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甘草

2021-02-12 江南小草

甘草:別名:甜草根、紅甘草、粉甘草、粉草、皮草、棒草。

【來源】為豆科甘草屬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脹果甘草 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in及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根和根狀莖。

【形態特徵】(1)甘草: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粗壯。呈圓柱形,味甜。外皮紅棕色或暗棕色。莖直立、基部帶木質,被白色短毛和刺毛狀腺體。單數羽狀複葉互生,葉柄長約6cm,託葉早落;小葉7~17,卵狀橢圓形,長2~5.5cm,寬1~3cm,先端鈍圓,基部渾圓,兩面被腺體及短毛。夏日葉腋抽出總狀花序,花密集;花萼鍾狀,被短毛和刺毛狀腺體;蝶形花冠淡紅紫色,長1.4~2.5cm,旗瓣大,矩狀橢圓形,基部有短爪,翼瓣及龍骨瓣均有長爪。二體雄蕊。莢果條狀長圓形,常密集,有時呈鐮狀以至環狀彎曲,寬6~9mm,密被棕色刺毛狀腺體;種子2~8,扁圓形或稍腎形。

(2)脹果甘草:主要特徵為小葉數目較少,通常3~5,偶可達7,小葉邊緣波卷狀,壓幹後有皺褶,下面中肋上無毛或幼時有長毛。莢果很短,直而腫脹,光滑無毛或罕被短腺狀糙毛。這種植物的根在當地與甘草及光果甘草均同作甘草入藥。分布於新疆及甘肅西北部。

(3)光果甘草:主要特徵為小葉橢圓形或長回狀窄卵形,寬0.8~2.3cm,邊緣通常平而無皺褶。花較短,長8~12mm。莢果扁,表面近光滑或被短毛,但無刺狀的腺毛,含種子3~4粒。

【生境與分布】生於乾燥草原及向陽山坡。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山東等地區。

【藥材性狀】(1)甘草:根呈長圓柱形、長30~100cm,直徑0.6~3.5cm。表面紅棕色、暗棕色或灰褐色,有明顯的皺紋、溝紋及橫長皮孔,並有稀疏的細根痕,外皮鬆緊不一,兩端切面中央稍下陷。質堅實而重、斷面纖維性,黃白色,有粉性,橫切面有明顯的形成層環紋和放射狀紋理,有裂隙。根莖表面有芽痕,橫切面中心有髓。氣微,味甚甜而特殊。以皮細緊、色紅棕、質堅實、斷面色黃白、粉性足者為佳。粉甘草為去皮甘草,表面淡黃色,平坦,有刀削及縱裂紋。

(2)脹果甘草:根莖及根木質粗壯,多灰棕色至灰褐色。質堅硬,易潮。斷面淡黃色或黃色,纖維性,粉性少。味甜或帶苦。根莖不定芽多而粗大。

(3)光果甘草:根莖及根質地較堅實。表面灰棕色,皮孔細而不明顯。斷面纖維性,裂隙較少、氣微,味甜。

【道地與產區】主產於內蒙古、甘肅、新疆、吉林白城。此外,陝西、青海、寧夏、河北、山西等地亦產。以內蒙古、甘肅、寧夏的質量最佳。新疆產量最大,內蒙古次之。銷全國,並出口。

【採集加工】野生品秋季採挖,栽培品於播種3~4年後。在秋季採挖,除去殘莖,按粗細分別曬乾。

【化學成分】(1)甘草:含三萜皂苷甘草酸等,並含多種黃酮成分,甘草苷、異甘草苷、二羥基甘草次酸、芒柄花黃素、甘草西定、甘草醇、5-0-甲基甘草醇、異甘草醇等。此外,尚含β-谷甾醇、甘草新木脂素、甘露醇、葡萄糖、蔗糖、蘋果酸、樺木酸、天冬醯胺、煙酸、微量揮髮油和澱粉等。

(2)脹果甘草:含黃酮類化合物,甘草查爾酮甲、甘草查爾酮乙、甘草黃酮、甘草苷、甘草素,異甘草苷、異甘草素、芒柄花苷等;三萜類化合物,甘草酸、甘草次酸、11-脫氧甘草次酸、烏拉爾甘草皂苷乙,以及β-谷甾醇。

