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別名:禹白芷(祁白芷)、川白芷、香白芷。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祁白芷 Angelica dahurica ( Fisch. ex Hoffm.) Benth. et Hook. f .cv Qibaizhi 或杭白芷 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 ) Benth. et Hook. f. cv Hangbaizhi 的乾燥根。
【形態特徵】(1)祁白芷(禹白芷):多年生大型草本,高2~2.5m。根粗大,實心,圓錐形,垂直生長,外皮黃褐色,側根粗長,略成縱行排列,基部有橫梭形木栓質突起圍繞,突起不高,有時窄條形。莖粗壯,圓柱形,中空,常帶紫色。莖生葉互生,有長柄,葉柄基部擴大成半圓形葉鞘,葉鞘無毛,抱莖,亦帶紫色,二至三回羽狀複葉;小葉片披針形至長圓形,基部下延呈翅狀。莖上部分無柄,僅有葉鞘。夏季開白色小花,排成復傘形花序,傘幅通常22~38個;花苞1~2片,膨大成鞘狀;小總苞片通常比花梗(小傘梗)長或等長:花梗10餘個,花瓣倒卵形,白色,先端內凹。雙懸果扁平橢圓形,分果具5稜,側稜有寬翅,幼時稍被毛,老則毛漸脫,變無毛。
(2)杭白芷(川白芷):本品與祁白芷很相近,但植株較矮小,高一般不超過2m。莖及葉鞘多為黃綠色。小總苞片長約5mm,通常比小傘梗短;花黃綠色,花瓣多窄卵形。
【生境與分布】祁白芷和禹白芷種植於華北地區河北、河南等省,杭白芷和川白芷種植於浙江、四川、湖北、湖南等省。
【藥材性狀】(1)祁白芷(禹白芷):根圓錐形,長7~24cm,直徑1.5~2cm。表面灰黃色或黃棕色,較光滑,皮孔樣橫向突起散生,並有支根痕。質硬,斷面類白色,粉性,皮部散有棕色油點,形成層環圓形,棕色。
(2)杭白芷(川白芷) :根圓錐形,長10~20cm,直徑2~2.5cm。上部近方形或類方形,表面灰棕色,有多數皮孔樣橫向突起,長0.5~1cm,略排成四縱行,頂端有凹陷的莖痕。質堅實較重,斷面白色,粉性,皮部密布棕色油點,形成層環棕色,近方形。氣芳香、味辛、微苦。
【採集加工】秋季下種者在次年秋季葉黃時採收,如在春季下種者則在當年寒露時採收。挖出根後,除去鬚根,洗淨泥土,曬乾或趁鮮切片,曬乾備用。
【炮製】除去雜質,分開大小個,略浸,潤透,切厚片,乾燥。
【飲片性狀】為縱切片。外皮灰棕色或黃棕色。切面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形成層環棕色,皮部散有多數棕色油點。質堅實。氣芳香,味辛、微苦。
【化學成分】(1)祁白芷的根含香豆素類化合物:歐前胡內酯、異歐前胡內酯、氧化前胡內酯、水合氧化前胡內酯、珊瑚菜素、白當歸素、叔-0-甲基白當歸素、紫花前胡苷、白當歸素-叔-0-β-D-吡喃葡萄糖苷、白當歸素-仲-0-β-D-吡喃葡萄糖苷、東莨菪苷、茵芋苷、花椒毒酚-8-0-β-D-吡喃葡萄糖苷、獨活屬醇-叔-0-β-D-吡喃葡萄糖苷等成分。
(2)杭白芷的根含多種香豆素及呋喃香豆素衍生物:歐前胡素、異歐前胡素、別歐前胡素、珊瑚菜素、花椒毒酚、異氧化前胡素、5-甲氧基-8-羥基補骨脂素、比克白芷醚、比克白芷素、氧化前胡素、水合氧化前胡素、香柑內酯。另含β-谷甾醇、棕櫚酸、硬脂酸等成分。
【藥理作用】(1)抗菌、抗真菌作用:川白芷水煎劑對大腸埃希菌、傷寒桿菌、霍亂弧菌、人型結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用白芷等中藥提取物、鎂鹽、異噻唑啉酮製成的防黴劑能破壞菌體的細胞結構,對多種黴菌有高效殺抑作用。
