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解讀 | 聖彼得大教堂

2021-02-13 瑞馳文化交流


編輯 | 海棠   設計 | 隱蓮

聖彼得大教堂又稱聖伯多祿大殿(拉丁語:Basilica Sancti Petri;義大利語: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建於1506年至1626年,是羅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也是全世界第一大教堂。聖彼得大教堂擁有多達百件的藝術瑰寶,因其無與倫比的藝術價值,也被視為一座偉大的藝術殿堂。


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於公元326年-333年在聖彼得墓地上修建的一座長方形會堂,稱老聖彼得大教堂,後毀於戰亂。1506年再次破土動工,開始了長達120年的重建。先後由義大利最優秀的建築師布拉曼特、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德拉·波爾塔和卡洛·馬泰爾、貝尼尼相繼主持設計和施工,這座建築凝聚了眾多頂級建築大師的智慧。1626年11月18日正式宣告落成,稱新聖彼得大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從興建、到經歷多次的擴建和改建,再到最後裝飾完畢,總共經歷了1300多年的歷史。

大教堂整體呈現長方形,整棟建築呈現出一個拉丁十字架的結構,造型非常傳統而神聖。

以上設計圖稿按時間先後順序分別是布拉曼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以及瑪德爾諾的方案,可以看出設計方案在希臘十字與拉丁十字之間來回反覆。

作為最傑出的文藝復興建築和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其佔地面積2.3萬平方米,室內面積1.5萬平方米,可容納6萬人。教堂長213米,寬137米,高46米,中央的穹窿直徑42米,大圓頂上的十字架尖端距地面約138米,是羅馬城的最高點。 

大教堂的外觀宏偉壯麗,以中線為軸8根圓柱對稱立在中間,科林斯式的四隻巨大方柱排在兩側。柱間有5扇大門,自右向左依次為聖門、聖事門、中門、善惡門、死門,每扇大門上都刻有聖經人物或故事的浮雕畫。

教堂有三件引人注目的雕刻藝術傑作,分別是米開朗基羅的雕塑《聖殤》、貝尼尼的青銅華蓋以及聖彼得青銅寶座,均是精美絕倫、震撼心靈的藝術傑作。

在大殿的右側,母愛小堂中的《聖殤》被稱為教堂中最優雅的作品,這是米開朗琪羅24歲時的傑作。

《聖殤》 雲石雕像  米開朗基羅

聖母懷抱死去兒子的悲痛感和對上帝旨意的順從感在作品中刻畫得淋漓盡致。這裡所展現的偉大的母愛,令觀者動容。整座雕塑充斥著一種寧靜而不容侵犯的氣場,感受到石破天驚之美。

這是米開朗基羅唯一留有姓名的作品。雕像被細緻入微地打磨,甚至使用天鵝絨進行摩擦,直到石像表面完全平滑光亮為止,這一切都賦予了石頭以生命力,使作品顯得異常光彩奪目。1964年,《聖殤》曾被運往美國紐約展覽過19個月,這是該原作至今唯一的一次離開梵蒂岡展出。

備註:該雕像的賞析詳情請閱讀☞ 米開朗基羅,天降人間的大師!

☝ 貝尼尼於1633年設計的亭臺式聖彼得青銅華蓋。

在大教堂內,巴洛克式華蓋永遠不會逃出你的視線。這件立於教宗祭臺上的鍍金青銅華蓋是貝爾尼尼25歲時設計,花了9年時間雕制而成的。

但最初的設計手稿卻是由另一位天才建築師波洛米尼完成的,該手稿被溫莎王室收藏至今。

4根近20米高的金色螺旋鉸鏈形銅柱撐起巨大的華蓋,每根銅柱分為三節:下節由絳色形似麥芽糖螺旋形線條雕刻而成,中節和上節全部裝飾有巴爾貝裡尼家族(教皇烏爾班八世的家族)的紋章圖形——蜜蜂、太陽和月桂卷鬚,無數飛舞穿梭的小蜜蜂穿插點綴在枝葉之間。



蓋頂由豪華的旋簷和呈角型的雕像組成,最頂端是一個鍍金青銅球體和十字架,總重37000公斤。這是全世界最大,也是最重的銅鑄物,然而貝尼尼鑄刻的螺旋柱卻使它顯得輕盈。

