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國首相驕傲回國,為何第二天狼狽退出政壇?

2020-12-09 青史之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對周邊國家展開了閃電戰收割模式,不僅鄰近的小國家紛紛被德國攻陷,就連波蘭這樣的在歐洲也算是比較大的國家也在短時間內被德國與蘇聯瓜分,這在當時也就是一戰後英法主導的《凡爾賽條約》體系下是不可思議的,要知道,一戰後專門為戰敗國德國制定的《凡爾賽條約》中明確規定,德國軍隊不得超過10萬人,不得生產潛艇、坦克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很顯然在二戰即將打響時的德國軍備早已經不是深受《凡爾賽條約》制約下的德國了,那麼是什麼造成了這種局面呢?

《凡爾賽條約》

兩次世界大戰相隔時間並不算遙遠,從1918年到1938年德國吞併奧地利,德國從戰敗國的一貧如洗到英法強壓下偷偷摸摸發展軍工產業崛起僅用了20年的時間,那麼德國發展軍工產業大肆擴軍,僅與德國一條邊境線之隔的法國不知道嗎?為何會讓德國崛起?

法國人知道,英國人自然也心知肚明,不然法國為何會耗費巨資修建馬奇諾防線呢?說白了德國能在短時間內崛起也是全靠英法兩國的一再妥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作為戰敗國吃了大虧,生性高傲的德國人肯定是要報復的,這一點英法兩國再清楚不過,英法兩國也是慘勝,包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打響時兩國的領導人對戰爭的恐懼也深深地烙進了骨子裡,例如從德國侵佔奧地利開始就一再退讓的英國首相張伯倫。

其二,英法兩國還沉醉在一戰後的新秩序裡無法自拔,英法兩國為主導的歐洲新秩序不僅僅是維持歐洲的和平局面,更重要的還是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至於其餘小國的利益,隨時可以讓出,這一點從希特勒吞併奧地利這一點充分可以看出,英法兩國的原定計劃是協同蘇聯一起三面制約德國,把德國擴張的野心扼殺在搖籃裡,只可惜蘇聯並不會和英法站在一起。

那麼波蘭自然而然地充當了制約德國的一面,英國首相張伯倫和法國總統勒布倫都曾經給波蘭相當的信心,具體的承諾無非就是讓波蘭與英法捆綁在一起,只要德國敢對波蘭動手,英法兩國絕不可能袖手旁觀,然而英法兩國當時推行的一直是妥協退讓政策,例如在處理捷克斯諾伐克問題的慕尼黑會議上,英國首相張伯倫和法國總理法拉第就代表歐洲秩序將捷克的蘇臺德地區割讓給了德國,捷克斯諾伐克的領導人連參加會議的資格都沒有。

但是波蘭還是義無反顧的相信了英法,不過英國首相張伯倫還是為波蘭能避免戰爭與希特勒進行了談判,以此來向希特勒證明波蘭與英國的利益捆綁在一起,而希特勒周旋於英法和蘇聯等國家之間,早就沒了信譽可言,他信誓旦旦的向張伯倫保證,既然英國已經承認了奧地利與捷克斯諾伐克併入德國的事實,那麼德國完全可以賣英國一個面子,不對波蘭進行侵略活動,但是私底下他又與蘇聯籤訂了分頭進攻波蘭的協議。

張伯倫得到了確切的承諾後,志得意滿,認為全靠自己避免了席捲全歐洲的大戰,洋洋得意的回國,並且向英國人民保證戰爭不會到來,然而第二天德國便對波蘭宣戰,完全出乎張伯倫的意料,他自然而然的也成為了英國政壇史上的笑柄,在得知德國進攻波蘭的消息後,英國政壇就拋棄了張伯倫,他成為了妥協投降的代表,與他意見相左的主戰派有了話語權,張伯倫隨即引咎辭職,此前名不見經傳的邱吉爾上臺。

英法隨即向德國宣戰,然而波蘭依然只是英法兩國的一枚棋子,他們在法國邊境陳兵百萬,卻沒有及時向德國進攻,在荷蘭與比利時,英法部隊甚至於德軍「友好對峙」,直到波蘭滅亡,引發兩國三面夾擊德國的幻想徹底破滅,也直到德國繞道阿登森林侵入法國本土,英法兩國才明白,此時的德國已經並非是《凡爾賽條約》制約下的德國了,可是已經為時已晚,法國隨即被德國攻佔。

