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筆記|勉強的饒恕與甘心樂意的饒恕有何不同

2020-12-09 整理自己的心情

#聖經筆記#

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的是內容是聖經腓利門書14節。

單從這一節經文來看,顯然保羅希望腓利門的好行為是出自於自己的甘心樂意,而不是因為保羅的話語而勉強答應。

那麼保羅究竟又為什麼會說這句話呢?

這就需要我們到聖經腓利門書中去尋找答案了。

腓利門書是一封有關代求的書信,也是保羅書信中最短的一封書信,和歌羅西書,腓利比書一樣也是保羅在獄中所寫的。

保羅寫這封書信的目的就是為了替阿尼西母向腓利門求情,希望腓利門能夠饒恕阿尼西母過去的錯誤行為。

然而,保羅又不希望腓利門因為他的求情而勉強答應饒恕阿尼西母,而是希望腓利門能夠甘心樂意的赦免阿尼西母。

保羅告訴腓利門,現在的阿尼西母已經改變了,已經不是原來的阿尼西母了。

【腓利門書11】他從前與你是沒有益處,但如今與你我都有益處。

保羅還告訴腓利門他原本是打算留下阿尼西母的,只是因為不知道腓利門的意思究竟如何,所以,最終他還是打發阿尼西母回腓利門那裡去了!

【腓利門書13】我本來有意將他留下,在我為福音所受的捆鎖中替你伺候我。

最後,保羅還對阿尼西母的轉變做了間接的肯定,並且他深信腓利門一定會饒恕阿尼西母。

【腓利門書17/21】你若以我為同伴,就收納他,如同收納我一樣。他若虧負你,或欠你什麼,都歸在我的帳上,我必償還。……我寫信給你,深信你比順服,知道你所行的必要勝過於我所說的。

從腓利門書14節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保羅沒有使用命令與吩咐的口吻,而是選擇了懇求與商量的口氣。關於這一點保羅在腓利門書8/10節中,保羅也曾直接對腓利門講明。

【腓利門書8/10】我雖然靠著基督能放膽吩咐你合宜的事,然而像我這有年紀的保羅,現在又是為基督被囚的,寧可憑著愛心求你,就是為我在捆鎖中所生的兒子阿尼西母求你。

保羅對腓利門不用命令和吩咐的口吻,而是選擇使用懇求的語氣,表明他對腓利門的相信與尊重之心。

保羅對待腓利門的態度,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與人相處時,出於愛心的懇求,要比使用的命令與吩咐的語氣更好。

出於勉強的饒恕,對於我們自己內心裏面的壓力和仇恨的釋放是無益的!出於勉強的饒恕,只會讓我們心中的憤怒不斷增加,而不是讓我們內心裏面的憤怒不斷減少。

甘心樂意的饒恕,卻不是如此!

甘心樂意的饒恕,能夠真正使我們的內心得到釋放和解脫,使我們原本不斷翻江倒海的內心得以恢復平靜安穩的狀態。

如果說出於甘心樂意的饒恕所帶給我們的是天堂的話,那麼出於勉強的饒恕所帶給我們的就是地獄。

天堂和地獄,其實就在我們的一念之間。

我們內心裏面的仇恨,只會讓我們的心情變得更差,而不會變得更好。

當你的內心充滿了仇恨的時候,你可以嘗試著換一個角度去看到問題和思考問題——想一下,如果你是對方你會如何作?

這個方法對於我來說很管用!

當我嘗試著去理解對方為什麼會這樣做的時候,也間接的除去了存在於我的心中和眼中迷霧,使我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和缺點。

換位思考是一個好方法,既有助於我們內心憤怒的釋放,也有助於我們除去那遮蓋我們的迷霧,使我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和缺點。

由此可見,勉強的饒恕對於問題的真正解決無益,甘心樂意的饒恕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

因為甘心樂意的饒恕,既釋放了別人,也釋放了自己。

愁苦是一個悲觀的少年,由於父親年幼之時的拋棄,使愁苦變成了一個沉默寡言滿臉愁苦的人。

今天愁苦已經能夠自己照顧自己了,但是那個曾經拋棄他的男人也回來了。

第一次,他祈求愁苦的原諒,愁苦猶豫了!