華蓋高30米,即使矗立在138米高的穹頂下依然顯示出「青銅華蓋」的大氣磅礴之勢,雄偉壯觀。一束陽光從圓穹照進殿堂,給肅穆、幽暗的教堂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那圓穹仿佛是通向天堂的大門。

華蓋正中是一隻光芒四射的鴿子。華蓋上四角各有一位鍍金的守護天使,前後是兩對小天使,或舉著聖彼得的三重皇冠和兩把鑰匙,或拿著聖保羅的寶劍和經卷,中間的鍍金銅球上豎立著十字架。


祭臺四周是瑪德諾設計的雲母欄杆,半圓形欄杆上點燃著99盞長明燈,下方則是聖彼得的墓。

只有教皇才可以在這座祭壇上面對東升的旭日,當著朝聖者舉行彌撒。


在青銅華蓋的後面,正殿的最裡面是貝尼尼在1647-1653年完成的另一件驚世之作——聖彼得寶座。

這是一件鍍金的青銅寶座,它是由一把寬大的鍍銅木椅和一組金光四射的巨大青銅雕塑群組成。寶座上方是光芒四射的榮耀龕及象牙飾物的木椅,椅背上有兩個小天使,手持開啟天國的鑰匙和教皇三重冠。


許多小天使圍繞著光芒四射的太陽,而這太陽就是整個青銅群雕的中心—一塊鑲嵌有聖靈鴿子的圓形「彩色玻璃」,鴿子雙翼展開達1.5米之長。


這扇光明透亮的窗子並不是「彩色玻璃」,而是由產自義大利的雪花石磨成的,打磨的竟然像玻璃一樣薄,一樣透明。經過西斜的陽光的透射,那栩栩如生、展翅飛翔的白鴿好像正朝向你飛來。


由於建設期間,教堂仍需主持儀式,老聖彼得大教堂是隨建築進度逐步拆除的,其中部分還存留到了十七世紀。有一些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的溼壁畫和其他藝術品,現保存在梵蒂岡宮和梵蒂岡博物館中,人們可以從中逼真地了解舊聖彼得大教堂的形象。

聖彼得大教堂呈羅馬式建築和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具有明顯的文藝復興時期提倡的古典主義形式,主要特徵是羅馬式的圓頂穹窿和希臘式的石柱式及平的過梁相結合。

大教堂內部金碧輝煌,光線幽暗,神秘莫測。整座建築全部採用大理石砌築而成,所有畫像也都是用不同顏色大理石拼接成圖,工程十分浩大。

主殿堂兩側各有6根石柱,將大廳分為三條通道,中間一條最寬,達25米。130多米高的穹頂結構由將近800根柱子支撐,殿堂長186米,總面積15000平方米,可容納6萬人,其宏偉令人震撼。

高大的石柱和牆壁、拱形的殿頂,到處都是色彩豔麗的圖案、栩栩如生的雕像、精美細緻的浮雕,彩色大理石鋪成的地面光亮照人。金碧輝煌的堂頂,其豪華壯麗,筆墨實難形容。


聖彼得教堂建於1700年前,在500年前教堂擴建時就用黃金打造的這個黃金屋頂,可算是一個奇蹟。


聖彼得大教堂很好的繼承了東歐的拱券與拱頂,以及帆拱的承重結構。在教堂內部可以看出其建築結構,高大的筒形拱將穹頂的側推力傳到拱券上,使大教堂既營造了寬闊的內部空間,又將飽滿的穹頂高聳地託起,向世人展示著這一傑作。

在東西方向每兩根巨柱之間,有穹窿相連,它也是通向兩旁的過道。

大教堂內還有很多小堂供前來祈禱的人使用,不對遊客開放。

巨柱的外部和相鄰的兩個小經堂交結的牆垣之間,又形成一個小穹窿。

大教堂共有13個圓頂,除了中間的大穹頂,還有2個中型和10個小型穹頂。由此可以想像,大堂和兩側的小堂之間,巨柱的前後左右,十幾個穹窿水平相連,高低相錯,大小相間,宛如十幾個倒垂的蓮花花瓣飄浮在大堂之上,愈顯得聖彼得大教堂高大寬闊,四通八達,精巧非凡。

