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希特勒為什麼一定要進攻蘇聯?

2020-12-11 騰訊網

早在納粹德國閃擊波蘭前,希特勒和史達林這兩大冤家都進行了相互探底,希特勒一直摸不透史達林的心思,最擔心的是一旦歐洲開戰蘇聯很有可能背後扎刀、下山摘桃,因此,希特勒通過駐蘇聯大使館向史達林表達了友好的信號。

與此同時,史達林也在同德國及英法間進行接觸,但和與德國處於對立狀態的英法兩國談判進行得很不順利,史達林已經失去了耐心,英法的目的不過希望禍引東流以坐收漁翁之利,在權衡利弊後,史達林決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向希特勒表示出了友好的信號。

於是希特勒和史達林兩人一拍即合,為了共同的利益走到了談判桌上並籤訂了互不侵犯條約,而且為了雙方的消除顧忌還提前劃好了勢力範圍,史達林要什麼就給什麼,希特勒很少有這麼爽快及大方,此舉只不過是為了暫時穩住史達林,等待橫掃歐洲大陸後才回頭找蘇聯算帳也不遲。

果然,在橫掃歐洲拿下法國後,希特勒對德軍A集團軍司令倫德施泰特吐露了自己的心聲——我真正的偉大使命,就是同布爾什維主義算帳。從中可以看出,對於野心龐大的希特勒,蕩平歐洲大陸只不過是開胃菜或者一個序幕而已,東徵進攻蘇聯才是希特勒的主菜。

其實,希特勒從來沒像痛恨猶太人和斯拉夫人那樣痛恨英國人,認為同英國合作才是上策,但邱吉爾並不買希特勒的帳。為了迫使英國媾和,曾對英國進行了一系列的軍事行動,但進展極為不順利,制定了海獅計劃無奈之下被迫推遲了。最終希特勒決定棄海峽對岸的英國不顧,集中兵力將槍口對準希特勒心中的死敵——蘇聯,於是便誕生了著名的巴巴羅薩計劃。

希特勒在橫掃歐洲大陸期間,史達林在與德國瓜分波蘭後,在背後一直沒停止過擴張和侵略的腳步,兵不刃血的吞併了波羅的海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三國及羅馬尼亞兩個省,特別是羅馬尼亞直接威脅到了德軍的戰爭命脈羅馬尼亞油田,令希特勒如芒在背。

而且貪得無厭的史達林甚至對日耳曼人居住的故土、羅馬尼亞的北布科維納提出領土要求,令視日耳曼民族為世界上最有的民族的希特勒極為惱火。但是,最令希特勒咬牙切齒的是史達林正在與英國邱吉爾接觸,一旦蘇聯和英國兩國達成同盟關係,德國就會陷入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

再加上蘇聯還間接的掌握了德國的戰爭命脈,德國的戰略物資如橡膠、石油、銅及鎢等原材料對蘇聯的依賴程度很大,而且蘇聯還是根據兩國籤訂的條約進行供應,一旦蘇聯變卦,就等於對德國釜底抽薪,對於德國正在高速運轉的戰爭機器無異於雪上加霜,這是希特勒無法容忍的事,進攻蘇聯已經勢在必行。

而最令希特勒頗感得意的事就是蘇軍的戰鬥力沒想像中的那麼強大,史達林的大清洗造成了高級軍事將領的嚴重匱乏,軍隊指揮能力低下,蘇芬戰役間蘇軍的表現簡直糟糕透了,為了徵服不足四百萬人口的芬蘭,蘇聯投入了上百萬的兵力、三千架千飛機、三千輛的坦克及上萬門大炮,卻耗時四個多月,傷亡人數是芬蘭的三倍還多,在希特勒眼裡蘇軍就是個外強中乾,與戰無不勝的德軍相比形成了鮮明對比。所以,基於以上原因,希特勒很樂觀的作出了決定,先下手為強,進攻蘇聯。

