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 《全國中草藥彙編》 虎杖

2021-02-12 江南小草

虎杖:別名:花斑竹、酸桐杆、酸湯梗、斑杖根、黃地榆。

【來源】為蓼科蓼屬植物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 et Zucc. 的乾燥根莖及根。

【形態特徵】多年生高大粗壯草本,高1.5~3m。地下有木質、長的根狀莖,外皮黑棕色或棕黃色,折斷面黃紅色。莖直立,圓柱形,中空,有凸起的縱稜,無毛,散生紅色或帶紫色的斑點。單葉互生,具短柄,葉片廣卵形至近圓形,長5~10cm,寬3.5~7cm,先端短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全緣或有極細鋸齒;託葉鞘膜質,早落。夏季開綠白色或紅色小花,雌雄異株,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梗細長,中部有關節,上端有翅:花被5深裂,裂片2輪,外輪3片在果時增大,背部有翅。瘦果卵形,具3稜,紅棕色或黑棕色,平滑光亮,全部包於擴大而呈翅狀的花被內。

【生境與分布】生於山溝、溪邊、林下陰溼處。分布於西北、華東、華中、華南及西南各地。

【藥材性狀】根莖圓柱形,有分枝,長短不一,有的可長達30cm,直徑0.5-2.5cm,節部略膨大。表面棕褐色至灰棕色,有明顯的縱皺紋、鬚根和點狀鬚根痕,分枝頂端及節上有芽痕及鞘狀鱗片。節間長2~3cm。質堅硬,不易折斷,折斷面棕黃色,纖維性,皮部與木部易分離,皮部較薄,木部佔大部分,呈放射狀,中央有髓或呈空洞狀,縱剖面具橫隔,氣微,味微苦、澀。

【道地與產區】以粗壯、堅實、斷面色黃者為佳。主產於江蘇、安徽、浙江等地。

【採集加工】根部於春、秋採挖,洗淨,切片,曬乾。根狀莖及莖、葉在春、夏季採收。

【化學成分】含蒽醌及苷類成分:大黃素、6-3羥基蘆薈大黃素、大黃素-6-甲醚、大黃酚、大黃酸和大黃素-8-0-β-D-葡萄糖苷等;二苯乙烯類成分:白藜蘆醇、白藜蘆醇苷等;酚性成分,原兒茶酸、兒茶素、決明松-8-0-D-葡萄糖苷等;萘醌類成分;2-甲氧基-6-乙醯甲基胡桃醌、虎杖素A等;還含微量元素、多糖成分、黃葵內酯、齊墩果酸等。根含蓼苷、異槲皮苷、維生素C等。葉含異槲皮苷、瑞諾苷。

【藥理作用】①抗病原微生物:虎杖煎劑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鏈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虎杖對皰疹病毒、京科68-1病毒及埃可11型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虎杖對479號腺病毒3型、72號脊髓灰質炎Ⅱ型、44號埃可9型、柯薩奇A9型及B5型、乙型腦炎(京衛研1株)140號單純皰疹等7種有代表性的病毒株均有較高的抑制作用。此外,還有殺滅鉤端螺旋體的作用。虎杖粉對創面銅綠假單胞菌感染有抑制其擴散的作用;並能抑制肉芽組織的生長。

②抗腫瘤作用:虎杖中大黃素對小鼠S180肉瘤、小鼠肝癌、小鼠乳腺癌、小鼠艾氏腹水癌、小鼠淋巴肉瘤、小鼠黑色素瘤及大鼠瓦克癌等均有抑制作用,抑瘤率均在30%以上。

③肝保護作用:虎杖煎劑具有改善損傷肝組織的微循環,抑制白細胞、血小板與肝臟內皮細胞的黏附,達到促進肝細胞再生、修復損傷的能力,對急性肝臟缺血性損傷有治療作用。虎杖根的芪類成分對飼過氧化油所致的大鼠肝損傷有保護作用,能降低大鼠血清GOT和GPT,並能抑制大鼠肝微粒體中腺苷二磷酸與還原型脫氫輔酶Ⅱ( NADPH)所致的脂質過氧化作用。