☝ 聖彼得青銅像由阿諾弗·迪·卡比諾(Arnolfo di Cambio)作於1300年(一說為公元5世紀遺物)。耶穌基督的首徒彼得閉目端坐,左手緊握兩把天國大門鑰匙,右手戟指向天。銅像頭頂上的金屬圈是聖人的標記,他舉起的右手代表祝福。

銅像前總是排著長隊,信徒們虔誠地親吻或撫摩聖人的右腳,希望得到聖人的祝福。銅像背景看似織錦,實則為馬賽克鑲嵌而成。

☝ 大教堂右邊的第一扇大門就是「聖門」。聖門平時關閉,每隔25年的聖誕夜才打開一次,有幸開啟聖門的那位教皇需將自己的徽章刻在門上的浮雕下方。現在門上已有27枚徽章,證明已有27位教皇開門27次。

☝ 這是剛走進大門處的兩個小天使手捧聖水缸的雕塑。這對天真可愛的小天使給人一種安慰,美好的感覺油然而生。

☝ 門廊頂部的徽章

☝ 門廊牆上的《聖彼得像》。他手持一金一銀兩把上天堂的鑰匙,這是耶穌回天國前交給他的。

聖彼得大教堂就是一座雕塑和繪畫藝術的寶庫。穹頂內壁的馬賽克壁畫以及歷代教皇、聖人的大理石雕像,畫面生動,栩栩如生。壁畫都是用馬賽克鑲嵌出的藝術品,採用天然礦石燒制出來的顏色繪製的。

大教堂內共設有45個祭壇,每個祭壇上都有大幅的祭壇畫,以下這兩幅皆是建築師依據原作繪製的馬賽克鑲嵌畫。


《主顯聖容》,拉斐爾(Raphael),1520年,馬賽克,1806-1815

這是拉斐爾的封筆之作《主顯聖容》的複製品,真品收藏於梵蒂岡博物館。1797年,拿破崙把它帶到法國,由六位藝術家花了9年時間用馬賽克鑲嵌而成,1815年被帶回至梵蒂岡。這幅畫色彩光輝照人,氣勢磅礴。

《謊言》,蘭卡裡(Roncalli),1599-1604,馬賽克,1725-1727

每一棟建築都離不開雕刻,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仿佛在述說歷史,也見證和記載著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歷程。大教堂整體建築用料考究,不同顏色、文理的大理石用在不同類型的建築上格外出彩。


大教堂中共有450餘尊雕像,主祭臺周圍有四尊巴洛克時期的雕像非常值得觀賞。在支撐大教堂穹頂的四大立柱之下各有一個壁龕,分別安置著四座10米高的聖人雕像。

☝上圖從左至右,依次是聖朗基努斯、聖維羅妮卡、聖安德魯和聖海倫娜,壁雕分別對應四位聖人的標誌性器物——聖矛、聖容面紗、X形十字架、耶穌受難十字架。

壁龕上方的露臺分別是以四位聖人為名的經堂。


《聖朗基努斯》 貝爾尼尼  1639年 

朗基努斯是負責對耶穌執行釘十字架刑罰的古羅馬軍人。該刑罰的殘忍在於被釘者不會馬上死去,長時間的煎熬會讓人因失血昏迷,然後氣絕身亡。但行刑的士兵往往不願等那麼久,會用長矛刺破被釘者的身體加速其死亡。當朗基努斯用矛去刺耶穌身體時,鮮血噴濺而出,濺到了他的眼中,原本高度近視的雙眼竟神奇地恢復了視力。他認為這是神的力量,於是放下殺人的長矛,接受洗禮皈依基督教。他使用過的這杆長矛也成為聖矛,擁有戰無不勝的神力。


《聖維羅妮卡》 莫奇  1646年 

維羅妮卡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當看到耶穌背著沉重的十字架艱難地走向行刑地各各他山(Golgotha)時,她趕在半路遞給耶穌一方汗巾讓他擦拭額頭的汗水,耶穌擦完汗又遞還給她,耶穌臉部的輪廓就神奇般地印在了汗巾上。維洛尼卡是拉丁文「勝利的使者」的意思。據說此面紗至今保存在石像上的小房內,每年聖周五向遊客展示一次。


