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學中「三知三守」的人生哲理是常德,也是無為之道

2020-12-12 芝麻任逍遙

老子哲學中的「三知三守」的人生哲理是自然之道,是永恆不變的客觀規律,其中蘊涵著老子無為的思想和建功立業的治世之道,只有遵循規律,才能無為而治。

今天筆者對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的內容,有一些比較新的體悟,分享與大家,希望能拋磚引玉。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老子在這一章闡述了自然無為的哲學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並解釋了剛柔並濟的運用法則,那就是「三知三守」,以及無為而治的思想。

老子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是說懂得雄強的優勢,卻能安守雌弱的地位,這樣才能成為天下的谿谷。這裡的「谿」是說山上之水匯入山谷之河的過程,這個過程就如生命的開始。

老子一直用自然界的現象來解釋說明大道和我們人類的生命規律。自然界中之所以有無數江河的存在,是因為水經過自然蒸發形成天上的雲,雲隨風飄動,水汽不斷聚集,然後降雨形成的。

這個過程正如人的生命一樣,新生命都是從父母的結合受孕開始的,老子曾說「載營魄抱一」是太極形成的原因,這是自然規律,是一種連續孕育生命的存在。

我們都說,父愛如山,父親是孩子的勢能,母愛如水,母親是孩子的谿谷,新生命就如從山上流入「谿」的水一樣。

老子說「穀神不死,是謂玄牝」,意思是說,穀神是不會死的,是因為有雌性的存在,會源源不斷地孕育出新的生命,「谿」就是有生命的山谷。

老子接著說的「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作為孕育生命的谿谷,就像穀神一樣,是不會斷絕的,是一種天長地久的存在。

如果人們懂得「知其雄,守其雌」的道理,明知雄強就像高山一樣令人嚮往,卻選擇守住柔弱的地方,能夠「專氣致柔」,最後才能「復歸於嬰兒」,順其自然,如嬰兒一般純淨不染。

可見老子「知其雄,守其雌」的哲學中,只有保持人生的初心才是生命源遠流長的永恆之理,只有保持初心,才是砥礪前行的動力。

所以老子又說,保持住嬰兒般的初心的成長才能明白「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的成長之路,老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明白光明的燦爛,卻能安守昏暗的地方,這就是天下學習的榜樣。

遵守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之人就如「上善若水」似的,成為天下之人的榜樣。

人人都以「上善若水」作為榜樣,原因就是水能「處眾人之所惡」,而一般人只爭上遊,都喜歡去陽光燦爛的地方,去熱鬧的地方,所以真正堅守老子「知其白,守其黑」的人,初心不變,在黑暗中砥礪前行,最後成為眾人的榜樣。

老子說「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這樣的人是天下的榜樣、模範,因為這種永恆的道德不會有差錯,所以「復歸於無極」,是「知其白,守其黑」的示範作用,讓人重新回歸了大道,因為「無極」是無窮無盡的大道,聖人就是天下無窮無盡的道德力量。

所以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哲學是種人生的選擇,是一種無私的奉獻,是一種默默無聞的付出。

聖人之所以成為天下的模範,就是因為他們能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其不自私,故能成其私,最大的自私就是無私,所以受到天下的敬仰。

聖人為什麼能做到無私?

老子說是因為「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懂得了寵幸的榮耀,卻能安於卑微的地位,這樣的人就會成為天下的山谷。

由此可見,聖人之所以能做到無私,是因為他們懂得老子「受寵若驚」的哲學,以「辱」為上,所以擁有虛懷若谷的精神。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作為天下的穀神,是因為有生生不息的孕育能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為深知「知其榮,守其辱」的道理,所以不自私,懂得功成身退,那麼就能夠重新回歸自然的狀態。

老子的哲學充滿辯證思想,既然有「辱」為上者,自然也有以「辱」為下,「寵」為上者。

老子說的「樸散則為器」就是「寵」為上者,所以「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這樣的人,聖人會輔助他,讓他成為」官長「,也就是天下的管理者。

