剛柔並濟的運用法則,那就是「三知三守」,以及無為而治的思想。
老子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是說懂得雄強的優勢,卻能安守雌弱的地位,這樣才能成為天下的谿谷。這裡的「谿」是說山上之水匯入山谷之河的過程,這個過程就如生命的開始。
老子一直用自然界的現象來解釋說明大道和我們人類的生命規律。自然界中之所以有無數江河的存在,是因為水經過自然蒸發形成天上的雲,雲隨風飄動,水汽不斷聚集,然後降雨形成的。
這個過程正如人的生命一樣,新生命都是從父母的結合受孕開始的,老子曾說「載營魄抱一」是太極形成的原因,這是自然規律,是一種連續孕育生命的存在。
我們都說,父愛如山,父親是孩子的勢能,母愛如水,母親是孩子的谿谷,新生命就如從山上流入「谿」的水一樣。
老子說「穀神不死,是謂玄牝」,意思是說,穀神是不會死的,是因為有雌性的存在,會源源不斷地孕育出新的生命,「谿」就是有生命的山谷。
老子接著說的「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作為孕育生命的谿谷,就像穀神一樣,是不會斷絕的,是一種天長地久的存在。
如果人們懂得「知其雄,守其雌」的道理,明知雄強就像高山一樣令人嚮往,卻選擇守住柔弱的地方,能夠「專氣致柔」,最後才能「復歸於嬰兒」,順其自然,如嬰兒一般純淨不染。
可見老子「知其雄,守其雌」的哲學中,只有保持人生的初心才是生命源遠流長的永恆之理,只有保持初心,才是砥礪前行的動力。
所以老子又說,保持住嬰兒般的初心的成長才能明白「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的成長之路,老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明白光明的燦爛,卻能安守昏暗的地方,這就是天下學習的榜樣。
遵守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之人就如「上善若水」似的,成為天下之人的榜樣。
人人都以「上善若水」作為榜樣,原因就是水能「處眾人之所惡」,而一般人只爭上遊,都喜歡去陽光燦爛的地方,去熱鬧的地方,所以真正堅守老子「知其白,守其黑」的人,初心不變,在黑暗中砥礪前行,最後成為眾人的榜樣。
老子說「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這樣的人是天下的榜樣、模範,因為這種永恆的道德不會有差錯,所以「復歸於無極」,是「知其白,守其黑」的示範作用,讓人重新回歸了大道,因為「無極」是無窮無盡的大道,聖人就是天下無窮無盡的道德力量。
所以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哲學是種人生的選擇,是一種無私的奉獻,是一種默默無聞的付出。
聖人之所以成為天下的模範,就是因為他們能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其不自私,故能成其私,最大的自私就是無私,所以受到天下的敬仰。
聖人為什麼能做到無私?
老子說是因為「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懂得了寵幸的榮耀,卻能安於卑微的地位,這樣的人就會成為天下的山谷。
由此可見,聖人之所以能做到無私,是因為他們懂得老子「受寵若驚」的哲學,以「辱」為上,所以擁有虛懷若谷的精神。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作為天下的穀神,是因為有生生不息的孕育能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為深知「知其榮,守其辱」的道理,所以不自私,懂得功成身退,那麼就能夠重新回歸自然的狀態。
老子的哲學充滿辯證思想,既然有「辱」為上者,自然也有以「辱」為下,「寵」為上者。
老子說的「樸散則為器」就是「寵」為上者,所以「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這樣的人,聖人會輔助他,讓他成為」官長「,也就是天下的管理者。
王弼說「大制者,以天下之心為心,故無割也」,以天下為己任的管理者,能夠順天下萬物的自然之性,無為而治,所以也沒有多少過錯。
由此可見「大智不割」也是「三知三守」的一種表現形式,這個道理告訴我們,無為而治並非什麼也不做,而是順其自然,順應自然萬物的特點,沒有扭曲,也沒有太多的幹涉自然萬物,最大限度地遵循了大道的規律,這才是老子哲學的真正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