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款人身險問題再現 復星保德信、中韓人壽、恆大人壽等30家險企被...

2021-01-08 騰訊網

近期,銀保監會人身保險監管部就人身保險產品核查過程中發現的產品設計、條款表述、費率釐定等問題進行通報,共涉及30家人身險公司12項主要問題。

《中國消費者報》記者注意到,2020年1月,銀保監會人身險監管部首次通報了人身險存在的十大問題,涉及19家險企。2020年7月,監管部門再次通報稱,20家險企人身險產品存在11項問題。上述問題主要體現在產品設計、條款表述、費率釐定和其他問題等四方面。

人身險問題依舊

此次通報指出,近期產品核查中發現的主要問題有:長險短做、萬能險產品問題、續保約定不合理、續保約定不完整、醫療處方審核約定不合理、產品費率釐定存在較大利率風險、健康保險產品基於基因檢測結果進行區別定價、產品報送材料不規範、法律責任人任職資質不合規等。

通報顯示,產品設計方面,復星保德信、同方全球人壽和華泰人壽報送的某終身壽險產品可靈活減保,且無比例限制,存在長險短做風險。中華人壽報送的某萬能型終身壽險,其萬能帳戶以日為單位進行結算,但備案材料中並未說明其具備萬能險按日結算的帳戶管理方式和管理能力,存在噱頭營銷風險。

產品條款表述方面,存在續保約定不合理、不完善以及醫療處方審核約定不合理三方面問題。如中韓人壽、和泰人壽、富德生命人壽和中郵人壽報送的某醫療保險,條款約定保證續保期間屆滿時,公司如未收到不續保申請,則視同申請續保,侵害消費者選擇權。太平人壽報送的某意外傷害保險,續保流程不合理,存在誤導風險。交銀康聯人壽和中華人壽報送的某醫療保險,續保申請方式等內容缺失。愛心人壽報送的某醫療保險,保險條款中約定處方審核主體為第三方服務商,而非保險機構,未明確列明保險公司應當承擔的審核責任。

產品費率釐定方面,存在較大利率風險及健康保險產品基於基因檢測結果進行區別定價兩大類問題。如信泰人壽和恆大人壽報送的兩款兩全保險,利潤測試投資收益率過高,與公司投資能力和市場利率趨勢不符。橫琴人壽報送的某疾病保險,條款約定可根據指定機構基因檢測結果調節費率水平,不符合《健康保險管理辦法》要求。

此外,部分保險公司還存在產品報送材料不規範和法律責任人任職資質不合規兩類問題。如大家養老報送的某醫療保險,精算報告未經總精算師籤字。工銀安盛人壽任命不符合資質人員擔任公司法律責任人。

17家險企因報送問題被點名

通報還披露稱,有17家人身險公司報送的2021年度業務發展計劃存在問題。其中,人保壽險、富德生命人壽等公司未按期提交報告;中國人壽、太平洋人壽、新華人壽、太平人壽、泰康人壽等公司缺少具體費用率水平等詳細內容;前海人壽、建信人壽、農銀人壽、英大人壽、百年人壽、中郵人壽、中信保誠人壽、友邦人壽、同方全球人壽、中融人壽等公司缺少產品是否為單獨銷售或組合銷售等信息。

對此,銀保監會表示,將結合上述情況,將報送內容不全面、風險指標較高、投訴舉報較多公司列入重點關注範圍,加大監督檢查力度。

嚴禁「開門紅」違規行為

重疾險新規即將實施,通報特別提到在新舊重疾規範過渡期內,凡涉及使用新版重疾定義的保險產品,各公司應當在產品報備時在精算報告中明確說明使用的重疾定義與「2020版定義」保持一致。

對於在「2020版定義」發布前已備案的老產品(除重大疾病保險產品外),各公司應當在產品使用時,避免出現不同類型產品因定義使用不同給消費者造成誤解,產生糾紛,切實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銀保監會指出,針對各類問題,各人身保險公司應持續加強產品管理,認真落實有關產品監管政策規定,各層級產品管理人員在產品開發報備工作中要切實把好審核關。總精算師應當落實好產品審核把關的第一責任,通過產品回溯等方式及時發現產品定價、銷售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及時進行修正完善,切實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針對保險行業即將開始的「開門紅」、新政策實施等關鍵業務節點,銀保監會表示,將持續監測,堅決打擊保險公司違規開發保險產品、產品炒停、誤導宣傳等行為,對發現的違法違規問題,將依法採取監管措施或行政處罰,並嚴肅追究有關人員責任。