(3)光果甘草:所含成分與甘草相似,除含甘草酸、異甘草苷外,還含黃酮類成分甘草西定等。

【藥理作用】(1)解毒作用:甘草酸或其鈣鹽有較強的解毒作用,對白喉毒素、破傷風毒素有較強的解毒作用,對一些過敏性疾患、動物實驗性肝炎、河豚毒及蛇毒亦有解毒作用。其解毒作用機制可能是多方面的,通過物理、化學方式的沉澱、吸附與結合,加強肝臟的解毒功能以及甘草酸的水解產物葡萄糖醛酸也是解毒作用的有效成分。甘草酸

有抑制愛滋病病毒的作用。

(2)抗炎及抗變態反應:甘草次酸對大鼠的棉球肉芽腫、甲醛性浮腫,結核菌素反應、皮下肉芽囊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甘草酸銨、甘草次酸鈉能有效地影響皮下肉芽囊性炎症的滲出期及增生期,其作用強度弱於或接近於可的松。甘草酸的各種製劑之抗炎作用,以琥珀酸鹽的活性較高,但毒性亦大。甘草抗炎抗變態反應的原理尚未完全闡明。

(3)祛痰、鎮咳作用:能促進咽喉及支氣管的分泌,使痰容易咯出。甘草次酸衍化物對豚鼠及貓的實驗性咳嗽均有顯著的鎮咳作用。

(4)對消化系統的作用:a.保護胃黏膜:甘草的各種製劑對大鼠實驗性胃潰瘍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甘草的水提取物有保護胃黏膜,治療胃潰瘍的作用。據臨床與藥理研究觀察,甘草水提物能增加胃黏膜細胞的「己糖胺」成分,使胃黏膜不受損害。甘草流浸膏灌胃後,能吸附胃酸,故能降低胃酸濃度,但吸收後也能發揮作用。對基礎分泌量亦有抑制作用。b.解痙:甘草煎劑、流浸膏對動物離體腸管均有抑制作用。對乙醯膽鹼、氧化鋇、組胺等引起的腸痙攣有解痙作用。甘草對動物離體腸管及在體胃均有鬆弛作用。

(5)保肝作用:甘草對於動物實驗性肝損傷,使其肝臟變性和壞死明顯減輕,肝細胞內蓄積的肝糖原及核糖核酸含量大部恢復或接近正常,血清谷丙轉氨酶活力顯著下降,表明甘草具有抗肝損傷的作用。甘草酸和甘草次酸能防治大鼠實驗性肝硬化的發生。(6)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甘草能使多種動物的尿量及鈉的排出減少,鉀排出增加,血鈉上升,血鈣降低,腎上腺皮質小球帶萎縮。甘草能使尿中游離型17-羥皮質類固醇排洩增加,結合型減少。小劑量表現胸腺萎縮,腎上腺重量增加,束狀層幅度加寬,腎上腺維生素C含量降低等。甘草能顯著增強和延長可的松的作用。甘草產生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的原理,有人認為是甘草次酸的化學結構與腎上腺皮質激素相似,作用也相似,系一種直接作用;也有人認為是一種間接作用,即甘草次酸抑制了腎上腺皮質固醇類在體內的破壞,因而血液中皮質類固醇含量相應增加,而呈現較明顯的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7)其他作用:a.甘草有對抗乙醯膽鹼的作用,並能增強腎上腺素的強心作用。b.抗癌:甘草次酸對於大鼠實驗性骨髓瘤及腹水肝瘤均有抑制作用。對小鼠艾氏腹水癌均有抑制作用。c.甘草與芫花合用有相反作用:二者共浸組的毒性較分浸組顯著增高,芫花與甘草同用,利尿瀉下作用受到抑制,能增強甘草毒性。

【性味歸經】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功能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適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癤腫毒,緩解藥性、毒性、烈性。

【用法用量】2~10g。

【用藥警戒與禁忌】不宜與海藻、京大戟、紅大戟、甘遂、芫花同用。

【常用處方】髒躁,癔症:甘草15g,大棗30g,浮小麥12g,水煎服。(《金匱要略》甘麥大棗湯)