王弼說「大制者,以天下之心為心,故無割也」,以天下為己任的管理者,能夠順天下萬物的自然之性,無為而治,所以也沒有多少過錯。

由此可見「大智不割」也是「三知三守」的一種表現形式,這個道理告訴我們,無為而治並非什麼也不做,而是順其自然,順應自然萬物的特點,沒有扭曲,也沒有太多的幹涉自然萬物,最大限度地遵循了大道的規律,這才是老子哲學的真正的人生哲理。

相關焦點

  • 老子「知其雄,守其雌」,是常德,是天地乾坤之道,更是人生哲理
    老子《道德經》的自然哲學思想,作為中國傳統哲學文化傳承至今,以唯物的自然哲學詮釋著東方文化思想,也讓我們從中體悟出了很多深刻的人生哲理,讓我們能夠不斷的在思考中得到人生的真諦。老子《道德經》中「知其雄,守其雌」的哲學,說出了天地乾坤之道的人生哲理,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生命了的意義。
  •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奮鬥半生卻一事無成,只因你不懂這三知三守
    上一章裡,老子通過具體的人和事給我們講述了聖人無為而治的待人接物之道以及他所推崇的理想的社會人際關係。然而,還是那句話,知道不等於能做到,想要掌握老子所說的要妙並達到襲明的境界,修煉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知道,老子在第十章裡給我們講述了修身的三個要訣:修神,練氣,淨心。
  •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中」為無為之法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是第五章中的一段話。對這句話的解釋也有很多,通常的說法是,這段話老子用風箱來比喻天地,風箱中間空的,拉動時有風,但是在動的過程中,風箱中間的「軸」確保持自身位置不變,老子是想告訴人們,只有找到事物穩定的狀態,就找到了事物的本質,這種去找事物「中」的辦法,就叫做守中。
  • 老子《道德經》中的成語,各個蘊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學會受用無窮
    雖然只有5000字,但該書字字珠璣,句句哲理。有些句子後來形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據統計,大約我們常用的成語出自道德經的有100多個。包括:功成身退、暴風驟雨、虛懷若谷、受寵若驚、紫氣東來、自知之明、知足常樂等等。《老子》中成語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
  • 老子「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怎樣理解
    老子把「道」看作是宇宙萬物生成的本源,也是維護萬物正常運行的準則,更是掌控萬物生死存亡的基礎。在老子眼裡,世間萬物皆有「道」,「道」無形卻蘊含無窮無盡的能量,超越了所有世俗生活的經驗,長存於天地之間,接近於自然法則。按照「道」之準則來做事和處世,返璞歸真,才能成為人生智者。
  • 《道德經》中「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真正道理!
    老子《道德經》的智慧在於,書中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和名流大咖,下至黎民百姓和江湖之士,幾乎所有的人,都從《道德經》的智慧中,汲取了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人生方向。其中「無為而治」是老子「道論」的基礎,老子「道論」的基本思想可概括為「天道自然觀」。老子「無為而治」和「道論」來自於《道德經》第二章中的一句話,這句話是: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 道家哲學「無為」觀解析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 老子《道德經》中的「無為」,應該怎樣理解?
    《道德經》中的 「無為」是老子自然哲學中的重要概念。如果我們想要學習老子《道德經》的哲學智慧,那麼就得正確解析老子的「無為」思想。只有正確理解老子的「無為」含義,才能從老子《道德經》中體悟出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觀,才能為我們的生活提供積極的指導作用。
  • 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真解,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相當於圖書館館長),是中國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道家學派(道家學說)創始人,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主要思想著作是《道德經》,這是老子在出關隱居經過函谷關時,守將尹喜要求老子寫的。《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也是中華文化的根基之作。老子的學說被莊子發展。
  • 老子思想中的「樸」之道如此微小柔弱,為何還要守「樸」?
    老子認為德是遵從大道的體現,一張一翕符合「守之於樸,萬物自賓,始制有名,知止不殆」的思想,這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守「樸」由為重要。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老子曾在《道德經》開篇如此說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無法準確描述的,老子又說「道常無名」,道的名字不是固定的,大可以叫「太」,小可以叫「樸」,這都是道的名字,因為老子曾經說過,真正的道是無法描述的,所以這裡的「樸」也是勉強的叫法,總之「樸」微小到比塵埃還要小,但是「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
  •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有何奧秘?
