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統一究竟成功與否?

2021-01-09 光明網

  作者: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員 胡春春

  三十年前,隨著柏林圍牆的倒塌,兩德統一揭開了序幕,最終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於1990年10月3日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正式完成。按照這個標準,德國實現了政治統一,並且,統一後的德國無論是在政治還是在經濟和社會等領域都令人驚訝地順風順水,東部德國雖然並沒有如「統一總理」赫爾穆特·科爾當年預言般發展成「生機勃勃」的盛景,但是也沒有受到許多東歐轉型國家所遭遇的貪腐成風、高犯罪率、政局動蕩之類問題的困擾。然而,自從排外特點鮮明的「歐洲愛國者反對歐洲伊斯蘭化」運動(Pegida)在東部城市德勒斯登興起,以及右翼民粹色彩濃厚的德國選擇黨在東部德國獲得廣泛支持之後,德國社會突然意識到統一後的內部融合可能出現了問題,於是嘗試著開始新一輪有關德國統一的討論。近期,兩份研究報告將德國東西部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心理的差異再度顯性化,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意見的對立。

  德國東西部生產力差異明顯

  位於東部城市哈勒的萊布尼茨經濟研究所(IWH)於今年3月4日公布了一份名為《統一的國度:柏林圍牆倒塌30年之後》的報告。對於德國統一以來的經濟總體發展,這份報告可能並未提供更多的新鮮觀點,比如德國在10多年前就已經通過勞動力市場的改革,走出了統一以後經濟的疲軟態勢,藉助中國等新興國家市場的需求,重回增長區間。德國統一以來的經濟發展,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個成功的故事。然而,吸引媒體和公眾注意的,卻是其中對於德國東西部差異的分析。

  報告指出,德國東西部的生產力差異明顯。統一之後的第二年即1991年,德國東部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為西部的45%,然後東部增長速度高於西部,但是自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德國東部的經濟增長就已經開始失速。2017年,東部的人均產值停在西部的82%左右,即使是西部人均產值最低的薩爾州,其數據也高於東部人均產值最高的聯邦州。這一差異如何解釋呢?報告認為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德國東部企業不僅規模較小,而且缺少帶有企業戰略功能(主要指的是研發)的大企業,而研發部門一般安置在公司總部。2016年,德國500強企業有464家將總部設在西部,東部只有36家企業總部。

  第二,德國東西部生產力的差異與工資差異同步。德國東部的工資中位數相當於西部的81%。除了生產力差異導致了東部工資水平低於西部之外,經濟結構性差異也是一個因素。比如西德繳納社會保險的全職就業人員有28.4%來自製造業,而東德只有21%;西德製造業的薪資水平是西德平均水平的115.9%,東德製造業只是東德平均薪資的101.4%。

  第三,東部人口持續下降,但是向西部的人口淨流出基本結束。自2012年以來,東西德之間的人口流動基本持平。與之相比,1989年至2015年,東德人口淨流出190萬人,1990年到2015年之間的出生率甚至低於死亡率。這其中也有明顯的城鄉差別,東部鄉村人口減少數量遠高於西部鄉村。

第四,東西部經濟結構不同。在東部企業身上仍舊能夠看出統一前中央計劃經濟思維的影響,研發人才和創新能力流失嚴重。2015年,全德國企業研發支出610億歐元,其中560億歐元為西德企業支出,東德企業僅為研發支出50億歐元。這導致東德地區的研發支出嚴重依賴公共資金。

第五,東部經濟雖然在西部轉移支付的幫助下已經縮小了生產和最終使用之間的差距——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6%縮小到2015年的1%,但是對於西部輸血的依賴性仍舊存在。

報告的分析部分已經凸顯了德國東西經濟融合的不盡如人意之處,最後的發展建議部分則引發了更多爭議。其中一項建議是:未來的東部經濟發展需要聚焦城市,也就是說東德的鄉村地區已經不具有發展的前景。這一建議使得報告主筆、研究所所長萊茵特·格洛普(Reint Gropp)一時間成為眾矢之的。但是作為經濟學家,格洛普認為未來的工作產生於「服務業、研發和數位化」等領域,而相關的企業只會集中於規模較大的城市。如果處於政治的考量繼續投資東部鄉村的話,則是一種「倒退」的想法。

東德人和外來移民被標籤化

與上述報告中嚴肅的科學分析和政策建議口吻相比,4月初德國社會融合與移民研究中心(DeZIM)發布的一項名為《東德人與外來移民的類比:爭相獲取認可》的研究報告不啻投下了一枚重磅情感炸彈。這是一項2018年6月到2019年1月間在全德國範圍內對7233人(其中西部德國4613人,東部德國2612人)進行電話調查的研究結果。這項調查的出發點極其大膽:德國統一近30年了,為什麼相當一部分東德人明顯地無法獲得與西德人相當的生活機遇?研究者在德國另一個社會群體中發現了與東德人相近的「結構性不平等」:外來移民。從社會學研究的意義上,這意味著可能存在著某種群體性的甚至更為普遍性的解釋。

