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先生書法香港展出

2021-02-19 詩遠方

【經濟導報網訊】

中國著名文學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以及著名書法家王振的書法作品,驚喜地在香港以兩個巨幅展板展示,吸引了大批民眾駐足觀看,為文化界立下新典範。
 

 

李杜一樽酒 莫王兩塊磚


兩個巨幅展板展出時間:(A)11月2日一11月15日, 地點是灣仔告士打道(中環廣場對面), 尺寸:38.3米(闊)x 7.75米(高)。(B)11月7日一12月4日, 地點是紅磡海底隧道口(九龍向港島方向入口), 尺寸:25.5米(闊)x 6.4米(高)。
 

 

為何莫言及王振的墨寶,會在香港以巨幅展板形式展出呢?莫言為今次展板的展出,專門寫了一篇題為「李杜一樽酒莫王兩塊磚」文章,文章解釋為何會設展板。
 

莫言為此次展出專門寫題為「李杜一樽酒莫王兩塊磚」文章,解釋設展板原因。


莫言的文章說,「我和王振是老鄉、是戰友、又都是書法愛好者和古典詩詞的吟誦發燒友。王振有童子功,又在舒同先生身邊工作多年;受過耳濡目染,他的書寫水準遠高於我,他能夠吟誦的詩詞也比我多,因之,我們其實是亦師亦友的關係。
 


去年秋天的一個晚上,我們在香港尖沙咀星光大道漫步,看到海灣對面巨大的展板在夜空中放射奪目光輝。我們不約而同地想到,如果用這樣的方式來展示書法作品,豈不是比辦一場書法展效果還要強烈?王振是有超強行動力的人,他通過朋友很快便與廣告公司聯繫好了。這時,我們反而猶豫起來。書寫的內容當然不必發愁,那麼多的詩詞警句俯拾皆是,關鍵是我們的書寫水準,值得在這樣大的展板上展示嗎?或者說我們敢嗎?
 


我們設想,此事一旦做成,可能會被人批評,但我們又想,用毛筆寫字,是我們悠久的文化傳統,尤其是在當下的鍵盤時代,用毛筆書寫,本身就是一種傳承文化的行為,我們的字,不可能讓人人喜歡,但我們出錢買展板展示書法這件事本身,應該是有積極意義的,起碼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引起大家對書法的關注,或可激發更多人的書寫熱情。於是我們決定以拋磚引玉的心態來辦這件事兒。
 


至於書寫的內容,我們決定寫唐詩,寫唐詩當然首推李、杜,我們都可背誦他們的詩歌唱酬,也為他們之間的深厚真摯的情誼而感動。誰言文人必相輕,李杜在前樹楷模。在當今這個文心相對浮躁的時代,重溫這兩位偉大先賢的詩情友誼,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我抄寫的是李白的《魯郡送杜二甫》,王振抄的是杜甫的《春日憶李白》。李白詩中有「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杜甫詩中有「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如果我們鬥膽也用兩句詩來概括這件事,那就是「李杜一樽酒,莫王兩塊磗」。這兩塊磗當然是引玉之磚,我們期待著。」
 

 

莫言高度評價舒門高足王振


莫言曾在新華書畫推薦王振。王振,1970年生,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舒同文化藝術研究會會長,人民畫報書畫院副院長,《經典誦讀與書寫》主編。曾在首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舒同同志處工作八年,對舒體字書寫技藝耳濡目染,精益求精。

莫言說,王振不單是我的山東老鄉,也是在書法方面給予我很多指導的朋友。他的觀鵲臺工作室,是我們經常談文說藝、揮毫潑墨的地方,在那裡,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記憶。
 