【附註】(1)商品甘草主要分東甘草和西甘草兩大類,東甘草主產於東北及內蒙古東北部,原植物主要系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西甘草主產於西北的內蒙古西部、甘肅南部、青海東部、山西及陝西的北部,原植物主要也是此種。

(2)西甘草之產於新疆及甘肅西北部的,除甘草、光果甘草、脹果甘草外,還有黃甘草Glycyrrhiza eurycarpa P.C.Li,形態近甘草,託葉不存在,或脫落很早。小葉5~9片,少者為3片,橢圓形、倒卵形或卵形,先端尖,基部楔形或圓形,上面暗綠色,具暗褐色腺點,下面具黃綠色腺點,有塗膠狀光澤,與葉柄均有微毛,老葉則無毛。總狀花序花較少,花淡紫色。果序不作頭狀,莢果長15~2.5cm,鐮狀彎曲,膨脹或略扁,背腹面不凹陷或於種子間略有1~3處下凹,被微柔毛和腺毛;種子4~7粒。根狀莖淡黃色,有鱗片;根部發達外皮褐色。分布於甘肅及新疆。質地較甘草稍次。本品含黃甘草苷、甘草苷、異甘草苷、夏佛託苷、芒柄花苷、甘草酸及β-谷甾醇。

下面部分摘錄於《中藥處方一本全》

性味:性平,味甘。

功用: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用量1.5~9克。

驗方:(1)乳糜尿:甘草24克,車前草15克,薺菜24克,水煎服。

(2)口腔潰瘍:甘草15克,積雪草15克,馬蘭15,水煎服。

(3)食物中毒:甘草30克,綠豆30克,金銀花30克,紫花地丁24克,水煎服。

下面部分摘錄於《本草綱目》

【甘草】本經上品

【釋名】蜜甘、蜜草、美草、蕗草《別錄》靈通《記事珠》國老《別錄》〔弘景曰〕此草最為眾藥之主,經方少有不用者,猶如香中有沉香也。國老即帝師之稱,雖非君而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甄權曰〕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調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

【集解】〔陶弘景曰〕赤皮斷理,看之堅實者,是抱罕草,最佳。抱罕乃西羌地名。亦有火炙幹者,理多虛疏。又有紫甘草,細而實,乏時亦可用。

〔蘇頌曰〕春生青苗,高一二尺,葉如槐葉,七月開紫花似柰冬,結實作角子如畢豆。根長者三四尺,粗細不定,皮赤色,上有橫梁,梁下皆細根也。採得去蘆頭及赤皮,陰乾用。今甘草有數種,以堅實斷理者為佳。其輕虛縱理及細韌者不堪,惟貨湯家用之。

〔李時珍曰〕甘草枝葉悉如槐,高五六尺,但葉端微尖而糙澀,似有白毛,結角如相思角,作一本生,至熟時角拆,子扁如小豆,極堅,齒齧不破,今人惟以大徑寸而結緊斷紋者為佳,謂之粉草。其輕虛細小者,皆不及之。

根 〔修治〕〔雷(學攴)曰〕凡使須去頭尾尖處,其頭尾吐人,每用切長三寸,擘作六七片,入瓷器中盛,用酒浸蒸,從巳至午,取出暴幹剉細用。一法:每斤用酥七兩塗炙,酥盡為度。又法:先炮令內外赤黃用。〔時珍曰〕方書炙甘草皆用長流水蘸溼炙之,至熟刮去赤皮,或用漿水炙熟,未有酥炙、酒蒸者。大抵補中宜炙用,瀉火宜生用。

〔氣味〕甘,平,無毒。(寇宗奭曰〕生則微涼,昧不佳;炙則溫。〔王好古曰〕氣薄味厚,升面浮,陽也。入足太陰、厥陰、少陰經。(時珍曰〕通入手足十二經。[徐之才曰)術、苦參、乾漆為之使,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權曰〕忌豬肉。[時珍曰〕甘草與藻、戟、遂、芫四物相反,而胡洽居士治痰澼,以十棗湯加甘草、大黃,乃是痰在膈上,欲令通洩,以拔去病根也。東垣李杲治項下結核,消腫潰堅湯加海藻。丹溪朱震亨治勞瘵,蓮心飲用芫花。二方俱有甘草,皆本胡居士之意也。故陶弘景言古方亦有相惡相反者,乃不為害。非妙達精微者,不知此理。