我們不妨借用報告中的刺激性語言對這份報告做一總結:東德人和外來移民在德國遭受了類似的被標籤化和被貶低,收入更低,找工作更難。西德人視東德人為「自己人中間的他者」,東德人是德國內部的「外來移民」。

把東德人和外來移民兩個社會群體進行平行比較研究的視角當然屬於研究的空白,研究者也希望能把融合研究和移民研究兩個領域從概念、理論和方法上做到互相補充、互相激勵。這是科學研究的一方面。然而在另一方面,這一類比的敏感程度也是顯而易見的,很多此前並未凸顯的話題突然間充滿了話語的張力,比如如何定義「東德人」?正如移民研究近年來發現的,所謂的「移民」「帶有移民背景」等貌似清晰的概念都屬於構擬的產物。

這項調查顯示,36.4%的西德人和32.1%的東德人認為德國東部在統一近30年後「仍未融入今日的德國」; 35.3%的東德人覺得自己是德國的「二等公民」,49.1%的東德人認為自己「必須付出更多才能獲得同樣的結果」。在這個結果面前,德國統一究竟成功與否確實應該成為德國社會思考和討論的話題。西德人和東德人,可能仍舊需要繼續培養「跨文化能力」,在共同的生活和交往中,重寫共同的德國經驗。

[ 責編:秦超 ]