他告訴那個男人說:「給我一點時間,畢竟我們這麼長時間……我需要適應一下。」

對方聽後,滿臉笑容的走了。

過了不久,那個男人又來了,而且還帶來了親戚朋友和周圍的鄰居。

當看到這些以後愁苦的臉一下子就變了,語氣生冷的說:「你來幹什麼?」

對方說:「我來祈求你的原諒!」對方笑呵呵地說。

愁苦看著周圍的親戚朋友和鄰居,再看看眼前這個男人,心中最後一點希望被眼前這個男人掐滅了。

「唉!」愁苦無奈地嘆了一口氣。

「你走吧!我原諒你了!」

對方聽後就高高興興的走了。

周圍的人看到這裡那還不知道自己被利用了,有心想勸說幾句,但又不知道如何開口。

這時一個老人從門外走進來說:「大家都回去吧!我陪愁苦說一會兒話。」

大家看看老者,又看看愁苦,最後都慢慢的離去了!

當眾人都離去以後,老人說:「愁苦!你現在很生氣,是吧!」

「道理爺爺!我……其實……」愁苦吞吞吐吐地說。

「你其實並不恨他,就是對於他的行為你無法接受,讓你感覺很不舒服,對嗎?」老人慢悠悠地講到。

「我……」

愁苦又想說話,卻被老人打斷了。

老人說:「你現在聽我說,好嗎?」

愁苦聽後,想了一下,然後點了點頭。

老人看到愁苦點了點頭,就繼續說道:「你父親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最了解了!他是我看著長大的,他那點心思我一清二楚。

當我得知他告訴大家已經求的你的原諒,並打算把你接回去的時候,我就知道要出事。他一定是打算借著眾人讓你答應原諒他,使他暫時能夠有理由住下來。

可是,我還是來晚了!我讓大家都離開就是想問你一句話:『你為了他而生氣值得嗎?』你自己好好想一想吧!」老人說完之後,就走了!

愁苦一個人在院子裡自言自語地重複說著:「值得嗎?……值得嗎?……真的值得嗎?」

良久之後愁苦嘆了一口氣說:「唉!我真實太傻了!竟然為了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弟兄姐妹們,為了別人的錯誤來懲罰我們自己這的嗎?

如果你是愁苦你會如何選擇呢?