「王振少年時即隨父學書,沉浸翰墨,有紮實的童子功,培養起了對書法與文字的濃厚興趣,這也是他參軍後能被選拔到革命家兼書法家舒同前輩身邊工作的重要原因。」莫言說。

莫言:「跟隨舒公八年是王振幸福八年。這期間,舒公言傳身教,他耳濡目染、既有理論薰陶,又有實踐榜樣,受益之多,絕勝過八年的書法專門教育。王振是特重感情的人,我與他交往中,曾無數次聽他講述舒同首長的革命歷程與藝術創造。近年來他致力於搜集與舒同首長有關的資料,舊報刊、舊書籍、舊照片等等,凡是登載有首長講話、文章、作品照片的,他不惜代價,一律收購回來,並用大量時間,分門別類地整理存檔。我在他那裡看到,他搜集到的舒同首長為全國各地報刊題寫的名字就有數百份之多。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王振已經是舒同研究的專家,他不僅對首長的革命經歷瞭若指掌,而且對舒體書法的藝術特徵有深刻的總結與闡發。他能寫一手幾可亂真的舒體字,當然,他並不滿足於只做一個舒體字的模仿者,他廣採博取,在繼承和學習舒體的基礎上,融入了自己的個性和創造。」
 


莫言說,去年12月23日,王振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題為《舒啟情志,同兼百家》的文章,洋洋數千言,深情地回憶了他服務舒公的經歷和學書問藝的體會。文章寫得生動活潑,繪聲繪色,莫言讀後甚為喜歡,並建議他用擅長的草書寫一遍。他在海南,利用照顧患病老父的空閒,完成了這件精美的、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作品。
 

莫王巨幅書法作品展板反應熱烈


莫言的墨寶甫一出現在位於告打士道的祥豐大廈外牆上,就吸引了大批前來一睹大師作品的市民駐足觀看,大家紛紛拿出手機,欲將這難得一見的「風景」留在身邊。
 
有路過的香港市民沈先生就表示,以前只知道莫言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在文學創作上有很深的造詣,沒想到還是一位書法家。沈先生直言自己不是很懂欣賞書法,但亦能感受到此作的蓬勃大氣。
 
另一位陳小姐,在記者拍攝展板時對記者說,兩位大師鐵筆神鉤,功力深厚,能夠在街上抬頭就能觀賞,真是很幸福。她希望有更多大師能仿效莫王兩位大師,造福喜愛書法的人。
 
「書法施妙手,字字可傳神。」文化界的伍小姐對莫言的書法誇起來讚不絕口。她表示今天是專程從新界趕來灣仔觀賞莫言及王振兩位大師的墨寶,能夠近距離觀賞大師級的作品,她感到十分幸運。
 
感到幸運的不僅僅是伍小姐。此次莫言與王振特意將墨寶選在香港最繁華的街道上展出,「對香港來說也是一種期望與鼓勵。」孫先生向記者表示。孫先生是莫言的忠實「粉絲」,在莫言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來到香港定居,今年剛好屆滿7年。他坦言香港一直以來是中西文化結合的典範,但相對來說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香港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莫言與王振此次特意選在香港展覽,相信更是值此機會鼓勵香港年輕人多瞭解中國、多瞭解中華文化。」