中國消費者報新媒體編輯部出品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中國消費網

記者/聶國春

編輯/孫燕穎

監製/何永鵬 田珍祥

相關焦點

  • 工銀安盛人壽等30家險企 人身險產品有問題!
    在險企迎戰「開門紅」的關鍵節點,監管層重申人身險合規問題。
  • 監管層重申人身險合規問題 工銀安盛人壽等30家險企人身險產品有問題
    在險企迎戰「開門紅」的關鍵節點,監管層重申人身險合規問題。日前,銀保監會人身險部發布《關於近期人身保險產品及監管報告報送有關問題的通報》,就人身險產品監管中發現的問題,點名30家保險公司。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監管層在產品核查中發現人身險公司在產品設計、產品表述、產品費率釐定等方面存在四大主要問題。
  • 上千款萬能險8月結算利率全梳理:恆大人壽8款產品均超6%
    2020年8月份,12家人身險公司總經理和總精算師因為萬能險結算利率高於實際利率被監管約談進行窗口指導,從2017年開始沉寂的萬能險再次引發媒體聚焦。時隔月餘,各家險企陸續公布8月萬能險結算利率,現在的情況怎麼樣了?據『慧保天下』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共有54家人身險公司的1310款萬能險產品公布了8月份結算利率情況。
  • ...企亮紅燈:天安人壽虧損66億領銜 5家公司業績變臉丨險企虧損檔案
    從業績表現來看,哪些險企亮起紅燈,正在承受較大經營壓力?一年一度的《中國險企虧損檔案》即將揭曉答案。《投資時報》研究員對171家披露了2019年年報的保險公司進行排查,其中54家業績虧損公司浮出水面,包括25家人身險公司和29家財險公司。
  • 友邦人壽等20家險企因產品問題被點名!其中新華人壽嚴重違反規定
    來源:中新經緯友邦人壽、平安健康等20家險企因產品問題被點名!其中新華人壽嚴重違反規定文章來源:中新經緯圖片:視覺中國銀保監會人身險部2日通報了近期人身保險產品問題,明確指出了產品材料、設計、條款表述、費率釐定等問題。通報指出,產品材料問題,一是報送材料不規範。如,東吳人壽報送的2款重大疾病保險產品,費改信息表無相關人員籤字。
  • 2019年外資壽險「豐收年」德華安顧人壽卻虧3.66億「拖後腿」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外資險企保費增長強勁主要得益於兩方面因素,一方面是隨著保險業的進一步擴大開放,外資險企分支機構的獲批規模和數量遠超往年,這為保費增長提供了平臺基礎。另一方面是外資險企在經營上更加注重高價值保障型業務發展,同時更注重差異化發展,以加強競爭能力,而這一發展戰略也更適應當下保險業回歸保障的大環境變化。」
  • 人身險產品設計銷售問題多,新華人壽、平安健康等20家險企都被監管...
    見習記者| 鄒璐徽7月2日,中國銀保監會人身險部發布《關於近期人身保險產品問題的通報》(下稱《通報》),包括新華人壽、平安健康、人保壽險在內的多家險企被點名。核查發現的主要問題包括產品設計與銷售兩大類。具體包括報送材料不規範、長險短做、條款表述與法律規定不符、責任相關判定條件約定不合理、續保約定不合理等,還有保險公司誇大產品收益、隱瞞保險生效期間、隱瞞退保有損失等銷售誤導等14條問題。
  • 銀保監會通報近期人身險產品問題 長線短做問題有所抬頭
    一、產品核查發現的主要問題(一)產品設計問題。一是長險短做問題。如,復星保德信、同方全球人壽和華泰人壽報送的某終身壽險,產品可靈活減保,且無比例限制,存在長險短做風險。陽光人壽報送的某終身壽險,產品前五年退保率過高,存在長險短做風險。二是萬能險產品問題。
  • 五大險企10月保費降三成 角力萬能險搶開門紅先機
    11月20日,中國人壽廣東分公司相關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前兩年開門紅期間,中國人壽提前布局而獲取不錯的保費收入,因此,2021年各險企都想效仿我們往年的做法,提前搶佔市場,減輕後面的業績壓力。」備戰開門紅數據顯示,前10月,保費規模墊底的新華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22.65%,增速領跑五大上市險企,是五大險企中唯一取得兩位數增速的保險企業。此外,中國人壽也不可小覷,其前三季度保費收入同比增長8.74%,增速排名第二,保費規模和增速雙雙摘取榜眼位置。
  • 險企經營評價結果出爐 大都會人壽再獲A級
    中美聯泰大都會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都會人壽」)以其優異表現繼2017年度後再度獲評A級。 經營評價指標系統是保險公司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參評的保險公司共151家,其中人身險公司74家,連續獲評A級的壽險公司共有7家。