④舒張血管作用:白藜蘆醇具有非競爭性抑制去甲腎上腺素收縮肺動脈的作用,可舒張兔離體肺動脈和兔離體頸動脈,對肺動脈的舒張作用可被β-腎上腺素受體拮抗藥普萘洛爾減弱。

⑤其他作用:大黃素和大黃素甲醚有瀉下作用。虎杖對動物實驗性糖尿病,能降低其發生率和病死率。

【性味歸經】微苦,微寒。歸肝、膽、肺經。

【功能主治】利溼退黃,清熱解毒,散瘀止痛,止咳化痰。適用於溼熱黃疸,淋濁,帶下,風溼痺痛,癰腫瘡毒,水火燙傷,經閉,癥瘕,跌打損傷,肺熱咳嗽。

【用法用量】9~15g;外用適量,製成煎液或油膏塗敷。

【常用處方】(1)溼熱黃疸:

虎杖、金錢草、板藍根各30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

(2)痔瘡出血:

虎杖、銀花、槐花各9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

(3)癰瘡腫毒:

虎杖15g,千裡光15g,野菊花15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

(4)皮膚溼疹:

虎杖、算盤子根各24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下面部分摘錄於《中藥大辭典》 虎杖

虎杖:異名:

【選方】1.治月經閉不通,結瘕,腹大如甕,短氣欲死:

虎杖根百斤(去頭去土,曝幹,切)、土瓜根、牛膝各取汁二鬥。上三味,以水一斛,浸虎杖根一宿,明日煎取二鬥,內土瓜、牛膝汁,攪令調勻,煎令如餳。每以酒服一合,日再夜一,宿血當下,若病去,止服。

(千金方》。

2.治腹內積聚,虛脹雷鳴,四肢沉重,月經不通:

虎杖根(切細)二斛。以水二石五鬥,煮取一大鬥半,去滓,澄濾令淨,取好淳酒五升和煎,令如餳。每服一合,消息為度,不知,則加之。(《千金方)虎杖煎)。

3.治風溼痺痛,四肢麻木:

活血龍500g,白酒1000ml,浸1~4星期,分次隨量飲;或活血龍、西河柳、雞血藤各30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4.治溼熱黃疸:

虎杖、金錢草、板藍根各30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版)。

5.治婦人諸般淋:

苦杖根(虎杖),多取洗淨,碎之,以一合用水五盞,煎至一盞,去滓。用麝香、乳香少許研調下。《本事方》。

6.治念珠菌陰道炎:

虎杖60g,加水500ml,煎成300ml。待溫,衝洗陰道,後用鵝不食草乾粉裝膠囊(含0.3g)放入陰道,每日1次,7日為1個療程。[《新醫學》1971,(6,7):16]。

7.治傷折,血瘀不散:

虎杖(銼)二兩,赤芍藥(銼)一兩。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溫酒調下,不拘時候。(《聖濟總錄》虎杖散)。

8.治痔瘡出血:

虎杖、銀花、槐花各9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版)。

9.治癰腫疼痛:

酸湯杆、土大黃為末,調濃茶外敷。《貴陽民間藥草》。

10.治放療所致的白細胞下降:

虎杖、雞血藤各30g,當歸、甘草各9g。水煎服,每日2次。〔《新醫藥資料》1972,(3)  〕。

11.治胃癌:

虎杖30g,製成糖漿60ml。每服20~30ml,每日服2~3次。《實用腫瘤學》。

【臨床報導】1.治療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①用虎杖90g,加水濃煎至300ml,每日分3次服,小兒依次減量。一般連續服用2~3星期,甚至數月,直至症狀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再鞏固治療數星期。共治療325例,結果280例基本痊癒,45例好轉。80%的病例均在2~3星期內肝功能恢復正常,其中以兒童恢復為快。對50例治癒患者進行半年以上隨訪,除2例因飲酒過量復發外,其餘未見復發。②每日用虎杖30g(或鮮品60g)水煎分3次服,或用虎杖浸膏片2.4~3g(每0.2g相當於原生藥1g),每日服3次,平均用藥38日。共治療251例,治癒213例,好轉31例,無效7例。

