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彩戲法變身古風魔術 靈度演出促魔術產業升級

2020-12-15 魔雲閣

魔術頭條訊5月2日-5月5日由青島靈度演出策劃的中國風古彩魔術秀《古往今來》在浮來春文瀾院營銷中心華美落幕。此次青島靈度演出將古彩魔術重新包裝升級為古風魔術,迎合市場需求,與具有古韻地產項目進行融合營銷,不僅提升了地產項目的品牌性與主題粘度,也為魔術演出行業提供了一個新的包裝思路,促進了國內魔術演出的產業升級。

中國的古彩戲法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最早的公開表演可追溯至漢武帝舉辦魚龍曼延百戲招待使臣,而後有三國演義左慈戲曹操,南宋雲機社團體和瓦舍勾欄場所,明清出現在宮廷並有鵝幻彙編著作。中國古彩戲法不摻雜聲光電的科技效果,以中國最古老,最傳統的方式將一場魔術盛宴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觀眾的眼前。

青島靈度演出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石,古彩戲法為主體,結合國風潮流為主題,貼近市場需求,提升節目價值,推動了魔術文化在國內新一輪的產業升級。

稿件首發自:魔術頭條 moshutt.com

相關焦點

  • 見過古彩戲法魔術嗎?國潮魔術秀《古往今來》帶你感受中國風魅力
    在中國文化自信覺醒的今天,靈度聯創文化傳媒順應國風潮流,將古彩戲法與西洋魔術完美融合,打造出國人喜聞樂見的優秀國潮主題中國風魔術秀《古往今來》,用魔術的語言講述國風之美,展現國風之韻。國潮古韻,匠心傳承。
  • 當「國潮」遇上魔術:中國風魔術秀《古往今來》古彩魔術專場
    除了在時尚界國潮盛行,在文化藝術活動中,各種國潮主題活動資源也悄然興起:國風樂團、國潮走秀、國潮展等等……但是當國潮遇上魔術,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魔術一詞是外來語,中國古稱「幻術」,俗稱「變戲法」。
  • 國潮古風魔術秀《古往今來》承非遺文化,傳國風精粹,展中華獨韻
    古彩戲法泛指中國傳統幻術,其表演風格強調古色古香,因此稱為「古典戲法」或「古彩戲法」,我國最早的戲法公開表演可追溯至公元前108年,漢武帝舉辦魚龍曼延百戲招待使臣,再到三國演義左慈戲耍曹操,南宋雲機社團體和瓦舍勾欄場所,明清傳統戲法走入皇宮大院,宮廷戲法由此誕生,並撰寫《鵝幻彙編》。
  • 古彩戲法!西方眾人眼中的「永恆秘密」!區別與魔術!
    上世紀上世紀50年代,傳統戲法改名為古彩戲法,古彩戲法又稱彩立子、落活、大小戲法等起源於先秦時期,距今2000多年,是及市場的慢慢淘汰,道具製作手藝的失傳(因道具製作工藝是採用特殊方法製作而成的)使其表演的戲法越來越少了;3:區別:魔術由於長期在舞臺上表演,形成隱蔽面朝後,觀眾不能跑到後面去看,魔術
  • 鄒建華:古彩戲法的魔幻人生
    演出後熱情告別這是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古彩戲法「三仙歸洞」的描述。在德州,就有這樣一位古彩戲法傳承人,他名叫鄒建華,在全國各地表演古彩戲法已有五十多個年頭。古彩戲法的歷史可追溯到漢朝民間藝術。戲法藝人講究「八字真言」,稱為「捆、綁、藏、掖、撕、攜、摘、解」。古彩戲法藝人往往要經過經年累月的練習,才能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覺和聽覺盛宴,又被稱為「中國魔術」。
  • 「藝術之旅·雲講壇」何瑞雪、秦建——《魔術與戲法》
    教師簡介: 何瑞雪:中國志願者協會會員、中國雜技家協會會員、中國古彩戲法傳承人、山西省雜技家協會理事、 山西省演出行業協會魔術委員會主任、太原市歌舞雜技團首席魔術師、太原市民盟文藝支部委員2009年至今曾先後出訪美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日本、斯裡蘭卡