相關焦點

  • ...英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首相溫斯頓·邱吉爾繪製的一幅靜物油畫...
    2020-11-19 01:00:34來源:FX168 【邱吉爾畫作近百萬英鎊拍賣成交】英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首相溫斯頓
  • 【盤點】除了英國第二位女首相,這些政壇女傑也是「美貌與智慧並存」!
    7月13日,隨著當選保守黨新黨魁,現任內政大臣特雷莎·梅接替卡梅倫,出任英國新首相。
  • 聊聊第二次世界大戰那些事兒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是二戰時期英國首相邱吉爾的傑作,原書篇幅很長,江西人民出版社這次出版的事這本書的精選本,也就是說關鍵、精華都在,去掉的也都是些無關緊要的內容,按說就看這麼一本就足夠了,如果個別讀者就是想看全本,那也可以買全本看,只要你有足夠的時間,個人認為這本精選本真的已經足夠了
  • 必讀好書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美、英、法、德、西班牙、義大利、波蘭、芬蘭等15個國家暢銷書排行榜NO.1,榮獲2010年英國軍事圖書獎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大家都知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都是主要的參與者,而且還是勝利者,那麼英國到底在戰鬥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呢?邱吉爾隨著德國閃擊波蘭的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布爆發,平時囂張跋扈的歐洲各國突然之間啞火了,不知道如何處理德國這個龐然大物,各個國家愣神的一瞬間,德國已經將歐洲攪得天翻地覆,隨著法國馬奇諾防線的崩潰
  • 第一次世界大戰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是人間煉獄
    按理說,社會程度發展越高,武器越先進發動戰爭的慘烈程度也會高,可實際上一戰要比二戰更加慘烈,這是為何?說實在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性質上多少還有點不同,這也就決定了戰爭的慘烈程度不一樣。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之間的帶有侵略性質的非正義的戰爭,不同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法西斯勢力與反法西斯勢力之間的戰爭。前者帶有主動的意思,是為自己的利益爭奪而發生的戰爭,而後者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維護自己國家安全而被迫捲入世界大戰的。
  • 英國舉行儀式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75周年
    當地時間8月15日,英國舉行儀式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VJ Day)。作為紀念活動的一部分,威爾斯親王、英國王儲查爾斯王子主持了兩分鐘的默哀儀式,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康沃爾公爵夫人卡米拉、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以及退伍老兵等一起,參加了在位於斯塔福德郡的國家紀念植物園舉行的儀式。
  • 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抗日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開始的標誌,是德國閃擊波蘭的那一場波蘭戰役,然而在此之前,在亞洲戰場已經開始了,到此時為止,已經有兩年多的反法西斯戰爭,自從中國1937年7月7日,七七盧溝橋事變之後,中國正式進入了全面抗戰的階段,儘管這個時候法西斯軸心國的同盟並沒有建立起來,法西斯主義卻已經滲透在日本的軍國主義傳統當中
  •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國外十大名將
    朱可夫,蘇聯著名軍事家、戰略家,1896年出生,在二戰期間因其在蘇德戰爭中的卓越功勳,被公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曾四次榮膺蘇聯英雄稱號,1941年被授予蘇聯元帥軍銜,是蘇德戰爭中繼史達林後第二位獲此殊榮的蘇軍統帥,1974年朱可夫因病逝世,享年78歲蒙哥馬利,英國陸軍元帥
  • 鐵娘子明天登基 英國第二位女首相!
    由於另外一個候選人:利德索姆的退出,使得現任內政大臣特裡莎·梅成為唯一一位候選人,她已經確認與本周三提前出任英國首相。大衛.卡梅倫啊!卡梅倫於2010年5月就任英國首相後,特雷莎·梅被任命為內政大臣兼任婦女與平等國務大臣;婦女大臣一職於2012年交給文化媒體及體育大臣(2012至2014年)瑪麗亞·米勒擔任。2016年6月30日,特雷莎·梅宣布競逐保守黨黨魁。
  • 第二次世界大戰十大最強武器(十)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一次破壞力量最大,瞻洲的範圍最廣,還有殺傷力最恐怖的一次戰爭。根據戰後數據的統計,共有來自30多個國家的1億多人,直接或間接參與到了二次大戰,總傷亡超過6000萬人。二次大戰造成大規模,毀滅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當時發明了好呢多先進新功能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武器的重點:創新,技術,通訊和醫學上。美國最終在這場戰爭,發明了最具破壞性的原子彈,結束了戰爭,並最後中取得了勝利果實,二戰以德國的瓦解以及日本和義大利帝國的淪陷而告終。
