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人」是表示尊重的稱謂,也是聾人社群身份的認同.大家跟著我為手語抗爭!

2021-02-22 守語者

韋佳德 Skanda 覺得「聾人」是表示尊重的稱謂,也是聾人社群身份的認同。大家跟著我為手語抗爭!


最近有很多新朋友加入了我的臉書大家庭,所以也許你們對我背景的一些資訊比較不熟悉。我五歲那年,我媽媽失明了。五歲的佳德為了跟媽媽無礙溝通一周之內學會了盲人用點字法,令我當時周遭的親戚刮目相看。那年也是我開始對所謂的另類溝通法感興趣。

長大後,念大學的時候,我開始學習義大利手語。也許你們不知道,手語是自然語言,因此每一個國家有自己的手語,甚至也有方言手語。來到臺灣以後,我認識了幾個「聾人」朋友,因而開始學習臺灣手語。學習目的還是一樣:跟新朋友溝通並了解他們的文化。

我希望大家看完我這篇文章後可以改口而不要再稱為聾人為聽障朋友。聾人有自己的母語,即手語,有自己的歷史與文化。我們不應該從健聽的角度來用否定的方式定義他們的身分。

曾經有些學校學禁用手語,即使有助聽器,其實也聽不清楚老師所講,因此很多聾人學生的成績一直不太好。口語教學不大可行,比方說英語的「美國」和「蘋果」兩個詞語的讀音口形,根本就是沒有分別,試問課本中長篇的文章,怎能只用口語教授?

在歐洲的最文明國家之一 — 瑞士— 如果一對健聽夫婦誕下聾孩子,有政策規定父母須主動學習手語,以跟孩子溝通,那是當地政府重視聾童的教育,以及與家庭成員的溝通,而不是如香港般,以「小數服從多數」的思維,要聾人勉強地去講甚至聽。

在攻讀博士學位的我,想為手語及聾人朋友抗爭而寫了一篇論文。今天既然有一個比較大的平臺,那麼很想跟大家分享這篇論文的一些要點,希冀本文對手語翻譯界的學術研究、教學領域與實務均能帶來具體的影響,並有效地提升手語翻譯員專業的地位與形象。

筆者撰寫動機來自於與臺灣手語傳譯人員之討論,亦來自於本人身為口譯員對翻譯學的高度興趣,進而以本身對於翻譯的專業認知來探討翻譯學的相關領域:翻譯學有很多不同的類別,手語翻譯學為其中一種。

從撰寫論文的過程當中所訪談過的專業手語傳譯人員得知,他們與口譯翻譯人員的待遇並非相同。首先,手語傳譯人員的薪資不是以工作日而是以工時來計算;再者,手語傳譯人員的薪資比口譯人員低的很多。這可能牽涉到經費的問題,然而,臺灣長久以來將手語傳譯者視為次等翻譯人員的這個情況則尚未在任何文獻裡面被討論過。

手語翻譯員該享有口譯翻譯人員所享有的尊重以及專業上的平等對待---理論上與實際上都應如此。若臺灣手語是一種自然的語言,以及神經語言學認為不同的語言系統之間的翻譯行為所需要用到的腦部理解組織與解構的生物機能是相同的,則口譯與手譯的專業翻譯行為不應有差別的待遇。

我在我的論文中囊括最具有代表性的神經語言學研究來證明手語確實是自然的語言,並且在第五章中提出假設,試圖用神經語言學的實驗來證明,從事手譯翻譯的過程所運用到的腦部解構與重組機能並非低於一般口譯的行為。

希望政府和特教機構正視本論文所提出的重要議題和建議,讓手語翻譯人員在各種條件上享有與一般口譯員同樣的權利與待遇,例如每隔二十到三十分鐘有不同手語翻譯人員輪替進行翻譯。

在《我的聾人朋友》這本書裡,聾人 Danny 配合生鬼的表情,打手語表示:「聾人是我的身份,就如國籍一樣,我為這身份而驕傲。」我們總是猶豫應怎樣稱呼聾人,才不損他們的自尊心,《聾人資訊》創辦人 Mary 打手語表示:「當健聽人要稱呼我們時,總會思索:應該直接地寫『聾人』?還是『聽障人士』較中庸?其實沒有必要的,直接叫我們聾人好了。」「聾人」是表示尊重的稱謂,也是聾人社群身份的認同。

我認為用心看聾人的手語,了解他們的文化及其故事,是打破健聽與聾人隔膜的一大步,也是製造融和的橋梁!!!