2.治療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陽性慢性活動性肝炎用:虎杖浸膏片每日3次,每次6片內服,另用生山楂30g代茶飲,維生素類藥作輔助治療,3個月為1個療程。治 HBsAg陽性慢性活動性肝炎32例,結果顯效者18例,有效1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達90.63%。 HBsAg轉陰的18例中,有2例分別於3個月和4個月後復發,重複治療2個月後1例轉陰,1例持續陽性。

3.治療新生兒黃疸:用50%大葉蛇總管糖漿,每次5ml,每日2次餵服,共觀察175例,經7日皮膚及鞏膜黃染完全消失者151例,佔86.8%。

4.治療燒傷:①用虎杖100g加水5L煎煮2小時,過濾去渣,濃縮至500ml,加苯甲酸、尼泊金等防腐劑備用。患者局部用0.1%苯扎溴銨溶液洗淨後外塗虎杖液,不用敷料,一般不做水泡刺破排液。治療142例,絕大部分為I、Ⅱ度燒傷,燒傷面積最大53%,最小4.1%。輕度一般塗藥2~7次,經7~9日藥痂脫落,創面即癒合不留瘢痕,感染較重的部分可剪作藥痂,用依沙吖啶(利凡諾)紗布覆蓋創面。Ⅲ度創面用藥經2~3星期,待痂皮與健康組織分離後再做切痂植皮手術處理。治療結果,除2例大面積燒傷休克,2例感染引起敗血症,1例呼吸道燒傷,因搶救治療無效死亡外,其餘137例均獲治癒。②虎杖粉1000g浸入70%乙醇5000ml中,24~48小時後噴霧燒傷創面,治療103例,均愈。無肝腎損害及不良反應。

5.治療上消化道出血:①從虎杖中提取大黃素及大黃酚各20mg,烏賊骨粉 1g 混勻組成複方虎杖止血粉(1包),為1次量,每日3~4次,重症病例每次2包,每日3~4次,直至大便轉黃或隱血轉陰停服,除嘔血者外均不禁食,給予流汁飲食,臥床休息。腹痛或噁心者給予針灸或中西藥對症處理。全組病例均未用西藥止血。治療上消化道出血80例,結果77例均達止血效果,有效率為96.2%,止血時間最短為1日,最長為6日,平均2.3日。無效3例。②用虎杖粉內服,每次4g,每日3~4次,治療29例胃出血,全部有效,有效率為100%,止血時間最短為1日,最長為4日,平均2日。部分患者有腹部不規則隱痛,大便溏薄但不水瀉,每日3~4次,因該藥含有蒽醌類衍生物刺激大腸所致。

6.治療高脂血症:虎杖根乾燥製成片(每片重0.5g),每日內服3次,每次3片(1日劑量相當於生藥15g),試治26例,其中三醯甘油治療前後平均下降絕對值2.404mmol/L(218.5mg%),顯效33.3%,有效50%,無效16.7%;膽固醇治療前後平均下降絕對值2.769 mmol/L(106.5mg%),顯效56.7%,所有患者服藥期未發現不良反應。

7.治療關節炎:用虎杖生藥500g、白酒1500g的比例浸泡、封缸,半月後啟用,並可加少量赤砂糖著色。成人每服15g,每日服2次,兒童酌減,一般早晚服,亦可在進餐時服。治療風溼性關節炎60例,類風溼關節炎9例,腰椎肥大9例,骨關節炎10例。結果:顯效,風溼性關節炎18例,類風溼關節炎4例,腰椎肥大2例,骨關節炎3例;好轉,依次為37例、5例、7例;無效者僅風溼性關節炎5例腰椎肥大1例。

8.治療銀屑病:將虎杖提取虎杖苷製成片內服。第一組開始60mg/日共3次,1~2星期後增為100~120mg/日共3次;第二組180mg/日共3次,均為30日為1個療程。結果第一組27例中顯效以上8例,有效率70.3%;第二組18例中顯效以上1例,有效率38.9%。平均見效日數第一組17日一第二組24日。虎杖苷片對點滴狀銀屑病效果較好,還可應用於有肝、腎損害者及對乙亞胺、羥基脲氨甲蝶呤等有反應不能耐受的患者。

