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二條天路即將通車,將拉動西藏經濟,壯我中印邊境國防

2021-01-08 旅榜逍遙歸

中國第二條天路即將通車,將拉動西藏經濟,壯我中印邊境國防。中國第二條天路就是川藏鐵路,與第一條天路青藏鐵路不同的是,川藏鐵路是連接的富裕的天府之國四川和青藏高原,這將拉動西藏的經濟,而鐵路又在邊境線上,同時能壯大我國和印度邊境的國防力量。

1906年,清政府駐藏大臣就向朝廷建議修建川藏鐵路,以防止英國覬覦西藏,也想發展一下西藏經濟。

民國初年,國父孫中山就說過川藏鐵路事關中國國家安危存亡的話,並在1917年編制的《實業計劃》中,規劃了川藏鐵路,起點和終點正是成都和拉薩。1928年,國民政府四川省主席劉文輝(抗戰名將)也向蔣介石提出修建川藏鐵路,只是後來這些都不了了之了。

建國初期,新中國進行了實地勘察,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進行了選線,但是川藏鐵路地形複雜,修建難度太大,就選了先修建相對容易的青藏鐵路。

可以說,川藏鐵路的修建工作,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籌謀了一百年。直到前幾年,中國的國力更加強盛,人民更加富裕,技術更加成熟,才終於真正的開始川藏鐵路的修建。

廣大鐵路建設者面對史上最複雜的高原地質環境,加大科技攻關,克服了有毒有害氣體、風積沙、高地溫、冰磧層等眾多世界級隧道施工難題,用先進的技術克服重重困難,雖然風餐露宿,爬雪山,過冰河,遇見有毒氣體,但先進的技術避免了讓年輕的築路工人付出生命代價。

2020年12月31日,作為國家重點工程的川藏鐵路拉林段全線軌道鋪通,預計2021年6月30日通車。要想富,先修路,這個到現在都不過時。拉林鐵路貫通之後,西藏的藏東南地區就有了鐵路,林芝也就結束了無鐵路的時代。

這將大大帶動當地旅遊業發展,大美林芝終於可以坐上火車去看了,漫山遍野的桃花,再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各個景點之間再不用必須乘坐顛簸的大巴來到達了,遊客可以選擇坐火車到達各個景點,37個站能大大滿足遊客需求。對於推動西藏脫貧攻堅和礦產開發,促進西藏經濟快速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同時,川藏鐵路拉林段東南端靠近麥克馬洪線近20千米,是非常重要的國防鐵路,如果有必要,相關物資從天府之國四川一天之內就能運上前線,這大幅提高了我國在中印邊界線上的國防能力。後面我們還要修滇藏鐵路,新藏鐵路,到時候,環西藏一圈,將建立起強大的國防鐵路運輸能力,到時候,我們再也不害怕什麼了!