《聖安德魯》,荷蘭  杜奎斯諾伊 1633年 

安德魯是彼得的弟弟,也被耶穌揀選為十二門徒之一。他在希臘的佩特雷被羅馬當局抓住,當要執行釘十字架刑罰時,他與彼得一樣認為自己不配採用與耶穌相同的方式,與彼得的倒釘不同,他選擇的是釘在X形十字架上,這也成為他的一個重要標誌。這位荷蘭雕塑家最著名的作品是比利時布魯塞爾市中心那座雕像「撒尿小於連」。


《聖海倫娜》 鮑爾濟  1639年

主祭臺右側第一座雕像,扶著十字架的女性是君士坦丁大帝(頒布《米蘭敕令》,給予基督教合法地位的羅馬皇帝)的母親。她出生在巴勒斯坦,是非常虔誠的基督徒。據說她曾買下耶穌受審時走過的臺階,並把它們運到羅馬,她還一直尋找耶穌受難的十字架,並在80歲的時候找到。這尊雕像是鮑爾濟1629-1639年完成的作品。

☟ 亞歷山大7世紀念碑

這是教皇亞歷山大七世墓龕,也稱五聖像,與聖心祭壇南北相對而立。紀念碑是貝尼尼在八旬高齡(1678年)製作的生命中最後一件偉大的代表作,也是聖彼得大教堂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當然,有多位藝術家為貝尼尼的這一作品助了一臂之力,其中的四座神像便是出自五位藝術家之手。

慈愛(charity)之神


端坐在上方的是教皇亞歷山大七世,呈跪姿全神禱告,並不理會在柩衣下探頭揮動沙漏警示時日無多的死神骨架。紅色大理石雕鑿成的布幔四周是用白色大理石雕成的四位女神:G. Mazzuoli製作的慈愛(charity)之神、Morelli and Cartari聯手合作的真理(truth)之神、G. Cartari完成的智慧(prudence)之神、L. Balestri完成的正義(justice)之神。

真理(truth)之神

在亞歷山大七世跪坐像的底座下方,貝尼尼用大體量的桃紅色西西里碧玉製作了巨大的棺罩,它有著逼真的紡織物的質感,翻卷著的巨大的褶皺停在雕像下方的門框邊緣,那扇門是通往教堂的一個出口。

死神的骷髏骨架完全是銅鍍金的,就在門框的右上邊,厚重的棺罩下露出半截掙扎的骷髏,上半身還在棺罩下扭動,銅雕的骷髏手舉沙漏正從棺中爬出,提醒著世人死亡的存在。骷髏的腳緊緊地貼在右邊的門框上,無論誰從大門經過,貼在門框上的腳一定就在身邊。

文藝復興在人類發展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而文藝復興晚期的聖彼得大教堂則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建築之一。它本身就是一部沉澱了西方近千年的建築史精華,一個記載著西方建築史上傑出建築大師們的成就典範,同時也載入了世界建築史,成為世界歷史的不朽之作。

推薦閱讀☞ 聖彼得大教堂廣場


☝ 從大教堂下面仰視穹頂

☝ 從穹頂俯瞰大教堂正殿

1606年,教皇保羅五世堅持要將教堂的平面設計再次改成拉丁十字形,令瑪德諾修改教堂正面,加建了三段巴西利卡式大廳,增加兩道柱廊和一個新門面,導致教堂縱深的不合理加長。這次改建嚴重影響了布拉曼特和米開朗琪羅原來設計的藝術效果,前面的巴西利卡也讓穹頂消失在大教堂腳下的視野中,造成了千古遺憾。

