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故鄉 尋找作家的創作源頭與文學根脈

2021-01-08 人民網

原標題:拍故鄉就是尋找作家創作的源頭

莫言在山東老家回憶少年時代推碾子的故事。

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的商州鄉村,阿來的嘉絨藏區,遲子建的冰雪北國,劉震雲的延津世界,畢飛宇的蘇北水鄉……這些中國當代文學版圖裡的著名風景,也是作家們生活過的故鄉。正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的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帶領觀眾跟隨六位作家重返故鄉,走進他們文學之夢最初升起的地方,聽他們講述如何把生活的故鄉轉化為文學的故鄉。作為這部紀錄片的總導演,張同道相信每一個人都應該有一片文學的故鄉,這個故鄉就是心靈的家園。

他們貢獻了獨創性文學景觀

《文學的故鄉》是第一部大規模集中反映中國著名作家的紀錄片。總導演張同道說,之所以拍這部紀錄片,是因為莫言獲得諾貝爾獎給了自己很大觸動。當中國文學贏得了世界的尊重,他希望能用鏡頭為當代中國作家留下他們創作的歷程。「莫言通過《紅高粱》,把高密東北鄉變成了世界文學的風景,我覺得從這個切口進去,能看到文學背後的文化土層、地理風貌。支撐作家創作的那片土地,其實就是『文學發生的現場』。」

整部系列片分為《莫言》《賈平凹》《劉震雲》《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六部。在拍攝對象選擇上,來自農村、把自己的故鄉變成文學的故鄉、都有名作,是張同道選擇作家的標準。在他看來,這幾位作家其實都是被一片土地選中的代言人,「一個好的作家能提供原創性的文學景觀,對生活的發現、對生命的體驗,還有標誌性的風景。我選的這幾位作家就是這樣,比如莫言把高密東北鄉寫成世界文學風景,賈平凹把商州變成文學風景,故鄉是他們文學的現場,也是他們生活的土地。」

紀錄片中展示了每一位作家獨特的人生軌跡,講述了他們如何觀察生活,如何成長,如何遭遇文學,如何開創自己的文學世界。阿來的《塵埃落定》《空山》等作品是他對嘉絨藏區這片土地跨越半個世紀的記錄。紀錄片中,攝製組陪著阿來一起走過激發他詩歌衝動的梭磨河,改寫他命運的松崗水電站,以及孕育《塵埃落定》的土司官寨、啟迪《空山》的茂密山林,還有蘊含著文學密碼的四姑娘山。紀錄片就像一部紀實與想像交織的作品,不僅講述了作家回故鄉的故事,更呈現了作家創造文學故鄉的心理圖景。

重返故鄉一棵樹都能激發情感

在每一集紀錄片中,張同道要求所有拍攝都要聚焦文學創作的角度,同時每個作家必須回一次故鄉。「這和在書房裡說故鄉不一樣。回去之後,原來熟悉的地方,一棵樹,一個馬槽石墩,都能激發他們的情感和回憶。像遲子建回到家鄉,剛進北極村的大門,本來還挺高興的,結果睹物思人,說著說著就哭了。」

《文學的故鄉》跟蹤記錄作家重返故鄉的過程,尋找作家童年的秘密,尋找他們與文學相遇的原點,甚至文學作品孕育的過程。拍攝《莫言》這一集時,張同道前前後後六次前往山東高密。劇組先把高密的高粱拍下來,然後陸續跟莫言去了他當年當兵的地方、當年放羊的地方,小說中寫的地方。「事實上莫言每年都回高密寫作,在那個地方寫作的時候,他和大地、山川是通的,所以他的作品帶著鮮活的生活質感。」

說到拍攝中記憶深刻的故事,張同道回憶起莫言為95歲老父親過生日的一個情節,「開始老人不同意去城裡辦酒席,後來終於被說動了,有兩句話我現在一直被觸動,老爺子說,『家裡有乾糧,咱們帶著點。』莫老師說,『不用,飯店都有。』老人又說,『家裡還有煙,要不要帶上?』他沒有把兒子看成是一個多麼了不起的人物,就是一個普通的兒子。莫言獲獎,老爺子說,『你獲獎前和別人平起平坐,獲獎後比別人要低半頭。』這就叫家風,這就是文化,也飽含了生活哲理。」