相關焦點

  • 東陽註冊商標成功與否的幾個因素
    東陽註冊商標成功與否的因素有哪些呢,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下!東陽註冊商標成功與否的幾個因素設計良好的商標如果不具有顯著性,就不能得到註冊,很難得到保護,否則,毫無疑問,設計失敗。注重企業標誌識別系統的統一商標,企業名稱均為企業的識別標誌,兩者雖具有不同的法律屬性,但考慮到企業的統一發展和對外宣傳的一致性,商標最好能與企業名稱統一。假如你的商標具備了以上小編分享的幾點,還等什麼,趕快註冊吧!
  • 德國統一的歷史經驗
    10年前,在東歐劇變風暴中,德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和平地實現了統一。今天,回首當年的情景,縱觀德國從1949年正式分裂成東、西兩個德國,到1990年重新統一所走過的路程,有些東西很值得總結和概括,為至今尚處於分裂狀態的國家借鑑。
  • 德國統一20周年:若通過武力德國永遠無法統一
    2010年是德國統一20周年紀念,德國駐華大使施明賢在9月28日接受了《環球時報》獨家專訪,講述德國統一帶給德國人的變化,德國統一對歐洲一體化的推動作用,並願意與亞洲國家分享德國經驗。  德國大使談德國統一:我們曾不相信德國能如此成功地完成統一  環球網記者:德國統一20年來,原東德人和原西德人的觀念發生了哪些轉變?
  • 為了統一東德和西德,德國付出了怎樣的代價?
    德國當時也是被好多國家分割。其中就包括英國,法國,美國和蘇聯,英國,法國,美國,他們佔領了德國的東半區,成為東區,蘇聯自己侵佔了德國的西半區,成為西區,前者自稱聯邦德國,後者稱為民主德國。雖然名字裡面都帶有一個德國,但是兩個國家,包括經濟發展,包括政策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差距。一直到了1990年,東德和西德才最後被統一成為了現在世界上我們知道的德國。其中德國究竟付出了什麼樣的代價呢?
  • 究竟什麼是統一的技戰術風格?
    在前言部分,《青訓大綱》提到了中國足球的青訓目標:「培養本土球員和教練員;各級國字號梯隊統一踢球風格和戰術打法;各級國字號梯隊全部入圍世界範圍最高級別賽事。」這裡面比較引入注目的就是各級國字號梯隊統一踢球風格和技戰術打法。實際上,自《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頒布以來,這些年中國足協一直在試圖打造統一技戰術風格的大國家隊體系。
  • 李斯特關稅同盟能讓德國統一 歐盟為什麼不能讓歐洲統一?
    李斯特關稅同盟的成功案例歐盟在建立之初被視為世界上唯一能夠挑戰美國霸權的聯盟,然而在英國退歐和新冠肺炎的無情打擊之後,歐盟呈現給人的是四分五裂的景象,在世人看來現在就分崩離析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歐盟根本沒有將歐洲統一在一起的可能性。
  • 兩德統一後對德國的政治經濟帶了怎樣的影響?
    美英法佔領的三個區域稱為聯邦德國(西德),蘇聯佔領的區域稱民主德國(東德)。至此德國一分為二,門戶獨立。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美英法是資本主義國家;東德按蘇聯模式實行社會主義,西德則實行資本主義。一個德國一分為二,自立門戶實行兩種完全對立社會制度,這是較量是競爭,全球人心中無底卻無言拭目以待。
  • 德國分裂與統一大事記
    1990年10月3日零時,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德國重新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  西德總理科爾和東德總理德梅齊埃10月2日晚上分別就德國統一發表電視講話。科爾在講話中感謝美英法蘇四國同意和支持德國統一,並表示,統一後的德國願意做鄰國的可靠夥伴和好朋友。
  • 德國史:德國統一社會黨政權崩潰了,昂納克退出政治局
    德國史:德國統一社會黨政權崩潰了,昂納克退出政治局歡迎來到百家號如霜說史,小編了解到在民主德國不存在可以與之相比較的現象—在聯邦德國,這些現象對政治意識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在專制制度的條件下,極權國家的傳統未被削弱且長期有效。
  • 德國統一走過28年:「人心統一」道阻且長,東西差距明顯
    德國統一走過28年:「人心統一」道阻且長,東西差距明顯 當地時間2018年10月3日,德國柏林,遊客聚集布蘭登堡門。德國當天慶祝統一日。
  • 統一的德國曾給歐洲帶來災難,但為何美蘇英法還允許兩德統一?
    歡迎關注環球情報員,更多環球人文、地理、歷史知識待你發現二戰德國戰敗後,美蘇英法四大國分區佔領了德國,由於意識形態差異,蘇聯和盟軍分別建立東德(民主德國)和西德(聯邦德國),德國陷入了分裂。1990年,東德選擇加入西德,德國又再次獲得統一。對於德國統一,四大國都擁有保留的權利反對。那麼,西德是如何說服四國讓德國獲得統一的?四國都打了什麼算盤?
  • 德國前總理赫爾穆特·科爾去世 系德國統一見證者
    資料圖:德國前總理赫爾穆特·科爾據德國媒體報導,德國前總理赫爾穆特·科爾(Helmut Kohl)去世,享年87歲。據海外網了解,科爾生前曾促成東西德統一,是柏林圍牆拆除後德國的第一任總理。科爾在德國統一問題上一貫堅持東西德是「一個民族」,「互不為外國」,主張在歐洲統一的前提下通過自決的方式實現德國統一。科爾於1991年1月17日組成全德大選後的第一屆內閣,並出任總理,成為統一的德國的第一任總理,同時獲得「統一總理」的美名。
  • 德國統一24年後,東西德的人們都怎麼看?
  • 同是四面迎敵,為何普魯士能統一德國,而魏國卻不能統一六國?
    19世紀西歐的普魯士也面臨著一個類似的情況,當時普魯士也就相當於是德意志帝國的一個諸侯國,可是後來普魯士卻成功的統一了德國北部,多次發動普法戰爭侵佔法國比利時的國家的土地。兩個國家的性質相同,為什麼差別會這麼大呢?這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主要問題。一、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魏國。
  • 俾斯麥是如何完成德國的統一的?智慧與鐵血缺一不可
    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德國的統一已經是大勢所趨,這即是資產階級的迫切需求,也是時代的潮流。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此時四分五裂的德國,只需一位鐵腕強人振臂一呼,團結德德國境內統一的呼聲,德國便能結束三百多年來分裂的局面,完成統一。那麼,由誰來領導並完成這個歷史所賦予的使命呢?
  • 兩德統一後,德國為何將首都選擇在了柏林?
    1999年7月1日,萊茵河畔的小城在晨光中漸漸甦醒,這平常的一天對波恩來說註定是不平常的,作為戰後德國分裂之後西德的首都,將於兩德統一8年之後的今天,將首都之位還於柏林。 河上的霧氣緩緩散去,一場世紀的遷都之旅拉開帷幕。
  • 德國統一後,為何放棄東普魯士?
    東普魯士無疑是德國的龍興之地,它不僅在文化和心理上是德國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同時憑藉其優越的經濟和戰略地位也為現代德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東普魯士就被蘇聯佔領,此後它就有一個新的名字加裡寧格勒。
  • 兩德統一前,德國約佔全球GDP的7.8%,那如今呢?
    德國統一是近年來發生的最重要的歷史事件之一。統一前的聯邦德國就已經是西方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經濟實力在歐洲首屈一指。當時的歐洲國家對德國的統一抱有很大的疑慮,因為一個西德本身經濟實力就已經足夠強大,那麼統一後,無疑德國的優勢將更加明顯。
  • 德國為東西統一,付出了怎樣的代價?
    然而今天的德國卻是一個統一的歐洲國家,東歐劇變以後,德國的再次統一讓全世界都無比驚訝,為何英法美允許德國統一呢?他們難道不害怕世界大戰的悲劇再次上演嗎?悉數德國歷史,它在統一的進程上就比其他國家要晚一些,直到十九世紀末,普魯士才終於將德國統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國。
  • 歷史上的今天,德國被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德國又是如何統一的?
    聯邦德國在1949年通過的波恩基本法,構建了德國憲法的基礎,這是一部在整個德國的憲法頒布生效之前的臨時憲法。它從強烈的德意志自由和統一意識出發,宣告人的尊嚴的不可侵犯,保障個人權利、男女同權以及個人享有的自由生活的權利。與魏瑪憲法不同,新的基本法保證了一種穩定和持久的政府形式,擬訂各種規定,防止政治分裂。任何一個黨派,只要違反自由民主的原則,就是違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