    一千個中國人讀《山海經》可能有800個被千奇百怪的生物笑倒,一千個中國人讀《道德經》可能有一千種理解,有的從中看到大道,有的看到陰謀詭計,有的看到修身養性……「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可稱為「三知三守」,出自《道德經》。原句是這樣: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 道德經第10章下:企業家和超級富豪都要先明白老子的內聖外王之道
    上一期我們講了老子修身養性的三要素,由載營魄抱一而無離,專氣致柔如嬰兒,到達滌除玄鑑而無疵的內養之道,便可達到內聖境界。那麼如何從內聖的修身之道推及外王的用世之道呢,接下來老子就給出了統治者和管理者參與社會活動和政治事務的指導思想,那就是無為,守雌和棄智。總的原則還是無為而治。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內聖外王,肯定是要先談治國之道。所謂治國就是治民,要治民必先愛民!
  • 老子的「道」讓外國專家頭疼,研究得出結論:老子是世界哲學鼻祖
    老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創作的《道德經》對後世影響非常大,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老子在《道德經》第三章裡,提出了他的主張思想「無為」,他主張「不尚賢」、「使民無知、無欲」,設想要人們回到一種無矛盾的「無為」境界,主張令事物順其自然的發展。
  •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德道經》之二十
    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他的精神境界可能還是像小孩子一樣天真爛漫,用《老子》表達的方式,一個人也應該知其益,守其損。」《中國哲學史新編》)。高明說:「『為學』指鑽研學問,因日積月累,知識日益淵博。『聞道』靠自我修養,要求靜觀玄覽,……復返純樸。」求學一天比一天增加<知見>,求道一天比一天減少<智巧>。減少又減少,一直到「無為」的境地。
  • 老子哲學思想帶給我們的啟示:順其自然做好當下
    老子的哲學思想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具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意義,對於我們的社會發展,個人成長具有深刻的影響,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分析一下老子的哲學思想給我們帶來的啟示。在無為而治的基礎上,老子認為最理想的社會和政治是小國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業,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老子所嚮往的政治生活。當然,中國地大物博,不可能像老子所說的那樣,做一個小國寡民的社會。但是我們要學習的是安居樂業的精神理念。
  • 談談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篤」這六個字
    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篤」雖然只是簡單的六個字,卻是老子思想的極大體現。 老子是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他的思想不但非常富有哲理,還具有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他是道家的始祖,在思想上除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 、動、靜,陰、陽,還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探究導學案
    【學習目標】1、掌握文中重點文言詞語的含義和用法,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2、探究道家哲學思想的思辨性,分析老莊的哲學之道對當今社會所起到的積極意義【學習過程】一、導入老子曾擔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學而聞名,孔子曾入周向他問禮。春秋末年,天下大亂,老子欲棄官歸隱,遂騎青牛西行。到靈寶函谷關時,受關令尹喜之請著《道德經》。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他的思想核心是「道」。他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無論什麼事都要遵循本源,並且要遵循發展的規律,不能強加幹涉,要尊重自然。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
  • 儒釋道三教的內涵及人生智慧
    因此,老子主張「挫銳解紛」、「和光同塵」、「穀神不死」、「復歸其根」、「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無為而無不為」、「無用而無不用」。這些話語論證滯留物用、執著有為對於心體的遮蔽,論證攝心歸寂、內自反觀、炯然明覺、澄然虛靜的意義,著重強調了人生向道德和超越境界的升華。03老子提出萬物都是相互依存、此消彼長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 《老子》:強求「知人」是自我偏執的小智,知己者自勝才是真強大
    世人將眼光看向「外界」,老子則呼籲世人,將眼光轉向自己。這之中,有道家無為之意為基,同時也展現了道家老子在自我修養上精妙的處世智慧。1、知人不如自知,勝人不如勝己:私慾應「無為」,修養自我當「有為」先來簡單說說理論層面的道家之勝人不如勝己、知人不如知己吧。
  • 莊子學說有何哲理之美?
    莊子在出世與入世之間,他選擇了出世、無為。這種安貧樂道的精神給了中國文人一片可以休息的土壤和桃花源。相對於儒家的入世、法家的功利,道家的思想是那麼崇尚「無為」。而道的根本又是什麼?莊子名周,字子休。後人稱之為「南華真人」。他繼承了老子的道家學說並加以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