〔主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氣力,金瘡尰(zhǒng足腫病),解毒。久服輕身延年〔本經〕。尰(zhǒng)腫也。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髒咳嗽,止渴,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別錄〕。主腹中冷痛,治驚癇,除腹脹滿,補益五臟,養腎氣內傷,令人陰不痿,主婦人血瀝腰痛,凡虛而多熱者加用之〔甄權〕。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驚悸煩悶健忘,通九竅,利百脈,益精養氣,壯筋骨〔大明〕。生用瀉火熱,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熱,緩正氣,養陰血,補脾胃,潤肺〔李杲〕。吐肺痿之膿血,消五發之瘡疽〔好古〕。解小兒胎毒驚癇,降火止痛〔時珍曰〕。

梢〔主治〕生用治胸中積熱,去莖中痛,加酒煮玄胡索、苦楝子尤妙〔元素〕。

頭〔主治〕生用能行足厥陰、陽明二經汙濁之血,消腫導毒〔震亨〕。主癰腫,宜入吐藥〔時珍〕。

【發明】〔震亨曰〕甘草味甘,大緩諸火,黃中通理,厚德載物之君子也。欲達下焦,須用梢子。〔杲曰〕甘草氣薄味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陽不足者,補之以甘。甘溫能除大熱,故生用則氣平,補脾胃不足而大瀉心火;炙之則氣溫,補三焦元氣而散表寒,除邪熱,去咽痛,緩正氣,養陰血。凡心火乘牌,腹中急痛,腹皮急縮者,宜倍用之。其性能緩急,而又協和諸藥,使之不爭。故熱藥得之緩其熱,寒藥得之緩其寒,寒熱相雜者用之得其平。〔好古曰〕五味之用,苦洩辛散,酸收鹹軟,甘上行而發,而本草言甘草下氣何也?蓋甘味主中,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內,有和有緩,有補有洩,居中之道盡矣。張仲景附子理中湯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調胃承氣湯用甘草、恐其速下也,皆緩之之意。小柴胡湯有柴胡、黃芩之寒,人參、半夏之溫,而用甘草者,則有調和之意。建中湯用甘草,以補中而緩脾急也;風髓丹用甘草,以緩腎急而生元氣也,乃甘補之意。又曰:甘者令人中滿,中滿者勿食甘,甘緩而壅氣,非中滿所宜也。凡不滿而用炙甘草為之補,若中滿而用生甘草為之瀉,能引諸藥直至滿所,甘味入脾,歸其所喜,此升降浮沉之理也。經雲,以甘補之,以甘瀉之,以甘緩之,是矣。〔時珍曰〕甘草外赤中黃,色兼坤離;味濃氣薄,資全土德。協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贊帝力而人不知,斂神功而己不與,可謂藥中之良相也。然中滿、嘔吐、酒客之病,不喜其甘;而大戟、芫花、甘遂、海藻,與之相反。是亦迂緩不可以救昏昧,而君子嘗見嫉於宵人之意歟?〔頌曰〕按孫思邈千金方論云:甘草解百藥毒,如湯沃雪。有中烏頭、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驗如反掌。方稱大豆汁解百藥毒,予每試之不效,加入甘草為甘豆湯,其驗乃奇也。又葛洪肘後備急方云:席辯刺史嘗言:嶺南俚人解蠱毒藥,並是常用之物,畏人得其法,乃言三百頭牛藥,或言三百兩銀藥。久與親狎,乃得其詳。凡飲食時,先取炙熟甘草一寸,嚼之咽汁,若中毒隨即吐出。仍以炙甘草三兩,生薑四兩,水六升,煮二升,日三服。或用都淋藤、黃藤二物,酒煎溫常服,則毒隨大小溲出。又常帶甘草數寸,隨身備急。若經含甘草而食物不吐者,非毒物也。三百頭牛藥,即土常山也。三白兩銀藥,即馬兜鈴藤也。