  • 第五屆北京大學生魔術交流大會成功舉辦
    中國日報11月30日電(記者 王敬) 2020年11月27日,第五屆北京大學生魔術交流大會的收官之作——「傳承與溯源——優秀魔術節目展演」在北京喜劇院舉行。整場演出採用視頻串連的方式,梳理了中國魔術藝術2000多年的發展歷史。
  • 演出回顧:國潮主題活動資源《古往今來》中國風魔術專場麗水首秀
    2019年9月20日,靈度聯創魔術出品、全國首創獨家中國風魔術秀《古往今來》國潮小劇場魔術專場在浙江麗水科普藝術節主舞臺精彩上演,騰訊視頻直播吸引了248萬餘人的網友線上觀看。國風古韻,中西合璧,這是傳統戲法和現代魔術的完美融合,更是開創魔術表演形式的先河。國風精華,民族瑰寶,傳承經典,發揚文化。《古往今來》中國風魔術秀不僅僅是一場魔術表演,更是一場思想盛宴——古老的傳統藝術的傳承與發揚,現場觀眾紛紛沉浸其中,感受國潮古韻和魔術戲法所帶來的的獨特魅力!
  • 「非遺」海派魔術現身虹口,還有這些精彩→
    古彩戲法、海派魔術、讀心術……12月5日,「海派魔術」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周良鐵及其魔術團隊帶來「2020年虹口區市民終身學習體驗活動」,這也是虹口區為保護、傳承「非遺」文化所舉辦的特別活動。中國魔術歷史悠久,已經走過了上千年。「表演時像帶水、帶火、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吃的用的全都有。」如水缸變金魚、空手現白鴿、報紙手杖、三繩奇術,盡可在現場一覽無餘,如遇掌聲停頓,則以觀眾「瞠目結舌」許以默聲。民間藝術「古彩戲法」也登臺亮相。在演員的講述下,觀眾也對這項民間藝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魔術是假的功夫是真的超能力背後的科學原理
    古彩戲法(清代通草水彩畫)資料圖片連鑫徐子正在表演古彩戲法「羅圈獻彩」連鑫在表演受訪者供圖盧文建參加《出彩中國人》表演讀心術受訪者供圖徐子正 受訪者供圖□策劃文體新聞部執行記者張叢博實習生甘珊珊核心提示丨正如美國魔術大師大衛·科波菲爾給魔術下的定義:讓人產生夢想的東西。
  • 變臉融入變傘,戲法結合電影,第五屆北京大學生魔術交流大會收官
    整場演出的節目之間用視頻串連,從時間維度梳理了中國魔術藝術2000多年的發展歷史。演出分為「袖裡乾坤 古風國韻」「談玄說妙 一脈相承」「此通於彼 中西合璧」「日新其業 氣象萬千」等4個篇章和總序,從上古幻術萌芽開始講述,呈現了歷經魏晉、唐宋元明清,直至當代魔術的發展。隨著時間的流逝,魔術不僅沒有衰敗,還博彩眾長、中西兼融、愈加興盛。
  • 「非遺」海派魔術現身虹口,現場的觀眾直呼「太絕了」!
    古彩戲法、海派魔術、讀心術……12月5日,「海派魔術」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周良鐵及其魔術團隊帶來「2020年虹口區市民終身學習體驗活動」,這也是虹口區為保護、傳承「非遺」文化所舉辦的特別活動。民間藝術「古彩戲法」也登臺亮相。在演員的講述下,觀眾也對這項民間藝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青縣籍戲法大師回鄉「獻禮」,古彩戲法繼續發揚光大
    古彩戲法是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自南宋以來杭州的瓦舍、街頭以及喜慶堂會都有演出。變戲法都遵循傳統,一直穿大褂表演,表演前必須上、下、反、正都要亮相,把蓋布裡外讓觀眾看過。藝人講究"八字真言",稱為"捆、綁、藏、掖、撕、攜、摘、解"。
  • 孫銘伯古彩戲法傳承人「三仙歸洞」與流行音樂的完美結合