相關焦點

  • 中印邊境的交通爭霸戰
    全長1956公裡的青藏鐵路隨著延伸線拉日鐵路於2014年8月16日建成通車,西藏鐵路已成內地與藏地聯接的重要交通大動脈。而川藏鐵路正在建設,滇藏鐵路也在規劃中。另外就是公路網,也在提升中。中國在加緊建設,印度也沒閒著。2016年,印度宣布對濟羅和阿朗兩座邊境簡易機場進行現代化升級工作。預期印度還可能在藏南及臨近地區修建更多機場。
  • 天路—新藏公路
    在英國殖民印度之前,中印雙方歷代政府從未發生過邊境爭端。但是,英國統治印度後期,對我國新疆、西藏進行了大量的侵略活動,從而埋下了中印兩國邊界爭端的種子。1950年後,剛剛獨立才兩年的印度,乘中國在全力進行抗美援朝戰爭之機,不斷對西藏、新疆進行蠶食,越境設立軍事據點,並向中國政府提出了約12.5萬平方公裡的領土要求。這相當於一個福建省的面積。
  • 真正天路——新藏公路
    在英國殖民印度之前,中印雙方歷代政府從未發生過邊境爭端。但是,英國統治印度後期,對我國新疆、西藏進行了大量的侵略活動,從而埋下了中印兩國邊界爭端的種子。1950年後,剛剛獨立才兩年的印度,乘中國在全力進行抗美援朝戰爭之機,不斷對西藏、新疆進行蠶食,越境設立軍事據點,並向中國政府提出了約12.5萬平方公裡的領土要求。這相當於一個福建省的面積。
  • 西藏最低海拔其實只200米,是可以種荷花和芭蕉,就在中印邊界上!
    西藏境內其實並不都只是高原,中印邊境的察隅縣,平均海拔2800米,最低海拔在察隅河下遊下察隅前門裡,海拔僅600米不到。中印邊境西藏墨脫縣平均海拔更只有1200米,最低海拔是200多米(該數據引自於《中國國家地理》雜誌2014年第10期,雜誌文章介紹西藏最低海拔地點在墨脫縣巴昔卡村,海拔僅220米)。
  • 【邊疆治理48】徐黎麗 吳丹丹|依託西藏邊境口岸建設中國與南亞通道的路徑探析
    依託西藏邊境口岸建設中國與南亞通道需要因地制宜地改善或提升與南亞各國的國家關係,加強西藏邊境區域交通、通信、水電等基礎建設,將交通便利、戰略位置重要的邊民互市升級為口岸,在我方實際控制邊境區域建設村莊和民間邊民互市,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最終通過邊境口岸將中巴、中南、孟中印緬三大走廊連接起來,建設中國與南亞各國之間經濟、文化、政治、外交大通道。
  • 1987中印邊境危機始末:兩次撤銷攻擊令
    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軍力增強,印軍自認為已在中印邊境居於「強有力的優勢」地位,其戰略思想由「縱深防禦」發展為強調進攻性的「攻勢防禦」。1985年8月,印軍深入到中國西藏境內的旺東地區(桑多洛河谷地區),並設立據點。1986年,印軍在旺東地區的滲透被中國軍民發現。為捍衛主權,制止印軍的蠶食,西藏邊防部隊受命在旺東地區設點。
  • 中印兩軍邊境越冬保障哪家強?
    然而對於位處中印邊境的西藏高原而言,並非如此。進入10月後,中印邊境的高原地區將迎來氣溫驟降、大雪封山的冬季。因此,這個時間點也看做該地區是否適合開展人類活動的分界線。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中印第六輪軍長級會談前不久剛剛結束。雙方達成共識,同意均不再向一線增兵。在「凜冬將至」前,是時候對此前幾個月做一下總結,並對即將到來的冬天做一下展望。
  • 印度在中印邊境又要建59個哨所營地,還要在藏南修18條鐵路
    據《印度時報》網站3月14日報導,印度將要在中印邊境地區設立新的哨所,印度內政部同意在前線建立戰略部門總部,並增加中印邊境的人力和基礎設施。[印度典型的邊境哨所]知情人士告訴媒體,印度政府已經允許印度西藏邊境警察(ITBP)部門增加47個邊境哨所和12個「臨時營地」,以加強對中國邊境的警戒。
  • 一戰解決所有戰爭,中印邊境摩擦(上)
    其後,我軍主動宣布停火,後撤至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從此中印邊境維持相對和平至今。這場中印戰爭來去如風,規模較小,但卻是中國幾十年來邊境得以安穩、國內得以安定、經濟快速發展的根基,是一場具有著極大震懾意義的衛國戰爭。那麼這場戰爭到底因何而起,又在打什麼?中國軍隊為何沒有乘勝追擊,反倒選擇撤退?
  • 德媒:解放軍與印軍在中印邊境過冬比拼後勤 印軍囤積枸杞自稱能...
    中國小康網9月27日訊 老馬 中印邊境局勢持續緊張,兩國日前在第六輪軍長級會談後同意不向前線增兵,卻無意撤軍,雙方都加緊後勤補給,為漫長嚴冬做準備。拉達克邊境地區10月就要封山,中印雙方加緊運送後勤物資德國媒體報導,位於喜馬拉雅山區的拉達克(Ladakh)地區邊界沿線,目前仍有數以千計的中印士兵集結。
  • 【中印邊境衝突最新消息!印度空軍計劃在靠近西藏地區大量增建防空...
