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員 胡春春
三十年前,隨著柏林圍牆的倒塌,兩德統一揭開了序幕,最終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於1990年10月3日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正式完成。按照這個標準,德國實現了政治統一,並且,統一後的德國無論是在政治還是在經濟和社會等領域都令人驚訝地順風順水,東部德國雖然並沒有如「統一總理」赫爾穆特·科爾當年預言般發展成「生機勃勃」的盛景,但是也沒有受到許多東歐轉型國家所遭遇的貪腐成風、高犯罪率、政局動蕩之類問題的困擾。然而,自從排外特點鮮明的「歐洲愛國者反對歐洲伊斯蘭化」運動(Pegida)在東部城市德勒斯登興起,以及右翼民粹色彩濃厚的德國選擇黨在東部德國獲得廣泛支持之後,德國社會突然意識到統一後的內部融合可能出現了問題,於是嘗試著開始新一輪有關德國統一的討論。近期,兩份研究報告將德國東西部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心理的差異再度顯性化,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意見的對立。
德國東西部生產力差異明顯
位於東部城市哈勒的萊布尼茨經濟研究所(IWH)於今年3月4日公布了一份名為《統一的國度:柏林圍牆倒塌30年之後》的報告。對於德國統一以來的經濟總體發展,這份報告可能並未提供更多的新鮮觀點,比如德國在10多年前就已經通過勞動力市場的改革,走出了統一以後經濟的疲軟態勢,藉助中國等新興國家市場的需求,重回增長區間。德國統一以來的經濟發展,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個成功的故事。然而,吸引媒體和公眾注意的,卻是其中對於德國東西部差異的分析。
報告指出,德國東西部的生產力差異明顯。統一之後的第二年即1991年,德國東部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為西部的45%,然後東部增長速度高於西部,但是自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德國東部的經濟增長就已經開始失速。2017年,東部的人均產值停在西部的82%左右,即使是西部人均產值最低的薩爾州,其數據也高於東部人均產值最高的聯邦州。這一差異如何解釋呢?報告認為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德國東部企業不僅規模較小,而且缺少帶有企業戰略功能(主要指的是研發)的大企業,而研發部門一般安置在公司總部。2016年,德國500強企業有464家將總部設在西部,東部只有36家企業總部。
第二,德國東西部生產力的差異與工資差異同步。德國東部的工資中位數相當於西部的81%。除了生產力差異導致了東部工資水平低於西部之外,經濟結構性差異也是一個因素。比如西德繳納社會保險的全職就業人員有28.4%來自製造業,而東德只有21%;西德製造業的薪資水平是西德平均水平的115.9%,東德製造業只是東德平均薪資的101.4%。
第三,東部人口持續下降,但是向西部的人口淨流出基本結束。自2012年以來,東西德之間的人口流動基本持平。與之相比,1989年至2015年,東德人口淨流出190萬人,1990年到2015年之間的出生率甚至低於死亡率。這其中也有明顯的城鄉差別,東部鄉村人口減少數量遠高於西部鄉村。
第四,東西部經濟結構不同。在東部企業身上仍舊能夠看出統一前中央計劃經濟思維的影響,研發人才和創新能力流失嚴重。2015年,全德國企業研發支出610億歐元,其中560億歐元為西德企業支出,東德企業僅為研發支出50億歐元。這導致東德地區的研發支出嚴重依賴公共資金。
第五,東部經濟雖然在西部轉移支付的幫助下已經縮小了生產和最終使用之間的差距——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6%縮小到2015年的1%,但是對於西部輸血的依賴性仍舊存在。
報告的分析部分已經凸顯了德國東西經濟融合的不盡如人意之處,最後的發展建議部分則引發了更多爭議。其中一項建議是:未來的東部經濟發展需要聚焦城市,也就是說東德的鄉村地區已經不具有發展的前景。這一建議使得報告主筆、研究所所長萊茵特·格洛普(Reint Gropp)一時間成為眾矢之的。但是作為經濟學家,格洛普認為未來的工作產生於「服務業、研發和數位化」等領域,而相關的企業只會集中於規模較大的城市。如果處於政治的考量繼續投資東部鄉村的話,則是一種「倒退」的想法。
東德人和外來移民被標籤化
與上述報告中嚴肅的科學分析和政策建議口吻相比,4月初德國社會融合與移民研究中心(DeZIM)發布的一項名為《東德人與外來移民的類比:爭相獲取認可》的研究報告不啻投下了一枚重磅情感炸彈。這是一項2018年6月到2019年1月間在全德國範圍內對7233人(其中西部德國4613人,東部德國2612人)進行電話調查的研究結果。這項調查的出發點極其大膽:德國統一近30年了,為什麼相當一部分東德人明顯地無法獲得與西德人相當的生活機遇?研究者在德國另一個社會群體中發現了與東德人相近的「結構性不平等」:外來移民。從社會學研究的意義上,這意味著可能存在著某種群體性的甚至更為普遍性的解釋。
我們不妨借用報告中的刺激性語言對這份報告做一總結:東德人和外來移民在德國遭受了類似的被標籤化和被貶低,收入更低,找工作更難。西德人視東德人為「自己人中間的他者」,東德人是德國內部的「外來移民」。
把東德人和外來移民兩個社會群體進行平行比較研究的視角當然屬於研究的空白,研究者也希望能把融合研究和移民研究兩個領域從概念、理論和方法上做到互相補充、互相激勵。這是科學研究的一方面。然而在另一方面,這一類比的敏感程度也是顯而易見的,很多此前並未凸顯的話題突然間充滿了話語的張力,比如如何定義「東德人」?正如移民研究近年來發現的,所謂的「移民」「帶有移民背景」等貌似清晰的概念都屬於構擬的產物。
這項調查顯示,36.4%的西德人和32.1%的東德人認為德國東部在統一近30年後「仍未融入今日的德國」; 35.3%的東德人覺得自己是德國的「二等公民」,49.1%的東德人認為自己「必須付出更多才能獲得同樣的結果」。在這個結果面前,德國統一究竟成功與否確實應該成為德國社會思考和討論的話題。西德人和東德人,可能仍舊需要繼續培養「跨文化能力」,在共同的生活和交往中,重寫共同的德國經驗。
[ 責編:秦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