  •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為何不全力進攻中國,反而開闢了太平洋戰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為什麼不先用自己的國力摧毀中國,而是分散兵力,開闢太平洋戰場?是因為他們認為中國是囊中之物嗎? 在這個問題上,導致日美戰爭的一方佐藤賢了有過非常精闢的解釋: 「歐洲戰爭的發展改變了世界形勢,如果你想解決中國的問題,你必須從全球的角度來考慮,希特勒已經開始著手解決英國法國和荷蘭在遠東的殖民地問題,如果不這樣做,我們就會錯失機會。」
  •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各國的綜合國力,及中國的發展程度
    2.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已經是世界上第一大經濟強國。它的經濟總量超過了234個國家,其GDP達到了驚人的2000億美元。其經濟實力和豐富的客戶。大湖工業區已經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區。底特律,克利夫蘭,匹茲堡和其他工業城市可以持續生產軍隊所需的一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軍只有10萬元人民幣,只有300輛坦克,不足500架飛機。但是,美國海軍仍在發展。
  • 是什麼讓一戰、二戰間隔21年,就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導火線是德國閃擊波蘭,英法對德宣戰,這次不僅僅只是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而是全球性規模的戰爭。除了資本主義國家還有社會主義國家參與,是什麼原因讓兩次大戰間隔僅僅21年,就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 透過歷史照片裡的「小人物」細節,身臨其境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因為影像技術的成熟和發展,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戰爭期間的小人物的歷史瞬間。通過這些瞬間的歷史片段,我們可以從細節中,身臨其境到這場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的殘酷。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經濟損失達5萬多億美元。
  • 世界歷史丨89 第二次世界大戰(二)
    89  第二次世界大戰(二)1939年春天,歐洲戰雲密布,英國和法國為了應付急劇變化的形勢宣布結為同盟,接著便宣布對荷蘭而此時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已進行了2年又56天。這樣,戰爭便涉及4個大洲,除蘇聯和美國以外,主要大國都已參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注釋①:1939年9月3日,英國和法國對德國宣戰,但是波蘭的抗戰並沒有得到英、法兩國任何有效的軍事支持,而是實行所謂的「假戰」。1939年9月17日,蘇聯政府發表聲明,說它有義務出兵,保護波蘭境內的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
  •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何時爆發的
    為了迷惑世界輿論,在進攻波蘭前,德國自導自演了一出名為「罐頭鵝肉」的醜劇。8月31日晚,一支身穿波蘭軍裝的德國黨衛軍襲擊了德國邊境的格萊維茨電臺,在廣播裡用波蘭語辱罵德國。隨之,全德各廣播電臺都廣播了「德國遭到波蘭襲擊」的消息。
  • 第二次世界大戰啟示錄(全6集附觀影連結)
    第二次世界大戰(英文:World WarII,簡稱二戰,亦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俄羅斯法定結束日期為
  • 據說是它誘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貢比涅停戰協定》,一個標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協定,但正是這個《貢比涅停戰協定》,最終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而且它還有一個奇葩的名字——「11的11的11」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至1918年時,以德國、土耳其、奧匈帝國組成的同盟國敗局已定。雖然德國在美國軍隊主力抵歐之前,曾對英國、法國軍隊發動了多次強大攻勢,但並未取得多大的戰果。
  • 哈克首相為什麼要把接替邱吉爾的前首相艾登與張伯倫並列?
    作為一部以現實政治為主題的經典喜劇,《是,大臣/是,首相》經常提到英國歷史上的首相,比如哈克時不時地邱吉爾上身。而推行「綏靖政策」進而引發二戰的張伯倫也是被該劇經常吐槽的首相。有意思的是,在《是,首相》第一季第六集中,哈克在批評英國外交部「盡在掌握中」時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引發二戰的張伯倫,另一個卻是曾接替邱吉爾出任英國首相的艾登。這又是怎麼回事呢?1955年,第二次出任首相、已經年逾八旬的邱吉爾宣布退休,曾任外交大臣的艾登成為繼任首相。