用誠意打動作家配合拍攝

作家喜歡安靜,喜歡躲在鏡頭背後。《文學的故鄉》中的幾位作家都是中國最優秀的作家,他們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忙,勸說他們加入拍攝不是件容易的事。莫言很多年都不接受紀錄片拍攝,張同道一開始提出拍攝請求時,莫言的第一句話就是「作家不是演員」。

不過,當拍攝真正開始後,幾位作家都表現出了極高的配合度。包括一開始「堅決拒絕拍攝」的莫言,最終前前後後拍了20天。張同道說,最關鍵的是讓對方看到自己的誠意,體會到我們的苦衷。「作家就是和人打交道的,他對人性有洞察,你搞那些花言巧語、雲山霧罩的東西,一眼就會被看穿。同時你要對作家有深度的閱讀,要了解他們的作品,你還要突破普通的文學研究,要用生命體驗去感知他的小說,才能用自己的真誠去說服他們。」

每個人都有一片文學的故鄉

拍攝這些作家的過程中,張同道也在思考中國土地和文化的關係,莫言、賈平凹、阿來等幾位作家都是窮苦孩子出身,故鄉的生活曾帶給他們難忘的經歷。比如莫言小時候因為貧窮偷了根胡蘿蔔,就被人揪住懲罰,回家後又被父親痛打一頓,這些經歷讓他從小就能洞察到人性的底線,換句話說,他對人生的理解會比普通人更為深刻。「莫言老師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我把好人當壞人寫,我把壞人當好人寫。我們通過紀錄片就是要讓大家看到,莫言是如何把他的生命體驗和故鄉的文化、故鄉的風景結合起來,創造了一個充滿想像力的高密東北鄉。」

「在我的心目中,文學始終是我的故鄉。這次拍攝其實也是藉機重新圓我的一個文學夢。」雖然「讀完文學博士就開始轉行紀錄片」的張同道自稱是「文學的逃兵」,但他相信每一個曾經熱愛文學的人都不會徹底把文學忘掉。張同道也希望觀眾看完這部紀錄片後,能夠找到自己的文學故鄉。「我們平時工作很累、壓力很大,大家談的都是房子、孩子、車子。但在物質生活之外,我們也需要一座心靈的花園。我用了兩年多時間來拍攝,也是希望通過紀錄片的方式把文學呈現給觀眾,引發大家重回閱讀、重回經典,從文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詩和遠方。」(記者 邱偉)

