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平安人壽攜手國研經濟研究院產業頭條在京舉辦《險商RQ報告》發布會暨「險商」研討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所原所長任興洲,國研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張麗平,國研中心辦公廳副主任、國研中心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肖慶文,國研中心企業所企業評價研究室主任周健奇,中國經濟時報社副總編輯、產業頭條執行董事王彧,艾瑞諮詢合伙人鍾賀福,以及各中央媒體代表出席會議。中國經濟時報社黨委委員、紀委書記、研究員劉衛民主持會議。
會上,平安人壽聯合國研經濟研究院產業頭條與新華網、中國網、中國經濟網、中新經緯、豹耳財經、豹耳教育等發布了《險商RQ報告》。
艾瑞諮詢合伙人鍾賀福就「險商」概念,以及《險商RQ報告》出爐的背景、主要內容作了詳細介紹。鍾賀福說,我們正處於一個顛覆性變革叢生的時代,事物在加速變化的同時充滿了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各類風險事件的加劇發生與大眾風險管理能力欠缺的矛盾,正不斷激發著民眾風險意識的覺醒。這就需要幫大眾建立系統化的風險意識與抵禦風險的標準化程序。基於此,中國平安提出「險商」概念,旨在讓國人直面風險、增強風險抵禦能力,提高管理和應對風險能力。
《險商RQ報告》指出,險商,即風險防範商數(RQ值),是一個人對於風險的認知,管理和應對防範的能力。通俗地說,它指的是一種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能力。《險商RQ報告》調查研究發現,目前,社會大眾險商總值處於中階水平,風險意識仍待提升;社會大眾的風險識別力、風險規避力、人生規劃力尤為薄弱;成長學習力、變化感知力表現較佳。進一步喚醒大眾的風險意識,推廣更全面的用戶風險教育勢在必行。
在「險商」研討環節,與會專家分別從市場、經濟、金融、企業社會責任等角度分析「險商」、《險商RQ報告》的意義,並就下一步如何做好社會引導提出建議。
任興洲說,「險商」概念的提出符合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對築牢國家安全屏障、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等作出戰略部署,為我們推動實現更為安全的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安全才能更好發展,發展才能更加安全。大到國家、社會,小到個人、家庭,安全發展一脈相承。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我們面臨更加錯綜複雜的國內國際環境,風險和不確定性也隨之增多,加之家庭財富結構的變化,民眾需具備更高的「險商」。
任興洲認為,《險商RQ報告》無論對保險產業的發展還是對社會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建議進一步對「險商」內涵和外延做精準刻畫,以此為參照,促進相關領域為民眾提供有效供給。
張麗平認為,《險商RQ報告》提出「險商」這一概念具有時代意義。智商(IQ)、情商(EQ)、險商(RQ),相關概念的出現一脈相承,反應了時代發展對人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智力要求,對情緒管控的要求,進而是對風險認知、規避和化解的要求。《險商RQ報告》也引發我們對提高整個社會的「險商」指數的思考,即不僅要提升個人應對風險的能力,還要提升整個社會應對風險的能力。
肖慶文表示,「險商」這一全新的概念的提出與我國當前人口結構和社會結構變化很契合——應對人口老齡化,就是解決風險管理問題。「險商」對幫助大眾建立系統化的風險意識與抵禦風險的標準化程序和促進保險行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體現出保險行業回歸幫助民眾提升風險防範能力的初心。他建議,可以建立模型,對「險商」做國際化比較研究,探討不同經濟增長階段,不同文化傳統下,「險商」相關指數的變化。
周健奇則提示,在當下「不確定的不確定性」與「確定的不確定性」疊加的情形下,企業、機構因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最終由個人承擔;此外,行業創新帶來的不確定性也將影響到參與其中的個人。由此,保險行業應成為社會創新利益相關者,與企業、行業一起探索,開發出新的產品和服務,幫助民眾、企業化解因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提升整個社會的「險商」。
與會專家表示,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使得人們的風險意識不斷提升,「健康的身體」和「多元的財富結構」成為更多人的共識與追求,相關行業有責任幫助大眾建立系統化的風險意識與抵禦風險標準化程序。專家們還建議,對保險行業來說,應進行供給側改革,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提升客戶體驗度,提升產品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