(2)肌松作用:對川白芷的醚提液、醇提液、水提液和煎液藥理研究發現,川白芷幾種製劑常有鬆弛作用,出現張力下降,收縮振幅變小,並能對抗垂體後葉素或麥角新鹼對家兔原位子宮的興奮作用。
(3)光敏作用:白芷中富含香豆素等成分,其中線型呋喃香豆素具光敏作用。實驗證明,歐前胡素、花椒毒酚、異歐前胡素、珊瑚菜內酯、別歐前胡素、氧化前胡內酯、異氧化前胡內酯等7種呋喃香豆素具有光毒活性,以歐前胡素的活性較強,花椒毒酚、異歐前胡素、珊瑚菜素次之,別歐前胡素、氧化前胡內酯、異氧化前胡內酯最弱,其他4種成分沒有光毒活性。其中的花椒毒酚、珊瑚菜素、氧化前胡內酯、異氧化前胡內酯4種是新發現的光毒活性成分。
(4)抗腫瘤作用:白芷及白芷有效成分歐前胡素均可抑制毒激素-L誘導的脂肪分解反應,從而阻遏腫瘤惡病質的發生發展。
(5)其他作用:白芷所含呋喃香豆素類成分(如花椒毒素、歐前胡素、水合氧化前胡素等)與小鼠離體脂肪細胞共孵,能增強腎上腺素和ACTH所誘導的脂肪分解作用,抑制胰島素誘導的由葡萄糖合成甘油三酯的作用,從而間接發揮促進脂肪分解和抑制脂肪合成的作用。此外,白芷香豆素能夠增加交感神經遞質的活性,因而具有拮抗副交感神經的作用。
【性味歸經】辛,溫。歸胃、大腸、肺經。
【功能主治】散風除溼,通竅止痛,消腫排膿。適用於感冒頭痛,眉稜骨痛,鼻塞,鼻淵,牙痛,白帶,瘡瘍腫痛。
【用法用量】3~9g。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
【用藥警戒與禁忌】(1)陰虛血熱者忌服。
(2)白芷有使中樞興奮作用,白芷毒素在小量時能興奮延腦呼吸中樞、血管運動中樞、迷走中樞和脊髓,使呼吸興奮,血壓升高,心率減慢,並引起流涎、嘔吐,大量時可致強直性間歇性痙攣,繼而導致麻痺。
【常用處方】
(1)眉框痛,屬風熱與痰:
黃芩(酒浸炒)白芷。上為末,茶清調二錢。《丹溪心法》
(2)鼻淵:
辛夷、防風、白芷各八分,蒼耳子一錢二分,川芎五分,北細辛七分,甘草三分。白水煎,連服四劑。忌牛肉。《瘍醫大全》
(3)痔瘡腫痛:
先以皂角煙燻之,後以鵝膽汁調白芷末塗之。《醫方摘要》
(4)腫毒熱痛:
醋調白芷末敷之。《衛生易簡方》
【附註】(1)東北野生的大活(獨活)是 Angelica dahurica (Fisch.) Benth. et Hook.,過去文獻將廣大地區栽培的白芷也訂為同一學名,這樣一來就把兩種顯然不同的藥材大活(獨活)和白芷混為一談了,如此實屬欠妥。現在將栽培的祁白芷(禹白芷)和杭白芷(川白芷)分別訂名為栽培變種,應該是合理的。
(2)白山獨活(狹葉當歸、額水當歸) Angelica anomala Lallem.,根含佛手柑內酯、傘形花內酯、白芷靈、狹葉白芷素。全株含揮髮油。過去文獻將本種中文名稱「川白芷」並認為是中藥白芷的原植物,實屬誤訂。黑龍江依蘭一帶曾用本種的根代獨活入藥,稱「水大活」或混稱「香大活」但質較次。
(3)糙葉白芷(滇白芷) Heracleum scabridum Fr.,具羽狀複葉,小葉片3~5深裂,基部一對裂片常全裂,裂片多為窄長方形,背面脈上有糙毛;花果都和河北獨活近似,但傘幅較小,花較小,邊花外側瓣先端有不等長2裂片;果較窄,無毛,油管長超過果體1/2。產於雲南,當地常作白芷用。從滇白芷中提取的總香豆素對組胺引起的豚鼠哮喘有抑制作用,並隨劑量增加而作用加強。對大鼠蛋清性關節炎及甲醛性關節炎有抗炎作用。滇白芷總香豆素有鎮痛作用,可對抗乙醯膽鹼對家兔離體及原位小腸的興奮作用。對豚鼠離體子宮正常收縮有鬆弛作用,出現張力下降,並能對抗垂體後葉素或麥角新鹼對豚鼠離體子宮的興奮作用;對原位子宮的正常收縮有鬆弛作用,並能對抗垂體後葉素或麥角新鹼對家兔原位子宮的興奮作用。