仇恨是在懲罰自己,寬容是在釋放自己。

勉強的人心存憤怒,甘心的人內心平靜。

生命怪圈|心靈的更新與重複

自我治療|我們的未來會因我們的選擇而發生不可預測的變化

「自我治療」沒有愛心的人,不會思想自己的行為對錯

「聖經筆記」我們當存剛強、仁愛、謹守的心

相關焦點

  • 樂於饒恕的上帝:沒有一個罪孽大到神也無法饒恕
    沒有什麼罪大到一個程度,是連神都無法饒恕的,神的心意就是樂意赦免。因為祂收納我們為祂的兒女!在聖經中,主耶穌曾經特別引用一個浪子的比喻來說明神對人愛的接納和饒恕。故事中,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這句話,實際上是大大的不孝和對父親的得罪。因為在古代產業是在父親過世之後,才分的。他這樣的話,無異於咒詛父親死亡,但是他父親還是把產業分給他了。
  • 饒恕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主耶穌在聖經當中,曾屢次教導我們要饒恕人。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太6:14/15~我們的主本為良善,祂樂意饒恕人。若不是祂先饒恕了我們,我們這群罪人,誰能在祂面前站立得住呢?所以我們也要像主那樣,學會饒恕別人。
  • 【饒恕】被饒恕的需要,饒恕帶來祝福(15分鐘語音)
    聖經說:「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賽五十三6)我們無法選擇是否帶著罪性出生,因為我們都繼承了罪性。但是,我們的罪性仍然需要潔淨,而我們的罪仍然需要饒恕,因此,「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祂(耶穌)身上。」(賽五十三6)即使不曾犯過「大罪」,我們都在某些方面犯了罪,和神的聖潔同在隔絕(參羅三23)。然而,神能夠完全饒恕我們,並恢復我們和祂的關係。我們必須領受耶穌為我們在十字架所作的犧牲。
  • 饒恕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加語音)
    作者/葡萄枝  播音/曉萍主耶穌在聖經當中,曾屢次教導我們要饒恕人。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太6:14/15~我們的主本為良善,祂樂意饒恕人。若不是祂先饒恕了我們,我們這群罪人,誰能在祂面前站立得住呢?所以我們也要像主那樣,學會饒恕別人。
  • 常讀7句聖經金句 得著力量饒恕他人
    出於肉體確實難以做到,難出於神的愛激勵時,神的愛會催逼我們去饒恕他人。我們不是因著自己的能力去饒恕那些得罪我們的人,而是因為神先饒恕了我們一切的罪孽過犯,因著神這樣的大愛,我們才能效仿祂去學會饒恕別人。聖經裡用了一個比喻,有個僕人欠了他主人一千萬銀子,這是一筆驚人的債務,那個僕人沒有辦法還清,就俯伏來拜他的主,說:「主啊,寬容我,將來我都要還清。」主人動了慈心,就赦免了他的債務。
  • 我當饒恕他人幾次?
    這樣的想法與做法你有嗎?曾經的我就是這樣,是個記仇的人。但後來我明白了。饒恕他人首先得釋放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也就是饒恕他人,首先受益處的是我們自己!然後覺得對自己有益處的,為何不改變呢!原來上帝的話語都是對我們好的。親愛的家人們,當我們認識到這個時,我們也會有分辨的心。我們明白了:原來之前所看的電視劇中那些以報仇為人生目標的人活著是多麼的苦毒與不幸啊!
  • 7節關於饒恕的經文
    聖經中有許多鼓勵人和安慰人的話語,每句經文都有著很深的屬靈含義,在這許多經文中也有很多教導人生重要的智慧,在這裡筆者為大家列出了關於我們饒恕別人的7節經文,讓我們共同默想關於饒恕。
  • 饒恕——源於上帝的愛!
    「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以弗所書四:31-32)有一個小故事說:上帝交代天使來到人間,替衪取回人世上「最寶貴的眼淚」。
  • 效法基督的愛,隨時選擇饒恕
    2不饒恕的現狀世人是無窮的恨,冤冤相報何時了。伊斯蘭教了的教義是自己的公義 於是就是必須報復。猶太教的也是以牙還牙的公義。唯獨基督是饒恕的救主。他自己選擇饒恕,也讓人饒恕。金庸小說裡也都是冤冤相報何時了的故事。人類當中,也從來都是如此。聖經說,不解怨的和苦毒的。不饒恕是人類的頑疾。因為人類的不解怨,因為中東之間沒有饒恕的精神,以至於它永遠也沒有解決的可能。
  • 恩典之聲:從4個聖經小故事中學會「饒恕」(2016-4-26)
    我們雖然自己不知道該如何去饒恕,然而通過聖經,我們可以學會饒恕的功課。一.約瑟饒恕哥哥們「約瑟到了他哥哥們那裡,他們就剝了他的外衣,就是他穿的那件彩衣,把他丟在坑裡。那坑是空的,裡頭沒有水。他們坐下吃飯,舉目觀看,見有一夥米甸的以實瑪利人從基列來,用駱駝馱著香料,乳香,沒藥,要帶下埃及去。
  • 祈禱的力量源自饒恕(附音頻)