聖彼得大教堂穹頂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世界上最大的教堂——聖彼得大教堂
    碩大的穹頂,是聖彼得大教堂的標誌基本簡介聖彼得教堂位於世界上最小的獨立國家梵蒂岡內(1)。教堂的規模之在令人驚嘆,它能容納5萬人,教堂呈十字形,長212米,寬137米,高46米,平面面積為1942平方米,總佔地面積達1.51萬平方米。在1989年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人們現在所看到的教堂已經取代了公元325年左右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修建的老教堂,在原址重建一座新教堂。新建的聖彼得大教堂呈十字架形,有一個巨大的圓頂。
  • 天國之光:聖彼得大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屬於羅馬城內最古老的教堂,但是它目前的結構和前面的廣場只是在十六至十七世紀才完成。它的前身——老聖彼得大教堂建於古代晚期,在君士坦丁大帝治下屹立起來,並在公元326年得到祝聖。為了建造巨大的新教堂,老聖彼得大教堂必須逐步拆除。這座君士坦丁時期的大教堂是中世紀最大的宗教禮拜場所,有五條通道,長119米,寬64米。拆除之後的殘餘保留了下來,用作修建新教堂。
  • 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羅馬許願池等景點關閉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全球戰疫|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羅馬許願池等景點關閉3月9日,在義大利羅馬,人們遊覽許願池。當地時間10日,為了防止新冠疫情蔓延,義大利與梵蒂岡關閉了多處景點,其中包括聖彼得廣場(聖伯多祿廣場)和聖彼得大教堂(聖伯多祿大殿)。據義大利安莎通訊社10日消息,在與義大利政府協調最新政策後,梵蒂岡自3月10日起至4月3日採取更嚴厲的新措施,以防止新冠病毒的蔓延,其中包括不再嚮導遊與遊客開放聖彼得廣場和聖彼得大教堂。
  • 聖彼得大教堂從設計到建成經歷了哪些磨難?
    從此以後,聖彼得大教堂的設計和建造經過幾次曲折反覆,反映著文藝復興運動的進步勢力和漸漸又抬頭的反動勢力的較量。新教皇利奧十世(Leo X,1513-1521在位)任命大畫家拉斐爾繼續主持工程,但要求他在布拉曼特的方案前加一個巴西利卡式大廳,變大教堂為拉丁十字式的,藉口是要把君士坦丁皇帝造的舊教堂全部包容進來。
  • 義大利首都羅馬之旅,聖彼得大教堂,世界上最宏偉的教堂!
    說起羅馬的教堂,可以說在羅馬並不新鮮,大大小小的教堂真的數不勝數。但是今天我們要來看的聖彼得大教堂就有點不一樣了,首先,它是世界上最宏偉教堂。並且是由歷史最著名的雕刻家米開朗基羅設計的。它位於梵蒂岡城的聖彼得廣場上,這個廣場也因為這個教堂而出名。
  • 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最小的國家,最大的教
    聖彼得大教堂聖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其標準名為聖伯多祿大教堂。聖彼得為英語的俗譯。它是基督教大公教會(天主教會)的教堂,也是世界五大教堂之首。
  • 慕尼黑聖彼得大教堂幾乎無人佩戴口罩
    慕尼黑聖彼得大教堂幾乎無人佩戴口罩 澎湃新聞 2020-03-11 19:48 來源:澎湃新聞
  • 視頻遊記:國中之國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聖彼得廣場/教皇/延廷衛兵)
    聖彼得大教堂位於梵蒂岡城國,建於1506年至1626年,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建築,是著名的天主教朝聖地點之一。其佔地2.3萬平方米,可容納超過六萬人,教堂中央是直徑42米的穹窿,頂高約138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 傲嬌小國梵蒂岡,國土面積不如中國公園大,聖彼得大教堂聞名世界
    梵蒂岡是傲嬌的小國,國土面積不如中國的公園大,聖彼得大教堂聞名於世。伴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到國外旅遊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潮流。伴隨著交通運輸網絡日新月異的發展,出國旅遊已成為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存在這樣一個國家,它面積很小,儘管位於義大利首都的中心,但是該國還是一個獨立的小國。
  • 世界第三高教堂,德國的標誌性建築——科隆大教堂
    坐落在德國科隆市中心的科隆大教堂,全名是「查格特 彼得瑪麗亞大教堂」 (Hohe Domkirche St. Peter und Maria),是科隆市的標誌性建築物。在所有教堂中,它的高度居德國第二(僅次於烏爾姆市的烏爾姆大教堂),世界第三。
  • 哥德式建築的傑作:科隆大教堂
