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納粹德國閃擊波蘭前,希特勒和史達林這兩大冤家都進行了相互探底,希特勒一直摸不透史達林的心思,最擔心的是一旦歐洲開戰蘇聯很有可能背後扎刀、下山摘桃,因此,希特勒通過駐蘇聯大使館向史達林表達了友好的信號。
與此同時,史達林也在同德國及英法間進行接觸,但和與德國處於對立狀態的英法兩國談判進行得很不順利,史達林已經失去了耐心,英法的目的不過希望禍引東流以坐收漁翁之利,在權衡利弊後,史達林決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向希特勒表示出了友好的信號。
於是希特勒和史達林兩人一拍即合,為了共同的利益走到了談判桌上並籤訂了互不侵犯條約,而且為了雙方的消除顧忌還提前劃好了勢力範圍,史達林要什麼就給什麼,希特勒很少有這麼爽快及大方,此舉只不過是為了暫時穩住史達林,等待橫掃歐洲大陸後才回頭找蘇聯算帳也不遲。
果然,在橫掃歐洲拿下法國後,希特勒對德軍A集團軍司令倫德施泰特吐露了自己的心聲——我真正的偉大使命,就是同布爾什維主義算帳。從中可以看出,對於野心龐大的希特勒,蕩平歐洲大陸只不過是開胃菜或者一個序幕而已,東徵進攻蘇聯才是希特勒的主菜。
其實,希特勒從來沒像痛恨猶太人和斯拉夫人那樣痛恨英國人,認為同英國合作才是上策,但邱吉爾並不買希特勒的帳。為了迫使英國媾和,曾對英國進行了一系列的軍事行動,但進展極為不順利,制定了海獅計劃無奈之下被迫推遲了。最終希特勒決定棄海峽對岸的英國不顧,集中兵力將槍口對準希特勒心中的死敵——蘇聯,於是便誕生了著名的巴巴羅薩計劃。
希特勒在橫掃歐洲大陸期間,史達林在與德國瓜分波蘭後,在背後一直沒停止過擴張和侵略的腳步,兵不刃血的吞併了波羅的海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三國及羅馬尼亞兩個省,特別是羅馬尼亞直接威脅到了德軍的戰爭命脈羅馬尼亞油田,令希特勒如芒在背。
而且貪得無厭的史達林甚至對日耳曼人居住的故土、羅馬尼亞的北布科維納提出領土要求,令視日耳曼民族為世界上最有的民族的希特勒極為惱火。但是,最令希特勒咬牙切齒的是史達林正在與英國邱吉爾接觸,一旦蘇聯和英國兩國達成同盟關係,德國就會陷入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
再加上蘇聯還間接的掌握了德國的戰爭命脈,德國的戰略物資如橡膠、石油、銅及鎢等原材料對蘇聯的依賴程度很大,而且蘇聯還是根據兩國籤訂的條約進行供應,一旦蘇聯變卦,就等於對德國釜底抽薪,對於德國正在高速運轉的戰爭機器無異於雪上加霜,這是希特勒無法容忍的事,進攻蘇聯已經勢在必行。
而最令希特勒頗感得意的事就是蘇軍的戰鬥力沒想像中的那麼強大,史達林的大清洗造成了高級軍事將領的嚴重匱乏,軍隊指揮能力低下,蘇芬戰役間蘇軍的表現簡直糟糕透了,為了徵服不足四百萬人口的芬蘭,蘇聯投入了上百萬的兵力、三千架千飛機、三千輛的坦克及上萬門大炮,卻耗時四個多月,傷亡人數是芬蘭的三倍還多,在希特勒眼裡蘇軍就是個外強中乾,與戰無不勝的德軍相比形成了鮮明對比。所以,基於以上原因,希特勒很樂觀的作出了決定,先下手為強,進攻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