9.治療真菌性陰道炎:虎杖根100g,加水1500ml,煎取1000ml,過濾,待溫,坐浴10~15分鐘,每日1次,7日為1個療程,治療30例,全部臨床治癒。

10.治療放射性皮炎:虎杖50g,加水200ml,煎成約50ml藥液,用紗布塊蘸藥液溫洗患部,每日4~6次。共治療90例,結果:3日症狀消失者15例,5日症狀消失者49例,其餘26例經6~10日治癒。

下面部分摘錄於《中草藥對症圖譜》虎杖

虎杖:別名:黃肉川七,土川七,紅三七,苦杖,酸根藤。

形態特徵:多年生灌木狀草本。根狀莖橫生,木質,色黃。莖從生,空心,表面散生紫紅花斑點。葉互生,卵狀橢圓形,6~8月間開花,雌雄異株,復總狀花序,生於葉腋,卵狀橢圓形瘦果,紅褐色,有寬翅。

採收期:秋冬採根莖,切片,曬乾用。

【藥用部分】根、莖。

【性味歸經】味苦、酸,性涼。人肝經。

【功能】根莖可以清熱利溼,活血通經,祛痰止咳。

【用途】風溼性關節炎,風溼筋骨疼痛,溼熱黃疸,膽結石,肺炎,支氣管炎,淋濁,淤阻經閉,產後惡露不下,跌打損傷,帶下,痔漏下血,燒燙傷,惡瘡癬疾,陰道炎,尿路感染,急性肝炎,無名腫毒,蛇傷以及腸胃溼熱洩瀉。

【用量用法】11.3~37.5克,水煎服。

【使用注意】孕婦忌服。

附方:

1.膽囊炎:

虎杖30克,鮮馬蹄金18.8克,金錢草18.8克,茵陳18.8克,桶交藤30克。

用法:水5碗煎2碗,早晚各服1碗。

2.急性黃疽型傳染性肝炎:

虎杖37.5克,梔子根30克,蚊仔菸草30克,敗醬草18.8克,金錢草18.8克,軟枝水雞爪18.8克。

用法:水6碗煎3碗,當茶飲用。

3.膽結石:

虎杖30克,蘆根30克,連錢草18.8克,茵陳22.5克,山楂18.8克,玉米須22.5克。

用法:水6碗煎3碗,當茶飲之。

備註:本方常用於泥沙樣結石症。

4.產後血滯腹痛:

虎杖30克,山楂15克。

用法:水2碗半煎1碗,衝米酒半碗,調勻,分2次服用。

5.小腿抽筋:

虎杖30克,豬腳蹄1節,米醋30毫升。

用法:水3碗半共燉虎杖及豬腳蹄,燉爛,去藥渣,加入米醋調勻,分2~3次服用。

6.新生兒黃疸症:

虎杖30克,白糖適量。

用法:水1碗煎1.9克,第二次水3克煎1.1克,兩次煎液混合加入白糖,分3次煨服之。

7.皮膚燒傷(外用方):

虎杖根30克,地榆30克,博落回根15克(去

表皮),大薊根45克,野薔薇根30克。

用法:共研細粉,調菜油或麻油塗燒傷處。

8.癰癤腫毒(外用方):

虎杖93.8克(研成細粉未)。

用法:初起者調雞蛋清敷患處;已成膿者調醋敷患處。一日塗敷 2~3次;已潰爛者調麻油敷患處。

9.風熱丹毒;

虎杖26.3克,牛蒡根15克。

用法:水2碗半煎1碗,第一次用水2碗煎8分,分2次服用。

10.急性黃疸型肝炎:

a. 虎杖30克,白英18.8克,蚊仔菸草15克,小號一枝香15克,梔子根30克,夏枯花11.3克。

用法:水8碗煎2碗,早晚飯後各服1次,服1星期。

b. 虎杖30克,白英30克,鈴茵陳15克,鐵馬鞭18.8克,鮮小黃花美人蕉根莖18.8克。

用法:水5碗煎2碗,早晚各服1次,服1星期。

11.高血脂症:

a. 虎杖30克,生麥芽15克,茵陳30克,山楂18.8克,陳皮7.5克。

用法:水5碗煎2碗,分2次服。

b. 虎杖487.5克,烘乾研細粉,每次5.6克,開水送服,每日3次。

12.軟組織損傷(外用方):