相關焦點

  • 莫言40米巨幅書法驚現香港街頭
    不久前,香港祥豐大廈外牆懸掛著兩幅巨幅書法作品,作者分別為莫言及其好友王振 ,掛置巨幅書法的目的是為之後莫言在香港的書法展拉開序幕!沒錯,這是兩幅廣告。
  • 莫言:遊泳與書法|草地·百家譚
    許多現在看起來離經叛道、不被接受的東西,將來有可能成為後人眼裡的經典首發:1月29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作者:莫言啟龍鄉兄: 昨得兄談論書法微信數通,反覆閱讀,受益匪淺。吾無意成為書法家,但對書法的愛好,則至老不渝也。 吾思所謂書法,與遊泳有類似之處。
  • 傾囊相授 傳承書法——訪香港書法解碼學會創會會長李偉宏先生
    書法,是人們心目中嚮往的高雅藝術,每個中國人心靈深處都埋有書法夢。香港回歸20年來,書法推廣活動不斷增加,書法藝術也越來越受歡迎。李偉宏先生作為傳承書法的踐行者,他首創書法解碼理念,創辦了香港書法解碼學會,20多年不斷增加書法班,不遺餘力推動書法教育工作。今年是香港書法解碼學會創辦十周年,已經發展為會員六百多人的社團組織。
  • 書法是家風的最美風景 「呂建德先生書法藝術陳列館」先睹記
    或許是「家風」二字的原因,這部分的展出對我充滿了吸引力。對呂建德先生及其書法我還是有些了解的,但對其「家風」實在知之甚少。看到展櫃中陳列的呂建德父親的書法作品,著實震撼了我,一件件「先父遺作」,靜靜地傳遞著一種信息,告訴人們這裡有一段過往的歷史,有一份美好的傳承,充滿著一個家族的書香。呂建德先生祖上世代以石印為業,到了爺爺和父親輩,依然以一手好字享譽鄉鄰。
  • 開平籍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張羽翔書法作品展在開平市展出
    開平籍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張羽翔書法作品展在開平市展出 2020-06-12 02: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莫言:摸書者說
    庚子中秋撰俚句以記暑期故鄉行 齊叟莫言 (莫言 書) 莫言手書《摸書者說》 公天性澹泊,不喜時文,不慕科場,不羨仕途,不集資財,以書法詩詞為樂,真乃閒雲野鶴般人物也。後因生計所迫,無奈為人西席,弟子中多有科場成名者,光緒癸卯科狀元王壽彭,即其高足也。傅公晚年雙目失明,生活窘迫,流落泉城大明湖畔,鬻書為生。盲老摸書,下筆果斷,字如珠璣,一時傳為奇譚。時王壽彭公正長山大,聞言往觀,見書者竟是業師,不由感慨萬端,旋即延聘為講席教授。初,師生皆以為校長殉私,議論紛紜。
  • 林其輝先生書法作品展在區文化中心開展
    12月22日,林其輝先生書法作品展在區文化中心開展,展出了林其輝先生近來創作的90餘件書法作品。市、區書法家協會、區文聯領導及眾多書法愛好者觀看了展覽。
  • 新《烏衣巷》詩,中國書法家、北大國學院書法藝術顧問謝培哲先生揮毫墨寶
    本詩邀請了中國書法家,曾任解放軍某部政委,上校軍銜謝培哲先生執筆書法(如下)。     謝培哲先生幼承庭訓,酷愛書法,相繼師從於啟功,羅化千,林散之等,汲諸家之長,融會貫通,形成了跌宕峻逸、豪放灑脫的風格,其書法自成一派。
  • 外人眼中王蒙與莫言的交往:莫逆之交惺惺相惜
    2012年10月11日19點11分收到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陳書記的來電,說幾分鐘前得到消息,中國海洋大學駐校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中國海洋大學第一時間給他發去祝賀。與此同時,王蒙先生也以簡訊形式向莫言先生發去了他的祝賀。  莫言是什麼時候成為中國海洋大學駐校作家的呢?
  • 這是真正的人書俱老,文史大家周退密書法上海展出
    澎湃新聞獲悉,周退密先生辭世後首個由家屬提供作品的書法展——「周退密書法展」11月24日在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展廳正式展出,展覽呈現了近60幅周退密的書法作品。其中既有大量周老臨古擬古的作品,包括臨《石門銘》《石門頌》等,更有其自作詩《松江遊草》等作品,從中見出這位文史大家的深厚學修和高古書風。
  • 毛峰先生書法賞析