【附方】舊十五,新二十。

1.傷寒心悸(脈結代者):

甘草二兩、水三升,煮一半,服七合,日一服。《傷寒類要》。2.傷寒咽痛(少陰證):

甘草湯主之。用甘草二兩蜜水炙,水二升,煮一升半,服五合,日二服《張仲景傷寒論》。

3.肺熱喉痛(有痰熱者):

甘草炒二兩,桔梗米泔浸一夜一兩,每服五錢,水一鍾半,入阿膠半片,煎服。《錢乙直訣》。

4.肺痿多涎(肺痿吐涎沫,頭眩,小便數而不咳者,肺中冷也):

甘草乾薑湯溫之。甘草炙四兩,乾薑炮二兩,水三升,煮一升五合,分服。《張仲景金匱要略》。

5.肺痿久嗽(涕唾多,骨節煩悶,寒熱):

以甘草三兩炙,搗為末。每日取小便三合,調甘草末一錢,服之。《廣利方》。

6.小兒熱嗽:

甘草二兩,豬膽汁浸五宿,炙研末,蜜丸綠豆大,食後薄荷湯下十丸。名涼膈丸。《聖惠方》。

7.初生解毒:

小兒初生未可便與硃砂蜜。只以甘草一指節長,炙碎,以水二合,煮取一合,以綿染點兒口中,可為一蜆殼,當吐出胸中惡汁。此後待兒饑渴,更與之。令兒智慧無病,出痘稀少。《王璆選方》。

8.初生便閉:

甘草、枳殼煨各一錢,水半盞服。《全幼心鑑》。

9.小兒撮口(發噤):用生甘草二錢半,水一盞,煎六分,溫服,令吐痰涎,後以乳汁點兒口中。《金匱玉函》。

10.嬰兒目澀(月內目閉不開),或腫羞明,或出血者,名慢肝風:用甘草一截,以豬膽汁炙為末,每用米泔調少許灌之。《幼幼新書》。

11.小兒遺尿:

大甘草頭煎湯,夜夜服之。《危氏得效方》。

12.小兒尿血:甘草一兩二錢,水六合,煎二合,一歲兒一日服盡。《姚和眾至寶方》。

13.小兒羸瘦:

甘草三兩,炙焦為末,蜜丸綠豆大。每溫水下五丸,日二服。《金匱玉函》。

14.大人羸瘦:

甘草三兩炙,每旦以小便煮三四沸,頓服之,良。《外觀臺秘 要》。

15.赤白痢下《崔宣州衍所傳方》:

用甘草一尺,炙劈破,以淡漿水蘸三二度,又以慢火炙之,後用生薑去皮半兩。二味以漿水一升半,煎取八合,服之立效。

另外,梅師方:用甘草一兩炙,肉豆蔻七個煨剉,以水三升,煎一升,分服。

16.舌腫塞口(不治殺人):

甘草煎濃湯,熱漱頻吐。《聖濟總錄》。

17.太陰口瘡:

甘草二寸,白礬一粟大,同嚼咽汁。《保命集》。

18.發背癰疽《崔元亮海上集驗方》雲(李北海言,此方乃神授,極奇秘):

用甘草三大兩,生搗篩末,大麥麵九兩,和勻,取好酥少許入內,下沸水搜如餅狀,方圓大於瘡一分,熱傅腫上,以綢片及故紙隔,令通風,冷則換之。已成者膿水自出,未成者腫便內消,仍當吃黃芪粥為妙。

又一法:甘草一大兩,水炙搗碎,水一大升浸之,器上橫一小刀子,露一宿,平明以物攪令沫出,去沫服之,但是瘡腫發背皆甚效。《蘇頌圖經》。

19.諸般癰疽:

甘草三兩,微炙切,以酒一鬥同浸瓶中,用黑鉛一片溶成汁,投酒中取出,如此九度。令病者飲酒至醉,寢後即愈也。《經驗方》。

20.一切癰疽(諸發,預期服之,能消腫逐毒,使毒不內攻,功效不可具述):用大橫文粉草二斤捶碎,河水浸一宿,揉取濃汁,再以密絹過,銀石器內慢火熬成膏以瓷罐收之。每服匙,無灰酒或白湯下,曾服丹藥者亦解之,或微利無妨,名國老膏。《外科精要方》。

21.癰疽秘塞:生甘草二錢半,井水煎服,  能疏導下惡物。《直指方》。

22.乳癰初起:

炙甘草二錢,新水煎服,仍令人咂之。《直指方》。

23.些小癰癤:

發熱時,即用粉草節,曬乾為末,熱酒服一、二錢,連進數服,痛熱皆止。《外科精要方》。

24.痘瘡煩渴:

粉甘草炙,栝樓根等分,水煎服之。甘草能通血脈,發瘡痘也。《直指方》。

25.陰下懸癰(生於谷道前後,初發如松子大,漸如蓮子,數十日後,赤腫如桃李,成膿即破,破則難愈):

也用橫文甘草一兩,四寸截斷,以溪澗長流水碗,河水、井水不用,以文武火慢慢蘸水炙之,自早至午,令水盡為度,劈開視之,中心水潤乃止。細剉,用無

灰好酒二小碗,煎至,溫服,次日再服,便可保無虞。此藥不能

急消,過二十日,方得消盡。

興化守康朝病已破,眾醫拱手,服此兩劑即合口,乃韶州劉從周方也。《李迅癰疽方》。

26.陰頭生瘡:

蜜煎甘草末,頻頻塗之神效。《千金方》。

27.陰下溼癢:

甘草煎湯,日洗三五度。古今錄驗代指腫痛甘草煎湯潰之。《下金方》。

28.凍瘡發裂:

甘草煎湯洗之。次以黃連、黃檗、黃芩末,入輕粉、麻油調傅。《談野翁方》。

29.湯火灼瘡:

甘草煎蜜塗。《李樓奇方》。

30.蠱毒藥毒:

甘草節,以真麻油浸之,年久愈妙。每用嚼咽,或水煎服,神妙。《直指方》。

31.小兒中蠱(欲死者):

甘草半兩,水一盞,煎五分服,當吐出。《金匱玉函》。

32.牛馬肉毒:

甘草煮濃汁,飲一二升,或煎酒服,取吐或下。如渴,不可飲水,飲之即死。《千金方》。

33.飲饌中毒(未審何物,卒急無藥):

只煎甘草薺苨湯,入口便活。《金匱玉函方》。

34.水莨菪毒(菜中有水莨菪,葉圓而光,有毒,誤食令人狂亂,狀若中風,或作吐):