虎杖112.5克,紅根草根187.5克(或加埔姜癀75克)。

用法:切碎,裝入過濾袋內(或用白布包),煮30分鐘,先浸洗,溫後外敷局部,冷後再加熱使用,連續用藥1星期。

13.毒蛇咬傷引起視力模糊:

鮮虎杖93.8克(洗淨用或加烏甜仔菜30克)

用法:水5碗煎2碗,早晚各服1次,連服至輕微腹瀉為止。

4.胃出血:

單方:虎杖56.3克。

用法:烘乾,研細末,每次3.8~56克,開水送服,1日3次。

15.肺炎:

鮮虎杖93.8克(清水洗淨)或加六月雪37.5克,崗梅根37.5克。

用法:水5碗煎2碗,分2~3次服,服至肺部炎症完全消失,幹品者用56.3克。

16.溼疹(外用方):

虎杖根93.8克,枯礬1.9克,麻油適量。

用法:虎杖根烘乾,研細末,再加入枯礬研均勻,調麻油塗患處,每日2~3次。

17.急慢性氣管炎:

虎杖根18.8克,十大功勞30克,枇杷葉11.3克,蔓澤蘭30克。

用法:水5碗煎2碗,分2次服。

18.經閉:

虎杖根18.8克,白花益母草18.8克,紅根草30克,鐵馬鞭30克,艾葉11.3克。

用法:水5碗煎2碗,分2次服。

19.膀胱溼熱、小便赤澀痛:

虎杖根18.8克,車前草30克,金錢草30克,含殼草(積雪草)30克,白茅根18.8克,珍冬毛18.8克。

用法:水6碗煎3碗,當茶飲。

20.跌打損傷:

鮮虎杖根37.5克,鮮有骨消根37.5克。

用法:搗爛外敷患處。

21.燙燒傷:

虎杖根37.5克。

用法:將虎杖根曬乾,研末,外撒患處。

22.腸胃溼熱之洩瀉、痢疾:

虎杖18.8克,馬齒莧56.3克,紅九螺18.8克,小飛揚30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

藥理:①虎杖大劑量應用時,有噁心、嘔葉、腹瀉等胃腸道反應,劑量減少或停藥後會自動消失。

②虎杖傳統上認為最好不宜和補藥同用。

③虎杖苷水解後生成的大黃素,有瀉下作用,虎杖根有祛痰止咳作用。

④虎杖用於顆粒性白血球減少症,臨床實驗證明有效。

⑤虎杖苷有鎮咳、降低血壓、擴張冠狀血管、增加冠脈流量、輕度增強心臟收縮的作用。

抗菌試驗:本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對傷寒桿菌及痢疾桿菌、鏈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虎杖苗