    眾所周知,尺牘書法是毛峰先生的精招。特別是他所追求的簡書行草尺牘化過程更是卓立獨行的有效嘗試。餘以藝術風格為切入點,初探毛峰先生獨秀一枝的尺牘書法形成過程,主要歸納有以下幾點:一、沿尺牘書法之河溯源而上,我國早在戰國初期,就有寫有書跡的竹木簡牘。在紙張尚未發明產生之前,簡牘作為時代用作記錄文字(也是書法)的載體被人們長期使用。簡牘分為簡和牘。
  • 莫言、王振唱和詩三首
    每到一處,莫言都被當地歷史文化吸引,恭聽講解,認真研讀。暢遊於祖國大好山河,每每感慨天地造化,賦詩抒懷。王振則步莫言韻和詩酬答,亦有莫言用王振詩韻以對。今將莫言與王振唱和詩三首及書法作品刊發,以饗讀者。
  • 田英章先生硬筆書法藝術欣賞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出現了司馬彥、龐中華、田英章、吳玉生、白砥、顧仲安、盧中南等大批的硬筆書法名家。其中上世紀80年代以來,出版硬筆書法字帖最多、推廣硬筆書法藝術成績最突出的,是龐中華和田英章兩位先生,而同時在傳統書法藝術和硬筆書法普及教育方面都做出突出貢獻的,屈指可數,著名書法家田英章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 眾聲喧譁裡莫言還能靜心寫作嗎
    江湖上到處開賣「莫言書法」,讓一向不喜熱鬧的莫言不得不出來闢謠:「近期坊間流轉的以及在多次拍賣會上出現的所謂『莫言書法』、『莫言手稿』大多數非我所作,不敢掠美。」(《華西都市報》9月11日)    據報導,自今年6月莫言一幅書法作品以30萬元拍賣成功後,市場上「莫言書法」便開始泛濫成災:今年秋拍,僅北京一地,就將有20多幅號稱莫言所作的作品上拍。不僅大小古玩店紛紛叫賣,網上也有不少人曬「莫言手跡」。目前市面上流通的莫言書法作品,少說也有數千張。
  • 漢魏風骨—鍾鏑書法作品在西安美術館展出
    日前,漢魏風骨——鍾鏑書法作品展暨開幕酒會在西安美術館展出。此次展覽共展出鍾鏑近年來創作的以漢魏為基調的篆書、隸書和楷書書法作品60多件。鍾鏑書法秉承漢魏風骨,書體老辣生澀中不失生機和時代的氣息,其線質豐富、充滿張力,在當代青年書法家中,個性鮮明,獨具特色。
  • 安徽淮北書法家周方華先生作品欣賞
    安徽淮北書法家周方華先生作品欣賞周方華,1938月出生,安徽省濉溪縣人,系香港書協會員、安徽省書法家協會會員、三蘇書畫院副院長、亳州藥都書畫院副院長、高級藝術講師。自幼酷愛書法,擅長草書、楷書,風格獨具,中國書協副主席劉藝稱其作品具有「蒼勁雄渾、飄逸灑脫」之特色。
  • 藝術長安 | 「青藍之韻」胡文華先生師生書法作品展徵稿通知
    胡文華先生,長安王曲人,是我省知名的書法家及書法教育家,長期從事書法教育實踐工作,堅持書法創作和書法理論研究,並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為弘揚傳統文化,傳播正能量,展示胡文華先生的教育情懷和學生們的筆墨風採,特舉辦「青藍之韻--胡文華先生師生書法作品展」,並擬編輯出版書、文輯冊,共襄書林盛事,同敘翰墨佳話。
  • 【名家】李文志先生書法作品微展
    【名家】李文志先生書法作品微展李文志,
  • 臺灣書法大師謝宗安先生的桐城情緣
    但由於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相對滯後,謝先生的書法藝術在大陸並不廣為人知。對於謝先生與桐城的情緣,更是知者寥寥。【與王愷和先生的友情】王愷和先生,與磊翁同為「八儔書會」的成員之一,磊翁稱其為「道友」。關於王先生的資料,能查到的比較少。據《中國書法》1988年4期介紹:「王愷和先生,字子中,安徽桐城人,任職臺考試院。七十年代初退休,教授書法,從遊者千二百餘人。」在網上查到拍賣公司拍賣品介紹的信息中,雲其「早歲從政,歷任處長、局長、潛山、桐城縣長,工書法。」查閱桐城縣誌,並未能查到王先生任職信息。
  • 孔小平先生和書法
    2006年 楷書作品入展中書協建黨85周年書法展2008年 作品入展中國書協主辦的千人千作書法精品展並被奧組委收藏2009年 作品入展「澳門回歸10周年」全國名家邀請展2014年 受邀在澳門科教文化中心舉辦「雲境平心--瀟湘清風」個人作品展多次參加中日書法交流展、中韓書法交流展、臺灣書法交流展、新加坡書法交流展、香港、澳門書法交流展等國內國際大型書法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