本文轉載自韋佳德 Skanda 的Facebook,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相關焦點

  • 北京聾人棒球隊
    2019年3月8日,北京聾人棒球隊在朝陽區聾人協會正式成立。棒球隊學員通過刻苦參訓,勤於思考、善於總結,從零基礎的棒球小白,迅速成長為球隊打擊陣容中的強打好手,在聾人棒球隊與社會各界的棒球愛好者隊伍對抗交流賽中屢有精彩安打。
  • 【綜合新聞(5大看點)】諾貝爾獎得主喜當「新上海人」
    總統川普在社交網站貼文,表示已獲匯報這宗槍擊案,他為死者祈禱,又感謝執法人員迅速趕到現場。<編輯:李因幡><資料來源:美聯社/香港電臺/澳門電臺>看點2:諾貝爾獎得主喜當「新上海人」
  • 「港獨」謀七一作亂 暗示「有所行動」
    但特別要強調,大家嘅衣著,就係『Black Bloc』,黑衫黑褲蒙面,點解要咁著?大家諗嚇啦?」他稍後更解釋稱,「Black Bloc」打扮是西方國家抗爭時經常出現的「街頭戰術」。  「呢次係大家一起去散步,但要緊記著黑衫黑褲蒙面。如果有二三十人結伴而行,好似人潮一樣,兩三個警察點敢截你呀,你溶咗妘ㄠo啦。」
  • 堅決抵制「第三波抗爭」 防範香港更嚴重撕裂
    ,計劃於本周五發起所謂「公務員集會」,隨即被多個公務員團體反擊,強調「顏不代表公務員」。香港文匯報8月2日發表社評《堅決抵制「第三波抗爭」 防範香港更嚴重撕裂》指出,近期的示威集會最終均演變成暴力衝突,這個騎劫公務員的集會很可能被非公務員的暴徒騎劫,集會引發暴力衝突的風險極高。基於公眾安全,避免局勢惡化,警方應拒批集會申請。
  • 黃之鋒赴美「巡迴演說」 網民:只是「政治騙子、政棍」
    吳卓問題系(係)佢話佢lead住「雨傘革命」,或者有d(啲)人叫行動啦,呢個我絕對唔認同,我唔係因為黃之鋒先走上街頭,我只代表我自己。 Hang Yee對不起,他並不是領袖了!現在他變成一個「政治騙子、政棍」!
  • 學聯擬發不合作運動:無義無益的抗爭獨家
    按學聯的說法,則是呼籲市民「抗租」及「拆稅」,「抗租」即公屋住戶延至月底交租(原本月頭交租),令房委會減少利息收益及現金流 ,「拆稅」則是將薪俸稅、差餉、地租等政府收費,將本可一張支票支付的款項,分拆成多張支票支付,以複雜政府行政操作及增加行政成本。
  • 專訪走紅「正義姐」:不認同中國人身份,怎有資格在「中國香港」競選議員? |獨家
    視頻裡,藍雪寶厲聲質問周庭:「既然你不認同自己中國人的身份,你怎麼有資格在『中國香港』競選立法會議員?心中氣不過的藍雪寶後來讓朋友幫忙拍了一段視頻,說出來現場被噤聲的第三點,即每一張香港身份證的背後,都印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字樣,如果不認同自己的中國人身份,就自己用剪刀剪掉。
  • 「本土民主前線」候選人梁天琦狂言踏屍抗爭 被批無底線
    「本民前」立法會新界東補選候選人梁天琦昨日在一論壇上演繹「無底線抗爭」時,竟公然宣稱只有「踏在抗爭者的屍骸上,才可以爭取到『自治』,而這個犧牲是絕對值得的!」出席同一論壇的公民黨候選人楊嶽橋則似為助梁天琦的言論降溫,稱暴亂肇因是年輕人不信任警察。新思維候選人黃成智則批「本民前」的無底線理念草菅人命,如恐怖組織「伊斯蘭國」。
  • 為正義發聲 伍淑清獲「感動中國」提名