虎杖植物

虎杖花枝葉

虎杖花枝葉

虎杖根粉

虎杖根藥材

相關焦點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散瘀草
    下面部分摘錄於《中藥大辭典》紫背金盤草紫背金盤草:異名:破血丹、筋骨草、石灰菜《植物名實圖考》,九味草《雲南中草藥選》,散瘀草《全國中草藥彙編》。【基原】為唇形科筋骨草屬植物紫背金盤的全草或根。【原植物】紫背金盤 Ajuga nipponensis Makino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10~20cm。全株被疏柔毛。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黃毛耳草
    《全國中草藥彙編》:「苦,涼。」【功用主治】清熱利溼,消腫解毒。主治溼熱黃疸,洩瀉,痢疾,帶狀皰疹,腎炎水腫,乳糜尿,跌打腫痛,毒蛇咬傷,瘡癤腫毒,血崩,白帶,外傷出血。1.《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熱,利尿,平肝。治暑熱瀉痢,小兒急性腎炎,溼熱黃疸。」1.《湖南藥物志》「行氣散瘀,清熱解毒,涼血,固齒明目。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紅花菜
    《陝西中草藥》:主治帶狀皰疹,瘡癤。4.《全國中草藥彙編》:祛風明目,健脾益氣,解毒止痛。根主治:肝炎,營養性浮腫,白帶,月經不調。全草主治急性結膜炎,神經痛,帶狀皰疹,瘡癤癰腫,痔瘡。5.《福建藥物志》:主治黃疸型肝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病,淋病,小兒支氣管炎,膿瘍,外傷出血。【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搗汁。外用:鮮品搗敷;或研末調敷。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糯米糰
    《安徽中草藥》。(3)溼熱帶下:(糯米糰)鮮蔓薴麻全草30~60g。水煎服。《中草藥》。(4)血管神經性水腫:糯米糰鮮根,加食鹽搗爛外敷局部,4-6小時換藥1次。《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5)毒蛇咬傷:(糯米糰)蔓薴麻根、槓板歸各適量,水煎外冼;蔓薴麻根(鮮)適量,搗爛外敷。《江西草藥》。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虎杖
    據傳這與孫思邈用虎杖為老虎治腿病相關。相傳這裡曾山勢險峻,林密草茂,生長著許多名貴藥材。一天,孫思邈來到這裡採藥,忽聽見呻吟之聲不絕於耳。他急忙跨過山溪,卻見對面巖石上有氣無力地臥著一隻吊睛白額大虎,正眼巴巴地張望著他。孫思邈走上前去,蹲下身來。那虎便慢慢地將腳抬起,放在他的膝上。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蔊菜
    《青島中草藥治療手冊》(2)小便不利:蔊菜15g,茶葉6g,水衝代茶飲。《青島中草藥治療手冊》(3)風寒感冒:蔊菜10~30g,蔥白9~15g。水煎服。《福建中草藥》(4)治蛇頭疔:鮮蔊菜搗爛,調鴨蛋清外敷。《福建中草藥》(5)熱咳:蔊菜15g。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豨薟草
    (1)腺梗豨薟: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2)豨薟:主產於秦嶺及長江以南各地。【採集加工】夏、秋花苞未開時,割取地上部分,除去雜質,切段、曬至半乾後,再置於通風處晾乾。【化學成分】(1)腺梗豨含腺梗豨薟苷、腺梗豨薟酸、腺梗豨薟醇、對映 16β,17,18-貝殼杉三醇、對映 16β,17-二羥基-19-貝殼杉酸、胡蘿蔔苷、谷甾醇等。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白花蛇舌草
    《安徽中草藥》(2)毒蛇咬傷:鮮白花蛇舌草30-60g,搗爛絞汁或水煎服,渣敷傷口。《福建中草藥》【附註】(1)同屬植物水線草 Hedyotis corymbosa(L.) Lamk. 形態近前種,主要不同點為花2-5朵成腋生的傘房花序,花梗極纖細,毛髮狀;莖和枝四稜形,植物無毛或被粉狀小毛;託葉頂端有短刺毛數條。分布於我國東南部及西南各地。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金蕎麥 (附:金蕎麥莖葉)
    《全國中草藥彙編》:清熱解毒活血散瘀,健脾利溼。主治咽喉腫痛,肺膿瘍,膿胸,肺炎,胃痛,肝炎,痢疾,消化不良,盜汗,痛經,閉經,白帶;外用治淋巴結結核,癰癤腫毒,跌打損傷。【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研末。外用:搗汁或磨汁塗敷。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六稜菊