  • 銀保監會:將91家人身保險公司劃分為直接監管和銀保監局屬地監管
    這些人身險公司將由屬地銀保監局監管1月12日,銀保監會研究制定了《人身保險公司監管主體職責改革方案》(下稱《方案》)。調整後,將91家人身保險公司劃分為銀保監會直接監管和銀保監局屬地監管兩類。其中,銀保監會直接監管公司39家,銀保監局屬地監管公司52家。
  • 新華保險中國人壽保費增速領跑
    截至15日,A股五大上市險企2020年上半年保費全部出爐,新華保險以30.93%的保費增速領跑。 今年1~6月,中國人保、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五大上市險企共實現保費約1.52萬億元,同比增長6.75%。它們的收入分別為3350.45億元、4280億元、4452.45億元、2179.75億元、968.79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4.25%、13.17%、-0.22%、5.29%、30.93%。
  • 2019年保險公司經營評價出爐 中法人壽、信利保險等16家成「問題...
    結果顯示,2019年度參與保險公司法人機構經營評價的159家公司中,其中有16家成為「問題公司」。具體來看,C類公司共有15家,D類公司有1家。  16家成「問題公司」  納入本次經營評價對象為截至2019年12月31日,經營滿一個完整會計年度的保險公司法人機構(再保險公司、不經營保險業務的養老保險公司和政策性保險公司不適用)。
  • 12家人身險公司!總經理總精算師齊約談!這回是萬能險利差損風險
    來源:慧保天下8月11日,「慧保天下」獲悉,12家人身險公司總經理和總精算師在當天因為萬能險業務存在利差損等風險隱患被銀保監會人身保險監管部約談。 這是自2015年「寶萬之爭」以來,萬能險再度引發監管高度重視。
  • 一周保險高管人事變動:中法人壽、 中韓人壽更換董事長
    中國網財經5月21日訊 根據保監會任職資格審批結果,從5月5日到5月21日共通過20家保險公司的24位高級管理人員的任職資格,共包括9類職位。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5月5日,袁宏林就任中法人壽保險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以及葉秀昭就任中韓人壽保險有限公司董事長。  另外有3位總經理就職。
  • 新舊重疾產品切換倒計時 中國人壽、平安人壽等險企迅速出臺「擇優...
    《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友邦人壽、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已陸續推出新舊重疾定義「擇優」方案。   所謂「擇優」,指的是消費者在重疾險停售過渡期內購買的舊重疾險,在理賠的時候,可以在舊定義(2007版)和新定義(2020版)中挑選「更加寬鬆」的定義來使用。
  • 金融戰「疫」:40家險企擴展保險責任 新冠肺炎理賠再升級
    據新浪金融研究院(ID:sina_jinrong)不完全統計,截至2月7日19時,已有40家保險公司宣布,擴展部分保險產品責任,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納入保障。據了解,進行責任擴展的主要是三類險種:重疾險、意外險和醫療險。重疾險責任的擴展,是指被保險人首次經醫院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後,保險公司額外給付一定比例額度的保險金。
  • 外資險企市場份額升至7.67% 有望繼續提高
    從國內外資險企去年的經營情況來看,《證券日報》記者從相關渠道獲悉,去年前11個月,外資保險公司(銀保監會將中外合資險企及純外資險企統稱為外資險企)原保險保費(下統稱「保費」)收入為3233.69億元,若加上去年12月份保費,外資險企去年保費超過3233億元,外資險企保費規模持續壯大。值得關注的是,隨著我國持續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外資險企保費市場份額持續提升。
  • 同比增速11%遠超個險!銀保大回潮,無奈之舉還是最好的選擇?
    但值得注意的是,銀保渠道增速要遠高於個險渠道,成為拉動原保險保費正增長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前11月,人身險公司銀保渠道保費同比增速達到11.29%,而同期個險渠道僅為4.60%。實際上,銀保渠道一直是險企「衝業務規模」的最便捷的渠道,在資產驅動負債最紅火的歲月,甚至一度超越個險成為最大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