    饒恕的井主禱文中教導我們:「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主耶穌在這裡提到了「饒恕」與「被饒恕」。薩米·蒂皮特解釋說:「當上帝饒恕我們時,我們就有了饒恕他人的超然力量。上帝在我們裡面放置了一口饒恕的井。當別人傷害我們時,我們只需要到那井邊汲取上帝的恩典去饒恕他人。」
  • 饒恕那傷害你的人幾次呢?七十個七次夠嗎?
    不過,親愛的弟兄姐妹,聖經告訴我們,在神眼中沒有「比較好的罪人」和「很糟糕的罪人」之分。因為無論是誰,沒有一個人能完全遵守神完美的律法。親愛的弟兄姐妹,饒恕絕是不能勉強的,只有當你強烈地意識到自己的罪都已被赦免,你才會在被愛中給出饒恕。「牧師,你怎麼能說我觸犯了神的誡命呢?我又沒有犯殺人、偷竊、搶劫等等的罪。」
  • 饒恕別人,實際上是放過自己
    說這話的是我的一個初中女生同學,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月收入在3萬+,典型的單身貴族,生在一個好家庭,父母都有工作,男朋友的工資也不少。按照常理來說,她已經得到了一般人想要追求的幸福。但是為什麼她和我說這句話呢?因為前段時間,公司裡面發生了一些變故,使她和她的競爭對手有一個同臺較量的機會,可以有一個人晉升。她信心滿滿地準備,想要晉升。
  • 禱告|彼此饒恕……
    人的一生,至少要有三種饒恕:第一,饒恕自己,因為,你不可能完美無缺;第二,你的敵人,因為你的憤怒之火只能燒到自己;第三,饒恕朋友,因為越是親密的朋友,越可能給你帶來傷害。彼得曾經問耶穌說:「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嗎?」(太18:21)主耶穌告訴他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太18:22)。
  • 「我恨你,我憑什麼要饒恕你?」——論饒恕和新性情
    1.4 饒恕的第一條原因——神是饒恕的榜樣,神如此思考如此做我們需要反思的是既然神放下了自己公義的姿態和公義的要求,我們這些信徒就當就了他去,也以他的榜樣作為自己努力的方向。神放下自己應得的權利,把有礙於我們的字據撤去。律法是有利於神審判的字句,是神的產業。但是神卻把他看成是有礙於我們的字句。
  • 恩典之聲:饒恕七十個七次——饒恕的力量從主而來(下)(2016-8-8)
    看馬太福音18章裡的記載,彼得問耶穌:「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嗎?(太181:2)」。彼得這裡的問話是有原因的:「7」是猶太人當中代表「完全」的數字。一般來說,若是得罪了別人,會得到他三次的饒恕,第四次就不一定會被饒恕。
  • 恩典之聲:饒恕(一):饒恕弟兄不是到七次 乃是到七十個七次(2017-5...
    配圖來源:攝圖網 馬太福音裡記載,彼得來找耶穌,問他:「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太18:21-22)要饒恕一個人容易嗎?實在是不容易。可能要饒恕一次、兩次容易,但若對方一直做錯,我們需要一直饒恕下去,確實很難。因此有人會說:「該饒恕的時候就饒恕。但對方一直做錯,就不能一直饒恕,因為不斷地饒恕就是在包庇他繼續犯罪、做錯。」所以這裡彼得來問:「饒恕幾次呢?到七次可以嗎?」「七」在猶太人裡面,是完全的意思。能饒恕一個人到七次,是不容易的。
  • 經文美圖|主耶穌怎樣饒恕我們,我們也要怎樣饒恕人
    新生命|公義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馬太福音6:14-15)新生命|公義約瑟對他們說:「不要害怕,我豈能代替神呢?(創世記50:19-20)新生命|公義若是你的弟兄得罪你,就勸戒他;他若懊悔,就饒恕他。倘若他一天七次得罪你,又七次迴轉,說:「我懊悔了」,你總要饒恕他。(路加福音17:3-4)新生命|公義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
  • 福音時評:從美國教堂槍擊案遇難者家屬原諒疑犯再思饒恕的真諦
    聖經中記載了耶穌關於愛仇敵和饒恕的教導。他說,「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你們若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彼得問饒恕弟兄7次可以不可以,耶穌回答說要饒恕七十個七次,意指無條件地饒恕。在永恆的世界裡,那些信靠耶穌的人所犯之罪,神都已經完全赦免了。
  • 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
    然後祂說明了饒恕的真實依據,以及心懷不饒恕之精神的危險性。在比喻中,祂說到有一位國王如何對待那些辦理他政府事務的官吏。有些官吏所經手的,是巨額的公款。當國王審查他們的帳目時,有一個人被帶到國王面前。他的帳本表明,他虧空了主人一筆高達一千萬兩銀子的巨款。他既無法償還,王就根據當時的慣例,下令將他和他所有的財產都變賣了,來清償這筆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