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為統一,付出了怎樣的代價?
文|看一支獨秀
眾所周知,世界的轉折點在工業革命。西方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所以快速成為世界上的強國,而在這一眾強國之中,德國又遙遙領先,成為世界數一數二的工業大國。不過也正因如此,德國法西斯的勢力逐漸越來越龐大,最終掌管了整個國家,開始大力發展軍工,為戰爭做準備。
後來,德國相繼發動了一戰和二戰,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不可磨滅的傷痛。二戰後,為了一戰悲劇不再重演,徹底消除德國法西斯對世界的威脅,英國、美國、法國和蘇聯所幸將德國和柏林瓜分佔領,德國至此成了一個四分五裂,羸弱不堪的國家。然而今天的德國卻是一個統一的歐洲國家,東歐劇變以後,德國的再次統一讓全世界都無比驚訝,為何英法美允許德國統一呢?他們難道不害怕世界大戰的悲劇再次上演嗎?
悉數德國歷史,它在統一的進程上就比其他國家要晚一些,直到十九世紀末,普魯士才終於將德國統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國。但是這時其它統一較早的西方帝國主義國家早就將世界上的殖民地瓜分得一乾二淨,德國能夠瓜分的土地所剩無幾,而國內又有大量的商品等待銷售,這該怎麼辦呢?於是,德國就在此時開始於別的帝國主義國家展開爭奪,這也就是我們熟知的一戰和二戰了。
戰後,英法美蘇對德國進行割地賠款等一系列處罰措施,並將德國的領土瓜分,使法西斯再也沒有死灰復燃的可能。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英法美三國分別將佔領的土地合為一體,這也就是當時的聯邦德國,和蘇聯的民主德國,原本統一時間就比較晚的德國再次一分為二,成為兩個獨立的主權國家。但是就像中國當時被迫分裂出去的澳門和香港一樣,雖然他們隸屬於他國統治,但是人民心中仍然認為澳門和香港與大陸同屬於一個民族,更是時時期盼著祖國的統一,德國也是如此。
隨著美國和蘇聯間的冷戰程度加劇,兩個德國也在邊界線上修築了一堵柏林圍牆,這堵牆就仿佛一把銳利的尖刀插入期盼統一的德國人民心上。但是隨著蘇聯逐漸衰落,美蘇冷戰結束,兩個國家的關係也逐漸緩和,開始有了接觸和交流,並同時加入了聯合國。隨著交流的日益密切,兩國領導人終於把「統一德國」提上了日程,雖然這個消息引起歐洲的輿論譁然,但是美國對此卻表示理解,因為蘇聯早已不再是美國的對手,那麼兩個德國自然也沒有分裂的必要。
既然美國都已經默許了德國統一,那麼蘇聯的態度在此時就極其重要,如果蘇聯能夠支持德國,那麼統一就是時間的問題。為了爭取蘇聯的支持,德國不僅大力支持戈巴契夫的改革,還與蘇聯進行多領域的合作,甚至延期了蘇聯的債務以及以極低的價格向蘇聯供應大量稀缺的農產品。在這一系列友好攻勢下,蘇聯最終同意了德國的統一,讓德國統一的進程又向前邁了一大步。
德國為了統一,付出的代價遠不止如此,它還放棄了東普魯士、西裡西亞等領土主權;放棄了永遠擴大版圖的機會;也放棄了製造核武器、化學武器等一系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權利以及大量裁剪軍隊人數。在這一系列舉措之後,柏林圍牆終於被德國人民推倒,分裂的德國時隔40年終於再次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