相關焦點

  • 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為什麼沒有攻打中國?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文/六六歷史故事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便是由德國主動發起,以進攻波蘭為開端,以德意日法西斯等為主要參戰國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展開的一場正義的反法西斯戰爭。納粹首領希特勒作為德國法西斯勢力的領導者,指揮了所有的戰爭,是所有反法西斯國家最痛恨的敵人。希特勒非常的聰明,擁有最高的指揮權,就在他迅速佔領了整個歐洲後,卻沒有攻打落後的中國,這是為什麼呢?要知道以當時德國的軍事實力,打中國絕對是一打一個準。
  • 德國閃電戰擊敗英法兩國,希特勒為何不進攻英國,而與蘇聯開戰?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拉開序幕,希特勒的德軍在歐洲戰場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強大的英國在打擊下,只能在固守本土,在歐洲大陸上沒了戰鬥力。而希特勒在巨大的優勢面前,卻沒有選擇進攻英國本土,而是去攻擊蘇聯,這是為什麼呢?
  •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四大」歷史事件表明,你是希特勒你也會...
    墨索裡尼首先挑起二戰前的事端,隨後日本點燃了二戰前的一把火,最後希特勒把戰火燒遍全世界,其實二戰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果法西斯的試探性進攻被遏制,如果法西斯的無理要求被拒絕,那麼二戰很難順利發生,就是因為這些貌似強大的「西方強國」的軟弱縱容了希特勒發動了這場世界性的災難,因此,二戰的爆發,這些西方國家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們最終也被卷進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怎麼發生的?希特勒的野心,英法的縱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各大國都損失慘重,在此情形下沒有人想再次發動戰爭。但是,當德國於1939年9月1日攻擊波蘭時,其他歐洲國家卻再次被席捲到戰爭中來。這次戰爭最終持續六年並向世界各地蔓延開來。一戰剛過去不久,二戰就接踵而來,那麼導致二戰爆發的原因有哪些呢?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美國誰的功勞最大?
    熟悉歷史的朋友們一定知道,二戰爆發後第一個遭殃的就是波蘭,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就決定這地成為德國最先侵略的目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我們都知道蘇聯、美國、英國是其中的主力部隊,那麼這三個國家當中那個對於二戰的勝利作用更大呢?
  • 二戰時希特勒為什麼不打滿是石油的中東,而是與強大的蘇聯死磕?
    1933年,希特勒成為德國元首,德國自此正式成為法西斯國家。1938年,希特勒下令攻打奧地利,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就此拉開。1941年,希特勒打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對蘇聯發動了戰爭,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因此走向了其最激烈的時刻,隨著德國和日本將蘇聯美國相繼拉入戰爭,法西斯國的戰敗局面也基本奠定了,對於擁有龐大的戰爭軍備的蘇聯,希特勒為何敢於對其發動戰爭?
  • 世界歷史丨89 第二次世界大戰(二)
    這樣,戰爭便涉及4個大洲,除蘇聯和美國以外,主要大國都已參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注釋①:1939年9月3日,英國和法國對德國宣戰,但是波蘭的抗戰並沒有得到英、法兩國任何有效的軍事支持,而是實行所謂的「假戰」。1939年9月17日,蘇聯政府發表聲明,說它有義務出兵,保護波蘭境內的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於是,40萬蘇軍進入波蘭東部。
  • 第二次世界大戰莫斯科戰役在嚴冬和增援的幫助下,蘇聯擊退了德國
    莫斯科戰役於1941年10月2日至1942年1月7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39-1945年)。經過幾個月的攻擊和反擊,德國軍隊試圖攻佔莫斯科,蘇聯的增援和俄羅斯嚴冬對德國軍隊造成了傷害,幫助挫敗了德國的計劃,使德國軍隊疲憊不堪,士氣低落。
  • 蘇聯在莫斯科擋住了德國進攻,為何德國在柏林擋不住蘇聯進攻
    那麼,在德國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希特勒為什麼還要實行焦土政策?他到底有什麼目的呢?在很多人看來,希特勒此舉是想和蘇聯同歸於盡,是一種氣急敗壞之下的不理智行為。但實際上,焦土政策的實施,正是希特勒深思熟慮後作出的決定。
  • 希特勒殺猶太人因仇視蘇聯?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大概到1940年為止,諾貝爾自然科學方面的獎:化學、物理學和生物學,德國人獲得的數量遠遠超過所有其它西方國家。德國有科技的發展作為基礎,再與普魯士軍國主義結合,給德國軍事的發展構築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的德國和蘇聯,國際上都被西方大國歧視和排擠,可以說同病相憐。
  • 二戰前,蘇聯與德國為何要籤訂互不侵犯條約