(責編:孟麗媛、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焦點

  • 《文學的故鄉》:君自故鄉來,每一位作家都是一片土地的代言人
    文學是有故鄉的,文學的故鄉在作家的筆下,在屬於他們自己的土地綻放,故鄉裡的人們在特有的域上吶喊、奮鬥、堅韌地生活,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形成了每個作家的特色文學。《文學的故鄉》這本書先後記錄展示了莫言、賈平凹、劉震雲、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六位著名作家回故鄉的影像,尋找作家創作文學作品的孕育過程,捕捉作家們在還鄉過程中的情感悸動、眼神閃爍,童年生活場景和文學創作現場。莫言說:"作家的故鄉並不僅僅是指父母之邦,而是指作家在那裡度過了童年,乃至青年時期的地方。
  • 從六位中國當代作家探尋文學精神原鄉 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火...
    時代飛速發展,文學依然神聖,近日,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每晚8點播出後,悄然火了起來,刷屏很多人的朋友圈,這也是國內紀錄片界首次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為中國當代文學存像。
  • 鄉土與文學的根性
    有人因為出嫁遠離了鄉土,有人大學畢業後留在城市裡工作……在遠離鄉土之後,在經歷了人世的風霜之後,對故鄉的理解會更加深刻。我們總願意將故鄉與異鄉進行對比,在異鄉尋找著與故鄉相似的感覺,但能否找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種尋找的況味,重要的是在尋找中豐富了對自己和故鄉的認知,豐富了對世界的認知。作為寫作者的遊子,他在思念的意義上加深了對故鄉的愛。
  • 今日開播 | 聽北師大總導演講述《文學的故鄉》系列紀錄片的煉造史
    這些中國當代文學版圖裡的著名風景,是作家故鄉的真實描寫,還是藝術想像?這些「故鄉」,是如何孕育出那些偉大的小說?帶著這些疑問,從2016年夏天開始,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總導演、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率領團隊歷時2年時間,跟隨上述6位作家,從零下42攝氏度的北極村到海拔4300米的巴郎山,從滔滔黃河到滾滾長江,從綿延千裡的秦嶺到一馬平川的高密,一路尋找他們文學夢想最初升起的地方。
  • 文學青年訓練營薦讀大使劉醒龍:文學創作是一場曠日持久的馬拉松
    思想引領時代,文學點亮未來。中文在線數字出版集團(簡稱中文在線)聯合北方文學創作與研究中心(簡稱北方文創)推出文學青年訓練營,旨在鼓勵、支持、引導、服務營地學員開展系列文學活動,發現文學人才、提供發展通道。
  • 貴州作家·微刊|在鄂故鄉記(組詩)
    貴州省作家協會主管【貴州作家·微刊】以展示貴州作家創作成果、關注文學新人、多視角反映貴州文學生態為己任。那就一頭扎進兒時的河流去那裡找尋泥鰍黃鱔和龍蝦藏在田埂上或草叢中的青蛙哇的一聲,野雞的羽毛驚落而去瞧,荒枯的狗尾巴侵佔了回去的路田野豎著的電線桿遺失了方向可要回去啊,那裡有我的故鄉
  • 【梅苑官方發布】梅潔文學創作陳列館開放中國名家名刊賀詞賀信
    梅潔文學創作陳列館(梅苑)開放儀式暨梅潔文學創作40周年紀念活動名家名刊賀詞賀信 (按接收先後時間順序排列) 1、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陝西省作家協會主席、茅盾文學獎得主賈平凹先生在西安題匾
  • 疫情下的文學創作與作家責任 中日作家對話會在京舉行
    2020年11月6日,由中國作協主辦的「中日作家對話會——疫情下的文學創作與作家責任」在京舉行。中國作協主席鐵凝,日中文化交流協會會長、專務理事中野曉,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中國作家李洱、金仁順、阿乙、付秀瑩、石一楓、馬小淘,以及日本作家島田雅彥、中上紀、柴崎友香、谷崎由依、阿部智裡參加對話會。會議由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胡邦勝主持。
  • 跟著文學大家回故鄉,看看他們的鄉愁和守望
    本片跟蹤記錄莫言、賈平凹、阿來、遲子建、劉震雲、畢飛宇六位著名作家重返故鄉的過程,尋找童年的秘密,尋找與文學相遇的原點,甚至文學作品孕育的過程,展示了每一位作家獨特的人生軌跡,如何觀察生活,如何成長,如何遭遇文學,如何開創自己的文學世界。如今,這些文學的故鄉已經成為世界文學的著名風景,觀眾也可以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學故鄉,因為文學的故鄉就是精神的故鄉,美學的故鄉。
  • 「創|現場」十月籤約作家共話「新現實主義與文學形式創新」
    對話十月籤約作家活動現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只恆文 攝)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只恆文 趙小萱)今年北京文學月的一場重點活動——對話十月籤約作家,10月15日下午在北京十月文學院舉行。
  • 參與創作《歲歲年年柿柿紅》《月是故鄉明》等熱播劇 西安編劇紅紅...
    西安新聞網訊 近年,由我市長安籍編劇紅紅參與編寫和創作的電視劇《歲歲年年柿柿紅》《月是故鄉明》,先後在央視播出,引起熱烈反響,劇中真實的生活場景、濃鬱的農村氣息打動了大量觀眾。11月28日,由陝西省柳青文學研究會主辦的編劇紅紅作品賞析會在長安區聚豐園舉行,著名文化學者雷濤,作家李希仲、周養俊、楊廣虎,以及多位長安當地學者,對紅紅的創作進行品評,編劇紅紅則介紹了自己創作的心路歷程。賞析會上,陝西省柳青文學研究會執行會長董穎夫首先對紅紅的創作進行了介紹。紅紅本名王茜紅,是知名演員王茜華的妹妹,長安區王莽人,業餘作者。