    《福建中草藥》。(2)眩暈:六稜菊、石仙桃各30g,蒼耳子根15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3)多發性膿腫:六稜菊45g,山芝麻、狹葉韓信草各30g。用黃酒燉服。《福建藥物志》。《福建中草藥》。2.治腹痛吐瀉:六稜菊9g,觀音茶4.5g,生薑3片。煎服。《閩東本草》。3.治關節腫痛:六稜菊60g,山芝麻根15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4.治婦女經閉:鮮六稜菊全草15~30g。老酒燉服。《福建民間草藥》。5.治跌打損傷:六稜菊全草30g。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絡石藤
    《青島中草藥手冊》【附註】(1)絡石藤異物同名品甚多,常見者尚有如下數種。1)衛矛科衛矛屬植物扶芳藤 Euonymus fortunei( Turcz.) Hand. -Mazz. 枝上通常生細根並具小瘤狀突起,葉寬橢圓形或橢圓形,長1.5~3cm,寬1.2~2cm,葉質較厚,下面葉脈不明顯。江蘇、陝西、河南、湖北等省部分地區以此為絡石藤。
  • 海浮石(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
    《全國中草藥彙編》:海浮石拼音Hǎi Fú Shí別名浮石、浮海石、浮水石、海石花來源藥材分海浮石和海石花兩類。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海浮石拼音Hǎi Fú Shí別名水花(《本草拾遺》),海石(《丹溪心法》),水泡石(《東醫寶鑑》),浮海石(《玉楸藥解》),浮水石(《醫林纂要》),羊肚石(《藥材資料彙編》)。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椬梧根
    下面部分摘錄於《中草藥對症圖譜》椬梧椬梧:別名:柿糊,宜梧,白葉刺,日月紅。形態特徵:常綠灌木。葉互生,革質,卵狀矩圓形,全緣,具柄。葉面綠色有鱗片,葉背面具痂狀銀白色鱗片。總狀花序,腋生,春至秋間開小白花,有香氣。核果圓形,秋季採根莖較佳。採收期:全年可採。洗淨,切片,曬乾備用。藥用部分:根,莖,葉。
  • 我讀 《全國中草藥彙編》 鵝不食草
    《青島中草藥手冊》。(3)支氣管哮喘:鵝不食草(石胡荽)9g,瓜蔞9g,萊菔子9g。煎服。《安徽中草藥》。(4)目病腫脹紅赤,昏暗羞明,隱澀疼痛,風癢,鼻塞,頭痛,目翳攀睛,眵淚稠黏:鵝不食草二錢,青黛一錢,川芎一錢,為細末,先噙水滿口每用米許嗅入鼻內,以淚出為度。不拘時候。《原機啟微》。(5)瘧疾:a.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紫珠
    下面部分摘錄於《中草藥對症圖譜》杜虹花杜虹花:別名:粗糠根,白粗糠,紅粗糠,毛將軍,臺灣紫珠。採收期:夏秋季採葉,秋冬季採根,洗淨,切片,曬乾。藥用部分:根、莖、花、葉。【性味歸經】味苦、微澀,性溫平。入心、心包、三焦、胃、腎、肝經。【功能】補腎滋水,消炎散淤,活血止血。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土茯苓
    下面摘錄於《中草藥圖譜》【性味功能】甘、淡,平。解毒利尿。【臨床應用】用量15~60克,煎服。用治溼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癧、疥癬、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現代研究】土茯苓與其偽品菝葜、肖菝葜在(220±2)納米處的紫外吸收峰均有,但280~290納米處紫外線吸收峰位置不同,可將其區別開。
  • 瓦楞子(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
    《全國中草藥彙編》:瓦楞子拼音Wǎ Lénɡ Zǐ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菝葜(附:菝葜葉)
    《履巉巖本草》下面部分摘錄於《中草藥對症圖譜》菝葜:別名:金剛根、金剛藤、鱟殼刺、鐵菱角、紅燈果。藥用部分:塊根(根莖)。除去鬚根後用。【性味歸經】味甘、澀、酸,性平。入肝、腎經。功能:解毒消腫,祛風溼,利小便,消腫毒,止痛。用於消化道癌症,有改善症狀之作用。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白芷
    下面部分摘錄於《中草藥處方》一本全白芷:性味:性溫,味辛。功用:散風除溼,通竅止痛,消腫排膿。用於感冒頭痛、眉稜骨痛、鼻塞、具淵、牙痛、白帶、瘡癢腫痛。用量:3~9克。驗方(1)頭痛:白芷9克,蔓荊子9克,菊花9克,雞肫花9克,葛根15克,水煎服。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甘草
    銷全國,並出口。【採集加工】野生品秋季採挖,栽培品於播種3~4年後。在秋季採挖,除去殘莖,按粗細分別曬乾。【化學成分】(1)甘草:含三萜皂苷甘草酸等,並含多種黃酮成分,甘草苷、異甘草苷、二羥基甘草次酸、芒柄花黃素、甘草西定、甘草醇、5-0-甲基甘草醇、異甘草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