    孫銘伯演出照片孫銘伯職業演員、歌手、中國古彩戲法傳承人。活潑開朗的性格是山東人的代表,原名孫鐸釗,藝名孫銘伯。,我的年齡已大,就是想把這些老的古彩戲法保留下來。我的徒弟孫銘伯很勤奮,很有學習古彩戲法的天賦,我把古彩戲法傳授給孫銘伯後,他也很努力、很刻苦的學習這門藝術,我相信我的徒弟銘伯有能力把中國古彩戲法繼續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 遺世承美|幻密遊藝 古彩戲法——北派雙彩堂郝氏戲法
    第十二期:北派雙彩堂郝氏戲法古彩戲法是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自南宋以來杭州的瓦舍、街頭以及喜慶堂會都有演出。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自己的獨特的風格。今天讓我們來了解北派雙彩堂郝氏戲法。古彩戲法是一種智能性的幻密遊藝,在中國古代稱秘術、幻術,或戲法,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上古時代的巫術文化傳說中的「蚩龍作霧」、夏商的「奇偉戰」、西周的「吞雲噴火」、春秋時的「站懸」、「水火雙遁」都應該與戲法有關。但見於典籍的戲法表演應在西漢以後。
  • 致命魔術:魔術之下,隱藏了多少秘密?
    這是一部異常精彩的魔術影片,十九世紀末維多利亞的時代,魔術是大家最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安傑和波登是倫敦剛展露頭角的青年魔術師,兩人出自同門,各有專長,安吉擅長用舞臺表演抓住觀眾的心,而波登卻是極具魔術天賦,自創了很多的魔術,在一次演出中,波登導致安傑的妻子在水箱裡溺亡,從此兩人結下仇怨,在各自成長為大魔術師的過程中,不擇手段地想要超越對方,終於導致了悲慘的結局…
  • 北派古典戲法的三世情緣(中)(圖)
    歷史悠久的古典戲法分為南派和北派。南派古典戲法表演者注重著裝、表演、配樂等,吸收了許多西方魔術表現形式。北派古典戲法傳統味濃,演出服多為長衫大褂,重「口彩」的串場解說,講究說練並舉。
  • 運河文史|鄒建華:德州運河經濟開發區非遺傳統戲法代表性傳承人
    鄒建華,1954年生,從小酷愛魔術。20世紀70年代曾跟隨中國雜技團何亞英學藝, 後又拜著名魔術師「大天一」穆文慶第三代傳人牟言明為師,學習中國古彩戲法和西方魔術。中國古彩戲法和西方魔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 魔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宮廷戲法」第四代傳人秦鳴曉收徒儀式...
    10月10日下午6時許,魔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宮廷戲法」第四代傳人,國家一級演員秦鳴曉收徒儀式在北京燕蘭樓安貞店敦煌廳隆重舉行。秦鳴曉先生是國家一級演員,中國著名魔術師,美國國際魔術師協會、美國國際魔術師兄弟會、美國好萊塢魔術師協會會員,美國洛杉磯魔術城堡「魔術講師」。享有美國國際魔術師協會「最佳魔術師」稱號。秦鳴曉先生出生於魔術世家,15歲時,考入了中國雜技團。秦鳴曉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宮廷戲法第四代傳人,國家一級演員,師承中國戲法泰鬥楊小亭先生,曾登臺至1983年第一屆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
  • 拿國際金獎、變古彩戲法、新人賽奪魁,這些魔術師令觀眾尖叫!
    丁洋從西方魔術借鑑「變鴿子」竅門,去加拿大進修魔術創作和表演,首創鴿子變色、縮棒變出雙鴿。她在舞臺上翻滾倒立,依稀可見雜技童子功,鴿子從腳上而不是手上飛出,更讓人連聲叫絕。「沒有音樂伴奏,用語言調節氣氛,邊說邊演難度更高。」傳統戲法繼承者潘旭川演出《出桃獻彩》,展示中國味道戲法的獨特魅力。半米高大花瓶、三大盤水……他穿的長衫完全沒有水漬,「以為我藏在身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