以甘草煮汁服之,即解。《金匱玉函妙方》。

生甘草

炙甘草

相關焦點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糯米糰
    《安徽中草藥》。(3)溼熱帶下:(糯米糰)鮮蔓薴麻全草30~60g。水煎服。《中草藥》。(4)血管神經性水腫:糯米糰鮮根,加食鹽搗爛外敷局部,4-6小時換藥1次。《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5)毒蛇咬傷:(糯米糰)蔓薴麻根、槓板歸各適量,水煎外冼;蔓薴麻根(鮮)適量,搗爛外敷。《江西草藥》。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散瘀草
    下面部分摘錄於《中藥大辭典》紫背金盤草紫背金盤草:異名:破血丹、筋骨草、石灰菜《植物名實圖考》,九味草《雲南中草藥選》,散瘀草《全國中草藥彙編》。【基原】為唇形科筋骨草屬植物紫背金盤的全草或根。【原植物】紫背金盤 Ajuga nipponensis Makino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10~20cm。全株被疏柔毛。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黃毛耳草
    《全國中草藥彙編》:「苦,涼。」【功用主治】清熱利溼,消腫解毒。主治溼熱黃疸,洩瀉,痢疾,帶狀皰疹,腎炎水腫,乳糜尿,跌打腫痛,毒蛇咬傷,瘡癤腫毒,血崩,白帶,外傷出血。1.《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熱,利尿,平肝。治暑熱瀉痢,小兒急性腎炎,溼熱黃疸。」1.《湖南藥物志》「行氣散瘀,清熱解毒,涼血,固齒明目。
  • 甘草(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全國中草藥彙編》:甘草拼音Gān Cǎo別名甜草根、紅甘草、粉甘草、粉草來源為豆科甘草屬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質地較甘草燒次。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甘草拼音Gān Cǎo別名美草、蜜甘(《本經》),蜜草、蕗草(《別錄》),國老(陶弘景),靈通(《記事珠》),粉草(《群芳譜》),甜草(《中國藥植志》),甜根子(《中藥志》),棒草(《黑龍江中藥》)。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紅花菜
    《陝西中草藥》:主治帶狀皰疹,瘡癤。4.《全國中草藥彙編》:祛風明目,健脾益氣,解毒止痛。根主治:肝炎,營養性浮腫,白帶,月經不調。全草主治急性結膜炎,神經痛,帶狀皰疹,瘡癤癰腫,痔瘡。5.《福建藥物志》:主治黃疸型肝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病,淋病,小兒支氣管炎,膿瘍,外傷出血。【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搗汁。外用:鮮品搗敷;或研末調敷。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絡石藤
    《青島中草藥手冊》【附註】(1)絡石藤異物同名品甚多,常見者尚有如下數種。1)衛矛科衛矛屬植物扶芳藤 Euonymus fortunei( Turcz.) Hand. -Mazz. 枝上通常生細根並具小瘤狀突起,葉寬橢圓形或橢圓形,長1.5~3cm,寬1.2~2cm,葉質較厚,下面葉脈不明顯。江蘇、陝西、河南、湖北等省部分地區以此為絡石藤。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金蕎麥 (附:金蕎麥莖葉)
    《湖北中草藥志》(2)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金蕎麥15g,焦山楂9g,生甘草6g。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湖北中草藥志》。(3)喉風喉毒:金蕎麥,用醋磨,漱喉,涎痰去而喉閉自開。《本草綱目拾遺》。(4)痰核瘰癧:金蕎麥(須鮮者),將根搗汁衝酒服;其莖葉用白水煮爛,和米粉作餅餌食之,不過二三服立消。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蔊菜
    《青島中草藥治療手冊》(2)小便不利:蔊菜15g,茶葉6g,水衝代茶飲。《青島中草藥治療手冊》(3)風寒感冒:蔊菜10~30g,蔥白9~15g。水煎服。《福建中草藥》(4)治蛇頭疔:鮮蔊菜搗爛,調鴨蛋清外敷。《福建中草藥》(5)熱咳:蔊菜15g。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白芷
    《丹溪心法》(2)鼻淵:辛夷、防風、白芷各八分,蒼耳子一錢二分,川芎五分,北細辛七分,甘草三分。白水煎,連服四劑。忌牛肉。《瘍醫大全》(3)痔瘡腫痛:先以皂角煙燻之,後以鵝膽汁調白芷末塗之。《醫方摘要》(4)腫毒熱痛:醋調白芷末敷之。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六稜菊