    位於德國北萊茵一威斯伐倫州的科隆大教堂是德國最大的教堂,也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教堂之一,是代表中世紀歐洲哥德式建築藝術的傑作,又被稱為聖彼得大教堂。1248年科隆的大主教決定建造哥德式的大教堂,用了80年才完成正殿。1560 年由於德國宗教改革的原因工程被迫停頓下來。
  • 世界第三大教堂---西班牙塞維亞大教堂
    塞維亞大教堂是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區省會城市塞維亞市內的著名宗教名勝,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是僅次於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和義大利米蘭大教堂,位居世界第三位
  • 這個只有天安門廣場大小的城市有一個大教堂,網友:值得理解
    梵蒂岡的城邦是世界上最小的主權國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國家之一,其領土包括聖彼得廣場、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宮殿、梵蒂岡博物館,他的面積只有0.44平方公裡,和天安門廣場一樣大,梵蒂岡是一個充滿藝術和宗教氣息的國家,梵蒂岡在地理上是小國,但是天主教是世界影響力的龐大宗教人口,在政治和文化領域擁有世界影響力。
  • 梵蒂岡的教堂
    它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卻有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聖彼得大教堂,是由歐洲各國天主教人士籌資捐建的。他們的國土幾乎都用來構建這一座教堂。那個國家就叫梵蒂岡。  聖彼得大教堂是世界天主教信仰中心,世界各地的天主教信仰者常來此做禮拜或進行聖事活動。周三上午或特殊宗教活動期間一般不對外開放,如果遇上此情形,遊客將無法入內參觀。
  • 教皇方濟各窗前賜福,底下聖彼得廣場卻因封鎖空無一人,略顯荒涼
    綜合外媒3月15日報導,儘管義大利衛生局要求人們儘可能待在家裡,以防止歐洲疫情蔓延,但當日,教皇方濟各(Pope Francis)卻堅持離開梵蒂岡,造訪羅馬的兩座教堂,為新冠病毒的結束進行祈禱。儘管身體不適,但他依然前往了羅馬的聖瑪麗大教堂,在聖母瑪利亞的聖像前祈禱。梵蒂岡發言人馬泰奧 · 布魯尼(Matteo Bruni)在一份聲明中稱,「席捲義大利和全世界的流行病的終結將會到來。」
  • 地球的美之柏林大教堂,它曾是霍亨索倫皇族的宮廷教堂!
    柏林大教堂(Berliner Dom)建造於1894年~1905年,位於德國柏林市博物館島東端,菩提樹大街上,是威廉二世皇帝時期建造的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新教教堂,也是霍亨索倫王朝的紀念碑。它以前曾是霍亨索倫皇族的宮廷教堂,其家族成員都埋葬在這裡的地下室中。
  • 土耳其將聖索菲亞教堂改為清真寺,打了誰的臉?回顧一下歷史淵源
    7月10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宣布了一個震驚世界的消息,將聖索菲亞大教堂,由博物館改為清真寺。聖索菲亞教堂,最早是基督教大教堂。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大帝穆罕默德二世攻陷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阿雅索菲亞清真寺。
  • 世界各地美麗的大教堂
    從可識別的城市標誌到大教堂變成的博物館,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建築從歷史到現代不一而足,但都令人嘆為觀止。在這裡,我們來看看世界上最美麗的大教堂。 英國國教大教堂和倫敦主教的所在地,現時的聖保羅教堂的建築可以追溯到1675年,此前的大教堂在倫敦大火中被毀。大教堂還是許多歷史事件的所在地,包括溫斯頓·邱吉爾爵士的葬禮,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查爾斯王子與黛安娜·斯賓塞夫人的婚禮結束的和平服務。
  • 【攻略】歐洲最壯觀的十大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標準譯名為「聖伯多祿大教堂」,「聖彼得」為英語的俗譯。該教堂是位於梵蒂岡的一座天主教宗座聖殿,由「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米開朗基羅設計,建於1506至1626年,為天主教會重要的象徵之一。
  • 國外旅遊:柏林大教堂——前世今生
    其實華麗的大教堂還有一段悲慘的歷史,因為在戰爭期間,它被摧毀的很嚴重,現在大教堂那個綠色的圓頂仍然留存著黑色的印記,那些都是當初被大火燒焦的痕跡。教堂裡的本子記錄了當時3月24號飛機失事中死難者的名字,人們都可以在這個本子裡寫出自己內心的想法,表達自己的哀思和痛苦。這裡和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一樣,柏林大教堂可以爬上螺旋樓梯去觀賞城市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