    條約的籤署作為回報,蘇聯將獲得土地,包括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的部分地區。當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在不到兩年後的1941年6月22日進攻蘇聯時,該條約被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破壞。1.希特勒為什麼與蘇聯籤訂條約?該條約的主要內容是,如果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進攻波蘭,蘇聯將不會向波蘭提供援助。如果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西方國家,特別是對法國和英國發動戰爭,蘇聯承諾不參加戰爭。除該協議外,Ribbentrop和Molotov還為該條約添加了秘密協議。直到1989年,秘密協議才被蘇聯公開承認。
  • 第二次世界大戰導火線是什麼
    第二次世界大戰導火線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直接導致約5500萬人傷亡。二戰的起因當然是法西斯圖謀稱霸世界的野心,那麼有一場衝突被稱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這就是「希姆萊作戰計劃」。
  •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國首相驕傲回國,為何第二天狼狽退出政壇?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對周邊國家展開了閃電戰收割模式,不僅鄰近的小國家紛紛被德國攻陷,就連波蘭這樣的在歐洲也算是比較大的國家也在短時間內被德國與蘇聯瓜分,這在當時也就是一戰後英法主導的《凡爾賽條約》體系下是不可思議的,要知道,一戰後專門為戰敗國德國制定的《凡爾賽條約》中明確規定,德國軍隊不得超過
  • 巴巴羅薩計劃的前夜,希特勒執著進攻蘇聯,到底出於何種緣由?
    第二次大戰中,戰爭烈度最大的戰場莫過於蘇德戰場,雙方投入的部隊在頂峰時期可能接近兩千萬。然而讓人不解的是,在當時德國已經獨霸西歐,英國只能在本土和北非據守,可以說德國的取勝或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但是德國卻突然調轉方向,放棄進攻英國,轉而開始進攻蘇聯。這一操作著實讓人摸不到頭腦,而主導了這一切的希特勒又是何種思維促使他做出這一決定呢?
  • 希特勒明知兩線作戰的危害,為何還攻打蘇聯,原來是被蘇聯逼急了
    眾所周知,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國,在一戰時期戰敗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德軍兩線作戰,上臺後的希特勒深知這個道理。 希特勒在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夕,與蘇聯籤定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才抽出身來全力進攻西歐。
  • 歐戰勝利日丨8本新華版圖書,回顧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事
    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在柏林正式籤訂投降書,宣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無條件投降。每年的這天,歐洲各地,尤其是在二次大戰中勝利和曾經受納粹德國佔領和襲擊的國家,都會以不同方式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爭的結束,或作為向世界訓示戰爭的禍害。今日,小編特遴選了新華出版社近年以來歐美學界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研究的較新論著來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戰勝利,以饗讀者。
  • 盟軍為什麼沒有在柏林戰役結束之後進攻蘇聯
    5月9日德軍統帥部代表凱特爾元帥在柏林籤署向蘇軍和盟國遠徵軍無條件投降書,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結束。 戰後的歐洲更令英國不安,納粹德國滅亡了,法國遭受了重創,想要恢復非常困難,此時家門口冒出來一個社會主義的蘇聯,在意識形態上面和英國完全對立,甚至比納粹德國都要恐怖,所以邱吉爾深知蘇聯的威脅遠遠超過德國,所以藉助蘇聯剛剛結束柏林戰役,傷亡慘重之際,發動對蘇聯的進攻,徹底將這個對手打敗,或者將蘇聯趕出歐洲,讓英國有一個更加安全的環境。
  • 第二次世界大戰啟示錄(全6集附觀影連結)
    第二次世界大戰(英文:World WarII,簡稱二戰,亦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俄羅斯法定結束日期為
  • 希特勒點名讓日本攻打印度,那麼當初為什麼不讓日本進攻蘇聯呢?
    這場戰役後,日本也再也沒有進攻印度。問題來了,希特勒盡然點名讓日本攻打印度,而日本也同意了。那麼,當初德國在進攻蘇聯的時候,為什麼不讓日本北上呢,這樣兩面夾擊,蘇聯再強大,恐怕也頂不住?由於距離遙遠,所以兩國並沒有什麼戰略配合,他們的軍事行動,也都是基於自己本國的國家利益,就像日本轟炸珍珠港,氣得希特勒暴跳如雷,可也是沒有任何辦法。換句話說,如果日本不想進攻印度,那麼希特勒是沒有任何辦法的。
  • 為什麼同樣在二戰中戰敗,希特勒自殺,而日本裕仁天皇卻得以逃脫審判?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戰,軸心國陣營戰敗,納粹德國和日本都是戰敗國,但為什麼德國的元首希特勒自殺了,而日本的裕仁天皇卻卻得以逃脫戰犯審判和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