    《福建中草藥》。(2)眩暈:六稜菊、石仙桃各30g,蒼耳子根15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3)多發性膿腫:六稜菊45g,山芝麻、狹葉韓信草各30g。用黃酒燉服。《福建藥物志》。《福建中草藥》。2.治腹痛吐瀉:六稜菊9g,觀音茶4.5g,生薑3片。煎服。《閩東本草》。3.治關節腫痛:六稜菊60g,山芝麻根15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4.治婦女經閉:鮮六稜菊全草15~30g。老酒燉服。《福建民間草藥》。5.治跌打損傷:六稜菊全草30g。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白花蛇舌草
    《安徽中草藥》(2)毒蛇咬傷:鮮白花蛇舌草30-60g,搗爛絞汁或水煎服,渣敷傷口。《福建中草藥》【附註】(1)同屬植物水線草 Hedyotis corymbosa(L.) Lamk. 形態近前種,主要不同點為花2-5朵成腋生的傘房花序,花梗極纖細,毛髮狀;莖和枝四稜形,植物無毛或被粉狀小毛;託葉頂端有短刺毛數條。分布於我國東南部及西南各地。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薑黃
    (《聖濟總錄》薑桂散)(2)臂背痛,非風非痰:薑黃、甘草、羌活一兩,白朮二兩。每服一兩,水煎。(《赤水玄珠》薑黃散)。(3)產後洩血不止,無禁度,及腹痛胸膈悶:薑黃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四服。《濟陰綱目》。(4)諸瘡癬初生時痛癢:薑黃敷之。《備急千金要方》。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豨薟草
    (1)腺梗豨薟: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2)豨薟:主產於秦嶺及長江以南各地。【採集加工】夏、秋花苞未開時,割取地上部分,除去雜質,切段、曬至半乾後,再置於通風處晾乾。【化學成分】(1)腺梗豨含腺梗豨薟苷、腺梗豨薟酸、腺梗豨薟醇、對映 16β,17,18-貝殼杉三醇、對映 16β,17-二羥基-19-貝殼杉酸、胡蘿蔔苷、谷甾醇等。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鬱金
    (2)嘔血:鬱金(銼)甘草(炙)各一兩。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井華水調下,不拘時。(《聖濟總錄》鬱金散)。(3)石淋疼痛難忍:鬱金,海金沙,滑石,甘草。為末。每服一至二錢,燈心、木通湯下。(《嬰童類萃》金砂散)。(4)膽石及黃疽:鬱金,熊膽,明礬,火硝。研細為丸或作散劑。每服0.3~0.9g。
  • 瓦楞子(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
    《全國中草藥彙編》:瓦楞子拼音Wǎ Lénɡ Zǐ
  • 海浮石(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
    《全國中草藥彙編》:海浮石拼音Hǎi Fú Shí別名浮石、浮海石、浮水石、海石花來源藥材分海浮石和海石花兩類。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海浮石拼音Hǎi Fú Shí別名水花(《本草拾遺》),海石(《丹溪心法》),水泡石(《東醫寶鑑》),浮海石(《玉楸藥解》),浮水石(《醫林纂要》),羊肚石(《藥材資料彙編》)。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椬梧根
    下面部分摘錄於《中草藥對症圖譜》椬梧椬梧:別名:柿糊,宜梧,白葉刺,日月紅。形態特徵:常綠灌木。葉互生,革質,卵狀矩圓形,全緣,具柄。葉面綠色有鱗片,葉背面具痂狀銀白色鱗片。總狀花序,腋生,春至秋間開小白花,有香氣。核果圓形,秋季採根莖較佳。採收期:全年可採。洗淨,切片,曬乾備用。藥用部分:根,莖,葉。
  • 我讀 《全國中草藥彙編》 虎杖
    10.治放療所致的白細胞下降:虎杖、雞血藤各30g,當歸、甘草各9g。水煎服,每日2次。〔《新醫藥資料》1972,(3)  〕。11.治胃癌:虎杖30g,製成糖漿60ml。每服20~30ml,每日服2~3次。《實用腫瘤學》。【臨床報導】1.治療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①用虎杖90g,加水濃煎至300ml,每日分3次服,小兒依次減量。
  • 我讀 《全國中草藥彙編》 鵝不食草
    《青島中草藥手冊》。(3)支氣管哮喘:鵝不食草(石胡荽)9g,瓜蔞9g,萊菔子9g。煎服。《安徽中草藥》。(4)目病腫脹紅赤,昏暗羞明,隱澀疼痛,風癢,鼻塞,頭痛,目翳攀睛,眵淚稠黏:鵝不食草二錢,青黛一錢,川芎一錢,為細末,先噙水滿口每用米許嗅入鼻內,以淚出為度。不拘時候。《原機啟微》。(5)瘧疾:a.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紫珠
    下面部分摘錄於《中草藥對症圖譜》杜虹花杜虹花:別名:粗糠根,白粗糠,紅粗糠,毛將軍,臺灣紫珠。採收期:夏秋季採葉,秋冬季採根,洗淨,切片,曬乾。藥用部分:根、莖、花、葉。【性味歸經】味苦、微澀,性溫平。入心、心包、三焦、胃、腎、肝經。【功能】補腎滋水,消炎散淤,活血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