    倡港人從小培養身份認同在那次發聲後,美心集團旗下多個品牌的食肆,持續遭到黑衣暴徒大肆破壞,網上也掀起了對伍淑清的「攻擊潮」。「早就預料到會有這些網絡的攻擊,因為這些網絡後面別有用心的操縱者,對誰說要發聲,誰要說清楚香港這個事情,他們都要打擊的。」伍淑清早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 教育局改革通識科 培養學生國民身份認同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昨日出席電臺節目時表示,通識科改革是希望課程變得更好,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他認為,學生在多角度思考問題時,需要從國民身份出發,認為兩者並沒有衝突。局方本次改革與小組意見差不多,包括科目維持必修必考、要刪減內容、釐清學習概念、教材需審核等,唯一不同的是將評級簡化為「及格」和「不及格」。楊潤雄又就「國民身份認同」的問題指出,國民身份認同一直是放在課程宗旨內的,這與多角度思考沒有衝突。
  • 餘國春:培養青少年的愛國情懷,樹立正確的國民身份認同
    過去數月以來,香港街頭硝煙四起,讓我們無比心痛的是,參與暴亂的人群中有許多年輕的面孔,甚至有一些中小學生,而大學校園更是淪為了「戰場」。原本應該在校園中學習知識的棟梁之才卻誤入歧途,無不令人憂心!  為培養青少年的愛國情懷,樹立正確的國民身份認同,需要在政策實施、教師培訓、課程設置、家庭教育等多方面予以引導和完善。
  • 周柏豪稱自己不認同黃之鋒理念 有些人又要「抓狂」了
    周柏豪在文中稱,「2020年,過得驚心動魄,一個疫症看透了一個進退失據、脆弱無助的世界,不得不心存感激自己身為一個中國人,活在一個為抗疫上下一心的國家,在庇蔭下令我與家人過上健康和順的日子。周柏豪則解釋,「這張照片拍攝於2014年,當時正值演唱會結束,許多嘉賓會帶朋友到後臺與歌手合影。當時我也不認識黃之鋒也不清楚他的立場,但身為歌手,會尊重嘉賓和粉絲的要求,所以答應合影,沒想到後來引起大家的誤會。」
  • 從禁止「民族黨」事件看香港本土主義「去鄉土化」的歷史流變
    20世紀60、70年代港人的「香港人」身份逐漸從「中國人」身份剝離,但此時港人的兩種身份認同仍為緊密聯繫且互相相容的樣態。香港經濟在60、70年代的騰飛促進了本土一代港人向外觀照的原生衝動,通過將自己的族群納入「自我—他者」的二元框架內,從而「我的族群」的本土性概念就得以在與「他者」比較的異質性體驗中獲得。
  • 祝福大家「花開四季,耕耘心田」
    大師以〈為新型肺炎疫情向觀世音菩薩祈願文〉勉勵大眾:「世界上無論再怎麼困難,只要以慈悲智慧面對,人人行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大家重視環保護生,必能轉危為安。」人與自然,共生共榮,我們才能安居樂業。
  • 臺北簡明「彩虹」地圖
    在1996 年,陳水扁主政的臺北市政府想要重新規劃新公園,企圖讓這個「男同志」的標誌性地標重新為城市大眾所用。於是,為了抗議這項粗暴的市政,以高校及年輕的同志群體組成的「同志空間行動陣線」 便發起了以「新公園」而起的抗爭運動,並同時首度宣揚了同志在大眾空間層面的公民權這一嶄新概念。
  • 《時代》:疫情暴露香港抗爭「醜陋一面」 封關僅源於抗拒內地
    圖:中新社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在本港蔓延,「封關」爭拗仍不時在社會輿論上出現。美國《時代》雜誌日前刊登報道指,這場疫情暴露出香港抗爭運動「醜陋的一面」,部分人要求完全關閉內地與香港口岸是出於對國家的抗拒。
  • 哥大碩士帶年輕人跟著KOL學英語,「酸橙英語」要做懂年輕人的英語社區
    去年12月,「酸橙英語」獲得英諾天使投資基金的數百萬元天使輪融資。目前,團隊正在計劃進行pre-A輪融資,融資需求為1500萬,可出讓比例15%。  這種跟著KOL學習的趣味性課程形式受到歡迎。當時每場直播觀看人數有1000多人,完課率約70%,課程在淘寶教育上好評率達90%以上。 「當時,我們的凈利潤能達到90%,在2016年的一個暑假裡,我通過直播課凈賺100多萬。」馬克Malik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