    【中印邊境衝突最新消息!印度空軍計劃在靠近西藏地區大量增建防空雷達】自5月初以來,印度軍隊和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直在拉達克東部實控線附近僵持。上周中印外長會晤上達成雙方脫離接觸的共識,但中印軍隊能否真正實現脫離接觸尚需觀察。據印度媒體周末最新消息,印度計劃在邊境的北阿坎德邦建立3個防空雷達站,並修建一個多用途的機場。
  •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是如何爆發的?為何中國主動提議各自後撤20公裡?
    在印度曾被稱之為東北邊境特區,1972年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1987年升格為阿魯恰納爾邦,並嚴禁中國人進入。眾所周知,中印東段邊界爭議源於英屬印度政府外交秘書亨利·麥克馬洪1914年在西姆拉會議中上上下其手提出的「麥克馬洪線」,但在這條線的背後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1947年印度獨立後,通過種種手段繼承了英國在西藏的特權。
  • 邊境對峙讓印度經費緊張,多個國防項目被叫停,中國消耗戰奏效?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印度這個規則就是衝著中國企業來的,目的無非就是阻撓中資企業在印度的投資或者收購。尤其是在中印兩國爆發邊境衝突之後,印度不但下架了百多款中國APP,還大量擱置或者延期對中企的投資審批。誠然,印度希望憑藉針對中國商品和投資限制,迫使中方在邊境問題上對印度做出妥協。但這可能嗎?
  • 印度高度關注中國西藏鐵路建設,稱其將大大提高中國邊境控制能力
    中國被稱之為基建狂魔也不是一兩天的事情了,中國的基建能力甚至超過了曾經的原蘇聯,似乎沒有任何地方能夠阻止中國的建設大軍。但即便如此,中國政府依然承認在西藏地區施工的艱難性,無論是公路,鐵路,機場的建設難度相對平原地區都會成倍增加。
  • ...中印邊境的冬天是個巨大挑戰,但我們擁有「豐富的冬季作戰經驗」
    【環球網軍事報導】據《印度斯坦時報》9月16日報導稱,一名印度軍官當日向媒體表示,隨著冬季即將來臨,中印邊境地區的環境將變得極為惡劣,但印度士兵對於冬季作戰有著「豐富的經驗」,而且已經做好了在有關地區採取軍事行動的心理準備。
  • 中國一寸都不會讓——歷次中印邊境衝突簡介(上)
    為了以正視聽,我特地搜集了從62年第一次中印邊界戰爭後歷次有報導有披露的中印邊界衝突的相關資料,以供大家了解。中印邊界爭端產生於1959年,中間經歷過兩次較大的戰役一個是1962年的第一次中印邊境戰爭和1967年的第二次中印邊境戰爭(因其規模較小顯有報導),直至1981年年底中印兩國才正式啟動解決爭端的邊界談判程序。所以在此期間中印邊界是處在事實的戰爭狀態的。
  • 中印邊境之達旺地區
    該地區之西是不丹領土,之東是緬甸,向南是印度的阿薩姆邦和那加蘭邦,向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的實際控制地區。地形複雜,海拔從5000m到150m,屬於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受印度洋西南季風的影響,降雨量大,終年溫暖溼潤,水熱條件優越。位於該地區墨脫縣南部邊境的巴昔卡鎮平均年降水量高達4500mm,曾長期被中國大陸官方教科書中稱作「中國雨都」。
  •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印度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南邊疆安穩了數十年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西藏、新疆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地區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
  • 英媒:印度瘋狂建設邊境基礎設施,但在基建比賽中不是中國對手
    但中國多年來一直在邊境沿線修建公路,雙方都將對方的建設努力視為旨在獲得戰術優勢的、有計劃的行動,而當任何一方宣布一項重大項目時,緊張局勢就會加劇。2017年夏天,印度和中國在中印和不丹三國交界的洞朗(Doklam)地區發生了軍事對峙,這場對峙也是因建設項目而引起的。當時,中國在印度、中國和不丹三國交界的邊境線附近延長修建一條邊境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