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全球化智庫(CCG)舉辦大使圓桌會議,會議以「十四五時期的中國與世界」為主題,對「十四五」規劃中的國際合作新機遇、如何加強中國與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AfCFTA)合作等進行解讀。
非洲聯盟駐華代表拉赫瑪特·奧斯曼在致辭中表示,上個月非盟會議重點探討了AfCFTA的相關問題,會議上的相關宣言和文件為今後貿易區具體工作的開展做出了規劃,這說明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已經變成了現實。
12月5日,非盟召開特別會議通過了關於在AfCFTA協議框架下開展貿易的決定。非盟輪值主席南非總統拉馬福薩宣布,AfCFTA將於明年1月1日正式啟動。該協定原定於2020年7月1日啟動,但由於疫情等原因被推遲。
自AfCFTA在去年7月成立以來,已有54個非洲國家籤署該協定,其中,34個國家正式批准了協定的法律文書。索馬利亞、尚比亞、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中非共和國也表示將於12月31日前提交批准書。這意味著在自貿易區正式啟動時,有望有39個非洲國家被囊括其中。
AfCFTA貿易促進與項目主管弗朗西斯·曼格尼通過視頻連線介紹道,該協定旨在建立一個擁有12.7億消費者的非洲市場,累計GDP約為2.3萬億至3.4萬億美元。非盟希望,到2035年該自貿區能使3000萬非洲人擺脫極端貧困,使7000萬非洲人擺脫中等貧困。
期待AfCFTA與「一帶一路」形成合力
奧斯曼指出,非盟採取的相應行動需要世界各國的參與。中國在各方面發揮的作用非常重要,尤其是中國的「十四五」規劃也必將會對中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以至全球的經濟和社會格局都產生重大的影響。他表示,隨著自貿區的啟動,中國也將從非洲內部更加緊密的聯繫以及更加完善的營商環境中受益。
與此同時,奧斯曼表示,期待AfCFTA能夠與「一帶一路」倡議形成合力,促進非洲大陸的發展。他指出,當前,非洲一體化面臨的主要挑戰就是基礎設施落後,而「一帶一路」倡議正在幫助非洲解決這個問題。除此之外,他希望中國還能幫助非洲加強能力建設,推動非洲市場化建設,讓自貿區能夠充分發揮潛力。
2020年是中非合作論壇成立20周年。中國連續11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連續多年對非洲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20%。在經貿領域,2019年,中非貿易額達到2087億美元,中國對非直接投資存量491億美元,分別增長了20倍和100倍。
非洲駐華使節團團長、喀麥隆駐華大使馬丁·姆帕納在致辭中指出,非盟致力於實現區域一體化與和平穩定,非洲領導人和人民的終極目標一直是社會經濟發展。目前,非盟在農業、貿易、礦業等方面已有戰略性倡議,AfCFTA建設有利於落實「2063年議程」,會成為非洲國家的機會,推動非洲自由貿易和社會經濟發展。
姆帕納強調,AfCFTA將是針對所有非洲國家的重要窗口,也是非常重要的機遇,能夠推動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實現區域經濟多樣化和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同時推動各國實現社會和經濟發展目標。
但與此同時,姆帕納也指出,各國都會有各自的優先發展目標,需要在合作過程中採取平和的態度,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區域自由貿易。他呼籲各成員國齊心協力,建立強大的、建設性的夥伴關係。
他表示,期待中非進一步加強合作,藉助當前已有的框架,如中非合作論壇、「一帶一路」倡議等,進一步探討雙方合作的可能。同時,中非有必要進一步在發展戰略方面進行對接,從而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上拓展各領域合作。
中非數位化合作潛力巨大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副總裁朱民向非洲各國駐華大使介紹了中國「十四五」規劃的重點內容,並回答了多位大使的提問。朱民說,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勞動力供應短缺將是一大問題。對此,中國一方面將加快數位化、機械化和自動化的發展,另一方面,將會把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外轉移,推動形成新的全球供應鏈中心,這對非洲來說將是重要的發展機會。
奈及利亞駐華大使巴巴·艾哈邁德·吉達問朱民,隨著AfCFTA的啟動以及中國進入「十四五」階段,雙方有哪些合作機遇?朱民回答道,中非經濟高度互補,非洲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特別是農業資源充裕,雙方有巨大的合作潛力。隨著中國經濟向數位化轉型,中非需要就數字領域合作展開進一步的探討,比如,幫助非洲發展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以降低合作成本,提高合作效率。
埃及駐華大使穆罕默德·巴德裡問道,中國將如何應對中美緊張關係?對此,朱民說,中美關係在政治方面確實有很多不確定性,在美國新一屆政府上臺後,希望中美能夠儘快開啟對話,因為整個世界都需要中美加強合作。「新冠疫情還在蔓延,世界經濟仍然在蕭條之中,很多低收入國家和新興國家收入受到影響。」他說,中國願意繼續同世界各國合作,同世界分享中國的發展紅利。
四達時代集團董事長龐新星在會上說,四達時代自2002年便開始了對非洲國家數位電視的投資與運營,截至目前,該公司累計投資超17億美元,推動了整個非洲的廣播電商數位化網絡建設。但是,該公司在經營中遇到一些挑戰,如在非洲收當地貨幣,然後換成美元或者歐元,到中國再換成人民幣,造成了換匯損失和麻煩。
對此,朱民說,人民幣國際化的加快發展對於進一步深化中非經貿合作至關重要。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高,中國政府也在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對於世界來說,更多的國際化貨幣也有利於世界金融體系的穩定。
朱民指出,目前,人民幣在特別提款權(SDR)中的比重已經達到15%。保守估計,目前,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資產中的佔比升至2.2%,但依然低於在SDR中的比重,因此,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朱民強調,未來,中國一定要繼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因為這也是中國擴大開放的內容之一。「過去幾年,無論是離岸中心,還是結算中心等,數量都在不斷增多,而且越來越多的央行把人民幣當作外匯儲備,還有很多國家同中國籤署了人民幣同本幣的互換協議。這些措施都有利於人民幣的國際化發展。」
談到在非洲的人民幣使用前景,朱民說,隨著貿易和投資的不斷增加,人民幣的廣泛使用將給企業提供更多方便。對於這個問題真正要思考的是,非洲國家如何建立離岸人民幣清算中心,為非洲各個自貿區和市場聯盟內的企業提供便利的人民幣清算服務。他建議,這個話題可以在下一屆中非合作論壇上重點討論。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