(4)河北獨活 Heracleum moellendorffii Hance,莖密被白毛;葉片卵圓形或寬三角卵形,淺裂或半深裂,兩面被短毛;花白色,二型,邊花較大,明顯左右對稱,外側3花瓣大,先端有銳角形外伸的2裂片,內側兩瓣小,中央花較小,5花瓣近等大;果被疏毛,較小,長約7mm,徑約5mm,扁平,中央稜及背稜平坦,側稜有翅,油管短,僅及果體1/2左右。分布於遼寧、河北及內蒙古等地。在河北地區有誤作白芷用者。
(5)川鄂獨活 Heracleum hemsleyanum Diels,莖被疏毛,二回羽狀複葉,小葉片寬卵形或寬倒卵形,花果和河北獨活近似,但邊花外側花瓣先端有直角外伸的2裂片,果較窄長。分布於湖北、四川等省,在產地作土白芷使用。
下面部分摘錄於《中草藥處方》一本全
白芷:性味:性溫,味辛。
功用:散風除溼,通竅止痛,消腫排膿。用於感冒頭痛、眉稜骨痛、鼻塞、具淵、牙痛、白帶、瘡癢腫痛。
用量:3~9克。
驗方(1)頭痛:白芷9克,蔓荊子9克,菊花9克,雞肫花9克,葛根15克,水煎服。
(2)偏頭痛:白芷9克,川芎9克,藁本6克,水牛角絲15克,水煎服。
(3)腹痛:白芷15克,山雞椒果實15克,制香附15克,共研末,調水敷臍部。
下面部分摘錄於《本草綱目》
白芷根【氣味】辛,溫,無毒。
〔元素曰〕氣溫,味苦、大辛,氣味俱輕,陽也。手陽明引經本藥,同升麻則通行手、足陽明經,亦入手太陰經。〔之才曰〕當歸為之使,惡旋覆花,制雄黃、硫黃。
〔主治〕女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寒熱,頭風侵目淚出,長肌膚,潤澤顏色,可作面脂。〔本經〕療風邪,久渴吐嘔,兩脅滿,風痛頭眩目癢。可作膏藥。〔別錄〕治目赤弩肉,去面皯疵瘢,補胎漏滑落,破宿血,補新血,乳癰發背瘰癧,腸風痔瘻,瘡痍疥癬,止痛排膿。〔大明〕能蝕膿,止心腹血刺痛,女人瀝血腰痛,血崩。〔甄權〕解利手陽明頭痛,中風寒熱,及肺經風熱,頭麵皮膚風痺燥癢。〔元素〕治鼻淵鼻衄,齒痛,眉稜骨痛,大腸風秘,小便去血,婦人血風眩運,翻胃吐食,解砒毒蛇傷,刀箭金瘡。
【附方】舊一,新三十三。
1.一切傷寒,一切風邪(神白散,又名聖僧散):
治時行一切傷寒,不問陰陽輕重、老少男女孕婦,皆可服之。用白芷一兩,生甘草半兩,姜三片,蔥白三寸,棗一枚,豉五十粒,水二碗,煎服取汗。不汗再服。病至十餘日未得汗者,皆可服之。此藥可卜人之好惡也。如煎得黑色,或誤打翻,即難愈;如煎得黃色,無不愈者。煎時要至誠,忌婦人雞犬見。《衛生家寶方》。
2.風寒流涕:
香白芷一兩,荊芥穗一錢,為末。蠟茶點服二錢。《百一選方》。
3.小兒流涕(是風寒也):
白芷末、蔥白,搗丸小豆大,每茶下二十丸。仍以白芷末,薑汁調,塗太陽穴,乃食熱蔥粥取汗。《聖惠方》。
4.小兒身熱:
白芷煮湯浴之。取汗避風。《子母秘錄》。
5.頭面諸風:
香白芷切,以蘿蔔汁浸透,日幹為末,每服二錢,白湯下。或以㗜鼻。《直指方》。
6.偏正頭風:
(百藥不治,一服便可,天下第一方也) 香白芷炒二兩五錢,川芎炒、甘草炒、川烏頭半生半熟各一兩,為末。每服一錢,細茶、薄荷湯調下。《談野翁試效方》。
7.眉稜骨痛(屬風熱與痰):
白芷、片芩酒炒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茶清調下。《丹溪纂要》。
8.風熱牙痛:
香白芷一錢,硃砂五分,為末。蜜丸芡子大,頻用擦牙。此乃濠州一村婦以醫人者,廬州郭醫雲,絕勝他藥也。或以白芷、吳茱萸等分,浸水漱涎。《醫林集要》。
9.一切眼疾:
白芷、雄黃為末,煉蜜丸龍眼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食後茶下,日二服。名還睛丸《普濟方》