  • 周克芹:他曾是藏族作家阿來的「文學推手」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四川文壇,周克芹慧眼識珠、熱情扶持藏族文學青年阿來的故事,被大家口口相傳成一段令人感動、令人羨慕、令人深思的佳話流傳至今。誠邀阿來參加筆會上世紀八十年代,是中國當代文學的黃金時代。全國各地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文學熱潮。身處在這個文學年代,眾多文學青年渴望著在文學創作上取得成功,渴望著能成為一鳴驚人萬眾矚目的作家。
  • 家鄉就是我的文學基因——專訪玉林籍著名作家朱山坡
    (張惠 攝)他筆下「南方以南」的「米莊」「蛋鎮」成為文學地標12月6日,玉林籍作家朱山坡獲「林斤瀾短篇小說獎——優秀短篇小說作家獎」。「林斤瀾短篇小說獎」由人民文學雜誌社、溫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是目前全國唯一以短篇小說為評選對象的文學大獎。
  • 內蒙古第二十三屆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民族文學創作筆會暨...
    參加此次活動的特約作家、學者、嘉賓有中國作家協會少數民族創作委員會主任、呼倫貝爾市文聯名譽主席烏熱爾圖,內蒙古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少數民族文學委員會委員塗克冬·慶勝,《民族文學》雜誌社副主編、著名作家陳亞軍,作家出版社創意合作部主任、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興安,《草原》雜誌主編賈翠霞,《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編輯、學者王昉,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蒙古語文室主任、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理事哈森
  • 著名作家李修文與讀者分享:在古典文學中吸收養分
    著名作家、湖北省作協主席李修文作客講壇,圍繞「小說、詩詞和戲曲裡的古代中國」,進行了分享交流。此次講壇由武漢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辦,卓爾書店協辦。李修文通過對古代小說、詩詞、戲曲的梳理,重溯文學源頭,探討漢語傳統如何在當代生活裡激發漢語之美,以及個人創作如何真正地傳承經典,並從中吸收創新養分。
  • ...聽不夠故鄉的聲音——訪中國散文學會北戴河創作基地主任孫振彥
    他說,想念故鄉的山水,更思念故鄉的人。因此,他渴望常常聽到故鄉的聲音,「故鄉的聲音會勾起我美好的回憶,同時也會在文學創作上給我以無限動力。」 孫振彥早年畢業於鶴崗師範中文大專班。中學時代的他就偏好於作文,大學時,班級裡的「北極光文學社」成了培育他文學創作的肥沃土壤,也就是從那時起,孫振彥的筆下經常流淌出一篇篇清新雋永的文字。
  • 全國136位知名網絡作家發出《提升網絡文學創作質量倡議書》
    近日,在中國作協組織下,136位知名網絡作家在上海發出《提升網絡文學創作質量倡議書》,呼籲全國網絡作家承擔時代責任,傳承中華文脈,創作出更多高質量精品力作。堅持正確的創作導向,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大現實題材創作力度,塑造新時代新人物新形象;提升文學素養,反對跟風寫作;不以點擊量和收入論英雄,倡導「降速、減量、提質」,加強精品化創作;推進網文出海,講好中國故事……來自全國各地的136位知名網絡作家,共同起草了《提升網絡文學創作質量倡議書》,向全國網絡作家發出六條倡議。
  • 新時代文明實踐——費縣作家協會精品文學創作沙龍成功舉行
    臨沂市作家協會主席高振,臨沂市作家協會秘書長賈慧,費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張煒以及費縣作家協會會員代表等出席創作沙龍,活動由費縣作家協會主席馮增芹主持。縣文聯主席張煒講話 活動開始前,縣文聯主席張煒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對市作家協會及高主席對費縣文學創作一直的關心與指導表示感謝。
  • 菏澤兒童文學作家大秀新作《麻花辮》出版發行 廣受好評
    但這種「影子」又不是活生生的照搬,而是從現實中抽離出來,重塑勾畫了一個作者理想化的古樸鮮活的精神「故鄉」。大秀顯然很喜歡這個故鄉,創作的三年間他一直沉迷於這個故鄉,甚至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自拔。他像一位沉默的江湖俠客,在這個故鄉快樂自由地遊走,見證著「故鄉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他在江湖,卻自始至終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客觀冷靜地記錄著「故鄉」塘塢所發生的一切。
  • 2017年中國網絡文學作家影響力排行榜
    《盜墓筆記》、《琅琊榜》、《歡樂頌》……近幾年來,以網絡文學IP為改編對象的影視劇席捲大小螢屏,影視作為IP粉絲放大器與IP源頭互相促進,作用日益顯現;《花千骨》、《全職高手》等網文IP則成為手遊市場生力軍;網文+二次元的結合顯示優質內容的拓展性,打造出大批量點擊過億的動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