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禮儀之邦,自《周禮》以來,便極為重視禮儀,上自豪門望族,下至販夫走卒,都要遵循一套據說是周公開始制定的禮儀制度。
最為隆重的禮儀見於一個成語——「三叩九拜」,那是古代規格最高的禮儀,多用於祭拜祖先或拜見帝王,平常不可隨便使用。後也沿用至宗教,如今不少善男信女前往佛寺,會在神像前行三叩九拜之大禮,就是沿襲了這個傳統禮教習俗。
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繁文縟節被不斷精簡,但傳統文化中還是保留了一些日常禮節。就舉見面來說,如今人們見面握手是最常見的禮儀。而近幾個月受「新冠」疫情的影響,為安全起見,很多人也不握手了,而改為別的行禮方式了。尤其是受傳統文化影響較深的年長者,比如40後、50後、60後等,見面不再握手,而是「作揖」,也就是俗稱的「拱手禮」。平常電影、電視劇裡也常見。
看似簡單的「拱手禮」,卻內藏玄機,用不好,就會鬧笑話的。據說成龍有一次在晚會上因為抱錯拳而出過醜。
那麼,「拱手禮」有哪些講究和做法呢?
「兩手合持為拱。」 ——《爾雅·釋詁》
可見「拱手禮」的核心動作就是「拱手」,也就是雙手相交而握。那麼該如何拱手才是正確的呢?古人也是有記載的:
「謂沓其手,右手在內,左手在外。男之吉拜尚左,女之吉拜尚右。兇拜反是。」——《說文解字注·手部》
短短三句話,信息量卻不小。一,這拱手禮,男女有別;二,拱手禮因事件兇吉而截然相反。如此一來,就得細分性別及場合了。
先來看男子,如果是吉事,拱手禮則為右手在內,左手在外,這是秉承古代以左為尊的禮儀,何為吉事,如婚禮、喬遷、生子、壽辰等,此時男子相見,致「拱手禮」,一定左手在外,右手在內,方是遵循了禮數。那如果是兇事,如葬禮、離婚、破財等,行「拱手禮」,則相反,右手在外,左手在內。
那女子呢,若行「拱手禮」,則和男子完全相反。但歷史上女子行此禮不多見,從後來發展看,女子更多行的是「萬福禮」,但如今偶爾也會見到女子行「拱手禮」,比如新聞聯播裡女主播表示恭賀新春時,就會用到「拱手禮」。
區分清楚了哪只手在外,哪只手在內,要是見人作揖打拱就不會再鬧笑話了。但這還不夠,還得進一步了解,行「拱手禮」時,具體怎麼做才行。
具體而言,行拱手禮時,兩手略為彎曲,相疊於胸前或偏上,形成一個「拱形」,故曰拱手。動作也可以理解為一手虛握,用另外一隻手抱住。拱手古今變化不大,動作均保留了下來,多用於祝賀、恭喜、拜年等喜慶場合。
說過了拱手禮,自然也需要講一講抱拳禮,這兩者有相似之處,也有區別,但常常被人混為一談。而在電視劇裡,我們經常常見到的以抱拳禮居多,尤其是武打電影或電視劇裡。
抱拳禮與拱手禮最大的區別是手型不一樣。抱拳禮,顧名思義,一隻手握拳,另一隻手貼住。男子行抱拳禮,自然是右手握拳,拳面外向左手,拳頂對著左掌中指下端;左手四指伸直,或左手四指併攏自然覆裹住右拳,左手拇指扣在右手虎囗上,拇指彎曲,兩手手心朝胸,向外前平推。
抱拳禮最早源自古代軍隊裡的禮儀。古代,武將在行軍禮時,因身穿甲冑,手握兵器,習慣上,右手拿著武器。因而,用左手環抱,蓋住握著武器的右手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後來的抱拳禮。這種禮儀,武林中人常用,比如不時就能在電影或電視劇裡看到李連杰行抱拳禮。
抱拳的具體做法是:先左腳上前一步,然後右腳跟上;並步之時,雙手環抱在胸前,右手握拳,拳面向著左手,拳頂對著左掌中指下端;左手四指伸直,或左手四指併攏自然覆蓋於右拳之上,左手拇指扣右手虎囗,拇指彎曲,兩手手心朝胸,向外平推。抱拳禮和拱手禮一樣,也分為吉兇,故也有左拳右掌與左掌右拳之分。
最後,我們看看位置,無論是拱手禮還是抱拳禮,都涉及位置的問題。這點字典有記載。
「拱,兩手相合,臂的前部上舉。 」 ——《現代漢語詞典》
拱,就是兩手相合,向上舉。可見,字典也沒有對具體的拱手位置做出明確的解釋,但日常行拱手禮以胸前居多。也就是說雙手正對著胸口,不高於顎不低於胸,平臂行禮。古代也有一種情況特殊,那就是拱手齊眉,也就是兩手相握,雙臂前伸如環抱,舉手過額,此乃「帝揖」。在中國傳統社會,這種禮儀極為隆重,用於祭祀,後被用來向皇室行禮,此外再沒有別的場合行如此隆重之禮。
以上絮絮叨叨說了不少關於拱手禮以及抱拳禮的區別。傳統文化,優良的自然要繼承,糟粕自然也要拋棄。那麼,對於拱手禮和抱拳禮,你是當成精華呢,還是糟粕?歡迎留言閒聊。
作者:陌上榆
END.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右上角「聊史補丁」關注閱讀。看完記得點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