10.口齒氣臭《百一選方》:
用香白芷七錢,為末。食後井水服一錢。《濟生方》用白芷、川芎等分,為末,蜜丸芡子大,日噙之。
11.盜汗不止:
太平白芷一兩,辰砂半兩,為末。每服二錢,溫酒下。屢驗。《朱氏集驗方》。
12.血風反胃:香白芷一兩,切片,瓦炒黃為末。用豬血七片,沸湯泡七次,蘸末食之。日一次。《婦人良方》。
13.腳氣腫痛:
白芷、芥子等分,為末,薑汁和,塗之效。《醫方摘要》。
14.婦人白帶:
白芷四兩,以石灰半斤,淹三宿,去灰切片,炒研末。酒服二錢,日二服。《醫學集成》。
15.婦人難產:
白芷五錢,水煎服之。《唐瑤經驗方》。
16.胎前產後:烏金散:
(治胎前產後虛損,月經不調、崩漏及橫生逆產)用白芷、百草霜等分,為末,以沸湯入童子小便同醋調服二錢。丹溪加滑石,以芎歸湯調之。《普濟方》。
17.大便風秘:
香白芷炒,為末。每服二錢,米飲入蜜少許,連進二服。《十便良方》。
18.小便氣淋(結澀不通):
白芷醋浸焙乾,二兩,為末。煎木通、甘草酒調下一錢,連進二服。《普濟方》。
19.鼻衄不止:
就以所出血調白芷末,塗山根,立止。《簡便方》。
20.小便出血:
白芷、當歸等分,為末。米飲每服二錢。《經驗方》。
21.腸風下血:
香白芷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神效。《餘居士選奇方》。
22.痔漏出血:
方同上,並煎湯燻洗。《直指方》。
23.痔漏腫痛:先以龜角煙燻之,後以鵝膽汁調白芷末塗之,即消。《醫方摘要》。
24.腫毒熱痛:
醋調白芷末敷之。《衛生易簡方》。
25.乳癰初起:白芷、貝母各二錢,為末。溫酒服之。《秘傳外科方》。
26.疔瘡初起:
白芷一錢,生薑一兩,擂酒一盞,溫服取汗,即散。此陳指揮方也。《袖珍方》。
27.癰疽赤腫:
白芷、大黃等分,為末,米飲服二錢。《經驗方》。
28.小兒丹瘤(遊走入腹必死。初發,急以截風散截之):
白芷、寒水石為未,生蔥汁調塗。《全幼心鑑》。
29.刀箭傷瘡:
香白芷嚼爛塗之。《集簡方》。
30.解砒石毒:
白芷末,井水服二錢。《事林廣記》。
31.諸骨哽咽:
白芷、半夏等分,為末。水服一錢,即嘔出。《普濟方》。
32.毒蛇傷螫 ( 臨川有人被蝮傷,即昏死,一臂如股,少頃遍身皮脹,黃黑色):
一道人以新汲水調香白芷末一升,灌之。覺臍中搰搰然,黃水自口出,腥穢逆人,良久消縮如故云。以麥門冬湯調尤妙,仍以末搽之。又徑山寺僧為蛇傷,一腳潰爛,百藥不愈。一遊僧以新水數洗淨腐敗,見白筋,挹幹,以白芷末,入膽礬、麝香少許摻之,惡水湧出。日日如此,一月平復,洪邁《夷堅志》。
33.頭風眩運:都梁丸,見發明下。
王定國病風頭痛,至都梁求明醫楊介治之,連進三丸,即時病失。懇求其方,則用香白芷一味,洗曬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嚼一丸,以茶清或荊芥湯化下。遂命名都梁丸。
其藥治頭風眩暈,女人胎前產後,傷風頭痛,血風頭痛,皆效。戴原禮要訣亦云:頭痛挾熱,項生磊塊者,服之甚宜。
34.〔宗奭曰〕藥性論言白芷能蝕膿。今人用治帶下,腸有敗膿,淋露不已,腥穢殊甚,遂致臍腹冷痛,皆由敗膿血所致,須此排膿。白芷一兩,單葉紅蜀葵根二兩,白芍藥、白枯礬各半兩,為末,以蠟化丸梧子大。每空心及飯前,米飲下十丸或十五丸。俟膿盡,乃以他藥補之。
白芷葉〔主治〕作浴湯,去屍蟲。別錄浴丹毒癮疹風瘙。〔時珍〕
〔附方〕新一。小兒身熱:
白芷苗、苦參等分,煎漿水,人鹽少許洗之。《衛生總微論》禹白芷(祁白芷)
杭白芷(川白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